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平,田 阡
(1.凯里学院, 贵州 凯里 556011; 2.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重庆 400715)
农业文化遗产:乡土社会中的农耕智慧
——第六届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综述
吴 平1,田 阡2
(1.凯里学院, 贵州 凯里 556011; 2.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重庆 400715)
在第六届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农业文化遗产:乡土社会中的农耕智慧”主题,通过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环境和农耕智慧及其多功能价值等议题开展多学科的交叉学术研讨与交流,深入研究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反映了专家学者们的最新思考与研究,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及宝贵的建议。
农业文化遗产;乡土社会;农耕智慧;原生态民族文化
我国农耕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农业文化遗产,凝聚着乡土社会中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智慧,因而成为一种珍贵而特殊的文化遗产被世人关注。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农业进程的加快,农业文化遗产的生存与保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如何创造一个有利于农业文化遗产健康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探索适合特定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可行性路径,成为一个新的学术命题与时代命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由西南大学、凯里学院主办,中国人类学研究会经济人类学专业委员会、西南大学城乡统筹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六届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农业文化遗产:乡土社会中的农耕智慧”,于2016年12月8-10日在重庆西南大学举行,意在借此学术共同体意识,深入探讨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利用。来自北京、上海、江苏、云南、重庆、贵州、山东、内蒙、宁夏等高校60多位专家学者代表莅临。论坛通过主题演讲、专题报告和讨论等形式,围绕“农业文化遗产:乡土社会中的农耕智慧”这一主题展开了认真而热烈的讨论,充分展示了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农耕智慧以及研究实践中的新成果。
会议开幕式由西南大学城乡统筹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田阡教授主持,云南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刘荣教授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地理资源所李文华研究员为本次会议发了贺信。论坛分为主题讲演、专题报告和讨论,分别由云南农业大学刘荣教授、周口师范学院包艳杰博士、云南农业大学莫力博士主持,中国农业博物馆全国政协委员曹幸穗研究员、云南民族大学刘荣教授、凯里学院李斌教授评议,凯里学院张雪梅副院长作会议总结。根据本次会议演讲和报告的情况,按主题可以分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农耕智慧与价值、农业文化遗产的中国实践与展望,现分述如下。
农业文化遗产要延续和发展下去,前提是要做到保护得力,保护好现有的农业文化遗产才能有效保证其传承和开发利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文华研究员为本次论坛发来贺信并阐述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重要意义,认为农业文化是中华文明立足传承之根基,表现在:挖掘和整理农业文化遗产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利用和发展农业文化遗产是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就业增收的有效途径;宣传和推广农业文化遗产是增强我国农业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在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加快推进和现代技术应用的过程中,要清晰地认识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还面临着多重挑战。一是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精髓挖掘不够。没有系统地发掘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传统理念与现代技术的创新结合不够。二是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机制有待健全。仍存在重眼前、轻长远,重生产、轻生态的做法,对遗产地农民的利益保障不够。三是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国家如日本等国逐渐认识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在保障本国食物安全、影响全球食品贸易等方面的前景,纷纷与我国在粮农组织内争夺农业文化遗产的话语权和领导权。因此,要进行农业文化遗产的跨学科综合研究和经验交流,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中的科学内涵,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与农业生物多样性,发展其多功能价值,必将为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国民经济协调持续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要牢牢把握目前农业文化遗产工作的良好机遇,注意发现有关科学问题,将我国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研究与实践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主题演讲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闵庆文研究员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展与展望”为题,认为目前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农业国际合作的一项特色工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实践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成为农业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和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多功能农业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凸显,农民文化自觉性与保护积极性显著增强;科学研究不断深入,有效支撑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动了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初步形成了一支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队伍; 全社会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和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多方参与机制初步形成。