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姚姚(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福斯特歌曲创作和演唱探究
梁姚姚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摘要】斯蒂芬·柯林斯·福斯特是19世纪美国最负盛名的音乐家,在其短短的一生中,曾先后创作出了200多首优秀的歌曲,很多经典之作直到今天还在广为流传,堪称美国乃至世界声乐艺术宝库中的奇珍。鉴于此,本文从福斯特的歌曲创作经历谈起,分析了其作品的主要特点,并就如何演唱好这些作品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福斯特;歌曲创作;歌曲演唱;研究分析
斯蒂芬·柯林斯·福斯特(1826-1864年),美国音乐家,以歌曲创作为主。1826年出生于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自幼喜欢音乐,并在父亲的引导下尝试演奏钢琴、小提琴等乐器。因为家中有两个黑人仆人,所以福斯特经常与她们去教堂祷告,由此对黑人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3岁时,福斯特来到当时宾夕法尼亚州最好的学校——雅典学院求学,虽然接受的是通识教育,但是并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仍然在课余时间自学音乐,并尝试创作歌曲。1841年毕业后,福斯特并没有接受家中的安排,而是选择了音乐创作这条道路。1842年,福斯特出版了第一首歌曲《打开你的百叶窗》,受到了普遍的欢迎。随后又创作出了《路易斯安娜》和《奈德叔叔》,这是两首以种植园黑奴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846年,福斯特来到一家公司担任记账员,但是枯燥的工作让他很快感到了厌烦,所以继续投入到了歌曲创作中。先后创作出了《哦,苏珊娜》《美人路易斯安娜》等名曲,使其成为了美国歌坛一颗闪耀的明星。1849年,福斯特成立了工作室,随后创作出了11首游艺歌曲,包含著名的《老黑奴》《故乡的亲人》等。1855年前后,福斯特的双亲和兄长相继离世,这给了他以巨大的打击,事业也随之陷入了低谷,并喜欢创作一些反映家庭温馨景象的作品。如《老伙计》《再也没有困难的时候》《温柔的安妮》等。1860年,福斯特独自迁居到纽约,因为创作状况不佳,所以生活也受到了影响,加之其不善于理财,所以生活穷困潦倒,1864年,福斯特在纽约去世,年仅38岁。
(一)简洁的形式
与同时期西方艺术歌曲相比,福斯特的歌曲并没有精雕细琢的形式,而是十分随意和自然,这也是其作品能够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正所谓“大乐必易”,简单的音乐形式,却获得了非同寻常的效果,这正是福斯特的高明之处。具体来说,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比如在音乐结构上,福斯特偏爱方正的结构形式,即歌曲的起承转合四个部分十分明确,按照这个顺序一步步向前发展。如《打开你的百叶窗》《春天的时候,我不会死》《村里的姑娘》《我和我的爱人》等十多首歌曲,都采用了这样的结构形式。除此之外,福斯特还对两段体形式情有独钟,几乎所有的游艺歌曲都是两段体结构。两段之间或者是并列关系,或者是递进关系,简练而规整。如《路易斯安娜》,这是福斯特第一首园艺歌曲,由AB两段构成,是一首变化分节歌。A段是一个叙述乐段,四二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黑奴渴望迎娶美人的荒诞故事。第二段是第一段的变化和发展,以四声部合唱取代了独唱,象征着之前的荒诞已经延续和扩大,到了乐曲最后,以级进的形式发展到了最高音小字二组的e,迎来了全曲的最高潮。可以看出,福斯特对歌曲形式方面是有着明确要求的,那就是以简单的形式获得丰富的效果,给人以自然、简约、流畅之感。
(二)深刻的内涵
纵观整个音乐发展历史,凡是被誉为经典之作并流传至今的,注定都有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内涵。这一点对于福斯特和他的歌曲来说也不例外。福斯特创作的成熟期,正值美国南北方两种不同经济制度不断斗争和激化的时期,北方新兴资产阶级认为奴隶制已经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需要废除这种制度。而南方的种植园主则认为奴隶制是最适合的制度,双方围绕着奴隶制是否废除不断争斗,一度成为了当时美国社会的最大矛盾。在这种争斗中,黑人奴隶成为了牺牲品,他们每天都要从事繁重的劳动,且背井离乡,生活条件恶劣,很多黑奴都遭遇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惨剧。福斯特因为自幼接触黑人仆人并喜欢黑人音乐,所以对黑奴十分同情,创作出了很多首反映黑人奴隶悲惨遭遇的作品,表现出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如《告别我亲爱的莉莉》,描写的是一位青年黑奴,原本有着幸福安定的生活和亲密的爱人,但是在当时不平等种族制度下,黑奴是没有人身权和自由权的,经常像货物一样被卖到不同的地方。安定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奢望。正如歌中唱到的:“我会为爱哭泣,永远的告别田纳西州和亲爱的你。”看似平淡的叙述,其实隐藏着福斯特对奴隶制度的愤恨和对黑人奴隶的同情,表现出了一种人文关怀,这也是其作品最大的价值所在。
