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良,叶贞琴
(1.湖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湖南 株洲 412007; 2.黔南州福泉市道坪镇政府, 贵州 福泉 558000)
贵州石桥古法造纸的传承与发展
刘文良1,叶贞琴2
(1.湖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湖南 株洲 412007; 2.黔南州福泉市道坪镇政府, 贵州 福泉 558000)
贵州石桥古法造纸技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桥村优越的生态环境、精湛的古法造纸技艺,造就了质量优良且独具特色的石桥纸。由于各种原因,石桥古法造纸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尚存在着核心技术濒临失传、市场占有率低、产业链比较原始、品牌效应不够明显等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石桥古法造纸应该更好地拓展纸品应用领域,坚持品牌化发展,融会特色旅游,进一步完善网络营销,加强与高校和相关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实现石桥古法造纸的生态型保护与发展。
石桥古法造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是我国较早的古法造纸产地之一,也是全国古法造纸工序和工具保留相对完整的古法造纸产地。石桥古法造纸是一种传统民族手工艺,更是优秀的文化产品。2005年,“石桥古法造纸技艺”列入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6年正式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古法造纸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旅游业的带动,石桥古法造纸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关注。虽然发展前景看好,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机器造纸的冲击、技术濒临失传的危机以及新产品拓展瓶颈等,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石桥古法造纸的发展必须以保护为首要准则,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新价值的发掘,并与产业化发展相结合,以实现更好的传承。
石桥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偏远的北部,因为一座横跨村头南皋河的天然石桥而得名。全村共有200多户,人口数量1 100左右,其中苗族人口占85%。石桥村家家户户都会造纸,只是存在技术优劣的差别。据专家考证,石桥古法造纸技艺最早起源于唐代,当时的石桥苗族先民从汉族造纸技术中获得启示,利用当地丰富的构树皮、杉根等为原料制作纸张,至今已有1 500余年的历史。
(一)石桥造纸历史渊源与发展
据石桥村民说,其祖先是从东方平原迁徙来到石桥,而他们的古法造纸是从唐朝开始传承下来的。由于地处偏远,交通条件差,石桥村的造纸最开始呈现个别生产的状态,产量很小,而且长时间以来都是如此。直到20世纪30年代情况才有所改变,造纸开始成为石桥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原因是辛亥革命后,国内的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很大发展,当时石桥村周边创办了一些学校,剪纸、刺绣行业的发展对纸的需求增多,从而导致纸的销量大增。纸张开始供不应求,造纸规模有所扩大,一度达到30多家,质量也因竞争而得到提高,石桥古法造纸迎来了第一个高峰时期。但是好景不长,抗战期间到抗战后一段时间,造纸厂经营逐渐转变为个体户承包经营,最终回到了最初的家庭生产方式,石桥造纸数量再次下滑。
石桥古法造纸的第二个高峰期是20世纪80-90年代,国内经济逐渐复苏,纸的需求不断增加,交流也有所增加。1982年,石桥纸厂苗族师傅杨大文赴加拿大多伦多科学中心,在“中国古代传统技术展览”上表演造纸技艺,这次海外展演为石桥古法造纸做了很好的宣传推广。
进入21世纪,现代工业纸以其物美价廉的优势,迅速抢占纸品市场,使得古法造纸不断被边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绝大部分的石桥村民都放弃了造纸,只有小部分继续坚持着。其中,村民王兴武因不舍祖传的技艺在自己手上失传而努力寻求古法造纸的新出路。从2000年到2008年,王兴武利用古法工艺,加入创新元素,在白皮纸的基础上探索、发展出花纸、贵纸、迎春纸等新纸品。现在石桥村不仅有了古法造纸合作社,纸品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增长中。而且,石桥古法造纸也因其较强的观赏性和体验性而成为贵州旅游业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关注。
(二)古法造纸工艺及纸品特色
1.古法造纸工艺
国内现在除贵州外,四川、云南、湖北几省也有古法造纸,川滇鄂古法造纸所用的主要原料是竹,而石桥采用的是当地盛产的构树的皮(简称“构皮”)。构树是一种落叶乔木,生长快且适应性强,成树一般高度为10-20 m,构树的树皮纤维是造纸的高级原料。石桥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里的构皮生长周期短,头年砍伐,第二年就会恢复如初。构皮纤维细致均匀,成浆率很高,所造出来的纸也更加柔韧细滑。石桥村造纸用的南皋河水天然偏碱性,也为古法造纸提供了质量保障。