并对FAO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China-NIAHS)申请认定进行较为详细地梳理分析和展望。同时,在对FAO近期研究问题、中国的研究工作中,提出需要具有多方参与机制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并对未来的研究展望:加强多学科综合研究、遗产系统的基础性研究、监测与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合作研究等。
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院长王思明教授以题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什么与如何保护”的主题演讲,分析了什么是农业文化遗产?我们要保护什么?认为完整的农业文化遗产是农业主体、农业对象、农业技术 、农业制度 、农业环境的一个“五位一体”的复合系统。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栽培植物、驯养动物等生产活动中,经长期历史积淀传承的物质、非物质及物质与非物质融合的综合体系,它包括农事活动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及农事活动依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及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分为10个大类:农业动植物品种(agricultural species) 、农业文化遗址(agricultural excavation sites)、农业技术方法(agricultural techniques)、农业工具与器械(ag tools and implements)、农业古籍文献(agricultural books & documents) 、农业工程(agricultural engineering)、农业聚落(agricultural settlements)、农业景观(agricultural landscape)、农业特产(agricultural specialties)、农业制度与民俗(agricultural institution & folk culture) 。农业文化遗产的广布性、复合性、交叉性、分散性以及弱质性特点,决定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必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来自政府、农民、市场、学术、政策导向 (公益文化价值)、保护主体 (积极性的调动)、保护动力 (经济持续性) 、保护支撑体系 (法律、学术、资金等支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并指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应当注意把握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遗产保护与农民利益、生产功能与文化功能、保护主体与多方协调、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政策导向与制度建设、保护主体与社会大众的八组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教授以题为“农书图像与农业文化遗产传承问题”的主题演讲,通过丰富的图文阐述和分析了图画、农书、图册三种农业图像文献存在的形式,认为图像世界纪录了丰富的传统农事行为,是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理解语言形式、行为伦理、物质景观三种形态的农业文化遗产,是传承农业文化遗产的前提,三形态的理论,是民俗结构的理论,也是整个文化遗产的形态理论。对于农业图像景观的传承,需要整理农业遗产的谱系:包括文字的系统集成、行为(影视)系统集成、景观的系统集成。建构新的农书图像世界。改变农书文献与农业大国不适应的局面。加强区域空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不同区域的谱系交流。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强调回到生活去,衣食住行的生态化、生产生活的诗意化、时空过程的景观化。在认同性建构上,农业社会与民俗生活的高大上,日常生活的华彩乐章。
云南民族大学刘荣教授作了题为“农业文化遗产需要保护与开发‘双推进’”的主题讲演,分析了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中认识的不足、盲目性、粗放性和研究人员的缺乏。同时指出以保护为主与开发为辅、整合放大效应、可持续开发、计划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坚持以政府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坚持以市场导向发掘农业文化遗产、坚持以创新理念驱动产业发展、坚持以“人才战略”破解发展难题、坚持以品牌塑造形成竞争优势保护与开发对策。回顾了我国农业遗产研究的历史发展,并提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各方力量,从政策、法律、物质、资金到学术、科普和大众,全面深入地开展工作。
山东农业大学高国金博士作了题为“民国农业文化遗产调查与保护研究”主题演讲,指出民国时期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农业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现代化农业科技普遍传入并应用,中国农业历史出现新特点。阐述了民国时期农业文化遗产分类与利用,各地相关农业遗产调查与现状,民国时期农业教育遗产继承与谱系,以及当前亟需开展的民国时期老专家声像档案保存工程等内容。籍此重新定义民国时期农业文化遗产概念,提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继承与开发路径。
南京农业大学伽红凯博士作了题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矛盾与模式探析”的主题演讲。通过厘清农耕文明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和农户福利提升之间的矛盾,分析在矛盾冲突下其得以留存的原因,以反映传统村落的发展现状及其保护的重要性;基于经济学视角,借鉴“公地悲剧”的破解思路,提出10种传统村落保护模式,即罚款与补贴模式、名录保护模式、文保模式、农民退出模式、农民自主开发模式、社区主导开发模式、公司主导开发模式、综合开发模式、博物馆模式以及保护区模式,为中国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利用提供路径选择。