(三)民族的风格
正所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福斯特的歌曲之所以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品带有鲜明的美国风格。特别是其对黑人音乐的运用和借鉴,更是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听觉体验。比如1850年前后,福斯特应出版商的要求,为他的好友克里斯邦特带领的一个歌舞团创作游艺歌曲,作品以黑人日常生活为主要表现题材,多使用大调式,旋律简练,节奏带有舞蹈性特点,经常配以简单的和声或切分节奏,和声配置以主、属、下属和弦为主,使用班卓琴或吉他伴奏。即便是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人,在听过一两遍之后也能够轻松地唱出,所以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如《营地赛马》,歌曲采用了对答式旋律构成,独唱与合唱交叉出现,这也是黑人音乐中常见的形式,并利用重复乐句获得诙谐、生动、有趣的效果。所以与当时其他音乐家的作品相比,福斯特歌曲的音乐风格是十分独特的,既能够为最多数人所充分接受,也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风格。
(一)深入理解作品
通过对福斯特作品分析可以看出,其多数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着鲜明的特点,作为演唱者来说,则要充分表现出这种特点。而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那就是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除了技术方面的分析之外,还要将作品还原到当时的历史文化环境中。比如在《我的肯塔基故乡》的演唱中,歌曲的前两段是对过往幸福生活的描绘,应该用一种欢快、愉悦的情绪演唱。但是深入分析作品后则会发现,第一段幸福回忆仅仅是暂时的,仿佛不幸就在身边随时都会到来。果然,第二段中,这种幸福生活就已不在,伴随着黑奴被贩卖而终结。所以在演唱时就应该突出这种隐约不安的情绪,同时在第二段的演唱中唱出对黑奴制度的愤恨和对黑人奴隶的同情,方能深刻表现出作品的内涵。所以一定要以深入理解作品为前提。
(二)清晰准确发音
作为一位美国本土音乐家,福斯特是采用母语——英语进行创作的,加之其追求生活化、通俗化的风格,所以其作品较之歌剧选段和艺术歌曲来说更加口语化,单词更替更加频繁,所以在演唱中要尤其注意英语的发音,力争做到清晰和准确。如《美丽的梦神》的第一句,“Beautiufl dremaer wkaens to me”, “beuatiufl”中的第一个元音“ju:”在演唱中应尽量缩短“j”音,将音靠于“u”上。这样较容易从歌曲开头找到一个较好的美声发声状态。“drenaler”中的“er”在演唱中的发音不同于口语中的发音,应发成“a”音。只有充分尊重歌曲的语言特点,并严加训练,才能清晰、准确地发音,继而获得情真意切的演唱效果。
综上所述,在美国近代音乐发展历史上,福斯特无疑是一个重要人物,他的作品来源于生活,反映现实,能够以雅俗共赏的形式传递出一种人文关怀。所以100多年过去了,其作品仍然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在今天的声乐欣赏、演唱和教学中,应该对其作品有充分的重视,感受和表现其作品特有的风格和内涵,使其得到更加深刻的表现和传承。并由此获得对美国近代音乐发展、美国民间歌曲以及黑人音乐等多方面更加丰富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步云.美国歌曲之王──福斯特和他的6首代表作[J].音响技术,1998(02).
[2]冯秉友.漫话福斯特[J].音乐爱好者,1979.
[3]佐耳.大卫·福斯特和他的“佳作精选”[J].视听技术,2002 (04).
[4]陈昀.斯蒂芬·柯林斯·福斯特和他的游艺歌曲[J].音乐大观,2014(01).
本文系2014年度广西艺术学院科研重点项目《中美声乐教育体系比较研究》(项目号:ZD201404)和2015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课题《中美声乐教育体系比较研究》(项目号:KY2015LX22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