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武术劲力认识之我见

2010-08-15 00:50曾祥林王如镇
武术研究 2010年10期
关键词:劲力武术整体

曾祥林 朱 东 关 鹏 王如镇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对武术劲力认识之我见

曾祥林 朱 东 关 鹏 王如镇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劲力研究是一个热点,而且是一个长时间的热点,目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研究现状呢,文章就目前的这些研究进行了归纳。“劲力”是武术永恒的话题,很多学者、武术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劲力进行了描述,它是一个整体的概念,跟具体的武术形式是一个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前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武术劲力进行了分类并总结出“劲力”具有“整体性”、“集中性”、“和谐性”和“随机性”等特征,而“整体性”是它的本质特性。对武术劲力的产生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研究认为:武术中的劲力是在中国传统整体思维观的思想指导下,人们通过长期的系统武术训练产生的。

武术 劲力 研究

1 前言

“劲力”是武术永恒的话题,据说太极大师杨露禅、八卦掌大师董海川能置鸟于掌中化其蹬伸之力,使鸟无法借力起飞;被称为“神拳李老农”的形意拳大师李洛能功力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境界;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的“寸拳”威力让所有见识过了的人都为之折服。能达到他们的境界是很多武林人士的毕生志愿。

中国武术流派繁多,拳种各异,很多拳种都有各自独到的练功方法,武术劲力也以各种的方式展现,有的主刚,有的主柔;有的走直线,有的走弧线;有的擅发长劲,有的利于短打。总之,纷繁复杂,各有特色。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正是各拳种的不同劲力,成就了不同特色的武术流派。武林人士通过对劲力的不懈追求,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以求技艺化境,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的境界,力争完美是这些武林人士共同愿望。很多武术大师一生都在对武术身体力行,不仅在实践当中不断提高和完善他们的劲力,同时在理论上对各种劲力的功理、功法也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阐述。这些是前辈们留给我们的精华,我们的至宝。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得更远,我们将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进一步揭开武术劲力的神秘面纱,为我们的武术训练教学服务。

2 武术劲力的定义

对劲力定义的研究,前人做了很多创造性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第一:武术中的劲力也是一种力量,也是由武术运动中肌肉收缩产生的,但他们不同于肌肉的本力,而是技巧之力,是武术的技术之力,是武术运动中意、气、力的高度集中和概括。

第二:在武术训练中往往强调劲力,从这一方面又是“力”的体现,也可以说武术是巧妙运用力量的技术。是一种源于身体,利用武术中的技巧发放出的力。

第三:武术的劲力是在武术运动中由肌肉的收缩产生的,是武术运动中的意、气、力的高度集中和概括,是技巧之力,是武术的劲,是通过肢体引动表现出来的一种融入武术技术的力,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收缩有序配合产生的,是经过长时间锻炼产生的一种灵活集中、运用自如的弹性力。

第四:劲力与武术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它是通过人体肌力与武术招法的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这也是武术劲力的本质内涵。劲力质量取决于人体肌肉力量与武术技术的融合程度,二者融合越完美,劲力的质量就越高。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者、武术家从学术以及个人经验角度对劲力进行了描述。综上所述,从这些观点来看,对武术的劲力的定义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1)武术劲力离不开人体的肌肉力量;(2)武术劲力必须在武术运动当中才能产生,即离不开武术技术这个载体;(3)武术劲力的产生必须是外在肢体运动、肌肉的收缩和内在的精神意识完美的结合,即整体的运动才能产生。也就是说,武术劲力被认为是整体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人体某一局部或部分肌肉的收缩产生的,而是人体各部分肌肉力量的高度协调与整合。局部肌肉力量的整合必须通过技术的参与才能实现,因此力是劲之源,劲是技之法,力只有融合一定的武术技法,通过合理的训练才能逐渐转化为劲”。

当然,想要练就深厚的武术劲力,必须经过长期系统的武术训练。因此,有人将武术劲力定义为:“人们通过长期、系统、科学的武术训练后,在武术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协调的整体性力量。”

