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开荣
湘鄂赣苏区红军与长征的关系
涂开荣
湘鄂赣苏区红军虽未直接参加长征,但与长征有着紧密联系,随红一方面军长征的数支红军部队创建于湘鄂赣苏区,红六军团的主要来源之一是湘鄂赣苏区红军,红四方面军有着湘鄂赣苏区红军血脉,在湘鄂赣苏区独立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十六师积极策应红军长征。湘鄂赣苏区红军为红军长征胜利也作出了历史贡献。
湘鄂赣;苏区;红军;长征
湘鄂赣苏区并非长征的出发地,但湘鄂赣苏区红军却与长征有着紧密联系。全国先后有四路红军参加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三路主力红军都与湘鄂赣苏区红军有着密切关系,许多红军部队有着湘鄂赣苏区红军血脉,成千上万湘鄂赣苏区优秀子弟冲杀在长征路上。同时,没有参加长征的湘鄂赣苏区主力红军红十六师,独立坚持三年游击战争,三落三起,浴血坚持,有力策应了红军长征。湘鄂赣苏区红军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
1.红三军团诞生于湘鄂赣苏区
红三军团的前身——红五军诞生于平江起义。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领导平江起义,创立了红五军。彭德怀任军长,滕代远为党代表,邓萍为参谋长。起义后,彭德怀率领红五军在湘鄂赣边盘旋游击,帮助建立苏维埃政权。同年底,彭德怀率领红五军主力赴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学习井冈山斗争经验,掩护红四军向赣南闽西进军。1929年8月,彭德怀率领红五军主力返回湘鄂赣苏区,将全军编为五个纵队,随后迅速掀起了湘鄂赣苏区的革命高潮。红五军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壮大,衍生出数支英勇的红军部队。长征中,红五军由红三军团四师十团、十二团构成。
红三军团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红八军在大冶马对于成立。1929年9月初,红五军第五纵队根据湘鄂赣边境特委和红五军军委的决定,在纵队长李灿、政委何长工率领下,从平江黄金洞出发,向鄂东南进军,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在鄂东南地方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的大力支持下,部队接连取得重大胜利,得以迅速发展。年底,红五军第五纵队在三溪口一带扩编,将红五纵队与鄂东南地方武装红十二军、大冶兵暴的队伍合编,全纵队下辖3个支队,发展到6000余人,游雪程、程子华、黄应龙分别担任一、二、三支队支队长。1930年6月初,根据中共中央4月3日和12日关于“阳新大冶红军,中央决定为第八军”的指示,彭德怀在大冶殷祖镇马对于村,宣布将红五军第五纵队扩编为红军第八军,以李灿为军长,何长工为政委。*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史编委会编:《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史》,国防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0页。长征中红八军系红三军团四师十一团。
1930年6月10日前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共红五军军委在大冶刘仁八召开扩大会议,会上以红五军为基础,正式成立红三军团,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邓萍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这是红军史上第一个红军军团。7月,红三军团以排山倒海之势攻克湖南省会长沙,成立湖南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8月23日与红一军团会师,合编为红一方面军,随后参加了二打长沙战役。后根据方面军总前委的决定,红三军团东渡赣江,与红一军团并肩创建和发展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三军团与红一军团并肩承担中央红军长征开路先锋的艰巨任务,在长征路上打了很多硬仗、恶仗。在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前夕,毛泽东给予红三军团主要领导人彭德怀以高度评价:“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从湘鄂赣苏区诞生和发展起来的红三军团为长征胜利作出了较大贡献。
