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斌 袁蛟娇 沈 琳
(合肥工业大学 现代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09)
邓小平绿色发展思想的历史考察
黄志斌袁蛟娇沈琳
(合肥工业大学现代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安徽合肥230009)
摘要:邓小平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主体方面,主张控制人口,主要涉及绿色发展的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观;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客体要素方面,倡行植树造林,内含了绿色发展的生态安全观、群众主体观和持续绿化观;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支撑条件方面,强调科教对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的先导作用,突出立法建制对环保事业发展的保障作用,蕴含有绿色发展的科技观、教育观和法制观。总结和研究邓小平绿色发展思想,对于深入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历史与理论逻辑,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认识、新设计、新规范,实现美丽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绿色发展思想;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绿色是生态系统的主色调,展示着生机与活力,象征着和谐与美好。绿色发展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满足人民对美丽生态、美好生活的追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所肩负的重要历史任务。邓小平立足中国国情,在力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从人口控制、植树造林、科教先导、立法建制诸方面探索并提出了一系列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体现绿色发展的思想,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形成及其实践运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控制人口:优化人与资源关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口作为主体方面,其与资源的关系是基础性关系。绿色发展的主旨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需要优化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关系。邓小平虽然没有直接阐述过绿色发展观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张,但对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关系给予了高度关注,体现了绿色发展的思想。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面对人民群众求温饱、提高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在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思想的同时,强调要把握人口与资源的国情,正确处理人口与资源的关系。1979年,邓小平以发展基础及人口与耕地问题为重点来说明我国经济、人口与资源的基本国情:“一个是底子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时期的破坏,使中国成了贫穷落后的国家……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现在全国人口有九亿多,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农民……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164页。面对贫穷落后,就要奋力发展,针对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偏低对发展的瓶颈制约,就要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中国现代化建设既要突出“发展是硬道理 ”,又要重视人口与资源之间矛盾的解决和关系的优化。
在生产发展水平不够高的国情下,控制人口是从主体方面解决人口与资源之间矛盾和优化人口与资源关系的必要路径选择。人口多的好处在于能够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但庞大的人口不仅给教育、就业、医疗、福利和公共设施带来压力,而且也会使自然资源难以为继,生态环境不堪重负。为了中国的发展大计,必须通过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与资源的比例关系。因此邓小平指出:“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我们要大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164页。与此同时,为了增强我国国力、持续发展经济,还要提高人口的素质。邓小平进一步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页。邓小平的这一主张贯穿于其一系列关于提高人口质量的决策之中,具体体现为对劳动者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完善教育体制机制、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培养“四有”人才、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等战略举措。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邓小平时期优化人口与资源关系的最主要抓手,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发展思想。
二、植树造林:着力绿化祖国山河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要从主体方面着眼,而且要从客体方面考虑。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森林树木是重要的客体因素。森林树木作为地球肌体之肺,涵养水土之绵,调节气候之器,维系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之基,是人类生态安全、经济可持续的重要保障。对森林的过量采伐,会减少生态绿色资产,破坏生态系统的功能,酿成各种自然灾害,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威胁人的生态安全,降低人的生活质量。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对我国四川、陕北等地发生特大洪灾的教训进行了深刻反思,明确指出:“最近发生的洪灾涉及到林业问题,涉及到森林的过量采伐,看来宁可进口一点木材,也要少砍一点树。报上对森林采伐的方式有争议。这些地方是否可以只搞间伐,不搞皆伐,特别是大面积的皆伐。”*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编:《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页。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注意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保护森林就是保护生产力,就能减少自然灾害和财产损失,使经济得以持续发展。推而广之,对于各种环境和自然资源都要加以保护。1981年,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体现了这一思想: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管理好我国的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1984年,国务院又通过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将生态环境保护上升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推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提供了保障。