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佳(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重庆 401520)
中西声乐艺术文化内涵差异的比较研究
张维佳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重庆 401520)
【摘要】中西声乐艺术由于不同的发展环境其在文化内涵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本文从旋律线条、节奏、音的倾向性关系、织体以及结构等方面比较了中西声乐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差异,并从字声关系方面、舞台表演和形体动作方面比较分析了中西声乐艺术文化的审美差异。
【关键词】中西声乐艺术;文化内涵;差异
近年来我国声乐艺术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缺乏对声乐艺术文化内涵的深入了解和认知,不管在声乐演唱还是在声乐教学中都普遍地存在着重视声乐演唱技术而轻视声乐文化的现象,对西方声乐艺术文化的内涵缺乏科学认识和了解,使得声乐艺术在语言、风格、声音技术上普遍存在混乱的现象,由于缺乏明确的文化定位和声乐定义使得民族声乐的发展中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总体而言,就声乐艺术的范畴来说,歌唱方法、歌唱技术应该只是声乐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项内容,上述问题的出现就其根源来讲,过多的关注了声乐艺术的具体技艺问题,而忽略了对声乐艺术文化内涵的了解和认知。
中国声乐艺术作品在表现手法上追求生动的气韵和统一的形神,在审美情趣上追求中庸、含蓄与模糊,西方声乐作品在音乐表达上追求准确、通透和量化。具体来说两者的文化内涵差异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旋律线条方面
中国的声乐艺术作品与语言的关系十分紧密,汉语具有丰富的声调,音调寓于语调之中,中国几百个剧种的声腔类型与当地方言的语调关系密切,中国北方民歌以四五度音为核心,南方民歌多采用小三度。西方语言在声调变化上远远没有汉语复杂,但其在重音变化和音节节奏上要远远比汉语丰富的多,这也是西方声乐艺术作品中节奏地位十分重要的原因所在,呈现多类型发展在和声技法出现后,旋律多以和声的外部轮廓进行表现。
(二)节奏方面
中国声乐艺术作品在节奏类型上属于均分节奏,而西方声乐艺术作品在节奏类型上属于非均分节奏。由于汉字属于象形文字,仅仅通过单一音节的声调变化即可完成语义的表达,不像西方文字那样对节奏和重音过于依赖,因此其旋律多围绕平仄音韵进行,节奏上具有较强的装饰性,中国声乐艺术的这一特性赋予了演员很大的节奏处理空间和自由;西方语言具有较少的声调变化,声乐艺术作品中比较注重节奏韵律,语义对语调的依附性要弱于语义对语言节奏的依附性,所以,节奏与语调相比在西方声乐艺术作品中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由于西方人推崇理性,其声乐艺术作品中的节奏记谱比较严谨。
(三)音的倾向性关系方面
中国声乐艺术作品的音调采用五声音阶,没有半音,因而不具有半音的强烈倾向性,五个基本音阶都可以作为主音存在,它们之间不存在稳定与不稳定的区别,因而相应的声乐作品也缺少功能性的倾向;西方的声乐艺术作品中每个音的稳定性存在很大的不同,各音都具有对主音的倾向性,不同音之间的不稳定性使得音与音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使得声乐作品的旋律具有很强的动力感。
(四)织体方面
中国声乐艺术作品多以横向的旋律进行,各声部自由进行又相互协调的多声部叠置的合唱织体很难形成,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声乐艺术作品很难将具有明显差异的声音结合在一起,因而传统声乐艺术作品中大多数存在的织体是单旋律的齐唱或独唱,在多声合唱中又以支声最为常见;西方声乐艺术作品中习惯将有差异的音响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能够十分敏锐地感知自然泛音列,西方声乐在很早时期就开始了向多声部织体的方向发展。
(五)结构方面
中国声乐艺术作品在音调上通常具有不明确的倾向性,造成了声乐作品的调性感和调式普遍不强,没有鲜明的呈现主题,而西方声乐善于使用主要乐思作为主题的发展手法,这样中国传统声乐艺术作品在总体上动力性和对比性存在不足的问题。但在另一方面,中国声乐艺术作品可以根据歌词、剧情或者演出现场的气氛进行灵活、即兴的变化和拓展,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在传承上主要依靠师徒口传心授的方式,缺少标准精确的记谱,创作、演唱没有明确分工,声乐作品在结构上也比较简单,多数作品在结构上具有多次重复循环的分节歌式,将新元素加入到重复的过程之中作变奏式发展。简而言之,中国声乐艺术作品的结构相对开放、自由、松散;西方声乐艺术作品通常具有封闭性的结构这主要是因为其旋律与调式、调性之间的关系,在乐句的结尾一般具有明确的和声功能进行构成的终止,然后再进行重复、变奏、模进、分裂、展开等以形成乐段,乐段之间根据和声张力变化和调性功能关系形成一部完整的作品。
声乐审美具有多种尺度和角度,本文比较中西声乐艺术文化的审美差异,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字声关系方面
中国声乐艺术作品的评价更多的是偏重对歌词的评价,而对音调的审美功能并不十分看重,声乐艺术表演中对字词音韵、语义的揣摩要比对曲调更为重视,传统声乐艺术强调以字行腔、腔随韵走,对于声乐艺术的相关研究文献也是多关注字音字韵问题,而对音调的发声技术和旋律表现等方面的研究较少。中国声乐艺术字声关系的处理出现在演唱环节,而西方声乐艺术对字声关系的处理表现在创作环节,西方声乐艺术中音乐的表现力具有其自身独立的价值。
(二)舞台表演和形体动作方面
中国声乐艺术与西方声乐艺术在舞台表演风格、舞台布置方面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以戏曲艺术为例,中国戏曲舞台的布景、道具以写意为主、写实为辅,而西方声乐艺术的舞台布置以写实为主、写意为辅,更多的使用实景进行布置,道具比较真实,在制作具有复杂繁琐的流程和工艺。手、眼、身、法、步的配合和协调是中国声乐艺术舞台表演中十分注重的核心内容,在舞台形体动作上讲究唱、念、做、打等基本功的相得益彰与均衡发展,西方声乐艺术在表演上以歌唱为主,演唱者的形体表演和舞台活动范围十分有限,歌唱在声乐表演中处于首要地位,表演要求真实自然,符合剧情和人物的性格。
参考文献
[1]周燕.美声在高等师范院校教学中几点现状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
[2]张时俊.声乐艺术的多元化[J].音乐时空,2015,(23).
[3]韩莉.形为神设、神以形传——谈中国声乐艺术的独特风貌[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11).
[4]郝艳丽.浅谈声乐艺术的魅力[J].音乐时空,2014,(24).
作者简介:张维佳(1987—),男,河南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教学与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