2.从修铜平浏走出去的秋收起义部队是红一军团的前身之一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是红一军团的前身。1927年8月至9月,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平浏工农义勇队、崇通农民自卫军等驻扎于修水铜鼓。根据中央军事部指示,在修水山口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余洒度,副师长余贲民,参谋长钟文璋,下辖三个团,第一团团长钟文璋(兼),第二团团长王兴亚,第三团团长苏先俊。9月9日至11日,起义分别在修水、安源、铜鼓爆发。由于敌强我弱,起义相继遭到失败,毛泽东审时度势,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转兵井冈山,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5月4日,秋收起义部队与井冈山袁文才、王佐的部队,以及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湘南暴动的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为红四军。1930年6月中旬,中共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在汀州(长汀县城)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决定以红四军、红六军(后改为红三军)、红十二军组成红军第一军团(开始称第1路军),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政委,朱云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可见,红一军团就是在湘赣边秋收起义等红色武装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红一军团作为红一方面军的主力军团,无论是在中央苏区的创建和发展上,还是在长征路上都是披荆斩棘,作出了卓越贡献。
3.红一军团所属红六军(后改为红三军)有着湘鄂赣苏区基因
红六军首任军长黄公略,在平江起义时任红五军第四团党代表,后任湘鄂赣边境支队支队长、红五军副军长等职。1930年,“红五军临时军委和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于1月18日至21日在遂川的于田举行了联席会议,决定将中共湘赣边特委和中共赣西特委合并,并决定把江西红军独立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赣西、湘赣苏区的部分赤卫队合编成红军第六军,黄公略任军长,刘士奇任政治委员。红五军还派了李聚奎、王如痴等43人到红六军任职,同时将干部训练大队全部人员和百余支枪交给了红六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史》,第69页。组建红六军时,黄公略从红五军带了百余名干部战士到红六军。红六军随红一方面军转战湘鄂赣苏区时,又有很多湘鄂赣苏区子弟加入红六军,“红三军十九团在万载三四天时间扩充一个连的兵力”*万载县史志工作办公室:《中国共产党万载县历史第1卷(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版,第85页。。万载籍杜平中将、王宗槐中将就是红六军中的战将。湘鄂赣苏区红军也是红六军(即红三军)兵源之一。
4.红一方面军在湘鄂赣苏区组建
1930年6月22日,红一军团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取南昌,攻九江,夺取整个江西”的指示,从赣南闽西北上行动,7月底到达湘鄂赣苏区,8月19日取得文家市大捷。23日,红一军团与从平江长寿街赶来的红三军团在浏阳永和市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彭德怀任副总司令,滕代远任副总政治委员,朱云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三军团。成立于湘鄂赣苏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创建最早,影响最大。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言:“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毛泽东、朱德同志直接领导的红一方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红一方面军在湘鄂赣苏区活动期间,很多湘鄂赣苏区子弟积极参军参战,红一方面军补充了大量湘鄂赣苏区子弟。“修水奔赴长沙作战的赤卫大军,在红一方面军撤围时,也分别编入到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所属部队。”*中共修水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修水人民革命史》,南海出版社1989年版,第62页。此后又陆续有湘鄂赣子弟编入红一方面军所属军团。1931年3月滕代远巡视湘鄂赣苏区,返回中央苏区时,“征调一万五千人参加红军(鄂东南湘东南各五千),平浏修万等县在半月以上的时间共来一一八六名,内有党团员二六八名,当继续还可以到来……七军独立师均请求补给他们,故七军补五百多,独立师四百,二十军一百名,余有些病的到后方去了”。*《中央局滕代远巡视湘鄂赣苏区的报告》(1931年7月12日),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编选组编:《湘鄂赣革命苏区文献资料》第1辑,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45页。又如1932年湘鄂赣临时省委提出“改造并扩大红十六军和地方武装,扩大铁的红军一万(三个月扩大四千,三千给十六军,一千送中央区)”。*《中共湘鄂赣临时省委三个月(四、五、六月)工作计划》(1932年4月4日),《湘鄂赣革命苏区文献资料》第2辑,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7页。
1.红六军团前身——红军独立一师由湘鄂赣苏区和湘赣苏区红军组成
