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藏土买
浅论藏族文化传统的精神内涵
嘎藏土买
【内容摘要】世界上每一种文化传统都有其独到的精神内涵,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明分支的藏族文化传统一直是人们所探讨的热门文化传统之一,其强大的生命力展现出内在的独特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追求。和本文试图以简洁的笔调描摹其大致的轮廓,比较全面地呈现其独特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藏族 文化传统 精神内涵
博大精深的藏文化传统,精神内涵非常丰富,这是藏民族在世界第三极千百年来生产和生活的经验总结,也是在严酷环境中不断成长发展的精神结晶。这样的精神内涵在人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一种文化是完美无缺的,藏族文化传统也不例外,但是,正如我们所理解的,我们要善于从文化传统中甄别和提取有益的,有用的和有价值的精神内涵,为当前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建设服务。这些积极的精神内涵是藏族社会不断发展的宝贵精神资源,也是当今社会值得借鉴和吸收的精神营养。下面我就从七个方面对藏族文化传的精神内涵进行概括性的说明。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藏族传统文化中的“天地合一,众生平等”的生态观主张人与自然万物平等而生,热爱、尊重和敬畏自然万物,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藏族保护自然生态的理念同现代人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相吻合。藏族传统文化中的青藏高原自然面貌与人文景观和谐地组合为一体,成为相互依存的完美整体。神圣生敬畏,敬畏生珍爱。对高原家乡神圣化的功能作用是珍爱保护它,是藏族人保护高原环境、美化家园的一种崇高愿望.通过自然禁忌行为和规范加强了对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①鄂义太乌图《藏族传统文化对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解说》2002年8月1日
大家都熟知《六长寿图》:这是所有藏人家里描绘的画卷:一位慈眉善目的智慧老人,坐在清泉岸边一棵枝繁叶茂的菩提树下,身边有一对鹿儿静静守候,一对洁白的仙鹤在清泉里翩翩起舞,远处山峦云雾缭绕,其间映现着洁白的佛塔。这种静谧和平、融洽无间的仙境般的气氛深深地印染在藏人的心中,是他们梦中的乐土。这幅质朴优美,生动鲜活的画卷是生活在世界第三极雪域高原的藏人对整个自然生态、生活社区和生命个体不可割裂的统一体的深切思考之结晶。这六种被赋予了吉祥长寿之意的老人、鹿儿、仙鹤和山脉、清泉,菩提树都源于藏族苯教的质朴信仰,体现了藏人追求向往人与大自然,人与世间万物和睦相处,协调生存的美好意愿。青藏高原是藏民族的诞生地,也是迄今为止藏人居住最多的地方。
青藏高原,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自然条件极为严酷,生态环境脆弱。①藏民族的传统生态观. 藏人文化网。2011年09月15日自然生态之脆弱不言而喻。传说中的古格王朝的”神秘消失”,据科学家的考证,这个所谓的“神秘失踪”显然是由于自然生态灾难导致的,由于人口激增,导致大量开垦农田。而阿里地处青藏高原的腹地,无力承受这样的人口和开发,最终导致了拥有700多年的辉煌一时的古格王朝走向毁灭。历史发展到后来,藏民族显然汲取了这个来自自然的,及其他地域的残酷教训了,走上了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至少在自然生态方面的确如此。
藏族传统文化思想中的许多核心价值观念都是在封建专制制度和农牧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与世界现代文化相比,固然有其落后的一面。但是,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有些是可以进行转化和应用的,如果我们将这些传统思想赋予现代内涵,仍然可以成为我们今天的思想精髓或者核心价值。藏传佛教各派思维方式所共有的这一运思特征,经格鲁派最后加以反思并总结,深深沉淀在藏族传统宗教思维方式之中,成为藏民族思维活动的定向器和启动器。以佛为中心的致思趋向,使藏族传统思维方式成为一种宗教性的思维方式。②江巴吉才 潘建生 藏族传统宗教思维方式初探2014-09-11佛教导航佛教戒律的根本原则是:行善、戒恶、利益众生。三乘佛教的基本戒律是行十善,戒十恶。“十善”是:不杀生害命、不偷盗掠夺、不搞性犯罪活动、不说谎言、不说离间语、不说是非语、不说伤人恶语、不贪财利、不生伤害他人之心、不信邪教不持邪见。除此之外,菩萨戒还规定无私做利众之事,不能做危害众生,损害众生利益之事。佛教徒的行为准则——戒律等对净化人心,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增强人们的自律意识,协调人际关系,消除矛盾纠纷,预防社会犯罪活动,增强民族团结,安定人心,稳定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
