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伟王 震
(1.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部,200438;2.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近十年春秋战国时期侠文化研究述评
王军伟1王 震2
(1.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部,200438;2.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归纳等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对近十年来在侠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类整理和对比分析,提炼其研究内容,探寻其研究方法,预测其发展趋势,找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期在把侠文化研究的成果清晰全面的展现给世人的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的深入研究拓展思路。
春秋战国 侠文化 趋势
近代以来,侠文化研究是比较热的研究课题之一,在文化热潮的刺激下,很多学者对侠客的研究进入了如火如荼的阶段,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景。在这一时期,学者们不但从历史学角度进行侠文化研究,而且开始从文学、社会学等各个层面对先侠文化进行全方位的阐释,研究领域也分外开阔,学者们对侠客起源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通过对侠文化研究的文献统计分析可以看到:前人对侠客的研究主要集中侠客起源特征、精神和与其他文化关系方面,文章在对此归类整理的基础上进行了探讨分析,发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展望。
通过对搜索与查阅文献资料的归类整理,近十年来侠文化研究成果建树颇丰,通过查阅中国电子期刊网数据库,模糊检索2000-2010年(关键词)侠文化,共检测到相关论文313篇,硕士论文28,博士论文2篇,其他283篇,其中与本研究有关的论文37篇,从文献中不难发现,前期的侠文化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在历史学、社会学等方面、而后期通俗学,文学也开始渗透进来,研究领域呈现多纬度的发展趋势,研究方法也推陈出新,比如开始出现口述史方法的研究,在论文数量上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趋势,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1-2003共发表学术文献16篇,2004-2005两年间共计学术论文4篇,然而从2006-2009学术成果达到17篇之多,侠文化研究数量上大体上呈现了“U”型波动的发展过程。
图1 近十年侠文化论文研究数量统计
图2 近十年侠文化的研究内容统计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侠的研究内容与领域不单单是集中在侠客本身的研究,而更多的是关注在侠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融研究中,侧重点从历史学的角度到文学和社会学不断交融,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在近几年的学术著作中,侠文化从文学角度的研究数量明显呈上升趋势,这也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更加深刻的了解侠文化这一现象。
关于侠的起源问题前人观点甚多,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有些论者从侠的某一方面特征出发,提出了儒侠说、士侠说和墨侠说等观点,近代以来又有了新的说法,如汪聚应(2009)在其研究中阐述到:侠的起源是探讨侠的历史演变和侠文化、侠文学不可回避的问题。[1]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是中国古代侠的直接源头。在侠的分类上汪涌豪(2001)在其研究中曾阐述到:整个西汉时期,侠风炽盛,为侠者身份十分复杂,有像朱家、郭解和剧孟、原涉这样的布衣闾巷之侠,虽不致贫困,但既无恒产,也不为官;也有像灌夫、宁成这样交通豪猾役使千家的暴豪之侠;更有如陈遵、楼护、袁盎、栾布、郑当时这样亦官亦侠、兼两者于一身的卿相之侠。[2]蔡宝忠(2005)也大体将侠分为;匹夫之侠,布衣之侠,乡曲之侠,卿相之侠,刺客,游侠,豪侠,儒侠,女侠。[3]李峰(2009)在其研究中指出:由于诸种原因,到了战国晚期各种各样的侠客遍及天下。[4]关于侠的分类研究,还有焦若薇(2001)《侠的萌生、衍化及其时代特质》等都对侠有一些独特的分类,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侠义,作为中华武术最富有特色的文化精神,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侠义精神一直以来是文人骚客、侠之学者研究的主流,侠义精神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在人类精神文明进程研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通过下面的研究综述我们可以略知一二:
潘琦(2003)曾写到:中国自古“侠”、“义”并称,值得注意的是,侠义是一种精神,并非只是体现在几类“侠”中,普通人在意识中也普遍存在朴素的侠义观念。[5]王献斐(2009)在其文中指出:真正的剑客、侠士正是以“利他”之“仁”“义”为精神信仰之人,侠以“利他”为目的的“仁”和“义”主要表现在为民上,武林中所倡行的“义”,体现为主持正义和伸张正义等。[6]