“红军独立一师是红六军团的前身。”*王震:《红六军团小史》,《红六军团征战记》编辑组编:《红六军团征战记》,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1930年8月红军独立一师在萍乡大安里成立,“以浏阳游击第一支队为基础,连同浏阳游击第二支队、万载游击队编为湘东独立师第一团,团长张维,政委田可平;以第二纵队为基础,连同宜(春)萍(乡)游击队,醴陵游击队编为湘东独立师第三团,团长谭家述,政委王震;以安源工人纠察队编为师部特务连。刘沛云为独立师师长,政委谭思聪。这就是以后红六军团的基础”。*谭家述:《红六军团诞生的基础》,《红六军团征战记》,第26页。可见,湘鄂赣苏区红军在红军独立一师中占有相当比重。1932年2月,独立红一师与后来成立的独立红三师合编成红八军。1933年6月中旬,湘赣军区根据中革军委6月7日训令,决定将红八军改编为红十七师,同湘鄂赣军区的红十六师(未归建)、红十八师一起组成红六军团,接着部队进行改编,到7月改编完毕,军事指挥暂由红十七师首长代理。1934年1月,为了支持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根据中革军委命令,红十七师北上湘鄂赣苏区,与红十六师并肩作战,以破坏南浔铁路,截断敌人向中央苏区进攻的运输线。湘鄂赣苏区人民积极支持和配合红十七师行动,一些湘鄂赣苏区子弟加入了红十七师。
同年7月2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训令,要求红六军团先行长征。红六军团成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开路先锋。8月7日,任弼时、萧克率领红六军团所部9700余人,由江西遂川的横石和新江口地区出发,突破敌人数道封锁线,10月24日到达黔东印江县的木黄,与贺龙、关向应领导的红三军胜利会合(会合后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开辟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由湖南桑植出发,再次开始长征。1936年7月2日,抵达四川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中共中央指定红二、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由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同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暨所属红二、六军团到达静宁以北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合,红六军团胜利完成了长征。
2.红六军团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十八师诞生于湘鄂赣苏区
红十八师前身是红十八军,是湘鄂赣苏区主力红军之一。1932年3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军区成立,军区司令员孔荷宠,政委林瑞笙(兼),政治部主任刘学昊,参谋长严图阁。为统一指挥,将地方武装编为三个独立师,“浏万宜萍为独立第一师,平修铜通为第二师,鄂东南为第三师”。*《中共湘鄂赣临时省委三个月(四、五、六)工作计划》(1932年4月4日),《湘鄂赣革命苏区文献资料》第2辑,第127页。3月,在浏阳成立红军独立第一师,下辖两个团,徐洪任师长兼政委;4月,在修水渣津成立红军独立第二师,下辖两个团,师长邱训民,政委李子良;5月,鄂东道委以警卫团为骨干,集中各地武装重建红三师,下辖3个团和1个机枪连,师长张焘,政委叶金波。1933年2月10日,根据中革军委指示,湘鄂赣边独立第一、二师扩编为红十八军,军长严图阁,政治委员徐洪,下辖第五十二、五十四师。同年7月,红十八军改编为红六军团十八师。随后,红十八师在政委徐洪带领下开赴湘赣苏区。
1934年8月7日,红六军团所属红十七师、红十八师率先进行长征。红二、六军团会师后,开辟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1935年9月,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在根据地危急时刻,不过3000余人的红十八师作出了重大牺牲,牵制住十倍于己的敌人,担负起掩护红六军团主力进行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和政委王震称赞红十八师为“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英雄部队”。*《“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英雄部队”》(2006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387/4922472.html。掩护主力胜利转移后,12月21日,红十八师奉命突围追赶主力。1936年1月11日,红十八师在江口县与主力会合,归建红六军团。同年10月,随红二方面军长征胜利到达将台堡,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1.红十五军的前身是成立于鄂东南的红八军四、五纵队
1930年4月15日《中央军委军事工作计划大纲》中强调:“第八军应从速成立军,将赣北红军编入。”*《中央军委军事工作计划大纲(节录)》(1930年4月15日),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赣北岷山根据地》,1988年编印,第231页。6月初,遵照中共中央指示,红五军第五纵队扩编为红八军。15日,彭德怀主持召开前线指挥部会议,决定军团主力横扫鄂东南各县,并向武汉方向发展。同时决定红八军留下两个营,由柯庆施、陈奇等领导,组建红八军四、五纵队,坚持鄂东南斗争。7月6日,赣北红军游击大队400余人在中央巡视员子修和杨振林等率领下,奉命从赣北岷山出发,到达阳新龙港。