“克己求善,无我利他”的道德观,在人类道德领域也是独具特色,意义深刻,是人类追求道德高地的丰硕成果之一。“克己求善”注重的是个人道德追求,克制自己的欲望,达致一心向善的道德境界;“无我利他”注重的是社会道德实践,忘却自己的需求,达致我为人人的道德实践。既体现了个人高贵的道德追求,也强调了忘我的社会道德修养和实践。从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来看,如此纯粹的、无我的和彻底的道德追求实属罕见。
藏族传统文化贵和谐,崇平等,求稳定,尚平静。不仅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还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谐,稳定团结和平静安详。提倡以“平等”为最高原则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国家民族间的关系,并通过对平等原则的体认和践履,去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和谐与平衡,化解人间的冲突与紧张,缓和人际关系。《和睦四瑞图》是所有藏族家庭都有的一副画作,是藏人心中团结、友好、美满生活的理念图,象征着人们追求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相互敬重,和谐相处的处世理念。简洁生动的画面背后是这个民族对于人际和社会观的最直接的表达:尊老爱幼,团结协作,友好相处,美满生活。这个源于佛教的朴素寓言通过这些美丽、形象、生动的画卷,通过藏地的族人们相互解说,世代相传,已经悄然潜入藏人的血脉深处,铭刻在他们的骨肢上了。 这是佛陀的寓言,是族人世代相传的处世理念之一,也是他们在生活的每一天都在身体力行的生命实践。“团结友爱,和谐相处”的理念,对于解决当今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今天,中国坚持国内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民族友好关系,推进各民族的团结友爱,平等互助,和谐共处,对各民族文化兼收并蓄、博采各种文化之长,在承认、尊重和发展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形成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繁荣发展的和谐中国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尽管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在价值追求和目的导向方面值得探讨和商榷,但是藏族传统的寺院教育体系之完善,结构之合理,门类之齐全,管理之有效,传承之久远是值得肯定的。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注重井然有序的教育过程。索达吉堪布曾在演讲中提到:“我经常会想:汉地的高等大学最好能采纳藏地的辩论模式,如果有了这样的辩论,把许多问题开诚布公地摆在桌面上,最后很多人决定能生起非常清净的智慧。”①索达吉堪布藏传佛教的思想与现实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演讲2011.3.17得益于相对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藏传佛教寺院教育历代人才辈出,德才兼备,这在人类教育史上可以称得上是个奇迹。班钦·索南扎巴在四百多年前所著《格丹格言》中提倡重视人才,抛弃愚昧无知时说: 智者虽然处处有,仍感稀少而患忧;珍宝虽然盈大海,商贾仍感寡而愁。无知愚人虽然少,危害之大出人料;病蛙一只不算多,危害同类谁知晓。在提倡发奋学习,努力上进时这样说: 学者读书攻关时,纵然艰苦仍坚持;浩翰大海虽难入,拿到珠宝心满足。愚者懒惰不学习,蒙昧只为贪安逸;务农经商两不通,十有九家都受穷。诗人萨班·贡噶坚参《萨迦格言》中如是说:浅薄的人把知识挂在嘴上,饱学的人把学问埋在心里;麦草总是在水面上漂浮,宝石却沉入深深的海底。知识浮浅者总是骄傲,学问渊博者反而谦虚;山间的小溪总是吵闹,浩瀚的大海从不喧嚣。无论高僧大德,或是文化精英,都特别强调“尊师重道,崇文厚化”的知识观,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千百年来自然而然地形成和培育了藏民族对知识的追求热情,为藏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奠定了牢固的精神基石。在今天,藏地藏汉双语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藏民族也已经接纳和认可了当前的藏汉双语现代教育,“尊师重教,崇文尚礼”的传统思想也有力促进了当前的民族教育事业。
青藏高原是世界第三极,自然生态环境之恶劣是不言而喻的,藏族人民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不断成长壮大,在成长壮大的过程中,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磨练了坚忍不拔的生存意志和奋斗精神,同时也形成了乐观通达的民族性格特色,正是凭着这份“坚忍不拔,乐观通达”的人生观,通过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具有鲜明高原特色的农牧文明。在日常劳作过程中,或田间,或牧场,人们一边劳作,一边歌唱。或者劳作之余,参与集体游戏活动,尽情欢笑,表现出乐观通达的人生态度。