另外与本研究相关的论著还有:徐裕敏(2008)的《从史记·刺客列传看战国时刺客的精神特征》,张立海(2006)的《浅论司马迁的侠义精神》以及康清莲(2008)的《lt;史记gt;侠义精神的文化内涵》,他们从不同角度对侠的精神进行了深刻的阐释,为我们后期研究侠文化奠下了坚实的基础。
春秋战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是侠客异常活跃的时期,侠客的一些行为举止无不与当时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前人的研究也开始摄入到此领域,其主要成果在以下文献中清晰可见:
蒋明朗(2008)在其研究中阐述到:游侠活动使得中国古代体育的形式和理论逐渐完善;游侠文化为古代中国体育文化奠基了坚实的哲学基础;游侠文化的巨大优势使得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生命力极为强大;游侠自身的叛逆性导致了中国古代体育从主流文化中逐渐消失。[7]王巧星(2007)在文中如是说:在任侠风尚的带动下,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上至公卿贵族,下至贩夫走卒,多以任侠自喜,任侠,在当时俨然成为一种“时尚”。然而当某种风气充斥于整个社会时,就不免会对社会的政治秩序,经济秩序和道德体系等各个层面造成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促使整个社会发生某种变化和演进。[8]孙云(2003)在文中描写道:春秋以来的“礼崩乐坏”,加之政治领域内无政治规范的权力斗争,体现了法治及其体系的不成熟、不健全;同时,该时期时人承继并经改造后的复仇现象层出不穷,是对法治的严重挑战;对破坏了的民间社会秩序的重建及控制。[9]刘丽敏(2008)《中国侠观念的传承与演变》一文中也对侠士与社会关系略有阐述。
侠的源头在春秋战国,诸子思想是当时的主流文化思想,侠客在周游列国中,不能不受到其影响,他们通过身体力行,将诸家思想中的一些成分凝结为自己特有的行为观念和人格精神。
汪聚应(2006)从文学的角度出发,考辨源流,深入探究了诸子思想与中国侠的侠义观念及其人格精神的密切关系,认为中国侠是中国社会多元文化共同孕育的产物,其原始的侠义观念和人格精神之铸塑,以诸子思想为最,儒、墨、道、纵横诸家从不同方面共同影响并铸塑了中国侠的侠义观念和人格精神的核心,并使之成为历代侠义观念得以产生的源泉和基体。[10]田焱(2001)在其文中指出:“孔子之徒为儒,墨子之徒为侠”,文人与侠看似两不相容,然而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的文人虽为儒生,但对侠义精神的仰慕却从未停止,此时的“侠义”,既有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又有江湖文化中的道德,这些种种描述都说明了诸子思想对侠客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1]刘朝谦(2006)从另外一个视角阐述到侠客与儒士的人本异质,侠、儒价值观的悖反英雄观,侠、儒异质的英雄观,侠、儒文化的相互敌视四个方面。
“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正义的化身,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封建社会“法”的反拨和弥补,这里的“义”是侠义,它也是中国武术武德渊源,同时侠客的践“武”行侠的方面也影响着武术技能的发展。
王文文(2006)就在其研究中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侠与武的关系:侠士的交流促使了武术技艺的提高、侠士的价值取向促使了武德的形成、侠士之犯禁阻碍了武术的发展。[12]姜周存(2003)在其研究中指出:在“贵交尚信,轻命重气”任侠意识的形成中,“侠客之义”是“任侠意识”的核心,而“复仇精神”则体现了武侠的一种“轻命重气”的武侠品格。正是由于武侠这种“言必信,行必果”任侠意识的具体实施,而深受上层权贵和广大平民百姓的推崇和喜爱。基于如上两个方面,汉初的武侠在两汉时期进一步向豪强化发展,这种豪强化的发展,也有力地促进了两汉时期武术的大发展。[13]
春秋战国时期是剑文化的启蒙时期,剑术在民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众多的高超剑术武术家,当然剑也自然而然的受到众多侠客的追捧,仗剑远行游,“一箫一剑任平生”成为他们最高的人生理想。
朱秀峰(2006)在其研究中如是说:“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正义的化身,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封建社会“法”的反拨和弥补,而“剑”则是中国侠客手中的标志性武器,最能代表侠客形象是除暴安良和尚武精神的象征,“剑文化”是中国武侠文化里最有底蕴的部分。[14]刘大先(2002)在其研究中指出:侠士在它诞生的开始就是与民间的特质密不可分,带有深深的平民化烙印,仗三尺青锋、潇洒江湖间,剑逐渐由远古剑崇拜心理演变为侠士的象征,仗剑远游是侠士的经典形象。[15]
武侠小说的大行其道其实是侠文化学载体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产生的,而侠文化的文学载体产生并占据主导地位又是具有一定必然性的,杨建经(2003)就曾指出: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16]
陆草(2003)在其研究中指出:在中国,武侠小说或许将成为民族的永恒童话,而侠客情结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元素,也将融入民族心理的历史积淀,成为我们民族心灵史上一种永久的追忆。[17]王立(2003)的研究中指出:侠作为一类独特的侠义豪杰构成了侠文化的组成部分,出现在人们的侠义视界之内,成为古代通俗文学里一种挟慕侠期盼的类型化人物。[18]张从容(2007)在其研究中指出:“侠”与“武”是武侠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19]陈平原先生给武侠小说下的定义是:“武侠小说是一种讲述以武行侠故事的小说类型。
(1)侠客的起源特性学说研究,虽然出现了众多的侠源说,但仍无定论,没有一个可以最具说服力的论证。