云南农业大学韩晓芬,秦莹,刘红提交的论文“农业文化遗产以在旅游影响下的传统生态文化保护——以元阳哈尼梯田为例”,认为云南红河州哈尼族地区元阳梯田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梯田,具有悠久的历史。分析了元阳梯田所包含的农耕传统生态文化和民俗传统生态文化,旅游对元阳梯田传统生态文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继而提出对元阳梯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护策略。
农业文化遗产渗透了几千年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知识和技术 ,是自然与文化的结晶,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从事农业历史研究的中国农业博物馆徐旺生研究员以题为“农业文化遗产——传统社会高度脆弱人地关系下的生存智慧”的主题讲演,分析中国自秦汉开始,由于儒家力推不计成本传宗接代,中国成为了一个高度密集的人口社会,在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人地关系的紧张趋势和环境历史演变恶化的趋势难以逆转的双重压力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面临严重挑战,依赖于自然环境的农业在人口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必须寻找生存智慧,于是产生了和谐模式下的生存智慧。如,率先产生二十四节气、精耕细作技术产生并不断强化、土地的有效利用、提升复种指数、水利工程、生态农业模式。但至20世纪80年代开始,农村放弃和谐模式,运用征服模式,促成了化肥、农药与除草济的广泛使用,使耕地质量下降、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水和土地污染。而FAO农业文化遗产平台出现,重拾传统,带动了人们对传统农业的认识,发掘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已经深入人心,期待农业文化遗产从边缘走向中央。
凯里学院刘宗碧教授:以题为《农耕文明背景下的侗族水资源观和生态保护意识》的主题演讲,阐述了侗族居住都选定在依傍水的地方建立村寨,以耕作田地为生,种植水稻为主,是稻作民族。侗族的稻作农业以及稻田养鱼、人工营林都与“水”有关,形成了水崇拜并延伸为龙崇拜、鱼崇拜等,同时也形成了相应习俗。因此,侗族历来就十分重视水资源的保护、管理和使用,形成了相应的生产、生活的行为规范,它们与人们的宗教文化、禁忌习俗、日常规范等联系在一起,构成为侗族农耕文明背景下的水资源观和生态文化体系,其所包含的生态知识、技术和价值观,对于今天侗族社区生态文明实践仍有重要意义。
凯里学院傅安辉教授为这《简论从江侗乡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鸭共生系统》的主题演讲,阐述了贵州省从江县侗乡稻鱼鸭共生系统作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效益作用十分明显:能够有效控制病虫草害、增加了土壤肥、减少了甲烷排放力、发挥隐形水库的作用、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同时稻鱼鸭共生系统具有食物网趋于完善、人为控制三者相克、促成三者共生绿色环保的生态奥秘。
南京农业大学王哲博士研究生作了题为“农业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发酵技术的保护与发展——以东北传统制酱工艺为例”的主题演讲。认为在东北地区所沿用的传统制酱工艺,是将大豆利用传统发酵技术酿制而成的咸味调味品,是带有区域特色农业文化遗产。从加工方法上看,所利用的发酵技术属于传统食品加工科学的范畴,可以看作是现代生物技术在古代的原型,从营养学的角度看,经发酵工艺制成的传统食品,提供了人体所必须的营养成分,同时传统工艺崇尚自然,因此在东北地区利用传统工艺制成的酱,是一种完全依靠微生物自身发酵制作完成的,期间没有任何添加剂的使用,是一种绿色健康的食品。在对东北地区传统制酱工艺的价值的研究中,传承的价值主要是对传统食品科学和技术、区域民俗文化、区域饮食文化的传承,应用价值表现在作为区域农业特产和促进旅游开发。同其他传统工艺一样,在“现代化”的洪流中,传统制酱工艺也面临着被“淹没”的危险,在文中从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文化、经济利益及大众的认同度等四个方面,对其发展和保护提出了建议。
内蒙古赤峰卫生学校斯钦巴图博士题为《中国旱作农业文明起源地之一:内蒙古敖汉旗》的主题演讲,介绍了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自然地理与历史沿革,称完整的史前考古学文化年代序列在全国独树一帜,以敖汉旗境内遗址命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有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许多考古文化的遗址地,均发现了与旱作农业相关的生产工具,见证了敖汉旗的农业起源和农业发展历程,传承了八千年农耕文明。敖汉旗召开了三次世界小米大会,技术依托支撑产业发展,传承与发展相结合,走出产业化的路子,为民致富。
云南农业大学李成云教授题为《云南哈尼梯田水稻抗病性及其对病害防控策略的启示》的主题演讲中,阐述了云南哈尼梯201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哈尼梯田品种的多样性、哈尼梯田水稻遗传多样性保持、哈尼梯田持久性的文化背景,并提出了哈尼梯田控制病虫害的方法:一是保护神林(水源,天敌栖息地);二是收获后翻田(稻桩入田,除病残体); 三是移栽前糊田埂(防止漏水,杂草入肥);四是水肥一体化管理和共享(冲肥)、 五是人工除草(水稻返青后,拔草踩入泥中);六是稻鱼稻鸭共作(除草、除虫、提高微生物多样性);七是冬季养浮萍,养田、收获后翻田。
云南农业大学周红博士作了题为“云南省楚雄洲禄丰县杨梅山苗寨游耕农业生产方式初探”的主题演讲,概述了苗族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民族之一,但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制约了苗族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缓慢,同时迁徙时由于居无定所,苗族实行的是刀耕火种的粗放的游耕耕作方式。游耕农业生产方式带来了居住的不稳定性,苗族经常举家搬迁,其居住方式称之为游居。苗族在游居的时候其生产活动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是其生态环境并没有严重破坏。在狩猎、农业方面的经验是苗族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苗族文明的内涵,孕育了苗族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着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的思想。