1930年7、8月,根据中央军委长江办事处统编红军计划和红三军团决定,中共鄂东特委以红八军四、五纵队总指挥部后方留守处部分人员和红军后方医院伤愈官兵为骨干,从阳新赤卫队、游击队中抽调骨干力量,组成红八军第四纵队,共500余人枪,纵队长陈奇,政委郭一清。以赣北红军游击大队为主体,以红八军四、五纵队总指挥部后方留守处部分人员为骨干,抽调阳新游击队、赤卫队部分骨干力量,组成红八军第五纵队,共700余人枪,纵队长黄刚,党代表杨振林。8月,红八军四、五纵队渡江北进蕲黄广地区,隶属鄂东特委、鄂东行动委员会领导。*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等编:《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组织史资料》(1920年秋-1987年11月),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8-289页。10月16日,在黄梅县考田镇吴祥村,以红八军四、五纵队为基础,另有皖西红五团,正式成立红十五军,军长蔡申熙,政委陈奇,副政委汪少剑,政治部主任周吉可。红十五军辖第一师,师长黄刚。师辖第一、三两个团,第一团(原红八军第四纵队),团长查子清,政委李奚石;第三团(原红八军第五纵队),团长黄刚(兼),政委陈西。红十五军共四个步兵营、十二个步兵连和两个机枪炮连,全军二千余人、一千五百余支枪。
2.红十五军是红四方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1年1月下旬,遵照中央的决定,红十五军与红一军在商城长竹园合编为红军第四军,军长邝继勋,政委余笃山,参谋长徐向前(后任副军长),政治部主任曹大骏。原红一军一师与红十五军一团合编为第十师,师长蔡申熙,政委陈奇,副师长刘英,下辖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共三个团;原红一军二师与红十五军三团合编为第十一师,师长许继慎,政委庞永俊,下辖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共三个团;红一军三师七团改为军直独立团。全军约一万二千五百余人,由鄂豫皖特委直接领导。合编后,红四军立即投入了鄂豫皖的第一次反“围剿”作战,并很快打破了敌人的“围剿”。
尽管红十五军番号不复存在,但红十五军将士仍然保持红十五军的优良传统,为根据地建设和以后的长征做出了重大牺牲和重要贡献。红十五军和红一军合编为红四军后,红十五军一团改为红四军十师二十九团。1932年12月,红十师二十九团调归红二十五军七十二师二一九团。1933年7月,红七十三师扩编为红三十一军,二一九团扩编为红九十三师,辖二七七、二七九团,原二一九团改为二七九团。1934年10月,红三十一军由原三个师编为九十一、九十三两个师,原二七九团为红九十三师建制。红一团参加了开辟鄂豫皖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曾三过草地,两越雪山,经历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荣获红四方面军总部授予的“夜摸常胜军”和“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的光荣称号。红三团改编为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二团。1931年11月,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组编为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十一师三十二团。红三团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对敌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挺进川陕革命根据地后,参加了反六路围攻战役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四方面军曾授予其“以一胜百”的荣誉称号。*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军史编辑领导小组编:《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军史》,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第170-171页。
1930年8月初,以红五军第一纵队和湘鄂赣边独立师为主,合并平江、岳阳、修水、铜鼓等县赤卫队共3000多人,组成红军第十六军,编入红三军团系列。胡一鸣任军长(后孔荷宠),李楚屏任政治委员,余发明任参谋长,吴天骥任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东渡赣江后,脱离红三军团建制,成为保卫湘鄂赣苏区的主力。红十六军战功显赫,在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被授予“坚强苦战”的锦旗,“坚强苦战”也成为红十六军军歌。1933年7月,红十六军改编为红六军团红十六师。1934年“六七月事件”后,湘鄂赣苏区进入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红十六师遭受重大损失。但红十六师高举红旗,坚持斗争,一度创造了辉煌的战绩,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红军战略转移,保存了中国革命的重要战略支点。
