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佳梅(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试论游戏元素对乐理课堂教学的作用
侯佳梅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摘要】随着先进教育理念的推广和学科发展的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正逐步从强调知识讲授的传统教学观念向“对话教学”“快乐学习”“理解教育”“体验教学”“互动教学”等新型课堂关系转换,以便将文本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更好地结合,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目的。本文从游戏教育的综述、游戏与教育的关系、画图、活动及推理等游戏元素方面开展论述。
【关键词】游戏元素;乐理课堂;情景教学
随着先进教育理念的推广和学科发展的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正逐步从强调知识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对话教学”“快乐学习”“理解教育”“体验教学”“互动教学”等新型课堂关系转换,以便将文本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更好地结合,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目的。
早在19世纪70年代,以皮亚杰、阿德勒、汉德曼等为代表的国外教育学家已将游戏理论的研究纳入教育学-心理学领域。同时受国外生物学、人类文化学、哲学、美学等学科领域“游戏”研究成果影响,我国在20世纪后半叶始步入该研究领域,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检索:篇名“游戏教育”,共计发现2995项研究成果。根据年代分布研究情况如下:
据上表,可见我国关于“游戏教育”的研究是相当晚近的事情。在1959年至1981年期间,只有三项文献成果,受当时新中国成立时间尚短、生产力低下、文化教育建设刚刚起步,尤其是经历了10年文化大革命浩劫等国情因素影响,这一时期文献呈点状分布、断代现象十分突出。1978年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清除文化大革命浩劫的余孽思想影响,教育事业逐步走向正轨。教育教学改革思潮多元,“游戏教育”理念适应教育规律逐渐被运用于教学研究,直到1996年,研究成果十分少,年均数量不足5篇;自1997年开始至2006年,从事游戏教育的队伍不断壮大,有了一点突破,年均达到34篇。可见在建国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我国“游戏教育”理念的研究与推进状况虽有增长,但进展十分缓慢,但就在刚刚过去的七八年时间里,即2007年到2015年,相关研究成果大幅增加,几乎三年就有一个飞跃,从年均158篇增至439篇。可见,“游戏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也因游戏对于教学效果的明显提高而受到热捧和推崇。
(一)游戏与教育具有本质的差异
游戏和教育在本质上属于两者不同的活动。游戏是一种不受外力约束的、自由的活动,是由内在动机控制下的游戏者由内而外自主性活动,活动开展根据游戏者的需要、兴趣和能力来完成自我表现。教育则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由教育者向被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活动,是由外部要求控制下的教与学的双边或多边互动活动,活动围绕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核心而开展,受教育者在一个未知的领域里完成新知识的接受。两者的差异在实施过程中还体现为游戏具有由内向外自然发展的价值,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则是由外向内引导发展的价值。
(二)游戏与教育具有目标与内容的关联
游戏和教育在活动方向上具有广泛的内在联系。首先,游戏的结果达成教育目的。游戏的价值在于实现了儿童身心发展所需要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认知、运动、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等方面的能力。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有计划有程序的影响过程,有目的有意识地培育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等能力。游戏的结果与教育的目标最终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游戏内容具有教育价值。游戏的过程涉及游戏者关乎自然界及生活领域的各种社会认知和生活经验,如游戏创造表现过程中所需要的想象、构思及实施,游戏中运动过程所动作技能、平衡协调能力,游戏规则中的内化过程所需要的智力理解、自我约束力、协同交流能力都是教育培养学生的内容,即培育德、智、体、美等能力的重要内容,因此,两者关联密切。
“生成课程”又叫“呼应课程”,是当代的主流课程理念之一。它主张以“生成论”思想组织课堂,其宗旨为“力图实现课程向生活的根本回归”。生成,顾名思义,它注重事物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生成课程就是指:以真正的对话情境为依托,在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的持续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动态生长的建构性课程[1]。生成课程的主张摒弃传统课堂“一切既成,本质先定”的思维,而代之以“一切将成”的理念。该类课程成为师生展现与创造生命意义的动态生成过程,而非单纯的教学活动。在乐理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游戏元素的渗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路径的多样性,放弃传统预设性课程教学范式,有利于推动生成课程的建设。以节奏教学为例,选取新疆民歌《青春舞曲》作为学习内容。在讲解节奏要点之前,我们可以通过图片、视频了解新疆的风土人情;从观摩新疆舞蹈感知歌曲中实词节奏型与衬祠的节奏形态律动的差别,同时结合视频音乐观察并创造新疆音乐的身体律动形态。如将单声部旋律节奏用双手生成双声部节奏,通过跺脚、拍手、捻指、拍腿等动作编创组合,将单声部节奏生成为多声部节奏,或者几个同学合作,构建多声部音乐节奏等,如此,运用简单的肢体语言带动下,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表演的积极性,培养简单的“创-编-演”技能,体验歌曲中的舞蹈节奏,体味歌词“太阳下山明朝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美丽小鸟一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的内涵培养学生珍惜时光,懂得时光易逝、青春不返的道理,从而加倍珍惜学习的大好时光,同时,在协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对话型课堂关系,即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方式。它是当代教育领域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质的新式教学的一种思维和理念。对话型课堂关系主张师生民主平等交流,围绕课程议题真诚交流沟通,互动合作。在乐理课程中渗透游戏元素,有利于师生超越文本传递单一信息,而是根据各自的理解重新构建或生成新意义,产生新思想,沟通的结果最终超越文本本身。
参考文献
[1]朱竹林.我读《生成课程》[J].早期教育,2007,(10).
[2]赵彬宏.对话理念对音乐学科教学的渗透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8).
基金项目: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15YXK019);陕西省大学生创新项目(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