游淋玉,张 俊,邱高会
(成都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四川 成都 610500,1973209891@qq.com)
·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三维立体模式探究
游淋玉,张 俊,邱高会
(成都医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四川 成都 610500,1973209891@qq.com)
通过对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素质培养现状的分析,在借鉴国内多种培养模式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实证研究与探索,提出建构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的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三维立体模式:以传授式为主的第一课堂,以渗透式为主的第二课堂和以体验式为主的第三课堂的有机结合。
医学生;人文素质;三维立体模式
我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即开宗明义: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药卫生人力资源[1]。为达此目的,《标准》在医学人才培养规格方面除设定知识目标(10项)和技能目标(13项)外,还设定了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12项),从而为我国医学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标准。我国各类医学院校为实现与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2001年发布的《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的接轨,主动转变教育观念,在重视医学科学教育的同时,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尤其是在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果。本文通过对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分析和国内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的探讨,结合多年的实证研究,提出建构“三维一体”的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模式。
我国医学人文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即受到很大关注。彼时,国内医学院校纷纷建立了医学人文学系、医学人文学研究所或研究中心,陆续出版了多种医学人文教材,培养了一批医学人文学教师。在学术界,较好地开展了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学等学术交流和相关项目的研究,特别是在继续医学教育中,开展了不同级别的医学人文教育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对于倡导和弘扬医学人文精神,纠正“技术至上”的错误倾向,提高医学生和广大医务人员的医学人文素养,增强医疗保健和卫生服务质量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不足。有学者将诸多不足概括为两大问题:一是医学人文教育与政治教育混谈,人文教育目标不明;二是医学人文教学与社会现实脱节,人文教学效果不佳,并进一步揭示了产生问题的三大原因:认知的错位、环境的困扰、机制的掣肘[2]。有学者认为,医学院校人文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人文教育投入与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教育目标不明确,教育教学实践无目的性和方向性;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割裂现象较为严重,没有实现相互整合渗透,人文教育的培养计划单一、人文课程在结构和内容上存在短板[3]。也有学者认为,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医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不重视,认识模糊;医学院校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师资投入、课程安排及教学设备欠缺;在人文教育方式上,教师照本宣科,课堂氛围沉闷,从而无法调动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上,人文气息和氛围不够浓厚[4]。总之,技术主义至上,功利主义盛行,教育工具理性过强,大大侵蚀了医学人文教育的空间,窒息了医学人文教育的活力[2]。
所谓人文素质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人文教育理念指导下,以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按照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而实施教育和评估的一整套人才培养方法与考评体系。本文选取三种较具代表性的培养模式就其内涵、特点与不足作粗略分析。
2.1 以医学生为本进行主体感悟的医学人文素质培养模式
该培养模式是指按照一定人文教育目标和内容,创造一种“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的人文素质生活体验氛围,让医学生主体在这种环境氛围的影响下,通过不由自主地“体验”和“领悟”来实现人文素质品格的内化。其具体方案是:要以医学生为主体;要以体验感悟为主;要加强社会实践;要营造人文氛围[5]。该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便于调动医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的精神需求。但存在的问题是只一味强调医学生自身的主观体验感悟,而弱化了教师在人文知识传授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医学人文课程的基础性作用,且在营造人文氛围中忽视了校园精神文化的作用。
2.2 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模式
该培养模式是指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不仅看到“疾病”,更要看到“患者”,尊重理解患者,关怀患者,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救死扶伤”的职业观等人文素质理念。其具体方案是:①加强人文教育环境氛围的建设;②加强带教老师的人文素质;③加强临床实践中各个环节的人文精神渗透[6]。该培养模式提倡锻炼学生沟通能力与交流技巧,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打好基础,在临床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有效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更利于培养医学生的医德医风和良好的职业素质。但在培养过程中,却忽略了人文课程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影响,甚至认为人文课程的作用不大,有失偏颇。
2.3 “显性+隐性”二元教育新模式