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要减少环境破坏,而且要增加环境投入,弥补生态缺口,改善生态环境,惠及民生福祉,造福子孙后代。植树造林就是一种相对便捷的环境投入。有鉴于此,邓小平于1982年强调要“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120页。,通过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大好河山,弥补已有的生态缺口,优化人民的生活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更多的绿色资产。此后,他又对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题词,将之美誉为“绿色长城”。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国,植树造林是一个庞大的环境投入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需要长期坚持、持续推进。1983年,邓小平在十三陵水库植树时指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百年,坚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回忆邓小平》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80页。邓小平在会见美国驻华大使德科克时也谈到:“我们准备坚持植树造林,坚持它二十年、五十年。……就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人们就会富裕起来,生态环境也会发生很好的变化。”*冷溶、汪作玲等:《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67、799页。这在肯定生态环境建设现实意义的同时,凸显了可持续化的理念。邓小平还认为,人民群众是建设祖国的主体,植树造林作为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广泛动员、人人参与。1979年,根据邓小平的提议,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作为我国的植树节,两年后五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其主旨就在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和林业建设的步伐。我国军队是人民的军队,与人民鱼水相依、骨肉相连,因此邓小平还要求军队加入绿化祖国的行列。1982年他在对空军的讲话中强调:“空军要参加支援农业,林业建设是专业飞行任务,至少要搞二十年,为加速农牧业建设,绿化祖国山河做贡献。”*冷溶、汪作玲等:《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67、799页。邓小平本人更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每年亲自参与植树。在邓小平的倡导和带动下,我国的植树造林蔚然成风,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我国林业和绿化事业产生了积极、深远影响。
邓小平关于植树造林的思想将保护性、群众性和长期性放在突出地位,关注森林保护、生态安全,强调广泛参与、造福人民,主张长期坚持、持续推进,内含了生态安全观、群众主体观、持续绿化观等绿色发展思想。
三、科教先导:推动经济与环境建设
面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四位一体的大科技时代,邓小平深刻认识到当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乘数效应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他从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全新视角,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精辟阐述了当代科学技术与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联系和内在规律,指出:“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6、95、377页。。而科学技术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被人所掌握,转化为人的能力和素质,“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6、95、377页。,“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冷溶、汪作玲等:《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册,第882、889、771页。。1992年春,他在南巡讲话中将上述观点予以综合,进一步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86、95、377页。,即:要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要提高科学技术,就必须发展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
在大科技时代,科技和教育的广泛渗透性决定了其不仅在经济建设中具有先导作用,而且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不可或缺,生态环境保护也要依靠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的本质在于认识和应用自然规律,提高资源利用率、防治环境污染、有效治理与恢复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均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邓小平在具体谈及农村能源和农业发展问题时表达了这一思想:“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等,都要靠科学”*冷溶、汪作玲等:《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册,第882、889、771页。,并认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5页。同时,邓小平主张将环境保护纳入到宣传教育之中,通过宣传教育来使大家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技能。缺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技能的人,是不能自觉践行和有效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
进而言之,生产力发展、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建设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需要统一谋划。一方面,发展生产力、推进经济建设不能危害环境,要“防害于先”,厉行节约,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效益。1979年,邓小平在论及企业发展时就明确提出了这一思想,他说:“现在最重要的一条,是新建的企业必须保证环境卫生无害,注意影响环境卫生的东西。”*中共中央宣传部对外宣传局编:《中央负责同志同外宾的谈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页。企业的环境卫生不好,不仅会波及整个生态环境,而且会危及工人身心健康。从企业自身来说,重要的是抓好产品质量,“提高产品质量是最大的节约”*《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页。。另一方面,生态环境建设要尽可能地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获取必要的经济效益。1980年,邓小平在考察四川峨眉山时以风景区造林为例阐明了这一思想:“这么好的风景区为什么用来种玉米,不种树?这会造成水土流失,人摔下来更不得了。不要种粮食,种树吧。”*冷溶、汪作玲等:《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52页。1983年,在考察杭州九溪时他同样谈到:“水杉树好,既经济,又绿化环境,长粗了,还可以派用处,有推广价值。泡桐树也是一种经济树木,泡桐树长得快,板料又好。”*冷溶、汪作玲等:《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册,第882、889、771页。而要在生产力发展、经济建设中“防害于先”、提高产品质量,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创造经济价值,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得益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有机统一,当然也离不开科技和教育,需要科技和教育的驱动和支持。邓小平尽管没有就此作专门论述,但从他高度重视科技和教育的一贯主张来理解,这是毫无疑义的。
