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瑜欣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半城市化”的城镇边缘人
——基于农民工城镇生活问题的分析
车瑜欣* 1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步伐加快,城乡二元结构的松动,曾经的乡村主人也在不断涌入城镇,摇身一变,以“农民工”的角色游走于城镇边缘,努力地融入快速的城镇化节奏中,但事实他们却是迅速沦为庞大的“半城市化”的城镇边缘人,始终是处于城镇的底层弱势群体,农民进城中伴随着很多显性和隐性的问题,本文就笔者调研中所了解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半城市化;城镇边缘人;问题分析
中国农民自古以来都占全国人口的多数,一直是社会的支撑力量。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虽然在生产方式上占优势,但在我国,农民分布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农村文化对城市也有着较大的影响。改革开放后,农民也曾是中国改革的先锋。但是,随着城市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城乡二元结构的松动,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与此同时,中国农民群体迅速被边缘化,而他们也再次被沦为一个庞大的底层弱势群体。
一、“半城市化”的城镇边缘人概念分析
中国的城镇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群体——农民工,他们身份是农民,职业是工人,他们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阶段中,从农民群体中分化出来的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的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而且也关系到城市地区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李培林等学者认为,中国在改革和发展中产生的大量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民工,通过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为中国的市场化转型和现代化发挥了重要而特有的作用。
然而,农民工在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在城镇中的生活却依旧边缘化。身为农民工的他们如同候鸟,每年春节前夕飞回家乡,春节过后便又从田野飞往城市蜗居,作为“异乡人”的农民工们,对于城市来说,他们是“候鸟式”的过客,他们也始终行走于城镇边缘。王春光用“半城市化”概念来分析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融合问题。“半城市化”是一种介于回归农村与彻底城市化之间的状态,与城市化相比,“半城市化”的关键就在“半”上,形象地看,犹如一个人一只脚已经跨进门槛,另一只脚还在门外一样,是一种分离的现象[1]。笔者认为,农民工异乡人的“半城市化”就在于,他们虽然身处城市这个被他们视为精神家园的一角,他们在这里工作着、生活着,但是他们却并不被城市接纳,城市只把他们视为经济活动者,将他们限制在边缘的经济领域中。
二、“半城市化”城镇边缘人城镇生活的相关问题分析
当下的中国已经进入一个流动型社会,农民工就是其中最为庞大的一只流动大军。每个怀揣着“进城打工改变命运”的农民,却没有想到现实给予他们一扇窗户,却又关闭了很多窗户。近些年,社会各界都在为农民工问题而呼吁,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旨在改善进城农村流动人口状况的政策,但这些成效并未达到预想,而且现有的政策远远不能够改变现状。以下是笔者对于农民工在城镇生活所遇到的一些现存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农民工子弟的受教育问题
由于农村的教育水平仍旧落伍,身为农民的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为孩子创造离开穷山沟的可能。跟随父母颠簸于城市之中的农民工的孩子,我们称之为“农民工子弟”。这些孩子不同于留在农村的“留守型”儿童。他们因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特殊的教育,正在成为区别于城市儿童和乡村儿童之间的“边缘儿童”。
尽管最近几年政府试图改变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不平等状态,但是效果并没有太大的起色。因为乡村教育质量依旧不高,本就底子差于市里的学生,加上一些外在的不稳定求学因素,致使很多农民工子弟因为跟不上而开始厌学;同时城市的老师对也存在一些“歧视”情绪,对这群孩子缺乏耐心和升学希望,致使很多孩子不受重视现象频频出现。这些因素严重地损害了农民工子女的平等受教育的权益和机会。
(二)游走于城镇圈边缘的“蜗居”生活
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居住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人及家庭的社会地位。农民工兄弟大多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或单位提供的厂房或工棚里过日子,笔者将这些生活方式统称为“蜗居”生活。
“蜗居”字面意思就是蜗牛居住的地方,即蜗牛的壳,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地方,供生活起居,每天大人们起早贪黑的打工,孩子去学校坐在教室后端努力分辨着讲台传来的微小的声音,每天的饮食起居都过着精打细算的生活。
王春光认为目前中国城市的农村流动人口大多停留在租房子阶段,他们在城市基本上采用三种居住形式,即租简易房子,自搭棚屋,住在雇主提供的房子。从区域上看,他们大多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虽说现在还不能用“贫民窟”来描述中国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居住条件,但至少可以说他们的居住条件是非常“边缘化”的,表现为两方面:第一,他们是城市低租金、非正式的房屋租赁市场的最大主顾;第二,居住在城市最简陋、环境最恶劣、区位最差的房子里。”[2]
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是处于边缘化的,像生活在嘈杂城市中的“孤岛”一样。他们平时打交道最多的除了家里人就是其他的农民工,与当地人的联络不多。一位受访者说,“我们住的周围大多也是打工者,和他
们的联系较多,因为有共同话题。我们与当地人聊天的少,”
(三)“城镇边缘人”的就业困境
按国际劳工局的定义,就业非正规化是指所从事的劳动“得不到公共当局的承认、记载、保护或管理”,因此经常被剥夺了七种基本保障:劳动力市场保障、就业保障、工作保障、生产保障、技能更新保障、收入保障和代表性保障。[3]在中国当今城市社会中,农村流动人口是最大的非正规就业群体。他们得不到同等的就业机会;薪酬处于最底层;工作环境通常“脏、乱、差”;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劳动强度大;得不到法律和制度的有效维护;得不到同等的晋升机会;就业情况极度不稳定。
针对农民工非正规的就业问题,笔者进行了简要原因分析:
第一,农民工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没有专业技能,没有优势,就业路径非常窄。
第二,城市社会对他们的“妖魔化”的社会排斥,比如“盲流”、“打工仔”、“打工妹”。他们认为农民工素质低,对农民工产生排斥心态,极大的限制了农民工晋升的权利。
第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竞争压力非常大,就连拥有文凭的大学生也难以逃脱就业压力。
第四,国家相关政策制度不完善,农民工的地位仍旧不平等,就业机会不平等现象屡屡皆是。
三、结论
城镇边缘人在城镇生活中的“半城市化”问题不断以不同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他们似乎一直处于城市的边缘,他们居住地区犹如孤岛般存在,生活如同被城市隔离;非正规就业情形下的农民工得不到城市的各种保障,也享受不到晋升的权利,他们的工作水平适应不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变迁,难逃失业的境遇,种种问题致使他们难以真正地融入偌大城市的生活节奏;他们的子女也不能享有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权利,致使用知识来改变农村孩子一生的梦屡屡遭遇破碎等等。
那么,对于一个由乡土农村演变而来的城市、国家,从乡村主人转变为城镇边缘的底层群体是不是更应该得到关注呢?
[参考文献]
[1]陈旭峰.“半城市化”的政治边缘人——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状况对政治参与意愿的影响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10.
[2]李培林.羊城村的故事:村落的终结[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
*作者简介:车瑜欣(1991-),女,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
中图分类号:D922.2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1-00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