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 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兴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国外的文化像潮水一样涌入中国,人们开始乐于接受外来文化。在音乐方面表现为民族音乐不再受人们重视,而西方歌剧、钢琴、小提琴音乐则使人趋之若鹜,似乎只有钢琴、小提琴音乐才是高雅的艺术。相比之下,古琴、二胡、琵琶等为主的中国传统音乐日渐式微,日趋衰落,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当今的戏曲团体、民族器乐和几乎所有的民族艺术中。现今各种媒体中,充斥眼球的大多是所谓的明星各种绯闻和奢侈、糜烂的私生活,极少有弘扬民族艺术。曾经耳熟能详、广播电台常常播放的“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及民间小调,现在几乎已经绝迹了。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愈加频繁,特别是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人们获取各种信息更加便利、快捷,社会文化形态与结构也在改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审美取向不断出现新的变化,逐渐形成新的艺术欣赏族群。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进行文化创造提供了宝贵资源,要充分挖掘我国音乐文化遗产、丰富内容、培养人才。祖先传下来的东西,首先要继承,并把它消化,然后再创新,方能促进健康发展。民族音乐要发展,仅仅有高水平的演出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培养民族音乐听众。听众是音乐艺术的接受者、欣赏者,艺术的存在需要表演者和欣赏者共同完成。如果缺少了欣赏者,艺术表演就会失去它的存活价值。也给广大艺术工作者提个醒,不要总是高高地站在舞台上,否则将失去观众。
雅乐,即典雅纯正的音乐,是一种古代的汉族宫廷音乐,是帝王朝贺、祭祀天地等大典所用的音乐。中国作为历史上的文化中心,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浑厚的底蕴和强大力量辐射到其他国家,雅乐深深地影响了周边国家,唐代中国雅乐传入日本、宋代传入朝鲜、明代传入越南。现在日本、韩国等国则保存较好,这些国家保存下来的雅乐现都相继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名录,成为整个人类的文化遗产。战后,日本雅乐局为了推广雅乐做了大量工作:1955年将雅乐定为重要无形文化财产,并在全世界推广雅乐;1959年日本雅乐在联合国会场公演,展示雅乐的风采。走过千年的日本雅乐之所以在当今能够如此繁荣,是由于皇室和著名寺庙的重视、政府音乐机构的推广和乐家代代相传三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2001年韩国也把雅乐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韩国保存的雅乐,是最符合中国古代雅乐特点的,可以说是基本保存了中国雅乐。而雅乐的故乡中国,清朝灭亡以后,宫廷乐队和仪仗队解散了,我们国家当时没有派人及时整理,所以现在失传了。中国古代皇家的仪仗队是什么样的?中国古代的宫廷雅乐是什么样的?现在我们已经不知道了,这一古老传统艺术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基本失传。韩国、日本在化妆品、电子产品、汽车、演艺、影视作品等方面,铺天盖地影响着中国百姓的生活。其实我们要好好学习的是他国怎样对待本国的文化,这值得我们反思。
继承与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轮子。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也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如何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这是摆在有艺术良知的文化人面前的现实问题!因为一个民族的经典传统文化不仅是该民族全体成员文化认同的精神支柱,更是其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显示自身文化独立性的重要标识。因而,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如何保护世界各民族、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立性和多样性,一直是国际社会共同持续关注的话题。
说到继承,看看邻国韩国是如何保护传统艺术文化的,韩国在传承与保护其国粹“盘索里”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对我们保护和发展民族音乐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韩国的国粹“盘索里”,被认为是韩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艺术,1964年被指定为国家“重要无形文化财产”。他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细致,对无形文化资产保护的投入非常多,主要得益于中央政府所提供的财政支持以及地方政府和大众媒体的高度重视。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韩国经济开始起飞,同时,文化界也出现重视西方文化、忽视传统文化的现象,但一些有识之士指出,文化上的全盘西化将使民族文化枯萎失传,使民族精神受到抑制。于是从60年代开始,民俗文化的搜集研究受到了重视,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被作为“无形文化财产”保护起来。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制定实施了传统文化的保护法,显示了其在保护传统文化艺术观念上的前瞻性。2003年,韩国“盘索里”史诗说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从此,盘索里从韩国文化遗产升级为世界文化遗产。
传统与现代共存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的音乐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但是在日本,当新旧文化发生冲撞的时候,人们既不唾弃新事物,也不抛弃旧事物,而是对旧事物进行保护、保存,使之与新事物共存。同样热衷时髦的流行音乐,韩国年轻人也不排斥传统艺术,并且积极参与到对其传承与保护中来,这主要得益于国家通过学校对学生实行的较为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通常学校里设有专门的社团,帮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传统音乐,参加各种演出,从小就沉浸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几年下来,学生们对传统音乐就有了亲近感和认同感,成年之后这就是他们的文化底蕴,这是能够得到传承与保护的一个重要因素。
传统艺术的教育从小开始抓才能更具有生命力。从小接受传统艺术培训,把中华文化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脑海中,让他们记得中华文化的精髓。不懂怎么会喜欢?不熟悉怎么会精通?不精通怎么会热爱?所以要着重对青少年进行熏陶、教育,让他们接触和了解。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时至今日仍然不容乐观,几乎没有学生是通过学校艺术课程掌握艺术的,市区学校还有一定的课时,而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对音乐教育并不重视;在高中阶段,除参加音乐专业考试的学生,其他学生一般不涉及到正规的音乐教育。当然,让学生们坐在台下欣赏也不是唯一的方式,因为孩子们好奇心、求知欲强,并不满足于台下观看,让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还要和孩子们交流、互动,让他们知道服装、道具、化妆的程序是怎样的,舞台上需要哪些人的相互配合,让这些常识种植在他们心里,由此产生兴趣,去尝试、去体验,由被动观看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就奠定一个人从启蒙、认知到赏析的艺术审美观与欣赏观,起到基石的作用。
一个民族是否强盛,归根结底是看它的文化是否被人接受。 而在当今的高校音乐教育中,音乐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均以西洋音乐为主,从师资力量的配备,还有教材、乐器等配备上看,民族音乐的教育,都被摆在相对次要的位置。而高校学生正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主要的师资力量,高校对民乐的重视不足,直接地导致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水平处于较低水平,高校在招生上也体现了重视西乐、轻视民乐的现象,招收人数是民乐的数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拓展、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所有这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华文化发展繁荣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也深刻阐明了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时代使命与责任担当。这对艺术如何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把握时代脉搏、贴近人民群众,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薪火传承,源远流长,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可谓任重而道远,以上几点思考是一个长期从事中国传统音乐一线教育者的呐喊和呼吁,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