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锐洁
浅谈儒家的“祖述尧舜”
□焦锐洁
摘要:儒家学说以“仁”为中心,提倡“祖述尧舜”,能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孔子继承尧舜,与毛泽东的“六亿神州尽尧舜”,一脉相承,古今呼应,从而揭示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演变的大势。
关键词:中国文化儒家“祖述尧舜”
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使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哲学思想,其主流地位数千年来若磐石砥柱一般当仁不让地影响了中国历史数千年。万世师表的至圣先贤孔夫子,后世誉之:天若不生仲尼,万古犹长夜。那么儒家思想光芒的光源来自何方呢?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天是老大,尧也不是老二。帝尧的功德,光芒四射,与天日一般。孔夫子对帝尧推崇备至。司马迁则来得更直接,称赞帝尧“其仁如天,其知入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
以太阳喻帝尧,不是一时一世群氓黎首们的谀词妄称,而正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披肝沥胆的衷肠褒誉。虽历数千年沿而不废,虽历数百世沿而不废,足见此誉,帝尧当之无愧。
孔子思想,儒家思想光华的来源恰是帝尧及其开创时代辐射处的不熄之火。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篇》)
天地人间至为神圣的大道理念,帝尧时代达到了“天下为公”的“大同”境界,成为儒家及诸子心目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理想社会。推至后世公元20世纪的共产主义运动,虽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无奈西方缺乏的恰恰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土壤,因而共产主义运动在远东的中国却开展得如火如荼,照亮了半个地球。此不能不是古老的中国,国民骨子里就潜伏着大同世界的因子,更比其他地域其他民族更渴望世界大同。
还是《礼记·礼运篇》描述了小康社会的情景:“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尧舜之后天下为家,纵贤似禹汤文武成王周公,大道难行,其时也只是小小安康之社会。嗣后帝王贤与不肖,世皆以有道无道论之。孔夫子理想中的大道大同,也成了中国疆域内历朝历代芸芸众生的奢望。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中庸》第三十章)孔子尊尧舜之法,守文王武王之典,继承和发展尧舜之道。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论语·尧曰第二十》)
帝尧说,舜呵!依照上天的旨意,帝位落到了你身上。你要诚实地执守正确的大道。四海百姓困苦贫穷,上天赐给你的禄位就会永远终止。
帝尧将帝位传授给舜时说的这段话,语重心长,殷殷嘱托。帝舜将帝位传给继承者禹时,也说了同样的话。
韩子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孟子序》)
儒家的祖述脉络清晰可辨。
孔子所处的时代与尧舜的时代,时间上已相距一千余年,尧天舜日的大同世界已是明日黄花,商汤文武的小康社会不再。礼乐崩坏的春秋时期,诸侯林立,盛世难觅。要解决现实的问题,要解决未来的问题,孔子睿智的思想触觉,自然而然伸展到历史中。
儒家思想不是孔子及其继承者空穴来风的杜撰,其源头是尧舜禹三代所开创的黄金时代,此为其思想来源。
可以说儒家思想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
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是《论语》。《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书中内容,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记。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简而言之《论语》就是孔夫子的语录。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理想社会的大同世界,人与人之间充满着仁爱之心,要实现理想社会,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互爱,更是奢谈。“仁”的最高境界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能够将仁爱施于民众者,能泽披天下者,是向南的执政者。执行“仁”必须以“礼”为规范。这对稳定社会秩序,维护权势者等级秩序有利。自汉以后,孔子思想经过历代儒家补充修正改造,成了两千余年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
孔子提倡敬业、守信、节俭、爱人,这些思想直接来源于尧舜。在《先进》中他极力谴责冉求为季氏聚敛的行为。他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在荐举贤才方面,直接秉承尧舜禹的做法,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不肖不孝若冉求者“鸣鼓而攻之”。贤者,子曰“雍也可使南面”。选贤与能不论亲疏,以美德者居之,这也是后世“国之大器,有德者居之”的来历。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第二》)做官管理政事,无美德根本不配做官。子张向夫子讨教如何才能从政,如何才具备从政的必备条件,玆引《尧曰第二十》如下:子张问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为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君子拥有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性才具备为官从政的条件。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周代,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学习基础文化及武艺。十五岁入大学,又称太学,学习治理政事的理论。汉代郑玄说:“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朱熹则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这里的大人,就是君子,就是官人,与小人,与平民相对。