工艺是古法造纸质量保障至关重要的环节,技艺的精湛与否直接决定了纸品的质量高低,也决定了古法造纸的市场占有率。石桥古法造纸从采集材料到成纸一共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分别是刮取构皮、去皮、水沤、浆灰、煮料、河沤、地灰蒸、漂洗、选料、袋洗、碓料、制浆、抄纸、压纸、晒纸、揭纸等。在整个造纸过程中,几乎所有工序都是手工完成的,而且男女分工明确,女性负责选料、洗料和晒纸等,而抄纸和压纸等既需要力气也需要技术的工作则由男性负责。石桥古法造纸从采集原材料构皮到最后造纸完成的整个工序下来一共要30天左右,在造纸整个过程中都是纯天然材料制作,不添加任何工业原料。
2.纸品及特色
石桥村森林覆盖率达到65%,造纸用的构树和花草丰富。石桥古法造纸以其悠久的历史传承与完好的技艺保护,成就了现在精湛的技艺,而天然的环境资源又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品质保障。自2000年开始,古法造纸技艺传承核心人物王兴武在古法工艺的基础上先后研发出花纸、贵纸和迎春纸,加上最原始的白皮纸,目前石桥古法造纸主要有4个品种。
(1)原始古朴的白皮纸。白皮纸是石桥村最原始的纸类品种,石桥村家家户户都能生产。白皮纸包括普通白皮纸与特色白皮纸两种,普通白皮纸主要是当地村民做包装用。特色白皮纸主要是书画用纸,与普通白皮纸相比,更加洁白、平滑,润墨性能优良,是书画用纸的佳品。20世纪40年代,著名书画家徐悲鸿、傅抱石等书画家就曾经采用石桥白皮纸作画。特别是傅抱石1938-1946年之间的山水画,现在鉴定其真假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纸质是否属于石桥白皮纸。
(2)天然雅致的花纸。石桥花纸即工艺纸,可分为云龙纸、皱褶纸、压平纸、凹凸纸、花草纸、麻丝纸等六大系列,主要用作国内外某些工艺品的原材料[1]。花纸不仅形式多样、表现力强,富于装饰性,而且天然雅致,大大增加了纸品的美观度,是制作工艺品的上佳选择。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花草纸,它能最大程度地保存花草的原始形态。而且,“花纸”工艺更因其亲身体验的过程而多了一份劳动价值,应运而生的石桥“体验式”旅游更是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3)润墨优良的贵纸。石桥贵纸是在白皮纸的基础上研发出来的新型宣纸。与白皮纸相比,贵纸更加细致、柔韧而且纤薄。将一张完整的贵纸置于水中,过两天拿起来晾干,得到的还是一张完好如初的纸。与一般宣纸相比,贵纸在韧性、光泽、吸水性方面都更胜一筹。2012年,我国大书画家崔自默开始将贵纸作为自己书画专用纸,并取名“默纸”,北京宝翠斋也对贵纸情有独钟。
(4)专于古籍修复的迎春纸。迎春纸的PH酸碱值严格控制在7.8,这确保了其保存年限更长久,可达1 500年,从而有幸成为国家博物馆指定的古书籍修复专用纸。“目前世界上可以制作古书籍修复用纸的只有两家,一个是日本生产的小仓纸,另一家就是丹寨石桥生产的迎春纸”[2]。古籍修复最重要的是修复后与原物的面貌要相同,至少是高度相似,还要求保存时间长。迎春纸不仅保存时间长久,而且还有较好的延展性,能最大程度地与古籍原有材料融合,实现古籍修复的“整旧如旧”。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造纸的“活化石”之一,贵州石桥古法造纸以其精湛的技艺,优良的品质,富有特色的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石桥古法造纸,不仅技艺保存比较完整,而且纤维细密的造纸原料——构皮具有独特的天然优势,南皋河天然偏碱性的河水又使得石桥古法造纸不需像其他古法造纸那样通过多次弱碱蒸煮来延长保质时间。纸纤维均匀细密,柔软坚韧,吸水性强,做工奇特和长久的品质保证是贵州石桥古纸抢占艺术用纸市场的有利条件。石桥纸已经不仅仅是一张张的纸,更是散发着农业文明光和热的传承千年的技艺。虽然石桥古法造纸质量优良,前景光明,而且近年来通过政府扶持、旅游推动,在传承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石桥古法造纸在保护及发展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传承人青黄不接,核心技术濒临失传、市场占有率不高、营销模式不够完善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把握不好甚至可能危及它的生存。
(一)核心技术濒临失传
石桥古法造纸的技艺传承上千年,工艺复杂,而且主要是靠口头传授,很少有相关的书面传承资料。据当地造纸人士说,学习古法造纸,一般的打基础需要3年,掌握白皮纸的手艺需要3-6年,而掌握书画纸和迎春纸的技术则需要6-10年的时间。相比白皮纸与花纸,贵纸与迎春纸的制造无论是对材料还是工艺的要求都要高上很多。现在的石桥村,几乎每一户都会白皮纸与花纸的生产,但掌握贵纸生产技法的人全村不超过5个,而真正掌握迎春纸技术的就王兴武1人。许多技艺、程序学习周期较长,且达到一定水平后还存在难以突破的瓶颈,因为造纸技艺的掌握需要的不仅仅是努力,有时还需要一定的天赋,特别是在没有学习资料的情况下,很多都需要靠自己领悟。正因为耗时长,技术要求高,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都不愿意花费这么长的时间来学习这门手艺,也不愿呆在深山继承祖辈的手艺,致使传承人的不断减少。老艺人年龄逐年增加,而继承人却越来越少,人逝技绝的危险随时存在。
