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弟子规》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价值

2016-02-05 00:18
山西青年 2016年20期
关键词:弟子规诚信德育

张 青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浅析《弟子规》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价值

张青*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为国家培养“又红又专”的高素质人才十分必要,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伴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弟子规》对大学生的德育价值日益凸显。文章从《弟子规》的主要内容和德育价值出发,在系统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所面临的困境及造成困境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实现《弟子规》德育功能创造性转化的理念,并就如何将其应用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中,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出了可行的路径。

《弟子规》;大学生;道德教育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转型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异常艰巨,大学生担负的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思想道德素质规定着一个人政治方向和生活道路,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做好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十分必要。但是,由于国内外各种矛盾冲突的复杂交织和多元文化的激烈碰撞,当前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存在着很多现实的困境。伴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被誉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的国学读物《弟子规》逐渐走进了公众的视野。《弟子规》蕴含的德育资源丰富,形式整齐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德育效果显著。然而从相关文献的搜集中可以发现,学者们大多热衷于《弟子规》对未成年人的德育价值的研究,却对《弟子规》之于大学生的德育价值关注很少。

一、《弟子规》概述

(一)《弟子规》的成书及主要内容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山西新绛学者李毓秀编写的一部蒙学读物,其原名为《训蒙文》,后经清代山西浮山学者贾存仁修订改编后更为现名。其内容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的文义为纲,三字一句,两句一韵,分五个部分,共360句,1080个字,详细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学习生活中应该养成的各种礼仪规范。该读物形式整齐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便于青少朗读背诵,并且内容通俗易懂具体可行,为人们进行道德修养提供了一种形象化的规范指导。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其书名中的“弟子”是泛指学生,并非专指幼儿,所以该书的内容适用于各个阶段的学生。

(二)《弟子规》的德育价值

1.凸显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第一个主体环境,因此家庭教育的质量关乎家庭成员适应社会各种制度规范从而最终成为社会同质因子的程度。从历史上看,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农耕文明,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2],“家本位”的观念在中国深入人心,中国人历来重视家庭建设。《弟子规》的德育思想恰恰与此相符,它的第一篇就是《入则孝》,可见它已将在家中孝敬父母作为了为人子弟应该首先遵循的道德规范。

2.实现了德育落实的可行性。生活逻辑遵循经验与常识的模式,道德教育内容所固有的抽象性就很难被现代人所接受,因此如何将抽象的大道理转变为生动形象的生活化内容就成为了道德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习总书记提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3],这为我们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印证了《弟子规》德育内容在实践性方面的价值,具体来说,《弟子规》的内容非常具体细致、简单易行,便于人们进行道德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道德修养,从而达到德育效果。

3.体现了德育方法的多样性。德育方法是指德育主体为达到道德教育目的而采用的具体手段,没有正确的手段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德育方法的合理性。实践证明,《弟子规》显著的德育成效与其蕴含的德育方法的多样性密不可分,这些方法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为实现了“三个结合”,即将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相结合、道德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教育相结合、价值导向与行为规范相结合。具体来说,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的结合主要表现它能充分调动受教育者情感因素,既能以情动人又能以理服人,从而将抽象的道德规范形象化、生活化;道德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教育相结合主要表现在《弟子规》强调“知行合一”,注重教育学生身体力行,践履道德认知;价值导向与行为规范相结合具体表现为《弟子规》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将一系列道德规范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受教育者,并使之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

二、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德育困境及其成因

(一)面临的困境

1.以自我为中心,孝悌意识缺失。孝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伦理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所谓:“百善之中孝为先”。即使如此,不孝敬父母、不尊重师长的现象在当代大学生中还是时有发生。这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他们认为孝是应该的,自己应该做到对自己父母的孝顺和供养;另一方面当前很多大学生缺乏与父母兄长的有效沟通,他们往往不能设身处地的为父母着想,更不能切实做到像《弟子规》上所教育的那样,对父母至诚至孝,亲子关系紧张的现象在家庭中时有发生。

2.以趋利为目的,诚信观念淡漠。中国人历来重视诚信,然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却存在着很多不讲诚信的事情,它主要表现在:第一,求学过程中的诚信缺失;第二,求职过程中的诚信缺失。例如在求学过程中,大学考试作弊现象总是屡见不鲜,毕业时论文剽窃也时有发生;又如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大学生为了能够在就业竞争中获得先机就不择手段,以至于伪造学历和证书的事情时有发生,另外,还有些大学生在就业承诺方面缺乏诚信,不履行就业合同上的条款,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

3.以实用为准则,社会能力缺乏。当前大学生多为80后、90后,其中一些人秉承着实用主义的原则,急功近利,志大才疏,动手能力差,它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实践能力较差;第二,社会交际能力较差。具体来说,在社会实践方面,很多大学生由于受到中学“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影响,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较差,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脱节,无法做到学以致用。在人际交往方面,一些大学生缺乏与父母的有效沟通,很难做到《弟子规》上所说的“父母教,须敬听”;其次,他们与同龄人沟通的方式也比较单一,不注重方式方法,说话时常常不考虑对方的感受,最终导致沟通的失败。

