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文化的美与德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武技之道的体现。中国武术以其独特的内涵和魅力,吸引世界各地的武术文化爱好者,因此也成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逐渐积累了一些攻防经验。而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武术逐渐就形成了一定的套路与优美的形式。
对于中国武术的美可以分两种:
一、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在武术套路运动中的体现。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与西方美学范畴迥然不同。其中诸如意、味、道、境、力、神韵等范畴是西方美学所不具有的,而这些范畴在武术套路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武术套路中的美主要在于神韵美、意境美、自然美,及武术套路中的美与善的统一。
二、从传统美学角度看武术套路中的形式美。从传统美学角度看武术套路中的姿势、劲力、节奏、结构等有要素学的内容。也就是说,武术套路的神韵是通过这几大要素来实现或表现的。姿势美即姿态,架势美。武术套路是很讲究姿势的,如长拳姿势舒展,动作灵活,轻快潇洒;少林拳古拙,紧凑,矫捷刚健;八卦拳身灵步活,姿势连绵;通臂拳发力透达,放长击远等等。
其中,劲力美即武术中丰富的劲法和力度之美。区别于形体美学中所讲的力度和方法,武术的劲力均从发劲和招式着眼,如长拳中讲劲力顺达,富有寸劲,而出手含蓄,要求起于腿,发于腰,顺于肩,摧于肘,达于手。协调顺畅,力点清晰。
再如结构美即武术技术战术的配合组织美。特别是武术套路,因为它是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排而成,由手眼身法步诸动作要素在同一时空中运作而成。
中国武术之美,深受中国古典美学的熏染,至今已铸成较稳定的形式,也成为了美学研究的一门重要课程。
对于中国这个重德民族,武德也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文以德彰,武以德显,因而武术的真谛在于重德。
中华武术精神的最初形态就表现为各门各派所提倡的武德。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人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对武德进行了概括。
虽然,在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武术和各门派都有自己的规范和崇尚的武德,但从中也可以看到,在中华民族文化和整个氛围中,它们受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也逐渐形成了一种世代相传的、被人推誊和各派所共有和认可的思想观念,这一思想观念就是蕴藏在武术文化深层的武术精神。因此,中华武术精神并不代表各门各派的“术”和“法”,也不是武术技击的某一种功夫和武德,而是受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影响的,贯穿于整个武术发展史的思想精髓。概而言之,武术精神通过三个层次表现出来:
第一个层次为个人和武德修养。它要求所有习武者都要“尊师重道”,做到“孝悌仁义”,“技道并重、德艺双修”,“切戒逞血气之私,好勇斗狠之举”;
第二个层次表现为集体的道德观念。它要求所有习武者和武术团体应“扶危济贫,除暴安良”,做到“公定”、“安民”、“匡扶正义”、“见义勇为”和“以武会友”;
第三个层次表现为爱国主义的精神。它要求所有习武者和武术团体必须“精忠报国”,练武的目的在于“强种御侮”和“爱国、修身、正义、助人”。
(人民网2009.08.22、新浪网2015.06.25、腾讯网2015.03.24、搜狐网2015.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