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野下的传统汉藏民族礼仪文化研究
——从《史记·礼书》和敦煌藏文书卷《礼仪问答写卷》谈起

2016-02-04 09:07张波
西藏艺术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民族文化礼仪

张波



美学视野下的传统汉藏民族礼仪文化研究
——从《史记·礼书》和敦煌藏文书卷《礼仪问答写卷》谈起

张波

【内容摘要】本文以《史记·礼书》和敦煌藏文书卷《礼仪问答写卷》为主要参考文献,从美学的角度对传统的汉藏民族礼仪文化做了比较研究,证实和说明了汉藏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以及伦理道德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和其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性。

【关键词】礼书;礼仪;伦理思想;民族文化

一、《史记·礼书》和敦煌藏文书卷《礼仪问答写卷》

(1)《史记·礼书》

关于礼的问题,向有“三礼”之说。《周礼》作为战国时期的作品,记载了王室大小官名377个及各官职权,是一部官场礼书。《仪礼》则为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礼仪,是讲究等差的人伦礼仪,既反映当时社会制度和血缘关系,又对后世文化观念影响很深,而至西汉时则仅剩冠、婚、丧祭、朝聘、射乡五项礼仪。《礼记》记载了先秦的礼制、礼仪,内有孔子及其弟子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是儒家思想的汇编。

今所说司马迁所作《礼书》,继续了其前人的事业,是司马迁《史记》八书之首书(八书指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可见,司马迁把“礼”的问题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司马迁曾官至大行礼官,主管礼仪,对“礼”的问题自然更加重视。什么是礼呢?即司马迁所说天地位,日月明,四时序,阴阳和,风雨节,群品滋茂,万物宰制,君臣朝廷尊卑贵贱有序,既是礼的形式,更是礼的内容。什么是书呢?司马迁认为五经六籍都是书。不论“礼”,还是“仪”,在司马迁看来,都是以“人”为中心来安排的,是“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的。司马迁说:“维三代之礼,所损益各殊务,然要以近性情,通王道,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略协古今之变。”

(2)敦煌藏文书卷《礼仪问答写卷》

敦煌藏文书卷《礼仪问答写卷》是吐蕃时期的一部重要伦理学文献。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全境,制定律例,创制文字,建立了吐蕃王朝。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藏族人民的伦理思想也日趋改变,日渐成熟,逐步形成了藏民族的伦理思想体系。尤其是从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敦煌藏文文书P.T.1283和P.T.2111号(敦煌藏文书卷《礼仪问答写卷》)文献,为研究古代藏族传统礼仪文化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佐证。

敦煌藏文书卷《礼仪问答写卷》以兄弟对话形式来讨论如何待人接物、应对进退、升降荣辱,如何处理君臣、父子、师生、主奴乃至夫妻之间关系的绝妙文章,是我们得以窥视吐蕃社会伦理道德的典型材料。这篇书卷,前有序言,尾有小结。在译成汉文时,依其问答而断,分成79问。

敦煌藏文书卷《礼仪问答写卷》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立身修德、为政为主、择妻尊妻、孝亲和家、养子教子、交友处事、知足致富等方面。且此藏文书卷的伦理思想,主要讲述的是善恶、义务、良心、勇敢、家庭、婚姻等方面的内容。它也是后世藏族学者“训世格言”、“哲理诗歌”的滥觞。

二、《礼书》和敦煌藏文书卷《礼仪问答写卷》的主要内容

(1)关于“礼”的沿革。

周朝势微,而导致“礼废乐坏,大小相逾”,“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政治秩序、社会秩序、生活秩序错乱,政治伦理、社会伦理、生活伦理行将颠覆。因此,孔子急迫地提出要“正名”,他游教于列国,经历了很多波折,几乎丢掉性命,然终因积弊过多过重过久,其政治主张难以实现。秦国赢政吞并六国一霸天下,称“始皇帝”,积极吸收六国礼仪中有用的部分,如官名、官阶,规定了上下尊卑的朝廷政治礼仪。西汉高祖时,在叔孙通的力谏下,因袭了秦国的做法,同样制定了朝廷的威仪,高祖才真正找到了做皇帝的美好感觉;文帝时,因“好道家之学”,尚无为而治,尚勤尚俭,对制定礼仪听之任之;景帝时,晁错“明于世务刑名”,力谏通过礼仪以加强对藩辅的控制,但却遭到诸藩的一致反对甚至“畔逆”,要求“诛晁错、清君侧”,结果是“天子诛晁错以解难”;武帝时,“采风俗,定制作”,“定宗庙百官之仪,以为典常,垂之于后”。由此可见,礼仪是维护政治权威、社会伦理、生活秩序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它的制定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条件,而它的施行则必须以绝对权威予以保障,否则既会象孔子那样难以实现政治抱负,又会象晁错那样误了卿卿性命。

