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子瑶(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0)
从《窦娥冤》看元杂剧与民俗文化之关系
曲子瑶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0)
【摘要】元杂剧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它既是中国传统音乐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种通过约定俗成的文化习惯来进行创作的文化形式。元代是中国古代在民俗文化发展上呈现出难得的比较开放和多元化特征的时代,元杂剧的创作也深受这种民俗文化娱乐性发展风气的影响,给元杂剧等戏曲艺术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创作和生长环境。本文以经典元杂剧作品《窦娥冤》为例,重点分析民俗文化在元杂剧的戏曲创作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阐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关键词】《窦娥冤》;元杂剧;民俗文化
元杂剧是一种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的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它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与元代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有密切的联系,元杂剧也是一门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它与民俗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剪不断的深层次联系。《窦娥冤》可以说是元杂剧的悲剧典范之一,它由元代剧作家关汉卿所作,全剧采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该剧写了为父抵债的童养媳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通过塑造一个善良、美丽、坚强的女子窦娥,来展现了传统中国女性坚韧不屈的高贵品格,同时对元代当时封建阶层的腐朽进行了无情的批判,通过悲剧故事的叙述向人们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
在元杂剧这门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我们同样也能感受到它强大的民俗文化特征。从传统音乐艺术的角度来看元杂剧,它的唱腔、表演、唱词、造型等很多方面的内容其实已经无法得到详实的考据,但是通过对《窦娥冤》这些作品的剖析,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元杂剧是一门雅俗共赏的大众艺术形式。它的民族特性从整部剧的故事、人物造型、表达情感等很多方面的表现来看,都与民俗文化密切相关。窦娥身份是童养媳,在丈夫去世后仍然恪守三从四德,这就是对中国民俗传统习俗的一种遵守,这样的遵守习俗也让窦娥成为代表那个时代贤良淑德女子的一个精神象征。她作为个体生命,一方面必须捍卫当时社会的民俗传统,另一方面作为被压迫的人,她又必须表现出她的坚毅,勇敢地站出来与封建剥削势力作抗争。通过戏曲表演艺术,它的内容或许到今天还在一直流传,但是作为代表那个时代的民俗文化,在动态的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早已被人们抛弃了。从音乐艺术发展来说,到今天,它为人们留下的仅仅是单纯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以及客观反映那个时代民俗传统的佐证。
民族性是任何一种表达艺术不可忽视的一个特征,相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以及思维方式和民族情感,等等,这些是一个民族汇集的气之所在。民俗文化常常是民族性最好的表达形式。通过民俗文化表现出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鲜明特征,在人们趋同心理的影响下,让人们将民俗文化一直不断地流传下去。从这个方面来说,民俗文化与宏大的民族性之间既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同时也是一种存在与意义的关系。例如在《窦娥冤》中楔子里出现的唱段:“他有一个女儿,今年七岁,生得可喜,长得可爱,我有心看上他,与我家做个媳妇,就准了这四十两银子,岂不两得其便。”这里首先交代了窦娥的身份——“童养媳”,这里出现的“童养媳”就是中国古代最传统的一种婚姻习俗——童养婚。在元代,童养婚几乎已经成为一种风俗,后来无数事实证明童养婚是一种悲剧性的婚姻形式,而在我国从元代开始就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发展趋势,这是值得思考的。而在整出戏剧中,“童养婚”这一民俗文化成为推动整个故事发展得重要基础情节,整个故事借由这样一种畸形的婚姻形式开始,将窦娥与其婆婆之间的关系交代清楚,并为后来故事情节的发展打下好的叙述基础,并且对故事的发展做出了合理性的解释。作为一出戏剧,这里插入民俗文化内容,不仅能够起到烘托全剧氛围的作用,同时也能推动故事向着高潮发展,这符合一般戏剧艺术的发展脉络。
从《窦娥冤》可以看到,元杂剧的确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形式,它对各种民俗文化的大胆吸收,不仅拓展了传统戏剧艺术的范围,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元杂剧剧本创作的内容与题材。通过《窦娥冤》故事内容的发展线索来看,可以发现民俗文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部分内容的小小点缀,或者是某种简单化的素材或经验的排列,通过这些民俗文化内容的置入,能够充分感受到民俗文化内容已经成为整出戏剧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影响或许在表演过程中对人们来说并不明显,但是从整出戏剧的角度来看,它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刻画人物个性、渲染环境氛围等方面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从《窦娥冤》这部元杂剧经典作品的分析过程中能够看到,民俗文化在元杂剧中所占的位置是不容忽视的,民俗文化对戏剧故事情节发展起的推动作用也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从上述分析也可以看到,元杂剧与民俗文化之间的联系是很紧密的,二者的关系也是一种相互依存的互助关系。加强对元杂剧艺术的研究,应该积极拓展民俗文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此来推动更加完整的元杂剧艺术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守仪.从孝女的故事到节妇的表演——《窦娥冤》戏剧冲突及创作意图新论[J].福建艺术,2009(01).
[2]高海龙.浅探《窦娥冤》中窦娥之本色[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9).
[3]何瑞芳.浅析元杂剧《窦娥冤》的民俗审美特征[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4]段飞翔.近二十年《窦娥冤》研究述评[J].芒种,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