然而“劲力”是武术特有的概念,是在中国传统思维模式下产生的。“中国古代意识和思维模式有两个特点——整体与模糊”,“模糊与整体的结合就是简单化”,所以古人创拳时多用简练、笼统的语言将复杂的事物描述出来。所以很多拳谱中都用到“劲”这个词,如形意拳的劲力三层境界“明劲”、“暗劲”、“化劲”,太极拳的“螺旋劲”、“缠丝劲”等,这都是对一系列武术形式的简单的、笼统的、抽象的描述,是对这些武术形式的整体性说明,而不是单指某一具体的动作,某一路线,某一打击力量的大小,动作的多少等“劲力”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它跟具体的武术形式是一个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具体的武术形式比如击打的力量,运动路线,身体结构,意识的活动,呼吸的节奏等等都是构成劲力的子要素,它们通过有机的组合而形成不同的劲力。“劲力”则包含所有子因素,它由各子因素组成。从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我们不难看出,劲力与各子因素之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决定部分,部分不能决定整体。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二者的地位与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双方的联系:第一,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第二,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影响的。整体的性能状况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第三,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所以,从上我们可以得知,“劲力”是在武术当中孕育而生的,它是从整体上对武术特定形式的一种描述。

3 武术劲力的分类

前人从不同的角度对武术劲力进行了分类,各有不同的说法。

劲力“阴、阳”说:从“阴阳”学说角度将劲力进行分类,将“劲分阴阳,阴劲含蓄而不外发,即:表现为:含、震、透、发于内,达于稍,缓进突发,用劲如闪电一发即收。阳劲显于外形,主要是击打的速度,是一种弹力,加速度大,脆快干净,势猛力沉”。

劲力“内、外”说:有从速度的角度将武术的劲力分为“力量大、速度快、爆发好的“外显型”和用意不用力(僵力)、连续、缓慢的“内隐型”两种”。

劲力“刚、柔”说:认为劲力有“刚”、“柔”两种属性。认为劲力有“刚”、“柔”两种属性。从“刚、柔是武术的两种基本属性。”将劲力划分为“刚劲和柔劲”。之所以这么划分是根据“武术劲力刚柔相济的基本法则”,把武术中劲力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刚劲为主导,以柔劲调剂刚劲;另一类是以柔劲为主导,以刚劲调剂柔劲。”并将这两种劲力作了如下描述:“刚劲在拳势上表现为雄健刚勇,注重以快制慢,强调以大力胜小力;柔劲在拳势上表现为圆柔连贯,讲究以静制动,强调‘四两拔千斤’。”并从武术劲力在武术实际运用中对这两种劲力作了解释,认为武术“仅有刚劲是不行的,只有柔劲也不可以,必须刚柔兼备,刚柔相济”。也就是说不管“刚劲”还是“柔劲”都不能单一存在,二者是并存的,之所以体现“刚柔”两种性质是因为“不同的劲力,刚柔相济的成分、形式和方法表现不同而已。从攻防上来说,劲力过刚易被柔克,过柔则易被刚制,只有在刚与柔之间做到刚而不僵,柔而不松,才能使劲力通顺透达,灵活多变。”

劲力“蓄、发”说:从劲力的“基本运动形态”将劲力分为“蓄劲和发劲”。并对“蓄劲和发劲”的概念进行了解释,认为“蓄劲是指聚集劲力,敛而不发。一般情况下,劲力发放之前的各种身体姿势的调整,都是蓄劲的具体表现。发劲是指借助外界的反作用力,将人体的劲力发放出去。各种劲力爆发的过程都是发劲的具体表现”。

劲力“击、化”说:从“劲力在武术攻防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分为击劲与化劲”。并对“击劲与化劲”作了解释,认为“击劲即用于击打对方的劲力,主要用于进攻。化劲即用于化解对方进攻的劲力,主要用于防守”。

劲力“路线”说:从“劲力的运动方向,可分为直劲、横劲、竖劲、斜劲、圆劲、十字劲”。认为“直劲是一种直线向外发出的劲力,运用时人体着力点向攻击目标直线出击;横劲是指向左右水平方向发出的劲;竖劲指向上或向下发出的劲;斜劲指斜向发出的劲;圆劲是指一种支配肢体做螺旋式旋转进退或划弧、划圆的劲力;十字劲是指由身体丹田部位发出,呈放射状向外撑展的劲力,它既有横向的水平面放射撑展,又有纵向的立面放射撑展”。