1934年11月,省委书记陈寿昌、省军区司令员徐彦刚带领红十六师在鄂东南行动,从国民党报纸上了解到中央红军已由湖南西进。为配合中央红军的行动,陈寿昌、徐彦刚带领红十六师西出牛牯山,计划向湘北行动。11月21日,当红十六师到达崇阳、通城之间的老虎洞时,与国民党军队三十三师遭遇,陈寿昌牺牲,徐彦刚负伤。红十六师为策应红军长征付出了惨重代价。
1935年初是中央红军长征非常艰苦的时期之一,国民党重兵围追堵截中央红军,毛泽东正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勇渡大渡河;任弼时、贺龙等率领红二、六军团正转战于湘鄂川黔。此时的湘鄂赣游击区,积极开展扩红运动,红十六师又在前线连战五捷,得到了很大发展。此时的红十六师“有四十六团、四十七团、四十八团,还有侦察连、特务连、重机枪连、通讯排,有轻重机枪50余挺,手枪40余支,步枪2000余支,战斗人员有4000人左右,这是一支有战斗力的强硬红军”。*方步舟:《红十六师的历史》,存咸宁市委党史研究室。当时国民党调集了60余团的兵力云集湘鄂赣,妄图一举消灭湘鄂赣红军。湘鄂赣省委动员湘鄂赣军民粉碎敌人的进攻,“现敌人九七、九八等师利用进攻中央苏区的经验,在苏区周围建筑很密的土围子,省委已向全党及全体同志、红色战士、工农群众提出‘拿我们的总进攻打败蒋介石新派来的任何军队,粉碎敌人的新进攻’,‘配合二、六军团主力红军夺取贵州、四川’的口号,坚决动员群众争取这一更大的残酷决战的胜利”。*《中共湘鄂赣省委给任弼时转中共中央的信》(1935年6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湘鄂赣边游击区》,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58页。红十六师的发展壮大,吸引了敌人的大批有生力量,减轻了中央红军的压力,支持了中央红军长征。
在1935年遭到敌人重兵围剿损失惨重的红十六师,经过一年的恢复,又得到了发展,成长到1000余人。尽管人数不是很多,但由于红十六师调整了战略战术,灵活机动作战,1936年冬,一举奇袭了瑞昌县城,创造了三年游击战争的神话。正如敌十八师在“剿匪”报告中所描述的:“湘鄂赣边境自二十四年伪十六师徐彦刚股匪歼灭后,残余匪徒分匿湘鄂赣边境之黄金洞,鄂赣边境之九宫山、太阳山等处者,共计不过百余枪。自二十五年国军他调,匪复蜂起,尤其在赣西各处,实力猛涨,我中央为肃清该匪起见,特设湘鄂赣边区主任公署,调派军队从事清剿……”*《敌伪资料》(1928-1937年),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编协作领导小组编写组编:《湘鄂赣革命根据地(送审本)》,1988年1月,第28页。敌人调动11个师、三省保安团和11个别动队,分兵、分期、分区地向湘鄂赣苏区进行“清剿”,妄图将湘鄂赣苏区扼杀。但红十六师的顽强坚持和积极行动,打破了敌人的“清剿”计划,支援了历经长征的三路主力红军的胜利会师。
责任编辑:魏烈刚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d Army in Hunan, Hubei and Jiangxi Soviet Area and the Long March
Tu Kairong
Although the Red Army in Hunan, Hubei and Jiangxi Soviet area haven't directly participated in the Long March, they had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 Long March. Several Red Army forces, which have followed the Red Army to take part in the Long March, were founded in Hunan, Hubei and Jiangxi Soviet Area. One of the main sources of the Sixth Red Army was from the Red Army in Hunan, Hubei and Jiangxi Soviet area. The Fourth Red Army also had the relation with the Red Army in Hunan, Hubei and Jiangxi Soviet area. The Sixteenth Red Army, which has been independently persevering in the Guerrilla warfare in Hunan, Hubei and Jiangxi Soviet area, actively supported the Red Army's Long March. The Red Army in Hunan, Hubei and Jiangxi Soviet area have made a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for the victory of the Red Army's Long March.
Hunan, Hubei and Jiangxi; Soviet Area; the Red Army; the Long March
10.16623/j.cnki.36-1341/c.2016.06.005
涂开荣,男,江西省九江市史志办副主任。(江西九江 332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