(二)市场占有率不高
激烈的市场竞争,自身条件的束缚,以及交通的不方便,使得石桥古法造纸市场占有率不理想。首先,低成本和短周期的机器化大批量生产,使机器纸以无法比拟的价格优势迅速抢占市场。相比机器造纸,石桥古法造纸不仅生产周期长(需要30天左右),而且难以大批量生产。石桥古法造纸几乎每一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完成,人员和工具都有限,产量也很有限。复杂繁琐的工艺与低产量使得石桥古法造纸的纸的成本和价格偏高,一般人不愿意购买。同时,古法造纸虽然质量优良且独具特色,但应用领域并不是很广泛,通用性不是很高,社会需求比较有限,与机器造纸相比,竞争力较低,市场份额劣势明显。其次,石桥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无论是进村买纸,还是村民想把纸带出村都不方便,没有与市场进行良好的衔接。如此,石桥古法造纸的销售量就上不去,市场占有率也就难以得到提升。
(三)产业链比较原始
畅通而良好的产业链往往是某一主打商品兴旺的基础,而石桥古法造纸在这方面还显得比较原始。首先,经过政府的扶持及自身的发展,石桥村现在有“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和“千年古纸古法造纸创意坊”两家合作社在经营石桥纸。合作社按照民营民管的方式,村民自愿参加,逐步实现了规模化经营。但是,消费者要购买石桥纸。一般还是只能直接去当地购买,只有老客户或者是与当地村民相熟的人才能采取预订方式。其次,村里最大合作社——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平时负责接待客户的,都是当地的农村妇女,文化程度比较低,对石桥纸功能、特色方面的认知也不全,这给消费者购买带来了不便。虽然,村里成立了游客接待处,也建设了一些“农家乐”,对村子进行了相对合理的整体规划,但这些尚处于探索和初步尝试的阶段,配套设施都存在跟不上的问题。每逢旅游旺季,村里的接待能力就很难能满足消费者需求,而且因为没有网上预订服务,对消费者来说非常不便。另外,即使借助旅游拓展了古法造纸纸产品的用途,开发了纸伞、特色日记本、相册相框等旅游小商品,但品种仍然非常有限。
(四)品牌效应不明显
石桥古法造纸纸品虽然具有比较鲜明的特色,在某些方面也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但其在打造品牌效应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是不容忽视的。石桥纸的产品形式相对单纯,主要在工艺要求更高的书画纸和古籍修复用纸的研发和生产方面较为突出,而石桥村家家户户都具备生产技术和能力的白皮纸并没有形成鲜明的竞争优势。花纸虽然也极具石桥特色,但同样也没有收获良好的品牌效应。究其原因,除了石桥纸的用途受到较大的局限外,古法造纸的营销主要还是停留于“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宣传模式。即使是“迎春纸”这样在国内无可替代,在世界上与日本产品齐名的石桥品牌,也没有进行强力推广并藉此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石桥”品牌效应。如何使贵州石桥古法造纸由地方特色产品向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品牌跨越,是目前石桥造纸急需解决的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发展就是最好的保护。贵州石桥古法造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针对其在传承、创新、营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古法工艺保护和传承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动力,融入社会,开拓市场,走品牌化发展之路。实现“非遗”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既是石桥古法造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是其走出当前发展窘境的有效路径。
(一)拓展纸品应用领域
到目前为止,贵州石桥古法造纸的实质用途还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用于书画创作、书画修复与装饰,对市场的利用还非常有限。“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必须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市场这一巨大的杠杆,以市场为导向来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品和服务,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3]。如果能够拓展石桥纸的应用领域,让这种工艺与其他产品相结合,与市场相结合,将是一种更具效力的“活态传承”。比如说,石桥花纸可以用于高档礼品包装,用作知名服装的吊牌,用作瓶贴,花纸独具韵味的装饰性和文化感染力就可能有效地提高相关产品的知名度。除此之外,还可以将石桥古法造纸纸品用作食品干燥剂或直接用于对防潮效果有特殊要求的商品如茶叶等产品的外包装上。大多数食品干燥剂往往都含有生石灰,生石灰如果突然遇水会升温变烫,可能会灼伤身体,特别是不能与眼睛接触。石桥古法造纸有较强的吸水性,能起到不错的干燥效果,是很好的干燥剂替代品,而且,石桥纸柔软细韧,对商品可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二)坚持品牌化发展
