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斐
(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浅谈基本乐科教学中视唱训练的方法
裴 斐
(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摘要】“视唱练耳”是一门系统培养音乐素质的音乐基础课程,同时亦是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教育、音乐理论等专业学习和从业者必须掌握的音乐基本技能之一。“视唱”作为一种综合音乐技能训练的方式,由于在积累音乐语汇和听觉经验等方面最为直接、有效,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往往起着主导作用。
【关键词】基本乐科;视唱练耳;训练方法;音乐素养
“基本乐科”是指专业音乐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主要包括“视唱”、“听写”、“乐理”和“听觉分析”四项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音乐基础理论,即“基本乐理”;二是音乐基本技能,即“视唱练耳”。其中“基本乐理”是一门理论课,而“视唱练耳”则是一门技能课,两门课程的性质不同,教学要求、教学目的也有所不同。简而言之,前者是以“知性”为前提,以认识为主要目的,在学习特定音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而后者是以“感性”为前提,在日常学习和训练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听辨能力。尽管两门课各自独立、侧重有别,相互之间却有着紧密的联系。学习视唱练耳务必要以基本乐理为先导和基础,而通过视唱练耳的系统训练又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基本乐理,有助于化理性知识为感性认识,依感性认识进一步印证理性知识。因此,在基本乐科的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这两个方面的训练,使之成为整个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即将开展的论述将围绕“视唱”教学探讨基本的训练原则和方法。
所谓“视唱”就是指“视谱即唱”,即看着陌生的乐谱就能流畅、准确地进行演唱。视唱作为一种综合性技能,它是“目”、“口”、“耳”、“心”、“手”在大脑的支配下,通过内心听觉和内心节律接受乐谱中的信息符号,再用声音迅速反馈出来的一个综合过程。在视唱教学过程中,通过“目视”掌握音乐理论知识;通过“口唱”加强声音的控制能力;通过“耳听”提高音准的辨别能力;通过“心想”培养音乐的记忆能力;通过“手动”(打拍子)把握节拍的律动和音符的时值,增强音乐感,最终获得音高、节奏和乐感的准确概念,以及熟练掌握读谱视唱技能。视唱训练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旋律是由各种音程横向连接而成的,因此,熟悉各类音程的名称、唱准各种音程的音高,对于学好视唱是非常重要的。采用构唱音程进行训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所谓“构唱音程”是指根据已知音程中的一个音,独立唱出音程中的另一个音,从而构成大小不同的旋律音程。构唱音程的具体方法是:先在钢琴上弹出所唱音程的根音或冠音,再根据该音的唱名和实际音高,准确地唱出所构唱音程的冠音或根音的唱名和实际音高。简言之,就是“根据已知的音高构唱未知的音高”。
在训练构唱音程时,要做到“一想二唱三校对”。将弹出的第一个音为音高坐标,依据内心听觉想象第二个音的音高,并将其唱出,然后弹出所唱的音,以对照和判断是否准确,便于及时纠正所唱音高的音准。
构唱音程既可以由教师指导进行课堂训练,也可以由学生在课下自我练习。在此过程中要遵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是先构唱度数小的音程,后构唱度数大的音程。在构唱大音程时,可采用已学过的小音程作过渡音(或搭桥音)进行训练;二是先构唱自然音程,后构唱变化音程。可采用在自然音程之间加入不同形式的变化音,如C音和D音之间加升C音,形成经过性变化音;相同音之间加入半音形式构成辅助性变化音;G音和G音之间的上方加降A音形成换音性变化音等等。上述无论何种变化音,其特点是先后连接的音至少有一方构成半音进行,而唱准半音音阶恰是训练变化音的难点。
调性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调式感”和“调高感”。
所谓“调式感”是指视唱过程中,依内心听觉感知调式主音、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任何调式都有自己的音阶,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调式的结构规律,结构若不同则调式也不一样。例如有自然、和声、旋律大调,亦有自然、和声、旋律小调;还有结构形式不同的民族五声、七声调式。因此,视唱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不同调式的结构特征、色彩差异的感知和表现能力,与此同时还要掌握调式主音与稳定或不稳定音级的关系,从而获得内心听觉的调式感。