同样,吐蕃在雅砻河谷发祥时,已经有了一套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念、伦理思想,有了调控社会与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行为准则,有了不成条文却共同遵守的规矩。随着王朝的崛起,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的道德法规。尤其是松赞干布实现统一大业后,制定了吐蕃社会的管理体制和法律。松赞干布执政期间,针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不良行为,制定了王法十五条、大法七条、在家道德规范十六条等伦理法规,逐步建立了健康有序的伦理体系。特别是敦煌藏文书卷《礼仪问答写卷》的发现,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公元八、九世纪的吐蕃人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份了解当时社会风貌和礼仪文化的文献。

(2)关于“礼”的两大功能。

“人体安乐乘”、“目好五色”、“耳乐钟磬”、“口甘五味”、“情好珍善”等等,这些人情、人性,这些人的感受和欲望,需要“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因此,才能“整齐万民”,才能“防其淫侈,救其雕敝”,这就是“礼”的两个基本功能,即引导和预防的功能。一方面,要以仁义来引导,加强道德约束;另一方面,要以刑罚为保障,加强违法惩戒。二者兼用,才能使天下的老百姓、官吏士绅、达官贵族、皇亲国戚有所敬畏,中规中矩,整齐划一。

敦煌藏文书卷《礼仪问答写卷》被称为藏族的《论语》。从形式上看,敦煌藏文书卷《礼仪问答写卷》采取了与《论语》相同的语录体。此写卷以兄弟对话的形式,详细论述了如何协调和处理人际之间的各种人伦关系及如何待人接物的礼仪礼节。在内容上,同样强调以仁义来引导,以道德为约束等伦理思想。

(3)关于“礼”的主要内容

1、“礼由人起”、“礼者养也”的观点。就是要做到养口、养鼻、养耳、养目、养体、养信、养威、养安、养生、养财、养情。“出死要节之”、“轻费用”、“恭敬辞让”、“礼仪文理”是“养”的基本途径。从而提出要满足人的基本生理需求,节制人的过多欲望。同样,敦煌藏文书卷《礼仪问答写卷》的中心思想也是强调人们如何“立身、重德”,主要论述了人们如何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及要做一个正直、诚信之人的基本途径。

2、“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的政治主张。强调礼的重要性,并用秦楚、商周之争来加以说明。在司马迁看来,道就是“治辨”,就是“贵贱有等,长少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进而提出儒、墨之分,是“一之于礼义”和“一之于情性”的根本区别。

敦煌藏文书卷《礼仪问答写卷》里的政治主张,主要也是以仁德施惠于民众,反对横征暴敛。此书卷强调,“居高位而不欺凌”(敦煌藏文书卷《礼仪问答写卷》第二十七问),对待奴仆“勿对之不爱惜、粗暴、作恶”(敦煌藏文书卷《礼仪问答写卷》第二十八问),主要强调以仁治国之伦理,宣扬以礼治国之思想。

3、“贵本亲用”,阐述礼的重要特征。首先指出“礼之三本”,即“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接着说明辨尊卑贵贱大小是“贵本”的具体体现。最后阐述“贵本亲用”是礼的最高形式,是文理结合的最高形式,是“太一”“大隆”,继而上升为道的高度。敦煌藏文书卷《礼仪问答写卷》里,也把“礼”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时刻强调以德为重的社会伦理思想。

4、“礼者,人道之极”、“圣人者,道之极”以及“礼之中”的观点,进而得出“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则安,不从者危”的结论,从而使“礼”成为治国安民的重要制度之一。