在保证石桥古法造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做好石桥古法造纸品牌的保护与推广是石桥古法造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只有在传承古法造纸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实现保护和发展,石桥造纸才能立稳根基。实现石桥古法造纸品牌化可以从技术传承、销售经营、附加值开发等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是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石桥古法造纸属于地方特色文化,要实现它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政府的扶持。通过政府在经济与政策方面的扶持,发挥石桥古法造纸传承人的带动作用,重点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人参与石桥古法造纸技艺的传承培训,确保石桥古法造纸“后继有人”。其次是提升销售经营策略,针对石桥村部分村民专门进行营销方面的培训,引进和培养营销人才。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建立一个能促进造纸户、销售者、消费者等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建立一支专业的营销队伍,使产品与市场更加顺畅地接轨,拓展销售市场。第三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在保证石桥古法造纸高、精品质的同时,将制作者的情感和石桥独特的苗族文化内涵融入产品中,比如当地独有的蜡染就可以赋予石桥古法造纸独特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强化品牌意识,增强它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三)融会特色旅游
石桥村位于贵州东南部,生物资源丰富,村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村内旅游资源丰富,苗族风情浓郁,每年都会有很多传统的苗族文化节日活动。近年来,石桥村的“体验式”旅游已经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来。高铁的开通,推动了贵州全省旅游客源结构的持续优化,也为石桥旅游带来了更多的活力。石桥村的旅游资源可以从旅游体验、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实现突破。首先是进一步优化体验式旅游模式。现在石桥村的“体验式”旅游是分散式的,没有形成一个体验中心,也没有严谨的组织,这对游客来说不甚方便,难以达到体验者内心预期的体验值。石桥村可以依托古法造纸在旅游接待中心打造一个文化体验园,这里不仅有造纸过程的演示和参与,更有当地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穿插融会;其次是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时代在不断发展,人们的喜好虽然日新月异,但对于特色型产品往往总是情有独钟。结合石桥古法造纸的技术与特性,以独具特色的石桥纸为基本元素,开发出形式多样的旅游新产品,以“伴手礼”的姿态吸引游客消费,既可以拓展纸品市场,也有利于形成宣传效应。
(四)完善网络营销
近年来,我国网购产业日益火爆,习惯于网购的网民规模不断扩大,网购领域和网购渗透率持续壮大和提升,网购市场孕育着巨大的增长潜力,网络营销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而目前贵州石桥古法造纸的主要营销方式是仍然是实体店销售和传统的订单销售模式,相对单一的销售方式再加上石桥村交通的限制,大大制约了石桥纸的销售。要走出这一困境,石桥村可以打造一个专属的网络服务平台。这个网络服务平台可包含以下内容:一是论坛,可以通过上传和观看相关造纸视频的方式,围绕石桥古法造纸的主题,进行在线讨论,方便市场调查和推广,但是必须对无关话题进行严格管制,保证论坛信息的质量。二是博客,博客的内容由专职人员进行编辑,实时展现石桥古法造纸的最新动态。在博客里人们可以展示相关的作品和创意,呼吁大家一起头脑风暴,推动石桥古法造纸的创新。三是营销服务平台,构建营销平台专职负责石桥纸的销售事务,既做好石桥纸的网购工作,也协调解决与旅游相关的问题,如饮食和住宿的网上预订等,实现传统销售方式和网络营销模式的有机结合。
(五)加强产学研合作
高等院校与职业学校是学习知识和技艺的殿堂,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产品宣传推广的理想之地。加强与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对于贵州石桥古法造纸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高校和职校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课程资源非常利于古法造纸技艺的推广和传承。石桥村可与一些高校特别是贵州省的艺术类院校和职校加强合作,创造机会在高校和职校开设与石桥古法造纸相关的选修课程,在推广石桥古法造纸的同时,还可以为其培养技艺传承人。也可以利用高等院校的科研优势,为石桥古法造纸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拓展新产品创造条件。其次,书画创作需求是石桥古法造纸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艺术类院校本身就是一个潜在而稳定的市场,更可以以此为基础“辐射”至更加广阔的书画市场。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加强与高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也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非常恰当的方式。