以上是前人从不同的视角对劲力的分类所作出的有益的探索。

4 武术劲力的特征

不管是刚猛的南拳还是柔和的太极拳,它们所体现的劲力有各自显著的特征,但无论是哪种劲力都要求从整体上发放,而不是由局部的动作或肢体来完成,所以说整体性是各种劲力的共同要求,前人用“整体性、高度集中性、和谐性”等特征来描述武术劲力,而整体性是这些劲力特征的实质,其它特征是在整体性下孕育而生的。

整体性: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认为“天人合一”,宇宙万物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然对武术的解释也是用整体观来指导的,于是“整体力在人们整体观的影响下,逐渐内化为人的一种观念。也可以说劲力是人们整体思维模式的一种产物”。

正是在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观的思想指导下,人们通过长期的系统训练才能产生武术中的劲力。因此,“一切劲力都具备整体性这一基本特征”。

武术劲力具有“协调性”:认为“人体的协调性是劲力整体性的前提”。认为“无协调性,身体各部位就不能有机配合,也就无法聚合周身之力”。认为劲力的协调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劲力在传递过程中的通畅与顺达”;另一方面:“表现为劲力发放时刚柔成分的有机调和”。

认为武术劲力具有“集中性”的特点,并用“施力点”这个概念来表述,认为“施力点所代表的是整个人体产生的力量”。认为武术劲力的“集中性”特征是从技击的角度来说的,当与人技击时需要“迅速调动全身的力量,集中到一个施力点上”这就是武术劲力所体现的“集中性”。

认为武术劲力具有“随机性”特征。武术劲力“随机性”特征是从武术技击角度来说明的,认为技击场上的“不可预测性决定了劲力的随机性特点”。认为劲力的随机性具体表现为“人体任何部位随时随地都能发放出劲力来”。另一方面表现为在技击场上“劲力方向、大小、落点的灵活多变”和“武术健身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劲力传递的速度、大小等进行适当调整,”都是武术劲力“随机性”的表现。

5 武术劲力产生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对武术劲力产生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一直以来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武术劲力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影响它的因素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促使我们对武术劲力进行不断的研究,试图从各个角度对它进行解释说明。前人对这些问题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工作。

有将影响武术劲力的因素总结为:“意念对武术劲力的影响、呼吸对武术劲力的影响、放松对武术劲力的影响、击打速度(俗称“寸劲”)、身体外形结构(动作姿态)以及躯体的平衡对武术劲力的影响。”

有从劲力的传导系统的角度来说明:“劲力传递是通过构成链式连接的肌肉系统、骨骼系统、韧带系统、关节系统在神经系统的统一指挥下共同完成的,力量在通过各个系统的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力量传递,或是各个环节肌力的相加,而是各个环节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其传递的过程通过各个系统之间的优化协调,到达梢节时力量会远远优于起于跟节时的力量,柔而不松,刚而不僵。”

有从身体外形结构的角度来说明劲力的产生,认为“优化的身体外形结构在人体中所产生的力学效应是一种拱效应”。并对“拱效应”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它的意思是“力量在人体环节间的传递只产生正向压力,而没有剪切、扭转、弯曲等力学效应,这在武术中叫做骨节相对,具有最大的传递和承受力的结构。比如,起于脚上的力可迅速传递到手上,而身上任何一处的受力也都可以瞬间传递到脚上”。

6 武术劲力概念认识中存在的问题

武术植根于中华大地,浸淫于中华文化当中产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武术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古代意识和思维模式有两个特点——整体与模糊”,既表现为对事物的宏观整体的把握,又表现为对事物进行直观的、重经验的、朦胧的、非逻辑性的、类推、猜测,观悟式的(即重视跳跃性思维——“悟”)的把握和理解,且当时人们的文化水平低,所以武术教学中多是“口传身授”,重视经验的继承,少有理论上的叙述,以至于后来练习与研究者鲜有理论上的依据,使武术当中存在很多神秘莫测甚至是封建糟粕。同时中国的武术家们用中国传统哲学当中的气、阴阳、五行等观念分析和解释拳理,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模式中,这是必然。“模糊与整体的结合就是简单化”,所以武术著作中有“拳谚”、“歌诀”、“剑诀”等,寥寥数字就将长篇累牍的东西说完,然而后人用局部的、具体的事物对传统武学这些整体性质的概念进行说明,有以偏概全的嫌疑,在对劲力意义的解释上,造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众说纷纭。