时至今日,苗族游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在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仍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穆玉红编辑作了题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以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为基础的食农教育实践探索”的主题演讲,阐述了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它贯穿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始终。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中的许多哲理、理念、思想和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如夏历、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的今日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值得当代人传承和发扬。农耕文化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重庆文理学院胡牧博士的“从‘稻鸭鱼共生’结构看侗族的生态智慧”一文,阐述了作为稻作文化的侗族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形成的丰富生态智慧——“稻鸭鱼共生”,具有特色鲜明的地方性知识,成为一种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并强调立足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研究“稻鸭鱼共生”结构的科学性及其意义,从整体揭示侗族的生态智慧以及这种农业文化遗产的功能和意义,尤其是指出“稻鸭鱼共生”结构对侗族节日等民俗文化的意义。
重庆文理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向轼博士的“三峡库区应对干旱的传统知识 ——基于重庆忠县猫耳山片区梯田的田野调查”一文,阐述了重庆猫耳山片区梯田地处川东伏旱中心区,夏季持续炎热、连晴少雨,有“十年九旱”的说法。当地维护山顶森林生态、修筑水井水塘、反复翻犁梯田、播洒腐烂秸秆草叶等做法有效地应对了地区干旱并提高了梯田保水增肥的能力。分别论证了乡土知识对环境和气候灾变的应对、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概述、忠县干旱历史、特点和影响、干旱背景下猫耳山片区梯田曾经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猫耳山片区梯田应对干旱的传统知识。
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孙金荣教授的“《齐民要术》天地人和合思想及其文化意义”一文,认为天地人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上古的宗教天命观中已孕育着天地人和合思想。贾思勰《齐民要术》继承传统天地人和合思想,并在农业生产的理论与实践中总结、运用、推广、发展。其中,顺天应时、因地制宜,合理种植与养殖等思想,是中国文化史、农业史的宝贵思想文化资源。对后世的农业科技思想、农业生产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积极影响,对现代农业生态文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宁夏大学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何彤慧教授、柴永青副研究员的“宁夏农村应对气候变化的生计智慧”一文,分析了宁夏历史时期农村应对气候变化的几种生计智慧:一是种撞田——以不变应万变的智慧;二是抢墒——顺天而为的智慧;三是小农经济——求人不如求己的智慧;四是多业并举——多边形求稳智慧;五是以秋补夏——灾后自救的智慧;六是防虫减灾的应急智慧。认为挖掘这些经验智慧,有利于基层农村采取一些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主动保障生计的稳定和持续,也是对政府水利建设、生态移民、产业结构调整、冬麦北移等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拾遗补缺。与此同时,这些经验智慧也是地方传统文化,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积下也正在渐行渐远,记录下它们,无疑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凯里学院王雨容教授的“古代农田灌溉工具考辨”一文,阐述了古代灌溉工具可分两大类,即引水工具和提水工具。提水工具又分为三个小类:利用水流推动类,利用杠杆原理类,利用外力作用类。每一种灌溉工具都是因地制宜,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价值研究是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认知层面为全面深入地分析和理解农业文化遗产提供方法,在实践层面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及有效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朱绯编辑作了题为“传播视野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研究”的主题演讲,阐述了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环境价值、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从传播学视角,以受众为主要对象,分析农业文化遗产传播要素、传播现状、传播途径与内容,促进优化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播活动,进而对大众形成导向性影响,提升大众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关注度,进一步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开发。重庆旅游职业学院范才成教授作了题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研究——以湖北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统为例”的主题演讲,以湖北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统为研究对象,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研究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认为地方政府在旅游基础设施投资上集中财力,生态保护中引导社会大农业综合治理,引导村民进行民宿旅游,引进民营资本做大旅游体量,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旅游进行茶旅融合,以维护农业文化遗产生态系统的综合改善。