(2)在与诸子思想研究中,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紧靠资料的堆积,缺少主干斟酌,而且研究内容太宽泛,仅仅是蜻蜒点水,不够具体深入。
(3)在最近十年的研究中,关于侠与武研究的文献仅两篇,研究的内容与深度远远不够,仍处于薄弱环节。
在今后的研究中以笔者拙见,除了对已有研究进一步加深外,还应在以下几方面的研究空间拓展:
(1)拓展侠文化与军事方面的研究:侠客源于一个战争频繁的时代,他们的一些行为势必会与当时的战争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可寻其源,探其根。
(2)加深侠文化与武术文化的研究:尽管该时期关于侠与武的研究零星可见,但从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看,还有提高和拓展的空间。
(3)加深侠文化与剑文化理论的研究:剑文化与侠文化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特殊的文化现象,加之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两种文化必会发生某种形式的交融,然而此方面研究还相当的空虚,建议今后加强此领域研究。
[1]汪聚应.中国侠起源问题的再考索[J].兰州大学学报,2009(2):42-48.
[2]汪涌豪.历史上的侠客[J].学术园地,2001(9):32-37.
[3]蔡宝忠. 小议侠客的基本特征 [J]. 学术园地,2005(6):36-37.
[4]李 峰.论战国晚期侠士兴盛的原因[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9(1):54-56.
[5]潘 琦.中国侠义精神与法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8):186-187.
[6]王献斐.从侠与儒的视角解读武德之“仁”与“义”[J].搏击·武术科学,2009(6):21-22.
[7]蒋明朗.游侠文化对中国体育文化进程的影响[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4):7-9.
[8]王巧星.任侠风尚对秦汉社会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7.
[9]孙 云.春秋战国时期任侠风气与法治关系的文化考察[J].固原师专学报,2003(4):50-54.
[10]汪聚应.诸子思想与中国侠的人格精神[J].社会科学战线,2006(1).
[11]田 焱.千古文人侠客梦——浅谈侠文化在唐以前的发展[J].枣庄师专学报,2001(2).
[12]王文文,杨中原.春秋战国时期侠士的兴起对武术发展的影响[J].山东体育科技,2006(3).
[13]姜周存.从两汉时期武侠的豪强化看武术的发展[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4):105—107.
[14]朱秀峰.剑胆琴心——论剑和琴对武侠塑造的意义[D].青岛大学学位论文,2006.
[15]刘大先.孤傲之剑与忠诚之刀——中国侠士同日本武士的文化比较[J].克山师专学报,2002(2):38-41.
[16]杨经建.侠文化与20世纪中国小说[J].文史哲,2003(4).
[17]陆 草.中国人的侠客情结[J].寻根,2003(6):15-20.
[18]王 立.醒悟: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刺客侠义母题[J].丹东师专学报,2003(1):5-11.
[19]张从容.武侠之“侠”的文化精髓与人格品位[J].学术交流,2007(10):165-167.
Review of Xia Culture Study in Recent Ten Years on the Spring and Autumn Warring States Period
Wang Junwei1Wang Zhen2
(1.Postgraduate Department,Shanghai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200438;2.Wushu College,Shanghai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200438)
Employ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reasoning,and method of induction,the paper is classified by collation,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esult of Xia culture by former researchers in recently ten years from different aspects.Content of the research abstracted from the papers is in order to search for the methods,forecasts the tendency of development and discover the shortage of the research.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reveal the result of research clearly and comprehensively aswell asto expand the thoughtsdeeply in future.
the spring and autumn warring statesperiod Xiaculture trend
G85
A
1004—5643(2010)10—0033—03
1.王军伟(1985~),男,硕士。研究方向:武术历史。
作者简介:2.王 震(1972~),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武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