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携手 传承古皖文化

2016-02-03 07:40陈立民
黄梅戏艺术 2016年4期

○ 陈立民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一个人都有挥之不去的故乡情结。这一情结大而言之是中华民族文化,小而言之是故乡文化。后者主要表现为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每个社会个体,对山水风貌的热爱,对历史文化的景仰,对名人轶事的探访,对民风民俗的传播等。这种区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对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青少年时期应该大力加强“爱家乡、爱祖国”为主题的一系列地方文化教育。

一位著名的教育学者指出,“爱亲友—爱家乡—爱国家”是现代青少年学生德育养成的三个维度。我们从青少年走过来,深深体会到感恩亲友是因为他们给予自己太多亲情友爱;热恋家乡是因为这方土地养育过我们,并且给我们留下无法忘怀的山山水水和人文风貌;祖国在我心中是由于前两者已经作为民族文化的基因渗入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也就是说,一个淡漠亲情、不爱家乡的人怎么可能对祖国饱含深情?然而在当今社会,由于多元文化的碰撞和学校德育工作的缺失或空泛,有不少青少年感情淡化,连感恩之心也近于泯灭的地步。对于这一现象,我们不能熟视无睹而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在政府的支持下,努力为学校搭建学习平台,利用好鲜活的教科书,为学生服务。既然家乡文化是青少年德育中不可或缺的东西,那么我们一方面就让其充分地分享家乡文化的营养;另一方面则是让他们不忘乡音,以后不管走到哪里都要作为家乡文化的传播者。

因此,作为博物馆和教育部门当务之急就是应该充分挖掘民俗文化中丰富的生命意识、生活形态等教育资源,加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品德教育,让他们在故乡文化滋养中增长知识,于无声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让他们最终成为传承家乡文化和融合各地文化的中坚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许多地方文物部门一样,作为安徽潜山博物馆,应尽的责任就是和本县中小学携起手来,传承底蕴深厚的古皖文化。那么,什么是古皖文化呢?古皖文化,就是古皖国覆盖地区或者辐射区,从春秋战国至今在处理人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生存意义的符号形式,如神化、宗教、语言、历史、科学和艺术等形态。

无疑,古皖文化最早起源于春秋。据《潜山县志》记载:“潜山名县始于元……县以山名,山以潜名……自潜之名见于春秋传。”春秋时期,皖伯大夫治理地方有功,周天子为了表彰其功绩,遂封地给大夫,大夫所属的辖区被称为皖国,皖国的都城便是如今的安庆潜山县。此外,明朝《一统志》称:“至治间析置潜山县,以山为名。”《尔雅·释言》:“潜,深也”“幽岩邃谷,穷之益深,潜之取义也。”事实证明,古皖文化有着厚重的时间长度和历史厚度。

古皖文化的上溯还没有定论。据碳14测定考古遗迹,薛家岗文化可以看作是古皖文化的源头。西汉元封五年,汉武帝南巡至天柱山时,祭封此山为南岳,被看成是古皖文化的下延。

尽管古皖文化内容十分宽泛,但大体上呈现为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创新意识浓、开放性强等基本特征。它经过不断传承开拓,在文学、戏剧、宗教、绘画等方面成就突出,有很多的典型内容,在整个华夏大地,广为流传。其中尤为典型的文化印迹是孔雀东南飞、二乔故里、京剧之祖、禅宗之地、黄梅之乡。

当然,古皖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更为丰富,我们不可能让学生像一个文化研究者那样研读和考究。那么我们该如何在学校德育中渗透如此博大精深而又营养丰富的文化大餐呢?就目前条件而言,馆校共建是一个较好的途径。如何共建?这个平台既要稳又要实,既要有创新性又要有可操作性。我想,至少要体现以下几个理念:

1、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立足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人文素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2、争取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建立以县博物馆和县教育局为主的多部门联合机制,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引导和研究,完善对古皖文化的资源科学有效整合。

3、选取古皖文化中富有鲜明区域特征的生命意识、生活形态等教育资源,采取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交流形式,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在不断积累中真切地感受到家乡文化的魅力。

4、以帮助青少年学生从家乡优质文化滋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导向,增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在家乡传统文化熏陶和传承中,自觉提高审美情趣,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成才。

近几年来,我们在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馆校共建工作得到一定的发展。潜山博物馆是安庆师范大学等本地区高等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潜山野寨中学等本县十几所中小学和我们联手把博物馆作为本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组织师生5000余人到博物馆开展共建活动。每一次活动,同学们认真地听取讲解员生动的讲解,细致地做好记录。他们兴致勃勃地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感悟着古皖文化的博大精深。馆校携手,以其独特的形式让丰厚的古皖文化底蕴启发着青少年学生“恋家乡、爱祖国”的情思。这一精神食粮是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馆校共建广度和深度都亟待提升一个新的层面。就广度来说,应该变“部分学生走进来”为“全县学生都应该分享”;就深度而言,一方面让“学校走进来”和“馆文化走出去”结合起来而形成真正的“立体教科书”,另一方面要改变学生“听一听”、“看一看”等单一的学习形式为“读一读”“讲一讲”“说一说”等形式多样的探究之中,让馆校共建真正担当起潜山中小学生的“生命课堂”。

目前,制定具体措施已成为推进馆校共建工作的当务之急。结合古皖文化内容和我县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我们拟定了以下几点措施:

1、建立“古皖文化研究会”和古皖文化网站,组织一批学者、教师精心编撰古皖文化相关书籍,让中小学生在“第二课堂”中有“书”可读。

2、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由教育部门制定古皖文化分学段学习提纲。小学学段应该注重名人故事的读讲和铜镜、古生物化石的了解;初中学段强调《孔雀东南飞》一类古诗文的背诵与古代历史的学习;高中学段可引导学生进行张恨水著作和薛家岗文化探究。

3、精选相关内容,制作专题纪录片(如禅宗文化、二乔故里、黄梅乡情、京剧之祖、古皖诗韵、潜阳烽火等)。要求各中小学组织学习专题片,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

4、“学生走进博物馆来”与“送古皖文化进校园”相结合。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学习馆中所陈列的相关知识;博物馆培训讲师团,以故事、讲座、论坛等形式送文化进校园。

5、以潜山博物馆为依托,规划和筹建古皖文化园,竣工以后可以开园让各校学生有计划地实地参观学习。

当然,这些将是长远而庞杂的工作。传承古皖文化,泽润潜阳子孙,是每一个古皖文化研究者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只要我们携起手来,群策群力,就一定能在馆校共建中搭起传承古皖文化的重要平台,这将对潜山教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