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杨丽萍舞蹈作品创作思想及内涵*

2016-02-03 22:51:16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黄河之声 2016年10期
关键词:杨丽萍淮北内涵

汪 源(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浅谈杨丽萍舞蹈作品创作思想及内涵*

汪 源
(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本文结合杨丽萍的舞蹈作品,对杨丽萍舞蹈作品的创作思想及内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杨丽萍舞蹈创作形式的创新和具有原生态的舞蹈表演,并结合杨丽萍舞蹈作品分析其舞蹈风格和特征。在此基础上也揭示了在杨丽萍舞蹈作品创作思想及内涵背后所产生的舞蹈影响和对后人的启示。

杨丽萍舞蹈作品;创作思想;舞蹈内涵

杨丽萍舞蹈作品来源于少数民族舞蹈,作为云南白族人,杨丽萍的舞蹈作品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性,很好的将少数民族地域的人文文化,用标准、形象的动作示范和丰富的情感将少数民族的舞蹈特点很好地诠释出来。杨丽萍在舞蹈创作方面拥有巨大的成就和独到见解,其代表性作品有《月光》、《雀之灵》、《云南印象》等。她的舞蹈创作体现强烈的民族创作思想。

一、杨丽萍舞蹈作品创作思想

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群体生命力的显现,体现了一个民族群体生动的形象。在舞蹈《月光》中杨丽萍以特有的艺术和人生感悟表达对大自然和生命万物的热爱和尊敬。这个舞蹈作品体现了写意的美感:一轮硕大的满月挂在树梢,流溢着凝静、超逸、庄严、幽哀的神意,月影中的孔雀以繁复灵动的肢体语言诉说着自然与万物的和谐关系,构成了一个如诉的诗的世界。杨丽萍选择孔雀作为舞蹈的诉说对象,用灵动的肢体语言表现了她的情感世界,表现了在月光背景下孔雀的美丽。杨丽萍舞蹈不单单是对孔雀的单纯模拟,而是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独特的艺术观——“境界有二:有造境,有写境,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杨丽萍将艺术的美感发挥到了极致,这正是“无我之境”,一个与自然、宇宙合二为一、物我两望的哲学境界。

民族信仰并非指对宗教性质的皈依,而是传达出漫长的人类历史演变亘古不变的东西。爱情、命运、生命伦常——这些是杨丽萍始终关系的人本问题。《云南印象》中杨丽萍没有刻意夸大主题,像“太阳”、“土地”、“火祭”、“朝圣”等名词都是让人感觉真实的,杨丽萍用最质朴、最原始,又最艺术的动作传达一种生命的信息、一种生命绽放的激情。编导采用原始群舞编舞技法对作品进行编织,但是作品中没有刻意遵循一般群舞编排的规律,而是把重点放在最原始的生态形体表现上,表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杨丽萍通过在民间舞蹈的基础上的创新,在传统舞蹈中寻找不一样的表达文化内容的方式,在舞蹈中融入她的情感,在舞蹈中融入她对生命的信仰。

二、杨丽萍舞蹈作品内涵

杨丽萍舞蹈作品创作不但提升和强调人的精神作用,还特别注重艺术作品的人文价值;既注重时代背景又注重文化的深刻作用,使舞蹈作品更赋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舞蹈《两棵树》来自于杨丽萍独特舞蹈创作思维,作品通过对两棵树相依相伴的舞蹈语言表达,暗含人类团结互助,相爱相依的共同情感,体现恋爱中的情侣互帮互助,爱意浓浓的情景。在这个作品中,两个人静态上的舞蹈造型依赖于舞蹈动觉的调控,通过“闪、转、腾、挪”的技术,呈现对舞蹈动觉运用的细腻程度,更生动形象的表现两棵树情感的互动,暗含两者间的心心相惜,互爱互助的作品内涵;在舞蹈视觉方面,舞蹈中的两个表演者,通过在舞台空间上的流动,展现灵动的舞姿,体现丰富的情绪和独特的语言性,生动地传递情感,体现舞蹈深沉、真实的内涵;舞蹈是表现美好事物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两棵树拟人化的表现方法,来赞美自然的美丽、人性的魅力。

云南是一个汇聚民族特色的神奇之地,在那里能感受到到大自然之美,各民族的人们表演着多姿多彩的歌舞,杨丽萍也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学习舞蹈、感悟生活,将舞蹈融入生活,凝聚民族力量,最终成就了杨丽萍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杨丽萍的舞蹈充分展示了云南少数民族风情,杨丽萍大多优秀的创作作品是通过她长时间去云南当地采风,身临其境的感受自然之本,寻找古老的艺术,以及能歌善舞的村民,综合这些构成了她的舞蹈美。在舞剧《云南印象》中,来自六个不同少数民族的非专业演员们击响近于62面大鼓,节奏惊心动魄,在这当中的所有道具都是编导亲自找当地的村民精心制作而成,其中耗费了很多的费用,但为强调原生态的歌舞,用原汁原味的服装和道具,在不加修饰的舞台背景下,更加真实的呈现自然生态之间的原始之美。

三、结语

杨丽萍舞蹈作品具有深远的艺术价值,她的舞蹈作品丢掉了程式化的职业舞蹈动作,用身体语言意识和主题意识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杨丽萍以自身对舞蹈的审美态度、审美内涵推动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促进舞蹈蕴含的语句发展和走向,为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的进步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与新的思路。

[1]张怡.试论原生态舞蹈特征[J].青年文学家,2010,05.

[2]赵铁春.舞蹈鉴赏[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3]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4]刘贵芳.转型中的中国舞蹈教育[J].艺术教育,2004,04.

[5]王大桥,周媛.杨丽萍舞蹈作品中民间文化意象的阐释[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6]潘丽.强化编创教育完善舞蹈教育模式[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04.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科规划青年项目研究成果(AHSKQ 2015D83);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省级重点项目研究成果(20100503)

汪源(1978-),女,安徽淮北人,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音乐舞蹈学。

猜你喜欢
杨丽萍淮北内涵
手语学习,只为更懂你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
现代装饰(2021年5期)2021-12-02 02:18:46
活出精致内涵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挖掘习题的内涵
杨丽萍的“舞”侠世界
海峡姐妹(2018年2期)2018-04-12 07:13:10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学习月刊(2016年2期)2016-07-11 01:52:32
《淮北枳》
学生天地(2016年10期)2016-04-16 05: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