在敦煌藏文书卷《礼仪问答写卷》里也记载:“无论何时,行恶得善者百中得一。行善得善者比比皆然”,“无论何时,若想富裕而有权,要抓住政权之柄。所谓政权之柄是公正,知廉耻而知足”。(敦煌藏文书卷《礼仪问答写卷》第七十三问)主要强调公正之“礼”,将公正之“礼”这一原则运用于治国安民的重要制度里。

(4)《史记》中记载的关于“礼”的部分实例

孔子作《春秋》以明礼。“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教。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这段文字说明了《春秋》的写作目的,强调了礼的重要意义。在敦煌藏文书卷《礼仪问答写卷》里也强调礼的重要意义。其序中弟云:“今派我去修炼、学习,远走他乡……请讲述如我之辈适合之教诲……”。兄劝诫弟交友处事一定要“勿违当地礼俗,严谨行之。”“合规矩,则不会出现伤风败俗之事”。

管仲以礼察人。管仲是齐国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执政四十年,采取“尊王攘夷”策略,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在管仲临死前,向他征求丞相继任的意见。管仲说,易牙“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开方“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竖刀(亦作竖刁)“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而桓公没有采纳管仲的意见而仍启用这些杀子、倍亲、自宫的人。结果是,易牙、开方、竖刀这三个人专权,桓公的五个儿子各树党争立,结果是桓公死后,致“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管仲由无礼之人无礼之事做出的人事安排,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并没有采纳,导致的是国家混乱,一国之君死后惨状。一国之相尚有如此察人识人之能,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就更应具备这种知人善任的眼力。杀子、倍亲、自宫,自古至今,都是违反人之大伦之事,当然是严重的道德品行污点。具有这些污点的人,当然不能委以重任,否则只能是祸国殃民。

婚嫁须从礼。《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记载了齐湣王之子法章与太史敫之女婚配违礼的故事。齐湣王遇杀后,其子法章变名姓为莒太史敫的家庸。太史敫的女儿“奇法章状貌,以为非恒人”,“而与私通”。后来法章作了齐襄王,太史敫的女儿理所当然地作了“君王后”。可太史敫并不认可,他说:“女不取媒因自嫁,非吾种也,汙吾世”,“终身不睹君王后”。太史敫认为,这种婚姻名不正言不顺,既无明媒也无正娶,坚决不予认可且断绝父女关系。

《史记》中还记载了不少乱伦的婚姻以及许多无礼僭越逾矩的言行,结果要么是反目成为仇人,要么由此成为国家间战争甚至亡国灭种的导火索。由此可见,礼在维护政治稳定、规范社会人伦、和谐人际关系、确保人身安全方面是多么的重要。

在敦煌藏文书卷《礼仪问答写卷》里,同样强调婚嫁须从礼的伦理思想。譬如:“对任何事均虔敬而有礼度,即可和睦相处”,“公婆对媳妇勿当面呵斥、指责。一般以解释、讲叙为是。媳妇也应将公婆当父母看待。相争、乱说均不妥,……如此行之,口角怎会产生?!……任何人,年轻时为媳,年老时为婆。人生要经历两个阶段,要看到自己也会衰老为是。……真诚相待为是,相互谦让,就不会有口角。”

三、《礼书》和敦煌藏文书卷《礼仪问答写卷》的美学思想

《礼书》是一篇政治伦理、社会伦理和家庭伦理的宣言书。《礼书》通篇没有出现过一个“美”字,何来的美学思想呢?美学家叶朗先生认为,审美意识的历史表现为两个系列,一个是形象系列,如陶器、《诗经》等;一个是范畴系列,如道、气等。叶朗先生还认为,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中心范畴并不是“美”,只抓住一个“美”字根本不可能把握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也不可能把握中国美学史的发展线索及其全部丰富内容。《礼书》是“礼”与“道”的合一,“礼”属于美学范畴。中国古典美学发端于先秦、两汉,《礼书》正形成于其时。

与此同时,敦煌藏文书卷《礼仪问答写卷》,也是关于立身修德、为政为主、择妻尊妻、孝亲和家、养子教子、交友处事、知足致富等伦理思想的珍贵资料。此书卷直接影响了后世的藏族传统文化,是藏族伦理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从美学视角来讲,其藏文书卷同样具有美学意义上的价值。《礼书》和敦煌藏文书卷《礼仪问答写卷》里所讲的“礼”的美学思想体现在:

(1)“礼”是顺人欲与节人欲的辩证统一。

人有感官、生理、尊严、情感等的欲求和需要是正常的,这也是人之所以存在的前提,所以要“养”要“顺”,这也是“仓禀实而知礼节”的要求。但同时,对欲求要加以节制,否则会祸及自身,即“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怠惰之为安,若者必危;情胜之为安,若者必灭”。这种辩证的观点说明,既要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也要把这种需要加以控制,体现了“礼”的生活伦理。在敦煌藏文书卷《礼仪问答写卷》里,也强调节制和知足的思想,体现了“礼”的伦理思想。在敦煌藏文书卷《礼仪问答写卷》第六十四问记载:“肚不饥,背不寒,柴水不缺不断,即可足矣!这些目的达到,富裕而安逸;超过以上财物,不会安宁富裕。财宝役使自己,财宝即成仇敌。”强调知足是对待财富的正确态度。

(2)“礼”是为人之道,圣人之道。

礼仪,与天地、日月、无穷同辉,同谓之“极”。圣人就是道的化身。而君子心内常守礼仪,虽处平凡人之中,却能知道礼仪的域限。因此,礼是人们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通过“礼”的途径,实现“直之至”、“平之至”、“方员之至”的社会理想,体现了“礼”的社会伦理。在敦煌藏文书卷《礼仪问答写卷》里,也强调“礼”和“德”的社会伦理。“无论何时,留下‘智慧、公正’为上。留下‘英勇、巧法’为上中之下者。留下‘坚定、讲义气’为中者。注重留下财物和衣著者为下。”

(3)“礼”是治国之道。

礼即道,是秩序,是规范,是统治者遵循的治国规律,它超越了坚革利兵、高城深池、严令繁刑而成为治理国家的最高形式,体现了“礼”的政治伦理。

四、“礼”的现代价值

司马光在写作《资治通鉴》时曾说,“礼之为物大矣!用之于身,则动静有法而百行备焉;用之于家,则内外有别而九族睦焉;用之于乡,则长幼有伦而俗化美焉;用之于国,则君臣有叙而政治成焉;用之于天下,则诸侯顺服而纪纲正焉;岂直几席之上、户庭之间得之而不乱哉!”由此而知,“礼”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起着作用,有礼、循礼、遵礼则成为做人、为政之端、之始,得之则不乱。敦煌藏文书卷《礼仪问答写卷》也主要强调均等、公正之社会伦理思想,无论对待亲子、仇敌、恩怨、亲疏都要不偏不倚。“王之国法……均等,则谓公正”。

党的十八大报告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就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从国家角度来讲,则要努力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从社会角度来讲,则要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氛围;从公民个人来讲,则要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的国家、社会、公民显出了病态。经济领域,产业结构长期得不到改善;分配领域,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社会领域,群体事件不断,社会正义得不到及时伸张;政治领域,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群众观没有很好树立;精神领域,道德滑坡、精神萎靡、是非模糊;文化思想领域,艺术创作高原多高峰少,拜金主义、以洋为大占有相当市场。这些病兆不除,就不可能实现我们国家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缺少牢固的基石。

“克己复礼”成为时代的呼唤,成为国家富强民主、社会文明进步、公民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巡视工作等一系列活动,都是复礼的具体举措。这些举措,顺了民心、正了人心、树了公心,正了本清了源,各领域的风气逐渐好转,社会生活的“雾霾”、个人精神的“雾霾”正在消散,务实清廉、干净忠诚担当正在成为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主流。

思想文化领域向来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风向标,理所应当成为崇礼遵礼践礼的引导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思想文化领域的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今年下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这必将极大地促进戏曲传承发展、文艺精品力作的涌现。优秀文艺作品中所反映的是与非、善与恶、忠与奸的故事,所表达的褒扬家国情怀、优秀品格、善良人性,生动传递了中华民族的崇高价值追求,这关系到美好道德的弘扬,关系到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关系到民族精神的维系。因此,思想文化领域要通过忠实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这是思想文化路线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作者:张波,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责编:敖超)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 1004-6860(2016)01-0049-06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民族文化礼仪
筷子礼仪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礼仪篇(下)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
一部探究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