贵州石桥古法造纸不仅是中国古法造纸技艺的“活化石”,更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对其保护、传承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传统手工艺既是弥足珍贵的科学遗产,又是技术基因的载体”[3]。石桥古法造纸的保护与发展,必须以保留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为前提,通过政府扶持、传承人的带动和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来实现保护与传承。石桥古法造纸可以在原有技艺和产品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结合创意设计,开拓新的产品和市场,并通过产业链的完善和网络营销服务平台的构建来加强推广。依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促进石桥古法造纸实现产业化发展,在确保石桥古法造纸技艺传承的同时实现地方经济、文化的协同发展,将是石桥古法造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1] 张建世.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造纸遗产的保护初探[J].中华文化论坛,2011(3).
[2] 顾 静,薛 媛.贵州丹寨石桥古法造纸技艺溯源[J].兰台世界,2014(28).
[3] 周真刚.贵州世居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及其产业化发展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
[责任编辑:蒲 涛]
A Study o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Guizhou Shiqiao Ancient Papermaking
LIU Wen-liang1,YE Zhen-qin2
(1.Hu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Zhuzhou,Hunan412007; 2.GovernmentOfficeofQiannanFuquanDaopingTown,Fuquan,Guizhou, 558000,China)
Guizhou Shiqiao ancient papermaking skill was listed in the state council announced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list. Because of the exquisite artistry and natur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make the paper to be excellent and unique. However, due to various reasons, there are some confusion desperaty needs to solve in protecting and developing of Guizhou Shiqiao ancient papermaking. Based on analysis the Shiqiao ancient paper-making by each kinds of problems, from the production, tourism, network, marketing,learning,study etc.,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Shiqiao ancient papermaking countermeasures, to realize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ncient papermak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hiqiao of Guizhou
2016-10-2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FYS010)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2YJAZH076)成果。
刘文良(1971-),男,湖南湘潭人,湖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理论与批评。
G122
A
1674-621X(2016)04-01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