(二)困境的成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是人成长的第一所学校,探析造成大学生德育困境的原因应从家庭教育入手。家庭教育缺失主要表现在:第一,家庭教育理念的偏颇,家长过分重视孩子的考试分数却忽略了其品德习惯的塑造和培养。很多家长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投放到孩子的学习教育当中,却不注重孩子生活能力的塑造。第二,家教方式的“极端化”“简单化”。具体来说,由于很多家长文化水平有限,教育孩子仅仅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感觉,不注重跟孩子平等民主的沟通和引导,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第三,家长教育孩子缺乏言传与身教的结合。具体来说,很多家长教育子女无法做到率先垂范,“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自然会出现各种问题。

2.学校教育的遗漏。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并且由于学校是专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机构,它具有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特征,对学生的培养更加全面更加专业。由此观之,学校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然而,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我国的学校教育内容和评价体系始终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具体来说,它主要表现在学生和老师都在考试成绩的指挥棒下全力以赴地为分数而奋斗,分数成了衡量师生教学成果和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急功近利追求短期回报成了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主导价值观念,至于道德教育早已被边缘化。

3.社会教育的疏忽。“社会是一所大学校”,人们在社会中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社会教育对人的品德形成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我国的社会教育主流是好的,然而,在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爆炸、泥沙俱下,难免使大学生的身心受到冲击,一些舆论宣传的内容与主流价值严重不符,不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虽然相关部门对其做出了有效处理,但是它毕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从制度建设入手解决问题,为大众传媒提供一个清晰的活动边界,创设一个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相关部门的制度建设还亟待加强。

三、《弟子规》应用于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路径

(一)以“孝悌”为前提,重视家庭教育

我国自古就形成了“家本位”的伦理观念,重视家庭、重视亲情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当下大学生存在的道德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不完善的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造成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家庭建设并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功能。《弟子规》就是一部极其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学经典读物,对此上文已经有所阐述,在此主要强调它所蕴含的家庭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弟子规》中的家教思想主要有两条线索:第一,子女对父母双亲须尽孝道;第二,父母对子女要注重培养品行。具体来说,“孝”是所有中国人都认同的道德信念,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表现在思想上是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表现在行为上则是对父母的恭敬之行。《弟子规》的家教思想与此不谋而合,它一开篇就指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然后,它在第一章用非常细致的行为规范去向读者诠释了什么是“孝”,比如与父母沟通要做到声音轻柔、和颜悦色。在父母教导子女行为养成方面,《弟子规》同样有细致的行为规范指南,遵循它就可将严谨、诚信等品格修养落小落细落实。[5]

(二)以“谨信”为重点,完善学校教育

严谨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它历来为中国人所重视。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诚信更应受到重视,因为只有在诚信法则的规约下市场经济的各种机制才能得到合理有效地发挥,温家宝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曾呼吁企业家要在市场竞争中一定要遵循诚信的操守。《弟子规》对严谨诚信作出了很多行为规范,它对于学校教师指导学生养成谨信的品格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如它强调学生年龄尚小,不适宜饮酒,酒醉后失态的表现很影响自身形象,寥寥数语就指出了酗酒的危害。在诚信教育方面,《弟子规》特别重视言必信行必果的培养,教育人们不能说一套做一套。[6]总之,《弟子规》中对谨信的解读与规范对大学辅导员进行有关诚信严谨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大学教师进行德育渗透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三)以“亲仁”为途径,加强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指由政府、公共团体或私人所设立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社会全体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独立的教育活动。[4]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人们只有走向社会的大“学校”才可成长为真正的“社会人”,这也是社会教育之所指。因此,在社会教育视阈下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必要。社会教育在《弟子规》中同样有所体现,如它十分强调“亲仁”的思想,即亲近有高尚品德的人并向他们学习,这为我们加强社会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了借鉴。具体来说,《弟子规》首先为我们甄别“仁者”提供了标准:真正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往往使人敬畏,因为他们出言耿直、从不谄媚。另外,《弟子规》还指出了“亲仁”的益处:向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学习,可以加强自身修养并减少自身过失。这为大学生德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首先,应当树立道德榜样,为大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道德标准,通过对照榜样就可以使受教育者规范自己;其次,要告诉受教育者践履道德的益处,让他们明白修身养性是为自己好,并非官方意志的强加,这样有助于我们的德育入脑入心、转识成智,化智成行。

总而言之,《弟子规》是一部言简意赅、简单易行的国学德育经典,其中蕴含的德育价值十分丰厚,但也并非全是精华,需要我们辩证的看待它。如果我们能将目光聚焦于当前,将它灵活适度的应用于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破解目前的德育困境也就指日可待了。

[1]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1:18.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65.

[3]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192.

[4]侯怀银.“社会教育”解读[J].教育学报,2007(4).

[5]张慧玲.《弟子规》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和意义[J].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2009.

[6]赵红卫.论《弟子规》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管理观察,2008.

张青(1991-),男,汉族,陕西汉中人,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

G641

A

1006-0049-(2016)20-0052-02

猜你喜欢
弟子规诚信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弟子规
弟子规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