邓小平关于依靠科技与教育推动经济和环境建设的思想,体现了邓小平在重点解决人民温饱问题过程中对满足人民生态需求的前瞻思维和深谋远虑,蕴含有绿色发展的科技观、教育观。
四、立法建制:保障环保事业发展
我国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依靠科技和教育加以推进,而且需要通过立法建制加以保障,环保事业也是如此。邓小平认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整个社会经济工作一样, 要从人治走向法治,必须制定各种相关法律和制度,以规范、约束、引导主体行为,将环保事业纳入法制化轨道。1978 年,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之时,邓小平明确要求集中力量尽快制定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确保我国环保事业的不断前进和长远发展。按照邓小平的总体设计和明确主张,我国森林法、海洋保护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全国性、地方性的法律法规先后出台并付诸实施,结束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局面,实现了我国环保事业的法制化转向。
具体到林业方面,邓小平针对我国森林覆盖率不高、生态承载能力不强、自然灾害频发的实际情况,特别强调要通过建章立制促进林业发展,他指出:“中国林业要上去,不采取一些有力措施不行,是否可以规定每人每年都要种几棵树,比如种三棵或五棵树,要包种包活,多种者受奖。无故不履行此项义务者受罚。国家在苗木方面给予支持,是否提出个文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或者由人大常委会通过,使它成为法律。及时实行,总之,要有进一步的办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120页。这一创议得到积极响应,其精神被纳入1981 年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之中,使义务植树成为一种法律制度上的规定。这不仅推动了我国植树造林活动的开展,给林业发展注入了活力,而且有助于生态环境保护法制意识的确立,给环保事业发展指引了法制化的方向。
邓小平关于通过立法建制保障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内含着绿色发展的法制观。
综上所述,邓小平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主体方面,主张控制人口,主要涉及绿色发展的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观;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客体要素方面,倡行植树造林,内含了绿色发展的生态安全观、群众主体观和持续绿化观;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支撑条件方面,强调科教对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的先导作用,突出立法建制对环保事业发展的保障作用,蕴含有绿色发展的科技观、教育观和法制观。邓小平虽然没有直接阐述过绿色发展的概念,但他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从人与自然关系的本原意义出发,探索并提出了涵括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观、生态安全观、群众主体观、持续绿化观、生态科教观、环保法制观的绿色发展思想。这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演进中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既丰富发展了毛泽东绿色发展思想,又奠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理论前提。它经由后续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力发展而被纳入到当今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之中,演进为涵括人与自然共生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种树治水护田统筹兼顾、能耗排放做“减法”经济发展做“加法”、划定生态红线守住生态底线、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实行政绩考核绿化和环保责任终身追究、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等主要内容的绿色发展思想体系,展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成熟形态,将指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14AKS013)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汪谦干
A Historical Examination on the Green Development Thought of Deng Xiao-ping
HUANG Zhi-binYUAN Jiao-jiaoSHEN Lin
(Research Center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Theory of Marx,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Abstract:In the subject aspec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Deng Xiao-ping advocated the control of population, mainly related to the concept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and resources; In the object aspec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he advocate for afforestation, including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concept, concept of the masses subject, and sustainable green concept; In the supporting condition aspect of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he emphasized the leading role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highlighting the role of the legislative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hich includes the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legal concept. Doing summary and research on Deng Xiao-ping green development thought is significant to grasp the logic of history and theor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implement new understanding, new design and new regulation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and realize the wonderful Chinese dream.
Key words:Deng Xiao-ping;green development thought;human and nature;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K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05X(2016)03-0106-05
作者简介:黄志斌(1958-),男,江苏如皋人,合肥工业大学现代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哲学博士;袁蛟娇(1990-),女,安徽芜湖人,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沈 琳(1990-),女,安徽六安人,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