藏族传统文化中有吃苦耐劳、艰苦创业、勤奋向上的民族精神。如藏族文学名著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民族英雄人物,他们降伏妖魔、抑强扶弱、救护生灵,率领藏族人民南征北战、浴血战斗、为民除害、保卫家乡和人民,表现出惊人的意志和毅力。
整个藏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开放包容,追求和合的历史,一方面对周边各个国家和民族开放学习,二方面也怀着博大的人文情怀,包容各地各民族思想文化传统,从汉地和印度尼泊尔等地引进佛教,学习佛法,同时也保留了传统的苯教信仰等。在藏区,各种宗教都在生根发芽,得益于藏人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在藏族历史上藏族文化有三次向外大规模开放传播的浪潮:第一次是公元7-9世纪的吐蕃王朝,当时将藏族文化传播到中亚、东亚、南亚各国;第二次是公元13世纪藏族文化传入中原各地和蒙古地区;第三次是清朝时期藏族文化广泛传入内地。藏族文化对这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呈出现过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和相互融合的过程。藏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藏文化对外来文化和思想也一直保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对于可以汲取的就汲取,可以改造的加以改造。对于不同的文化也一直保持着尊重和敬意,同时,也特别注重团结友爱的人际和族际关系。
藏民族珍视诚实守信,有着悠久的信用传统,诚信教育是所有藏人家庭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是对所有藏人的最基本的要求。土观·洛桑却吉尼玛《世间规之忠言》中说道:短斤少两、不讲诚信的奸商行为,会搅得整个国家都不得安宁。摈弃贪求暴利、实则无义之不良经营方式,君子积财取之以道,是我的忠告。另一方面,藏族人是个爱美尚礼的民族,爱美不仅表现在丰富灿烂的建筑、工艺、绘画等艺术创作中,更是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这种“生活是美,美是生活”的美学理念独具特色。藏族是一个十分讲究礼仪的民族。民风纯朴,礼让谦恭、尊老爱幼、诚信无欺是自古传下来的纯良礼俗。敦煌古藏文文献中,有一份专门论述待上接物、处事修养的长篇伦理学文献《礼仪问答写卷》,提出了为人之道、为政之道、为友之道、为子之道的广泛伦理关系。如在阐述为人之道时,《写卷》云:“弟问:何为做人之道?何为非做人之道?兄云:做人之道为公证、孝敬、和蔼、温顺、怜悯、不怒报恩、知耻、谨慎勤奋。虽不聪慧机智,如有这些,一切人皆能中意,亲属亦安泰。非做人之道是偏袒、暴戾、轻浮、无耻、忘恩、无同情心、易怒、骄傲、懒惰。身上若有这些毛病,一切人皆不会中意。”松赞干布制定的《十六净法》中,把孝敬父母、恭敬有德、尊长敬老、诚爱亲友、正直无欺等作为重要内容,对藏族的伦理礼仪习俗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悠久灿烂的藏族文化传统,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藏族传统文化历来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因兼容并包而丰富多彩,因开拓进取而生生不息,因特色鲜明,品质卓越而远播四方。今天,在新的社会历史发展背景下,及时汲取藏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一方面努力践行各民族平等发展的宪法精神,充分发掘和发现藏族文化传统的多层价值和意义,客观公正地认识和评价藏族文化传统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方面要充分尊重和理解藏族人民对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厚感情和可持续发展的信念,积极推进各民族文化传统平等的双向交流,努力提升文化交流理解的品质,不断开拓我国多元文化并存的健康文化生态的局面。三方面,要努力培养新一代藏族年轻人,树立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传承和发展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石硕论藏族历史发展的开放特征《四川大学学报》 发布日期:2012-03-29
[2]泽仁邓珠《藏族通史·吉祥宝瓶》
[3]徐国宝 《藏文化的特点及其所蕴涵的中华母文化的共性》中国藏学2002年第3期
[4]陈洁佛教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契合2014.9.12中国宗教学术网
[5]巴登尼玛《文明的困惑——藏族教育之路》 2000.9第一版 四川民族出版社
[6]曾国庆 《藏族历史文化》 2004.6第一版民族出版社
[7]班班多杰 《拈花微笑——藏传佛教哲学境界》 1996.9第一版青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嘎藏土买,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责编:桑吉东智)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 1004-6860(2016)01-005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