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娅
(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 100000)
关于《西方音乐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张 娅
(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 100000)
《西方音乐史》是各大、专音乐艺术院校音乐学专业的主科、非音乐学专业的共同课,也是为音乐学院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理论必修课程。《西方音乐史》作为一门音乐理论课程,具有系统性强的特征,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了解到整个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脉络。从内容上看,此课程涵盖了音乐发展过程中的音乐流派和音乐思想,还包括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对于乐器和器乐,这门课程也有着广泛的涉猎,所以说《西方音乐史》是一门覆盖范围广、历史跨度大、包含内容丰富的学科。因为此课程具有系统性和基础性的特征,所以在专业领域具有极高的地位,因此,此课程也成为了音乐学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
《西方音乐史》;教学
在进行西方音乐史的教学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是要对每一个历史阶段的音乐发展进行清晰的阐述,这样,学生们才能更好的了解不同时期的音乐发展特点,从而进行有效的区分。第二是要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因为不同层次和专业的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存在差异性,所以使用一般性或者是普遍性的方法,实现不了教学深入的目的。从目前的课程教学模式来看,表现出的普遍问题有三个:第一是学生的主动性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严重不足。第二是课堂表现较为松散,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三是教学方式传统,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不够。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所以为了提升教学质量,需要对问题和改进办法进行认真思考。
西方音乐史主要讲述的是西方音乐的发展和变迁过程,而音乐本身受到政治、经济以及其他文化艺术的影响,所以从音乐变化的过程中可以感受文化变迁的气息。从音乐风格上来看,西方音乐经历了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从巴洛克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历程,而着每一次的变化,均受到政治、经济等的影响,由此可以发现音乐具有浓郁的社会性特征,一方面,政治、经济等因素可以影响音乐的风格变化,另一方面,音乐风格可以反应不同时期的政治以及经济面貌。所以说,为了强化学生们对西方音乐史有更加深层次的了解,需要强化音乐和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这样,学生能够从其他学科的变化规律中掌握音乐的发展规律。简言之,通过文化背景的的重新发掘,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去体悟音乐所具有是时代感,而且在这种时代体悟当中,学生们不仅可以感受音乐的魅力,更能够感受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这会对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意义重大。
西方音乐的发展变化并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是和文学、美术等姊妹艺术进行了共同的流变。可以说,其他姊妹艺术的发展变化直接孕育出了音乐流派。比如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流派,和文学流派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所以在进行西方音乐史课程的讲述时,需要对音乐发展的文化背景进行强调,这样才能使得学生明确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衔接。当然,音乐作为一门人文艺术,必须要体现人文情怀,所以了解音乐的历史人文内容,可以更好的感知音乐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文化艺术内容作为西方音乐史的教学切入点有着积极的作用,因为这种教学切入能顾迅速的消除学生对陌生音乐文化现象的障碍,从而建立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西方音乐史“中世界”和“文艺复兴”这两个阶段的教学时,我改变了以往从概念入手的方法,转而采用文化背景介绍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了在中世纪之后,文艺复兴对人性的推崇和自由的提倡,通过这种社会文化、艺术思潮和美学观念的深入,学生们对于音乐风格的变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发现,虽然学生的学习大方向都是音乐专业,但是具体的小方向存在差异,所以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同。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教学,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学生的基础能力具有不同性。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对学生的专业侧重有所了解,另一方面还要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做到针对性的教学,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我系本科学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声乐学员和器乐学员。器乐专业学员一般学习音乐的时间较长,往往从小开始学习乐器,具有较好的本专业基本功,也在进入大学前,较系统的学习了乐理、视唱练耳课程,对课程教授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曲目也略有了解;声乐专业学员相对基础较薄弱,视唱练耳基本功不强,个别学员对一些知识点有所了解,对器乐音乐的发展几乎没有概念。这两类学员因其知识结构的原因,基本都不具备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
针对以上所述情况,我系的《西方音乐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将传统的“从古至今”模式,改为了“单元式”教学,即在原来通史的基础上,增加了针对声乐学员专业的“歌剧音乐”、“艺术歌曲”单元,和针对器乐学员专业的“交响音乐”、“钢琴音乐”单元,将歌剧、艺术歌曲、交响乐和钢琴音乐的发展史单独列出来,将专门史和通史结合教学。这种讲授方式,目前还没有先例,还需要大量的实践去进行完善。
同时,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基础在一定的范围中侧重不同的教学重点,如声乐专业的同学侧重对声乐部分的介绍,从声乐作品的发生、发展了解西方音乐的变化过程等,以期达到对其专业起到直接帮助的作用。
在我国西方音乐史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传统的教学主要围绕的教学中心是作曲家以及其作品,所以这门课程的教学实际上变成了对作曲家和其作品的介绍。从教学的广度上来讲,这无疑是对西方音乐史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窄化,所以此种教学模式对于西方音乐史的内涵理解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为了强调对这门课程的内涵把握,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增加对音乐流派本身以及各个流派的特征、技巧以及时代背景的分析和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西方音乐史的教学可以回归到对音乐作品本身的探讨,这样,教学的内涵便可以更大程度的得到体现。
我认为,音乐首先是一个感性的认知,其次需要“技术”的支持,这个“技术”就是构成一个音乐作品的诸要素——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如果了解一个作品或作曲家,不从这个作品的“技术”层面有所挖掘的话,那么学员对音乐的了解势必是肤浅的。
在给学员介绍作品时要选择那些能代表时代或人物特征、说明“史”学问题的材料,而不一定是名家名作。材料选定后采用“讲解”与“聆听”相结合的方式,先说明作品是哪个时期、哪种体裁的作品,具有哪些音乐特征,再通过分析音乐作品的曲式、和声、创作手法等,说明与那个时代特征相符的音乐语言有哪些,最后进一步说明作曲家、作品(包括体裁)的创作意图、风格成因及该作品在西方音乐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历史意义。这样,通过将音乐作品引入课堂,用音乐作品展示西方音乐生成的轨迹,音乐“史”才能真正“活”起来。
西方音乐史教学多年来一直偏重口头叙述性的理论讲解,采用的形式只限于黑板、粉笔、书本等,这种授课形式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课堂氛围变得枯燥乏味,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对西方音乐史丰富内涵地理解与把握。现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使用,使教学呈现出多样化和多维化的形式,使那些抽象难懂,用语言不易表达的内容变得生动、具体、一目了然。
如何利用好多媒体,使其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应该成为我下一步努力的目标。板书文字、图案(照片、风景、音乐作品谱例)、音响、音像材料的综合使用,也成为我提高个人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一名西方音乐史教育工作者,我的任务将是繁重的,我感到任重而道远!
张娅(1976—),女,音乐学硕士,讲师。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专业基础教研室主讲教员。1999年7月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获得音乐学学士学位。2009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攻读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学位。主要研究方向:西方音乐史、军旅音乐。多年来一直受邀参与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综合素质的西方音乐史部分的辅导工作,并参与相关书籍的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