所谓“调高感”是指视唱过程中,通过内心听觉感知调式主音的音高位置,与“调式感”既统一又各有侧重。“调”的主要含义就是调式主音的音高。如“C大调”就是以“C”为主音,“大调”则说明该调式为大调式结构。由于十二个半音中任何一个音为主音可构成不同的调式(如“基本调”(C大调和a小调)及其他“升号调”和“降号调”),同时也形成音高和音色上的变化。所以在视唱训练过程中要熟练掌握因调式主音改变而形成的音高变化特点,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内心听觉的调高感。
“看谱唱词”是指看着歌谱即能演唱歌词的一种技能,其教学目的是培养“一目双行、词曲同唱”的读谱能力。在看谱唱词教学过程中若要达到将不熟悉曲调的歌词准确演唱出来的程度,这不仅要求对简谱或五线谱的熟练掌握,同时还要按照相应方法进行训练:
(一)先看节奏再读歌词。即看着歌谱的节奏同时朗读歌词,遇到一词多音时,可将多音的时值相加作为单音时值再与歌词相对。
(二)先唱曲调再唱歌词。要求熟悉乐谱,务必做到流畅完整,再将歌词通读数遍以了解其内容和句法,然后一句歌词配上一句曲调,亦步亦趋地唱会全曲。
(三)先唱衬词再唱歌词。用某一衬词(如“啦”)来代替具体唱名,所唱曲调不再依靠一个个不同的唱名表现出来,而是同一衬词依附于不同的音高,通过衬词模唱掌握曲调进行的特点后,再将衬词换成歌词进行完整演唱。
(四)看谱同时唱出歌词。即一次性地将歌曲连贯完整、富有表情地演唱出来。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注意视谱要有一定的提前量,唱某一小节时要着眼于下小节;与此同时要注意做到“一心二
用”,口中唱着歌词,内心把握着曲调的旋律走向。
训练看谱唱词时无论采用首调唱名法或是固定调唱名法均可,相比之下首调唱名法不仅在直观上表示了音高,而且基于调式易于建立音级间的倾向感,因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容易掌握。
以独唱(奏)或齐唱(奏)的形式来演绎单旋律乐曲称为“单声部音乐”。若在单旋律上附加不同的旋律线条则形成“多声部音乐”。多声部音乐有“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之分,主调音乐的特征在于它只有一个声部是主旋律,其他声部仅起着衬托作用。而复调音乐的特征在于几条相对独立的旋律互相结合,两种不同的多声部织体各有不同的音乐表现作用。多声部视唱训练的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多声部辨识、表现能力,与此同时培养并巩固立体思维感,进而逐步提高学生在音乐表演中与他人沟通、协作的能力。
多声部视唱训练中,二声部是基础,主要有以下四种织体形式:
(一)和声式二声部。在主旋律下方以相同的节奏、协和的音程增加一个平行的副旋律,以此衬托主旋律,具有主调音乐的性质。
(二)对比式二声部。在同一调式调性基础上,两条节奏不同、音高相异的旋律线有机结合在一起,此为复调音乐的典型织体。
(三)模仿式二声部。两条相同或相似的旋律线,以时差的方式先后进入随即结合在一起,这亦是复调音乐的典型织体。
(四)支声式二声部。两条旋律线以“时分(音程)时合(单音)”的形式相互结合,其中一个声部多由另一声部在旋律、节奏方面的分支而衍生并形成,此为我国民族民间多声部音乐的主要织体形式。
在二声部视唱的训练过程中可采用如下方法:
1.明确二声部织体类型,分别将两个声部的旋律熟练掌握。
2.可采用二重唱(小合唱)的形式,一个人唱上声部,一个人唱下声部,期间可互换声部。在演唱各自声部的同时注意聆听另一声部,以保证正确的和声效果与准确的旋律变化。
3.弹唱二声部,即演唱上声部旋律时左手弹奏下声部旋律,同时用右手划拍子;演唱下声部旋律时右手弹奏上声部旋律,同时用左手划拍子。做到“眼看”、“口唱”、“耳听”、“手动”的协调统一。
4.弹唱二声部乐曲时,在保证音准的前提下,要特别注意各声部旋律线横向发展的流畅性,还要兼顾音程协和或不协和的纵向关系,同时还要注意声部之间的相互配合。在弹唱和声式二声部时,不仅要突出主旋律,还要注意声部平衡,保证良好的和声效果;在弹唱对比式二声部时,更要注重在和声统一的基础上,强调声部对比,旋律线条错落有致,以表现出复调织体的音乐特性。
综上所述,如果说“读书写字”是提高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那么“识谱辨音”就是提升音乐素养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一个不会读书写字的文盲,不可能被认为有文化;一个没有音乐感知、辨识能力的音盲则难以成为音乐表演、创作和研究的专门人才。因此,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良好的视唱练耳技能,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必要基础,同时也是全面培养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前提。
作者简介:裴斐(1988—),河南漯河人,本、硕就读于武汉音乐学院,现为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青年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