该培养模式是指充分运用情境认知式教育、情感体验式教育等形式,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多渠道、多层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其具体方案是:①以情境认知教育为主要途径激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②以情感体验为主要途径塑造医学生人文价值观念[7]。该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了情景认知和情感体验在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独特作用。但该模式对课程的基础性作用认识不足,更未涉及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优化;在塑造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忽略了制度的作用;在社会实践中未认识到见习和实习的重要作用。
综上,我国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模式主要存在如下不足:一是培养形式的单一性,三大课堂构成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的三大维度,三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若仅强调某一、二个维度而忽视其他维度的作用,则因培养形式的单一性而影响教育的互补性。二是功能定位的模糊性,三大课堂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各有侧重,若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或将三者混为一谈,则因功能定位的模糊性而影响教育的针对性。三是整体育人的非协同性,三大课堂虽各有侧重,但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完成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若仅强调分工而缺乏协同配合,则因协同的缺失而影响教育的实效性。
通过分析国内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的特点与不足,结合多年的实证研究,本文以系统论为指导,探索建构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的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三维立体模式:以传授式为主的第一课堂,以渗透式为主的第二课堂和以体验式为主的第三课堂。
3.1 以传授式为主的第一课堂,侧重于医学人文精神认知的培养
医学人文课程和医学专业课程构成第一课堂,共同承担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重任。在讲清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意义及相关知识的同时,应重点“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着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加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8]”
3.1.1 在医学人文课程中贯穿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医学人文课程是医学人文教育的直接载体,具有基础性作用,应根据医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分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在一、二年级进行,着重让医学生对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医学职业以及相关知识有正确的认知,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医学史、社交礼仪、文学艺术等;第二阶段在二、三年级进行,着重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第三阶段在四、五年级进行,着重对医学生进行角色教育,课程包括医德案例分析、行为科学、医学美学、医学心理、心身医学、医学科学思维等[9]。三个阶段有机联系,全面贯通,使医学人文精神培养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同时,在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中应遵循科学性、平衡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10]。
3.1.2 在医学专业课程中融入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
医学专业课教师同样承担着医学人文教育的重任,且结合医学专业课程实施医学人文教育具有事半功倍之效。专业课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仅将课堂作为传授医技的渠道,更应作为育人的平台,自觉将人文素质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选用该专业发展史上科技创新、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典型案例启迪学生,引导医学生自主学习、理解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
3.2 以渗透式为主的第二课堂,侧重于医学人文精神认同的强化
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同样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构成,是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应“以多种形式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强化人际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理解文化价值的能力,培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团队合作精神。”
3.2.1 在校园物质文化中渗透医学人文精神。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应善于借助校园物质文化“说话”。建筑在名称上应凸显医学人文的内涵;在名人名言和雕塑设计等方面,精选古今中外有关医(药)学家及其感人事迹和不朽名言,巧用名人名言的力量激励医学生,促使其见贤思齐,自觉提高人文素养;在园艺设计方面,种植如腊梅、玉兰、松柏、劲竹等,让医学生在清爽怡人的校园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与活力,以培养其对自然及生命的热爱。
3.2.2 在校园制度文化中渗透医学人文精神。
制度是大学人文精神与办学观念的外在表现,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有力保障。校园制度文化隐藏于学校管理、发展规划、教学方法、教育理念、习俗交往之中,它包括校规校纪、奖惩规约、文件通告等,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起着引导和约束的作用。为强化医学生对学校制度的理解和认同,除加强宣传和教育外,应让医学生参与到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中来,通过调查论证、民主讨论等形式,激发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团队意识,自觉认同学校的校训校风、校规校纪,培养爱岗敬业、诚信友爱的人格情怀,逐步提升人文素养。
3.2.3 在校园精神文化中渗透医学人文精神。
校园精神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学校自身发展的终极价值诉求,也是医学人文教育的主要载体。医学院校的“校训”集中体现了医学人文精神,由于其简洁明了,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对医学生的人生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纵观我国医学院校的校训,均体现了独特的精神追求,如“好学力行、造就良医”“至精、至诚、惟是、惟新”“勤求、博采、厚德、济生”“仁心、妙术”“博学博爱、精益求精”等。医学生在人文精神的反复熏陶下,有利于优化其心理状态,提升其价值追求,并自觉以学医、从医为荣。