在专题报告中,世界农业文化遗产(GIAHS)科学咨询小组(SAG)中国唯一代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闵庆文研究员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展与展望”为题,认为目前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农业国际合作的一项特色工作;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实践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成为农业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和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多功能农业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凸显,农民文化自觉性与保护积极性显著增强;科学研究不断深入,有效支撑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动了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初步形成了一支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队伍;全社会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和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多方参与机制初步形成。强调了如何申报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申报问题及申报成功的后续问题。梳理了2004-201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世界农业文化遗产(GIAH)认定是从提出概念、试点遴选、保护试点、牵头申请和执行GEF项目,最后进入业务化、规范化管理等阶段的历史脉络,2004-2015年中国的GIAHS/NIAHS申请与认定工作以及3次申报评选情况:中国共有62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China-NIAHS)、其中11项世界农业文化遗产(GIAHS),分布在25个省(市、自治区)。并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China-NIAHS)的中国实践探索与展望进行了阐述。
1.China-NIAHS申报的程序。首先通过县级(或以上)人民政府递交申报材料到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经过审核上报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休闲农业处) 进行初审确定初选名单后交专家委员会专家评审,提出建议名单,再交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休闲农业处)确定候选名单进行公示提交China-NIAHS。
2.China-NIAHS申报材料。包括主要领导签名的政府承诺函、以科学性为基础的申报文本 、可操作和可检查的保护与发展规划、得到有关部门批准的管理办法、宣传片以及相关证明材料
3.China-NIAHS申报中的问题。体现在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概念与内涵理解不够,认为农业文化遗产是一项技术、物种或名特产品、民俗、景观,申报主体是政府,要正确处理政府、企业与农民关系。
4.GIAHS/China-NIAHS认定展望。认为申报数量将会越来越多、文本要求越来越高、评选越来越严格、申报周期越来越长、将会从地区分配上进行适当平衡、将会从类型分配上进行适当平衡、对已认定的项目进行评估,并发布“警告”。
5.FAO确定的近期研究问题。GIAHS对于FAO战略目标(SO)的贡献、GIAHS对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的贡献、国家水平上GIAHS动态保护规划与实施、GIAHS与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比较、GIAHS与世界文化遗产及其他国际计划的关系、GIAHS网络化建设与系统化管理、GIAHS监测评估体系的建立、GIAHS动态保护成功经验与典型模式总结 。
6.中国的研究工作。围绕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特点、类型、起源、演变与影响因素,系统特征与组成要素,要素耦合机制,稳定性及维持机制,多功能性与价值评估,保护的现实意义,总体策略与基本原则,法律定位与制度建设,政策激励机制,产业促进机制,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基于文献统计的研究。
7.未来研究展望。一是加强多学科综合研究,打造一个不同专业人员学术共同体。围绕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不同组成要素展开研究,全面解析农业文化遗产的社会、经济与生态可持续性机理,推动农业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发展;二是加强遗产系统的基础性研究,如遗产地农业生态可持续机制、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遗产的历史起源考证、景观与文化特征、运用科学实验和实地调查法的定量等方面的研究,为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科学性的解读提供支撑;三是加强监测与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尽快构建并不断完善农业文化遗产的监测与评估方法及评估体系,开展申报成功后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和对农田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支撑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业务化管理;四是加强合作研究,不断创新协作机制,通过项目合作、会议交流、联合培养等途径带动更多的科研单位,尤其是位于遗产地附近的科研单位参与到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当中,打造区域性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以建立稳固而强大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团队,使各个遗产地都得到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五是加强面向保护实践的研究,重视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产业化发展研究。推动农业文化遗产地居民保护遗产的积极性,进而达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
在专题报告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博物馆曹幸穗研究员,以农业史学家和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实地考察经验,探讨中国农业遗产的科技问题。以《农业遗产也需要科技武装》为题,认为农耕文明的智慧是一个包涵广泛的论题,是保护利用农业资源、协调利益、维持社会和谐、耕作饲养和加工储藏、防灾减灾、生产生活和经营管理的智慧,是农业遗产中的技术智慧。指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问题存在品种混杂退化、田间肥水管理失当、传统农产品加工方法失传、需要与时俱进技术,克服“苦、累、重、险、难”的传统作业,需要加强农业遗产如农作物的提纯复壮、植物农药研发、有机肥料积制等的应用科技研究。传统农业不是落后农业,传统技术是漫长历史积淀下来的智慧精华。传统品种需要不断提纯复壮,才能保持优良的种性,保持千年遗传的品质。只有与社会经济环境协同进化,农业文化遗产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在文明长河中绵延不绝。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针对活态性的特点,做到协同进化和与时俱进。 在保护实践中要树立这样的理念: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也需要科技知识,需要科技武装。
