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仓粮仓,粮满为“患”?

2016-02-05 01:29
新传奇 2016年18期
关键词:仓容临储粮价



粮仓粮仓,粮满为“患”?

国家之所以要大幅调减玉米种植面积,主要原因就是玉米临储库存高达2.5亿吨。目前,稻谷最低收购价库存也近1亿吨。2012年以来,我国粮食临储库存迅速累积,目前已处于历史最高水平。日益严重的粮食高库存、进口激增等问题,凸显了改革临储等粮价政策的紧迫性。

“老仓新仓、国仓民仓都满了”

记者日前在安徽滁州、蚌埠等多地采访发现,各地均面临库存粮食多、空仓紧缺的压力。在位于滁州市天长市安乐社区的天长市粮油集团总公司安乐粮站总仓容1.4万吨,目前也已满储,夏粮收购已无仓容。

河南省部分地区也遭遇丰收后的“烦恼”。在地处豫南的固始县马堽集乡,民营仓库老板胡大民告诉记者,由于信阳市在去年秋粮托市收购(以国家储备库为依托的烘托粮食最低收购价的收购)时出现农民排长队卖粮现象,为缓解农民卖粮难,当地大范围启用民营库点进行委托收购。在此背景下,自己投资建的2万吨仓库(以小麦来计算)也成为委托库点,投入使用后很快也收满了。“除了在建库点外,老仓新仓、国仓民仓都满了,如果不采取措施,来年托市收购肯定会无仓可收,卖粮难或将重现。”胡大民说。

“目前全国粮食库存居历史最高点,其中六分之一的粮食储存在简易仓囤。”国家粮食局长任正晓日前披露,到4月底,2015年度的秋粮收购期结束,预计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4780亿斤,比上年多收购720亿斤;其中,政策性粮食收储达3100亿斤,比上年多收购820亿斤。

而从今年5月下旬开始,夏粮收购就要全面展开,目前开秤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抓紧落实,预计今年夏粮收购总量将在1600亿斤以上。任正晓表示,这使安全储粮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同时,粮食仓容“去库存”缓慢也加剧了仓容紧缺。中部地区一家粮库负责人表示,库里还有12000 吨2013年的稻谷,属于中央事权粮,眼看着快到储存年限,但由于市场不景气,拍卖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拍卖不畅。

粮食高库存隐忧的背后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的粮食高库存以及去库存难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与包括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在内的粮食政策连续高强度刺激、促进粮食连年增产密切相关,也与人民币汇率调整、全球粮价走低等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对粮食贸易和消费需求的深刻影响直接相连。

近几年连续大幅度提高临储价格和最低收购价所形成的市场扭曲机制,全面颠覆国内粮食市场体系和价格关系,是形成粮食高库存的根本原因。如玉米,导致其高库存的成因中,均以临储政策的市场扭曲为逻辑主线:

临储价格“大步快走”,刺激玉米全局性增产。据统计,2008-2014年期间,全国玉米面积扩大24%、产量增加30%。2012年,玉米超越稻谷,总产量突破2亿吨,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品种。

临储提价导致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推动玉米替代品、副产品及下游产品进口激增,形成“国外粮食入市,国产玉米入库”的局面。

与此同时,受国内玉米高价影响,肉类产品和青霉素等玉米深加工产品生产成本抬升,由过去的出口逆转为进口,既挤压同类产品的国内市场,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国内玉米消费。

消费不旺、出口受阻导致玉米有效需求低迷,加剧国内库存压力。由于国内价格大幅高于国际价格,国内玉米根本不具备出口竞争力,无法通过出口渠道消解库存。显然,粮价政策改革的倒逼机制早已形成。

进一步看,目前我国粮价政策改革不仅具有倒逼机制,而且在国内外宏观环境上,已具备推进粮价政策改革的有利条件,是全面启动改革的最佳时机:一是国内库存充足、全球粮食供求关系宽松,为改革临储等政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了足够的回旋空间;二是具有稳定的粮食产能基础;三是已经形成改革共识和预期;四是2014年以来对大豆、棉花实行的目标价格补贴改革试点,探索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为新一轮粮价政策改革积累了难得的操作经验和实践基础。

“保供给”也要“保收益”

那么,该如何解决粮食高库存的问题呢?有专家指出,不能仅仅限于采取一些消化某个单一粮食品种库存的专项措施,或者是简单地增加仓库、跨省移库,而是要系统谋划、顶层设计政策改革方案,从根本上消除库存形成机制。

从改革的逻辑看,关键在于必须纠正价格支持政策对各粮食品种价格的过度干预,消除市场扭曲机制,建立以市场定价为基础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为什么改革难以推进?究其实质,是因为最低收购价、临储等粮价政策,目标多重、功能错位,既要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即“保供给”),也要保护农民种粮利益(即“保收益”);形成的利益关系复杂,既关乎粮食安全等国家利益,也涉及地方政府、粮食产业和农业生产者多重利益,但财政成本全部由中央负担。

若退出临储等价格支持政策,必然会导致一系列利益关系的变化和冲突,引发对政策改革的疑虑。尤其是,相对直接补贴等政策工具而言,粮价支持政策具有操作简单、受益直接、效果明显等特征,多年实施价格支持政策,已经形成强烈的路径依赖。因此,退出临储改革等,容易引发对“保供给”、“保收益”以及农民种粮积极性谁来保护等担忧。

所以,推进粮价政策改革,必须调整长期以来对“保供给”、“保收益”目标二位一体、不加区分的做法,要优化政策功能配置,按照“桥归桥”、“路归路”原则,对两个目标分而治之。在此基础上,退出粮价政策的“保收益”功能,将其回归到“解决农民卖粮难”的设计初衷。

如此,就可通过调低乃至取消价格支持来消除其对市场的干预和扭曲影响,把粮食价格形成还给市场机制,另外通过直接补贴措施来“保收益”,实现定向施策,价补分离。

此外,必须在改革中统筹兼顾,配套建立粮价改革利益补偿机制,使种粮农民在改革中利益不受损、收益不减少,种粮积极性得到有效保护。

猜你喜欢
仓容临储粮价
一种凉米仓动态仓容管理系统
“粮袋子”充裕 粮价大幅上行缺乏支撑
粮食筒仓储粮和卸粮状态下的仓壁侧压力试验研究
国际粮价总体水平或将上升
我国粮价政策改革要促进竞争力提升
关于粮价的猜想
安徽省完成30万吨最低收购价粮食跨县集并
我国玉米临储收购量创新高库存压力凸显
政策将成玉米市场“引路者”
今年玉米临储政策或提前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