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大龄男青年婚姻困境的影响
——读《极花》有感

2016-02-04 12:16刘舒晗
山西青年 2016年10期
关键词:极花

刘舒晗 李 宁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论农村大龄男青年婚姻困境的影响

——读《极花》有感

刘舒晗*李宁*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关键词:大龄男青年;婚姻困境;《极花》

中国社会多年奉行父权制制度,在继承财产和家庭地位方面,男性比女性获得更多的尊重。早婚早育目的在于香火延续,而贫困农村地区大龄男青年“娶亲难”造成了买卖妇女现象出现。在中国,一部分被拐卖的妇女被拐卖到偏远山区的男性家庭,嫁给男性作为媳妇。类似的还有“越南新娘”,被拐卖来到国内的越南新娘遍及了多个省份。诸多的被拐卖妇女嫁到偏远山区的真相背后,揭示了当下最为现实的贫困农村男性婚姻问题。中国持续上升的出生性别比和相对偏高的女孩死亡水平导致了失踪女性现象引起了中国人口的性别结构失衡,适婚人口中女性的短缺必然会造成男性的“婚姻挤压”。

经济因素是男性成婚的关键,大龄未婚男性主要特征表现为贫困、受教育程度低。由于社会地变迁,城市地快速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改造虽然缩小了城乡贫富差距,但偏远农村的落后贫困状况依然严峻。城乡贫富差距过大,资源分配不平等,城市享有优势资源,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反观乡村地区,资源的稀缺限制了地区发展。由于资源分配的不平等,造成社会阶层的严重分化。大城市是少数特权阶级、权力精英的集中所在,所以人与人生来就不平等。处于先赋地位的群体成员能继承家族财产和家族地位,影响个人财富与权力;处于自致地位的群体成员凭借个人努力,取得个人财富与地位;而另一些并没有雄厚资源的群体,安于现状,重复着父辈的生活。这就产生了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局面。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财富,而对于农村而言,剩男是农村经济凋敝的产物,农村大龄男青年的婚姻受到婚姻市场中社会经济歧视的限制。而农村为现代性付出的代价转嫁给了女性,尤其是底层女性。农村在现代化都市人的眼中,很多时候象征着封建父权制的残留。我国漫长的传统社会,具有显著的封闭性。一方面,束缚了中国千百年的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计划生育初期农村大量溺杀女婴,生育观念中的多生为了生男孩,造成男女比例失调,呈现出男多女少状态,所以不少男性到了婚龄陷入了结婚难的困境,形成今日的适婚男女结构严重不均衡——底层出现了大量光棍。另一方面,农村地区每一个家庭基本上还都是传统意义上的男耕女织,目前的生育目的仍然是为了传宗接代、香火传承,所以作为父母即使是砸锅卖铁也要为儿子讨到媳妇。高昂的彩礼钱迫使男方家庭陷入到东拼西凑、变卖家产的地步。现如今,结婚彩礼又喊出了新口号,“一动加不动,万紫千红一片绿”,丰厚的彩礼造成农村地区部分男性娶不起媳妇。而由于彩礼过高造成的娶亲男导致了最终买卖妇女现象层出不穷。

《极花》中所塑造的蝴蝶女性形象,是农村姑娘的典型,没有接受过多少高水平的教育,但是随着近几年接连不断报出女大学生失联新闻,女大学生接受了大学教育,却仍然会上当受骗,其背后的原因不禁发人深思。不论农村姑娘还是女大学生均涉世不深,社会化程度尚浅,而女性通常被视为社会弱势群体,自我保护意识较差,易于轻信陌生人,产生依赖心理。女大学生接受过较高的素质教育,但是安逸的校园生活学到的只有理论知识,仅仅通过新闻报道有限地了解社会的阴暗面、人心的叵测。于是当面对突发性问题时,大学生们并不能理性地思考、冷静地处理,多数时候是感性充斥着我们的头脑。女大学生应该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始终保持警惕心理,提防可疑人物。学校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框架的构造,更要加强对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宣传,冷静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在拐卖妇女的事件中不得不将矛头指向始作俑者——人贩子。唯利是图的人贩子,为了谋取金钱利益,将买卖人口作为事业、非法经营。对于人贩子来说,买卖人口目的在于养家糊口,可不论从何种角度看这种行为都是人性的缺失、道德的沦丧。我们都会为人父母,倘若人贩子自家孩儿被拐卖,这些人贩子也会彻夜无眠,为子女担惊受怕,一夜愁白了头,哭干了双眼。这种不明生死的痛苦远比已知孩子去世要煎熬百倍。

《极花》一书中的蝴蝶,是在找工作的时候,被人以有好工作作为幌子拐卖掉的。社会满足人类各式各样的需求的同时,危险也藏匿其中岌岌可危。一些被拐妇女被卖到偏远山区,嫁给贫苦的男性作为妻子;另一些被拐卖妇女则被迫从事情色服务,受尽摧残与凌辱。被拐卖到偏远山区做媳妇的妇女,最初都有过逃跑的计划,少数人成功逃脱,多数人被抓回,终日受到束缚、严加看管,如牲畜般没有任何自由权利。这种窘迫的生活状态,只有在为男性家庭产下一儿半女后才可能稍有缓解。在“越南新娘”的报道中,有些越南新娘是自愿来到中国,嫁给山区的男性,原因就在于她们在越南所处的生活环境相比中国的偏远山区人家条件更加恶劣。贫穷时时刻刻的侵蚀着,人可以为了个人欲求的满足做出意想不到的决定和举动。

从拐卖妇女的案例思考,我认为男女地位理应是平等的,将女性物化,并作为商品进行买卖是对女性最大的伤害。买方家庭只是把女性视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并没有爱情可言。虽然多数女性渐渐屈服于现实,认同自我扮演的角色,形成了稳定的家庭模式,但是在婚姻关系的最初几年,女性处于被动形式,或许只有在女性生育男孩之后才可能提高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由于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存在,女性通常被认为是应当回归家庭的,相夫教子是传统女性贤良淑德的表现,当下农村地区这样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社会通过经济上的成功定义一个男人的身份,即使多数女性期待在事业上得到认可,但往往社会所反馈的女性在事业上的成功并没有期待的那么重要。

《极花》一书揭示了社会的痛和人性的复杂,如果不能把改变农村青年在婚姻市场的地位和性别主体、社会关系和日常生活空间重新联系在一起的话,依然只能将现代性的代价转嫁给女性。只会有更多的妇女被卖到偏远山区,周而复始的洒满了女性的血与泪。

[参考文献]

[1]莫丽霞.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后果研究.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

[2]彭远春.贫困地区大龄青年婚姻失配现象探析.青年研究,2004,6:18-20.

** 作者简介:刘舒晗(1992-),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李宁(1992-),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C9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0-0086-01

猜你喜欢
极花
《极花》英文版新书发布
《极花》之殇:谈我国被拐卖妇女的权益保护问题
《极花》:两性叙事下的当代乡村隐喻
乡土文明的一曲挽歌:评贾平凹《极花》
韦伯现代化自反视域下的乡村悲歌
一部温润而刻骨的批判力作
以水墨而文学
《极花》:我的创作来自痛苦的农村老乡
失落的中国农村
《极花》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