《大学》依据孔子、孟子的“仁政”思想,阐明“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培养社会优秀的管理人才,有三条基本原则,一是明明德,人生来就具有高尚的“明德”,这和释家的万物皆有佛性是一个道理。二是新民,人生来俱皆有明德,入世以后皆被尘蔽,需要通过教育,革新民心,类似后世的改造过国民性。三是止至善,通过教育洗心革面,荡涤去心灵深处的污垢,使人达到美德的最高境界。
目前,椎弓根螺钉已广泛应用脊柱骨折、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及脊柱肿瘤中。椎弓根置钉方法有很多,而术中导航为最准确的[1],但导航系统价格高昂,难以短期内在更大范围内应用。基层医师因条件限制,术中往往凭经验、手感行椎弓根螺钉置入,其位置常常很难控制,甚至会将椎弓根穿破,其发生率为20~30%。我们在基层医院常常可以碰到椎弓根钉植入失当或误置,引起骨折复位不佳、固定不稳,甚至出现了许多诸如椎弓根螺钉穿破椎弓根、椎体,损伤血管、脊髓、神经根等并发症[2]。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不仅与手术者水平有关,还与椎弓根解剖结构个体差异有关。
要达到道德至高的境地,要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来达到“修身”,“修身”的目的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知是对于善、恶、吉、凶的因果关系的认识。格是招致、引来的意思。物是事的意思。如果我们的认识趋向于善,就会引来善,如果我们的认识趋向于恶,就会引来恶事。也就是说事物是按照人的思想追求发生。因此,“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大学》提倡孝、悌、慈。孝是协调下辈对上辈的关系;悌是协调同辈之间的关系;慈是协调上辈对下辈的关系。协调原则同样适用于君与臣,君臣与子民的关系。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大学》)给管理天下政务的君子提出了以身作则的政治统治原则。
对于尧舜思想的继承,也同样体现在《中庸》里。史家均认为《中庸》系子思所作,子思,名伋,孔子的孙子,战国初年哲学家。孟子直接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发挥子思的思想,形成思孟学派。
一个人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澹然平静的,为之“中”,表现出来后经过整饰,符合常理,叫做“和”。达到“中和”“中庸”,天地正常运行,万物生长,国家太平。在政治上实行“中庸”,就是要恰如其分地处理好君臣、夫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尊重贤人,亲爱亲族,恭敬大臣,体谅小臣,爱护平民,召集百工,安抚远人,取信诸侯。对于平民按时令役使,轻徭薄赋;嘉奖有才能的人,同情才能不足的人。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中庸十七》)舜至孝,为“二十四孝”之首。在中国纵为江洋大盗,其间也不乏为人子而孝者。
《中庸》强调“诚”的重要意义。“诚”应是做人的根本,先天的原则。主观的“诚”,决定世间万物的存在。极端的“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本性,感化人群,与天地并存,成为治理国家的典范。
孔子去世百年之后,孟子出生了。孟轲被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他继承弘扬孔子的思想学说,竭力宣传“仁政”。国家兴衰,天下是否太平,平民固然是根本,为政者实行仁政,还是暴政,其干系很大。
在《梁惠王上》,他说: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尧舜时期农耕文明肇始,帝尧委任舜为虞官掌山林鸟兽池塘,以保障林木堪用,肉食鱼鳖足备。山林池泊为农耕的必要补给。至战国时代此种状况,以至于在中国十九世纪之前,以农为本,以渔林为副的产业结构都无多大变化。孟子认为民众养生送死无憾这仅仅是王道的开端。
他又进一步描述了安居乐业的图景: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与尧舜时期的大同世界比,孟子描述的是一幅农耕文明时期小康社会的现状图。别说在春秋战国,嗣后两千余年来,中国百姓也从来没有走出这个梦。看似在目前,却又遥遥不可及。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指暴君为独夫民贼,杀而不叫弑君。历代统治者,由此对待孟子的态度十分微妙,有道明君尊其为亚圣,暴虐君主则将其逐出庙堂。
在“仁”,在“爱人”的基础上,孟子将孔子的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这也就是仁义礼智的发端,由此四端产生“信”。仁义礼智信五个字,仁是核心。具体表现在对父兄孝悌,对朋友诚信,对国家忠贞,对人民爱戴。
源于尧舜禹的儒家学说,经过孔子孟子的继承发挥,整理发展,成了几千年来影响中国人最为广泛的学说。儒家学说塑造了中国人的灵魂。孔子是中国人的,也同样是全人类的,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伟人序列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忝列其中。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临汾市文物考古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