3.3 以体验式为主的第三课堂,侧重于医学人文精神践行的训练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让学生直接参与和体验为核心的第三课堂更具形象性、直接性和可操作性,医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和临床实践等,既可强化医学知识与技术,更可在实践实习中践行人文精神。
3.3.1 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医学人文精神的真谛。
社会实践是医学生接触、了解社会,将其所学运用于社会并培养锻炼能力的重要途径,包括日常志愿服务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等。医学生可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定期或不定期到社区、医疗诊所、敬养老院等地开展便民利民服务活动,帮助患者、孤寡老人、残障人员,体验医学的崇高、生命的珍贵、助人的愉悦;也可利用寒暑假组团或分头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服务活动,用知识、技术和爱心帮助他人、解人疾苦,使医学生在社会这所大熔炉里锤炼思想品德,固化专业思想,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懂得人文关怀,确立“以人为本,尊重病人”的理念,逐步将医学人文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3.3.2 在临床实践中体验医学人文精神的魅力。
早临床、多临床是众多医学院校培养医学人才的成功经验,见习和实习是临床实践的两种基本形式,也是开展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载体。为避免临床实践将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与人文精神培养割裂开来的“两张皮”现象,应将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与人文精神培养作为临床见习实习的两大指标体系,一并下达、一并培养、一并考核,并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设立相应的学分,凡任何一项指标不合格者,考核皆不予通过,以促使带教医生(教师)和医学生注重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提高。为此,医学人文精神培养应与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一样,实行临床见习实习前的动员,讲清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并切实付诸实施。实践表明,大多数医疗纠纷并非医疗事故引起,而是医患沟通不畅所致,因此在见习实习中,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如何与病人沟通,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
总之,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目标,就是要使每一位医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仁”与“善”的理念,并将其作为自己终身的职业追求与自觉自愿的行动。三维立体模式的建构正是为引导和帮助医学生在认知、认同医学人文精神的基础上,达成“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美好境界。
[1] 教育部,卫生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Z].教高〔2008〕9号.
[2] 张俊.当下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8):64-65,65.
[3] 殷小平.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2003.
[4] 王明月.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5):74-75.
[5] 王夏强.浅论主体感悟式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4(23):184.
[6] 肖松舒,薛敏,万亚军,等.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0):1259.
[7] 赵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境下构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J].理论前沿,2014(12):234.
[8]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9]4号.
[9] 刘云章,乔利平.关于加强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建设的探讨[J].医学与社会,2006,19(10):47.
[10] 王一方,赵明杰.医学的人文呼唤[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136.
〔修回日期 2016-09-18〕
〔编 辑 金 平〕
Exploration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Medical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Cultivation
YOULinyu,ZHANGJun,QIUGaohui
(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Education,ChengduMedicalCollege,Chengdu610500,China,E-mail:1973209891@qq.co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cultivation in medical schools in China and the experience of multiple domestic cultivation model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medical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cultivation combined with years of empirical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which is targeted, stratified and operational. Specifically, this model of education considers face-to-face teaching, infiltration teaching and experience based teaching as the first class, the second class and the third class respectively, and combines them together.
Medical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Three-dimensional Model
10.12026/j.issn.1001-8565.2016.06.40
,E-mail: zhangjun@cmc.edu.cn
R192
A
1001-8565(2016)06-1057-04
2016-06-15〕
本文系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三维立体模式探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