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爱华
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习近平总书记的传统文化观探析
杨爱华*
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的传统文化观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有机整体,主要体现在其作为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他的传统文化观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的传统文化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科学指南和理论依据,有助于解决当今社会中的诸多现实问题。
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传统文化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内在根据和精神动力,是增强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前提与根本途径。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宏观背景下,如何正确看待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传统文化观作为其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内在统一和有机整体,主要体现在其作为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
一、习近平总书记传统文化观的基本内涵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和精神特质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就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思想体系。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了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关于儒家思想的传承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对存在合理内核、又具有落后要素的内容,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我们要做到有扬弃的继承。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和”的思想不仅是中国人为人处世、处理内政的标准,更是与人交往、发展外交的基本准则。“和”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我国古代典籍中有许多关于“和”的论述,如《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墨子》中的“爱人若爱其身”、《国语》中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及《孟子》中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春秋繁露》中的“天人合一”等等,事实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和”就已经成为诸子学说的最大公约数了,特别是儒家学说十分推崇“和”的思想,为“和”在中华文明中的主流地位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资源和价值支持。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在其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独树一帜的价值体系,它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生生日新”的更新观念、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和为达道”的发展理念、民为邦本的人本思想、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等等,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内心,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潜移默化、意义深远的影响,成为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2]。
第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文化软实力在软实力竞争中具有主导性作用,它不仅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民族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强大起来,不仅要有稳固的硬实力,还必须兼备强大的软实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国人民所特有的精神信仰、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儿女提供了坚固的价值认同,培养起代代相传的家园情怀,是影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3]。可见,努力创造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辉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际竞争优势的迫切需要。
第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对历史、对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造就了一个国家的国家治理体系,这就决定了其发展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土壤之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然立足于历史传统,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效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有效维护社会秩序创造了良好环境。自就任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理念,而这些理念都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源泉的。他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4]。
(三)弘扬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
第一,加强挖掘的深度和阐发的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的内容极其庞大复杂,因此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任务繁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坚定地信念。但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各类学校、理论研究工作者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让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成为挖掘、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第二,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变化,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不能一成不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过去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我们要坚持有鉴别的加以对待,有扬弃的予以继承,以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为立足点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适应,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充满生机与活力,为中国的发展提供营养,既惠及当代,又恩泽后人。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吸收时代元素,彰显时代特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优秀文化基因与现实文化相融共生,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代,切实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为中国精神的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丰厚的滋养。
第三,着力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进程。近年来,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言论在一些地方流传,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借此肆意扭曲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针对此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打造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中外的新表述,把中国故事讲好,把中国声音传播好,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开来,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充分展示中华文化魅力,让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华文化“走出去”,要秉持海纳百川、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态度和原则,向世界展示一个文明的、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二、习近平总书记传统文化观的本质特征
第一,全面性。中华文明本身具有深厚的魅力和持久的生命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培育中国精神的沃土,是我们珍贵的精神财富。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讲话和著作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善于用典,常常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例如在被新闻媒体问到如何治国理政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等等,他所引用的经典几乎涵盖了所有著名的诸子百家经典。
第二,历史性。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割断历史是不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脱离历史就会导致错误的出现。从某种角度来看,现时代也属于历史,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可以说,历史构成了现时代发展的坚实基础,中国共产党从来都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智慧可以给人以启迪,以史鉴今可以激发我们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历史是一脉相承的,也是不可割裂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并没有离开历史发展的道路,而是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
第三,辩证性。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宝贵的优秀精神,对此都应该继承和发扬,但是,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等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在当时看来是合乎情理的东西已经不适合现时代的发展了,这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两面性,即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这种特质的出现是由时代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所决定的,是不可避免的。在谈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鉴别地加以对待和继承,深刻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种辩证的态度,为我们科学对待传统文化提供了指南。
第四,创新性。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极其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对文化领域的发展规律进行了不懈探索。作为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前人的基础上,针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论述,第一次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文化强国等的重要手段。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弘扬中华优秀传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一定要坚定“三个自信”,毫不犹豫的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激流勇进,向前发展。
三、习近平总书记传统文化观的现实意义
首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科学指南和理论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论述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文化观,使如何认识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逐渐走向科学化。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蕴和当代价值,为我国发展文化强国的战略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为思想文化领域的建设以及努力创造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辉煌提供了科学指南。
其次,有助于解决当今社会中的诸多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强调总结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强调用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研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传统文化观,不仅对于制定正确的文化方针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还有助于让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在文化方面的优越性,促进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满足人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使其不但有充裕的物质生活还有丰富而高尚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2]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
[3]人民日报社理论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人民网,2013-3-4.http:/ /theory.people.com.cn/n/2013/0304/c4916920670182.html.
** 作者简介:杨爱华(1993-),女,汉族,河南兰考人,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2015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0-00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