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靖(郑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浅议《费加罗的婚礼》的音乐特征
谢 靖
(郑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西方音乐史上一位没有任何争议的天才作曲家,虽然他晚年的生活不济,但他的作品却部部充满了阳光般的温暖。他的歌剧在他所有的优秀作品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将试图以其最重要的歌剧代表作之一《费加罗的婚礼》为对象,分析这部歌剧的音乐特征。主要包括剧中大量使用的重唱、与交响乐的结合,和增强宣叙调的歌唱性的分析。
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音乐特征
莫扎特认为歌剧的效果是用精彩的音乐表达出来的,所以他的歌剧都是以强烈的音乐感染力,同样《费加罗的婚礼》也不例外。这部歌剧的创作特点是通过运用各种音乐表现形式刻画人物形象,展现各个人物鲜明的人物性格。莫扎特在人物内心的刻画上花费更多地心思,对人物的表现更加细腻,生动。歌剧中对伯爵的塑造是负面角色,他是贵族皇权的典型代表,侵害人民的利益,突出了封建贵族的封建和堕落。风格明快幽默,情节曲折生动,以夸张的表情的语言,突出浓烈的喜剧效果,是作者最出色的代表作。莫扎特在歌剧创作过程中,突出表现音乐的重要性,音乐在歌剧中是无可替代的,音乐是歌剧的灵魂,展现了歌剧中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心理描写的十分细腻。
莫扎特的音乐充满着健康、质朴、幽默、轻松的情趣。由于性格的关系,周围的环境并不能满足他对艺术个性和对音乐创作手法的种种探索,所以在思想上奠定了莫扎特的歌剧有着自己的思想。《费加罗的婚礼》是这样描述的:我实在忍受不了这些了,心灵可以使人高尚起来,虽然我不是公爵,但我比那些继承来的公爵要高贵正直的多。我愿意牺牲我自己的幸福,我的健康甚至我的生命。我的人格,对于我对于你,可以说都是无比珍贵的。然而,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莫扎特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萨尔斯堡,离开了他曾经服务的大主教,他终于挣脱了贵族的束缚,去了维也纳做一个自由的艺术家。他通过歌剧表达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对个性解放的渴望。18世纪后期的奥地利,正处于社会的重要变革时期,“人生而平等”的思想广为流传,社会各个阶级也在逐步认知和接受。莫扎特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在启蒙思想家所宣扬的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鼓舞下,他把他对自由、平等的追求融入了歌剧的创作和对歌剧中不同阶级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在《费加罗的婚礼中》,费加罗虽然地位低下、家境贫寒,但是他勇敢、机智、坚毅。跟狭隘自私的伯爵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而且整部歌剧紧紧围绕着反对贵族特权,反对阶级压迫甚至荒淫无耻,并且最终以平民的大获全胜告终。突出表现了以费加罗、苏珊娜为代表的第三等级人物的聪明、机智和勇敢。这些都表现出了莫扎特对人人平等理念的追求,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与现实主义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费加罗的婚礼》就是用这样的文学气息感染后而问世的。由音乐和戏剧整部歌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在莫扎特歌剧中,对于戏剧部分有着很强的处理能力。《费加罗的婚礼》中,费加罗的幽默机敏、苏珊娜的美丽、聪慧、富有感染力、凯鲁比诺的花心多情,都给观众印象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人物的塑造使整部剧生动富有活力,展现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成就这部经典之作。
《费加罗的婚礼》是一部经典的喜歌剧。喜歌剧原本是起源于正歌剧中穿插的喜剧性的幕间剧,因为它常取材于日常生活,形式活泼,富于民族民间色彩,故深受群众喜爱,并逐渐形成一种独立发展的音乐戏剧体裁。然而,莫扎特时期正处于正歌剧的日益程式化而导致处于停滞衰退阶段,具现实主义和会写情绪的喜剧便应运而生,并受到当时新兴市民阶层的欢迎。
莫扎特在《费加罗的婚礼》中巧妙地运用了不同人物、不同环境的唱段、不同的节奏和音调,以此来表现不同的性格和感情。他还在歌剧中采用了多种演唱形式,其中重唱手法的运用异常精彩,歌剧中重唱几乎都发生在主要戏剧角色之间情感交融或是凸显矛盾冲突的时刻,运用重唱可以在同一时刻反映不同人物完全不同的心理情感。
交响乐是莫扎特在歌剧中惯用的技巧之一,和海顿相比,莫扎特的交响乐更强调主题间的对比和矛盾冲突,以此强调音乐的戏剧性。通过各组乐器之间的音色差异,来描绘不同的故事场景,烘托刻画不同人物内心性格和斗争。同时,使用复杂的音响将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情感纠葛描写出来。在费加罗的这首咏叹调中,乐队不仅起到伴奏的作用,而且为费加罗情感的起落变化作补充或铺垫,为费加罗情绪变化的层层推进作渲染,器乐与声乐一道准确地完成了对角色的心理刻画。
[1]张鸿懿.中西经典名曲欣赏[M].北京出版社,1998,2.
[2]徐丽雯.音乐大师及其名作[M].南海出版社,2007.
[3]张弦,徐国弼,等.西洋歌剧名作解说[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4]约瑟夫·科尔曼.作为戏剧的歌剧[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