在交流讨论中,王思明教授认为: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需要有不同学科的人来关注农业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是一个复合性、交叉性的,不同专家都去关注农业文化遗产,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来关注这个问题。目前国内学术共同体太少,因此,要建立相关的联盟,如联席会等学术共同体来推动。如果对学术共同体有所帮助的话,《中国农史》有固定栏目,有学术会议平台、中国农业史学会轮流举办会议。
论坛承办方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田阡教授就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探索与实践谈了自己思路和想法,一是如何去做?二是做什么的问题?基于这样的思考,从学科的属性角度,对如何彰显学科方法优势,如何多学科共享协同这些问题,提出了以流域为主脉络的区域研究理念,并在突出区域整体性视角下,构建流域与农业文化遗产的具体化的成果思路。农业文化遗产如何在村落中呈现,在社会中呈现,在文化中呈现,特别是针对具有大山区、大库区、大都市、大农村的文化和功能多样性的重庆,又如何构建以区域视角下农业研究范式到农业文化遗产的关注?如何建立推助行业主管部门的认识以及如何开发农耕智慧衍生品等,进而挖掘、研究、保护和利用好重庆的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与实践。同时对如何搭建农业文化遗产学术交流平台,认为十分有必要建立一个相关学术共同体,将多学科的人汇聚起来,做到跨学科的融合,共同探讨、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农业文化遗产。未来要围绕农业文化遗产在西南大学建设区域性的阵地,建立多学科团队,并吸纳更多的中青年人参与,举办农业文化遗产学科负责人的联席会议、青年论坛(20人论坛)等。真正把“流域”这个东西流淌出来,把农业智慧的概念展现出来,在乡土和都市社会中贯穿起来。
综合上述专家学者各自所关心的问题,可以看出,农业文化遗产是乡土社会中的农耕智慧,蕴藏着巨大的价值,但是不可否认,农业遗产在今天正面临着相当大困境。因此,尽管农业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是当今社会需要给予重点关注的问题,特别需要公众关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科学利用,但是,更加迫切的是要在实践层面上开展实实在在的行动。
通过对此次会议的报告整理,发现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建立多方参与机制。应当具有一个新的高度统筹协调框架,国家和省市县农业部门在项目的领导与协调、科研部门在提供项目的科技支撑 、地方政府在项目的具体实施、地方高校在智力支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农业文化遗产需要打造多学科学术共同体。以区域性研究为中心,建立以资源与生态、农业历史、社会学、伦理学、民族学、法学、民俗学、管理学、经济学、遗产教育和美学等学科联盟的学术共同体,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的合作研究与对比研究,农业文化遗产所具有的复合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都是未来需要深入的课题。
三是农业文化遗产申报的问题。重视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了解申报的程序、材料、存在的问题及申报成功的后续问题,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提供保障。
[责任编辑:蒲 涛]
Heritage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Farming Wisdom in Rural Society:Review of the 6thSummit of Original Ecological Ethnic Culture
WU Ping1,TIAN Qian2
(1.KailiUniversity,Kaili,Guizhou, 556011,China;2.SchoolofHistoryCultureandEthnologyof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Experts discussed the main topic of the 6thSummit of Original Ecological Ethnic Culture-“Heritage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Farming Wisdom in Rural Society”. Furthermore, the following topics were also discussed on the Summit by experts from different fields: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the heritage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origi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arming wisdom and its multi-function values, which showed the newly thoughts and research studies of experts. These could provid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valuable suggestions on the protection of heritage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eritage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rural society; farming wisdom; original ecological ethnic culture
2016-12-20
吴 平,女,苗族,贵州天柱人,凯里学院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编辑部教授,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田 阡,男,湖北荆州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族群与区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G122
A
1674-621X(2016)04-014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