对武术劲力的研究,至善穷理,就必须跳出传统思维的模式,用现代科学精神来分析研究它。

7 结语

“劲力”是武术永恒的话题,是现在研究的热点,也将是以后对武术研究的长期热点,很多学者、武术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劲力进行了描述,它是一个整体的概念,跟具体的武术形式是一个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前人从不同的角度将武术劲力分为六类,即劲力的“阴阳说”、“内外说”、“刚柔说”、“蓄发说”、“击发说”、“路线说”,并总结出“劲力”具有“整体性”、“集中性”、“和谐性”和“随机性”等特征,而笔者认为“整体性”是它的本质特性,其它特征是在整体性下孕育而生的。

武术劲力产生的机理比较复杂,影响因素较多,虽然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但尚未完全揭露劲力产生的原理,需要我们在现代科学精神的指导下做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对武术劲力概念的认识还存在很多分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跟中国传统思维模式中所体现的“整体与模糊”的特点有关,注重整体的简单的说明,推崇“意会”、“悟”,这给武术劲力的认识铺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科学的分析结果表明:武术中的劲力是在中国传统整体思维观的思想指导下,人们通过长期的系统武术训练产生的。

[1]程大力.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39.

[2]张国栋,郑国华.对武术劲力的认识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3(2):34-35.

[3]王 兴.武术劲力分析与应用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1997(1):75-77.

[4]李清建,张国栋.武术劲力的内涵、外延及主要特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6):112-114.

[5]王伟林,丽 丽,于海宾.对产生武术劲力因素的认识与分析[J].大众科学,2007(8):185-183.

[6]张国栋.试析武术劲力的影响因素[J].搏击·武术科学,2005(7):45-47.

[7]李万斌.咏春拳的风格特点[J].武当,2003(4):32-33.

[8]李志河,陈君翔.广州咏春拳秘传基本功 [J].精武,2004(3).

[9]董新亚,郝建峰.形意拳拳学特点之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5(10):19-20.

[10]王克海.论形意拳的基本技术要求和运动特点[J].搏击·武术科学,2008(7):21-26.

[11]李老能,李瑞林.形意拳谱(上)[J].武当,2007(5):23-26.

[12]韩丽云.浅析形意拳的“劲力”[J].搏击·武术科学,2005(4):30-32.

[13]李老能,李瑞林.形意拳谱(下)[J].武当,2007(6):23-26.

[14]买正虎.形意拳搏击的理与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21-123.

[15]魏 峰.全图解李小龙寸劲拳[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39.

[16]李忠京,陈 华,刘丽霞,等.太极拳发劲的等速测力的实验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5):330-332.

[17]郭平安,黄志刚.优秀散打运动员鞭腿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5(10):70-73.

[18]郭平安,黄志刚.优秀散打运动员后鞭腿动作的运动学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9):54-56.

[19]单信海.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侧边腿下肢运动的速度特征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5(2):96-104.

[20]周直模,樊守政,张芙铭.我国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侧踹腿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6):59-62.

[21]J.KEITH GULLEDGEamp;JESU′ S DAPENA,A comparison of the reverse and powerpunches in oriental martial arts[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08(2):189-196.

On the Strength of Wushu

Zeng Xianglin Zhu DongGuan PengWang Ruzhen
(Schoolof Wushu,Shanghai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200438)

The study on Wushu Strength is a hot issue now,and has been kept as issue for a long time.The paper does the summar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roject.Strength is a permanent topic in Wushu study,and is described by many scholars and Wushu master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Strength is a kind of concept with integrity,and is a part of the whole concept of Wushu.People have concluded four characteristics of Strength which containsquot;Integrityquot;,quot;Concentrationquot;、quot;Harmonyquot;andquot;Randomquot;,withquot;Integrityquot;being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it.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 on the generation of Strength.The study finds out that Wushu strength is directed by the though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integrity and generated through along period of people'ssystematic Wushu practice.

Wushu strength research

G85

A

1004—5643(2010)10—0045—03

1.曾祥林(1982~),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劲力武术整体
中华武术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武术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
浅谈咏春拳中“寸拳”技法特点
中国武术运动中劲力的作用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