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之道从宏大到精准

2016-02-04 18:06:26杨庭硕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糟粕农耕精华

杨庭硕

(吉首大学教授)

主持人语:

生态建设之道从宏大到精准

杨庭硕

(吉首大学教授)

生态文明既然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全新文明形态,那么要从事生态建设显然要从此前的文明诸形态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而,如何认定精华,并加以发扬光大,如何识别糟粕,并加以有效的扬弃,则是一项艰巨的认知工程。付诸实践,还得面对各式各样的社会性挑战。

时下的人们,对工业文明的正能量几乎可以说得上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习以为常,但对工业文明的糟粕,却人人讳莫如深。原因全在于,惧怕由此而引发现有生活享受的失落;对农耕文明则相反,农耕文明的糟粕人人厌弃,唯恐避之不远,对农耕文明的正能量,却人人缄默无言。他们惧怕与大自然的对话与磨合,以至于干扰时下的安宁。这样一来,纸面上的生态建设就不得不留意鸿篇巨制的模式,去推演得失利弊和规范行为与准则。然而,人类社会与所处的自然与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两大截然不同的体系,其间的信息沟通必然存在着重重障碍,需要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信息的互达,做到认知和领悟的精准,进而才能建构起其间的和谐共荣关系。“生态文明”既然要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重新认识大自然又是一项势在必然的过程,绕不开又躲不掉,不做到精准的认识,一切都无从谈起。

当下,要想匡正认知上取向的偏颇,重新阐明农耕文明的正能量,正好有两条路径可供选择:其一是,解剖传统村落的生产生活细节,揭示其间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制衡互动关系,揭示得越精准,对农耕文明的正能量也就认识得越深;其二是重新审视优秀农业文化遗产,精准认识其间的知识与技术细节,领悟其间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制衡关系。有鉴于此,本期推出的三篇论文,可望小有裨益。

杨旭东的论文《传统村落生活中的生态经验与现代启示》,立足于传统村落日常生活细节,去揭示人和环境的协调关系。从中不难发现,人与自然断裂与冲突,其实并不是有意为之造成的破坏性后果,而是在一切生活细节中,人与自然规律的背离,长期积累后酿成的灾祸。传统村落之所以能够与环境和谐并行延续,原因全在于在传统村落村民的生活中,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切实的负起责任来,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也关注到了生态的维护和修复,这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相安无事,各得其所。当代的工业文明则不然,凭借物质、能量、人员和资本的快速移动,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人人都无需对环境负责。以至于哪怕有先进的科技,强大的社会合力,生态灾变照样越演越烈。相比之下,理应得出的启示在于人类必须对环境负责,而这样的负责要落实到具体的生态和生活细节,精准到举手投足之间都得顾及到生态的维护,都得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这个意义上说,科学之上的习惯性做法和看法,显然需要做出有力的匡正。

向兰丽、阿迪力·阿帕尔两人的论文《试论优秀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艰巨性——以保靖黄金茶的市场困境为例》《生态人类学视野下的吐鲁番坎儿井研究》,就其研究对象而言,堪称相映成趣。一篇谈的是温暖湿润地带的古茶林,另一篇谈的则是我国最干旱地区深埋地下的坎儿井;一篇是精巧布局的茶树株系活态博物馆,一篇则是需要精准施工、无缝对接的地下灌溉工程。但是共同点则在于,这两项优秀农业文化遗产,都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精准,做到了人类对环境细节的认知,对生物属性的系统把握。而这样的精准,恰好是优秀农业文化遗产的共性所在,不过两者在当下的处境却各有不同,坎儿井虽然被认证为国家级的优秀农文化遗产,但却需要面对重重的社会性障碍,特别是现代技术装备的挑战,而保靖古茶园迄今尚未申请为优秀农业文化遗产,但十多年来的市场化运行和品牌质量冒烂,却可能彻底将这份优秀农业文明遗产扼杀在提起申报的摇篮中。两者都令人堪忧。

任何意义上的优秀农业文化遗产,由于很少得到来自工业文明的支持和关注,而且又是在狭小的地缘范围内,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逐步完善而成,在这样的农业文化体系中,人与所处环境的和谐共荣关系,早就经历了漫长历史岁月的考验,其可靠性毋庸置疑。而这样的可靠性又必然奠基在对自然规律的精准认识和把握上,是人与自然精准对话的产物,当代要继承的精华也正在于此,正当生态隐患席卷全球之际,因而才显得弥足珍贵。值得发扬光大,创新利用。

这两项农业遗产,都可以称得上是农耕文明类型的精华,他们都可以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也是生文明建设需要汲取的精华。但是不幸之处在于,要继承和发扬这样的精华,人类得匡正自己认识上的偏颇,行为上的乖张和认知取向上的迷惘,需要选择与环境相亲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要使这样的选择落到实处,就得贯彻“精准”二字,就得向一切优秀农业文化遗产学习,发现其精华并加以创新利用,使之不失去本真又能服务于当下,其间的过程仅仅体现为从宏大到精准的观念转型和认知取向上的框定。

[责任编辑:罗康智]

猜你喜欢
糟粕农耕精华
什么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史籍中的糟粕——天意
不同的茶第几泡是精华
今日农业(2021年10期)2021-11-27 09:45:24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8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精华”之说欠妥
中华诗词(2020年3期)2020-11-19 04:40:01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2
爱情寓言
杂文选刊(2015年11期)2015-05-14 13:38:21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
电影故事(2015年26期)2015-02-27 09: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