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男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000)
探析16世纪意大利牧歌产生背景
刘若男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000)
意大利牧歌诞生于16世纪20年代,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为重要的的音乐体裁之一,它使意大利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欧洲音乐的领导者。本文从社会背景、音乐背景两个层面分析、阐述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产生背景,以期为牧歌的形成提供更全面的解读。
意大利牧歌;社会背景;音乐背景
14世纪牧歌与16世纪牧歌只是在名称上相似,16世纪意大利牧歌为通谱体配乐,对诗歌处理较为自由,常有三至六个或者更多的声部。此外,它还是以世俗的诗歌、音乐结合的多声部音乐体裁,常以各种各样高雅的诗词作歌词,并以期用音乐形式来表现诗歌的内容、形式、情感、意义等。“牧歌与弗罗托拉一样,是一个总称,它包括各种各样的诗歌类型:十四行诗、巴拉塔、坎佐纳、八行诗和专门为谱写牧歌而作的诗。”牧歌主要在各种贵族之间演唱,同时也是一种社交音乐,可以经常在学院聚会上听到。16世纪意大利牧歌产生有一个较长的酝酿过程,经过宗教贵族、人文主义、法-弗兰德音乐家的影响,有其特定的产生背景。
15世纪末16世纪初,意大利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因本身特有的地理环境,意大利是拥有环绕众多的城邦和小国家集中地,各国统治者为自身需求扩大势力,建造高大壮丽的宫殿和琼楼;为吸引来访的各国领主,供养世俗音乐家用音乐表演来炫耀、娱乐达到目的。由于印刷业的发展,以及家庭和业余性活动的频繁展开,各国的贵族们开始把音乐技能作为文化修养来培养并按照古典传统艺术方式教育子女,从而获得个人充实感以及他们的社会知名度。这样的相互竞争的关系在客观上使得意大利形成与别国不同的社会文化氛围,吸引着各国文化家、艺术家的前来。
意大利的执政君主和寡头都是音乐的慷慨保护者,15世纪80年代,洛伦佐重新组织佛罗伦萨教堂的唱诗班,并聘请佛兰德的歌唱家兼作曲家海因里希·伊萨克和亚历山大·阿格里科拉。此外,洛伦佐积极鼓励传统文化、发展新型文化,其宫廷吸收了大批人文主义思想家、作家、画家、音乐家等,这样促进了各艺术流派的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百花齐放的开发姿态。
“人文主义的诞生是意大利民族独立,领导欧洲文化意识的苏醒。”①人文主义者反对所有以神为本的旧有观念,提倡古典传统中所流露出来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信仰,追求幸福、提倡人性、反对神权。15世纪末左右,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各类艺术流派呈现繁荣兴旺的现象,诗词、画作以及音乐观念的各种创新和运用。在这期间,人文主义者用新视角看待古代文化,音乐家则开始关注传统音乐,开始专注研究古希腊、古罗马音乐形式,对如何正确使用、阐述歌词和诗歌音节与音乐的音高、节奏协调起来变得愈加关注。“古代诗人和音乐家集于一身的形象,鼓舞着诗人和音乐家寻求一种共同的表现目标。作曲家们变得对自己诗文的音响更加关心,而作曲家则努力模仿这些音响。”②在人文主义影响下,法兰西-佛兰德作曲家足迹在16世纪早期遍及整个西欧,同时带来了这个乐派的民族风格音乐,意大利尤为明显。大约到了1480年,意大利产生了两种主要世俗音乐体裁:佛罗伦萨的狂欢节歌和曼图亚的弗罗托拉。
狂欢节歌专为狂欢节活动而作,十分流行,是一种带有意大利民族习俗风味的音乐体裁,以其清晰的吟诵式风格为特点并对之后牧歌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狂欢节歌作为当时最盛行的世俗歌曲之一,结构通常为四声部,诗节式,带有叠歌,强调对歌词做精确吟诵。之后在洛伦佐掌权时期通过创新改造,使得佛罗伦萨的狂欢节歌变得更加华美、典雅。“洛伦佐大人本人就十分喜爱托斯卡纳方言,早在这种语言被润饰和整理成书面意大利语之前就用来写作劳达赞歌和狂欢节歌曲。”③早在1504-1514年间,彼得鲁奇就出版了不少于11本弗罗托拉的曲集,其中大部分是意大利本地人的作品。弗罗托拉是四声部的分节歌,用音节式的主调风格谱曲,旋律在高声部,节奏型明显,配有简单的自然音和声。选用的诗歌有多种类型如:坎佐纳、三行诗、巴泽莱等,而相对典型性的歌词是由若干六行诗词组成的诗节,每一行有八个音节、呈扬抑格结构,每个诗节后均有用四行诗词组成的叠歌形式,歌词多以爱情性、讽刺性内容为主,以期表现无拘无束状态。
笔者从社会、音乐背景两个方面阐述了16世纪牧歌兴起的背景。可以清晰发现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人文主义者反对以神为本的旧有观念,渴望追求个性自由和人性解放的全面发展。在音乐艺术上,作曲家注重音乐与诗词的联系,大胆创新,新的词曲结合观念为与之相适应的新体裁的诞生指明了方向。同期,受人文主义思潮影响,法兰西-佛兰德民族的音乐语言逐渐上升到突出地位,其狂欢节歌、弗罗托拉等民族风格俗乐体裁在意大利兴起。可以说,16世纪20年代意大利牧歌是在这些基础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注释:
①[美]保罗·亨利·朗.顾连理等译.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112.
②[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里斯卡.余志刚译.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126.
③[英]杰拉尔德·亚伯拉罕.顾犇译.钱仁康、杨燕迪校订.简明牛津音乐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172.
[1][英]杰拉尔德·亚伯拉罕.顾犇译.钱仁康、杨燕迪校订.简明牛津音乐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12.
[2][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里斯卡.余志刚译.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9.
[3][美]保罗·亨利·朗.顾连理等译.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3.
[4]王晡.西方音乐史.电子版.
[5]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5.
刘若男(1993—),女,华东师范大学西方音乐史方向14级在读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