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音乐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视唱练耳教学

2016-02-03 04:44
黄河之声 2016年23期
关键词:音程和弦声部

吴 洋

(乐山师范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4)

基于音乐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视唱练耳教学

吴 洋

(乐山师范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4)

本文为乐山师范学院201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课题《音乐表演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主干课程发展规划》的子课题《音乐表演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主干课程的发展规划——〈视唱练耳〉》实施第二学年的教学总结,本文就该学年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并对该课题实施两年的教学进程进行理论梳理,以期对以后的视唱练耳教学起到教学反思及促进作用。

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

本课题通过一年的实施,使我系表演专业学生建立起了较为良好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学生的乐感得到提高,并为视唱练耳课程第二学年的教学打下基础。

进入第二学年后,视唱练耳教学内容无论从视唱曲目的难度,练耳部分的听辩广度与深度上都有所增加,例如视唱进入到D调、bB调、A调、bE调的旋律,视唱中变化音逐步增加,从曲目来看,内容更加多元化与技术化,在变化音增加的基础上增加了作品的旋律变化,这样就出现了较多的大跳、速度与力度记号,在视唱时除了要表现最基本的音准外,还要加入对作品的技术与情感处理。练耳的听辩难度与范围也进一步增加,诸如音程、和弦的听辩由第一学年的部分范围扩展到听辩要求的全部范围,节奏听辩中的各种节奏型组合难度加大,融入连线节奏等。这样就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课后练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现对第二教学年的教学情况进行梳理。

一、课题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第三学期:在经过一学年的能力训练后,学生已经具备的一定的音乐感知能力,该学期视唱中的双声部视唱训练,主要培养学生多声部视唱能力与多声部听觉思维,为其以后的合唱做准备,随着学生多声部听觉思维与视唱能力的提高,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读谱视唱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对于多声部视唱的相互协作关系的认知以及对音乐的层次感和立体感的认知与掌握,进而对学生的合唱能力的建立与培养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以进行难度较高的单声部视唱练习(两升、两降)来培养学生关于变化音的音准视唱。练耳中除继续听辨音组、和弦、音程以加强学生的辨音能力外,也进行双声部及三声部节奏练习,与多声部视唱不同的是,多声部节奏练习更加注重建立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此类练习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二人或三人组合完成,在节奏感知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建立相互的协作。也会对合唱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旋律主要以调式的辨别(C、G、F、D、bB)听辨为主。对于学生的听记能力也要不断的提高。可让学生对所听旋律进行模唱,以此来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第四学期:作为视唱练耳学习的最后一学期,可进一步增加视唱能力,选取高难度单声部视唱(三升、三降及以上)来加强学生的音乐旋律感知能力,此类调性的视唱作品通常有较大的色彩变化,可使学生在掌握固定音准的同时对于因变化音增多而带来的色彩变化有着直观的记忆和感受,同时要多注意对作品中的表情记号等在视唱中进行表现,增加作品的感情投入,除了提升乐感外,为高难度声乐作品的演唱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和一定的情感能力的表现。练耳则可加入音程与和弦的连接听辨,让学生以此对各种调式的认知(C、G、F、D、bB、bE、A)及其功能转换产生音响上的听觉记忆,为和声、曲式,音乐欣赏、声乐演唱等课程的学习打下一定的音响记忆能力。节奏则仍然以多声部节奏的练习为主,在节奏型的变化更加丰富。

二、实际教学实施情况

在进入二年级后,随着学生专业技能的不断提高,对于视唱的学习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视唱中的单声部视唱内容为两升两降调式(D、bB),相对于前一学年的视唱曲目,数量上虽然不及,但在视唱的难度及技巧要求上却高出很多。从作品内容来看,声乐选曲、民歌作品与技术类视唱曲目基本各半,但作品中的旋律走向更加复杂化、情感更加丰富化,这就要求学生在视唱是不仅仅只专注于音准、气息、大跳音程视唱的准确性等技术环节。更多的要针对不同的作品要求的情感表达进行练习与完成。例如在视唱《葛蓓莉娅》选曲(见教材270条)时,首先要对该作品进行谱面分析,该作品乐句基本由连线形式来构成旋律进行,因此在视唱是要求每一个连线内尽可能的连贯视唱,这对于气息的要求非常高,其次在大多连线乐句后都会出现跳音并伴有休止,这就要求将跳音及休止的视唱非常精准,同时要根据作品的要求,不可将跳音视唱的过于短促、还要将休止准确的表现出来。该作品在旋律进行上有大量的四度以上的大跳,以及半音进行,这些都对学生的视唱基本功有着较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在课后练习时作为重点去进行练习。在完成以上视唱要求后,还需对作品所标示出的情感符号进行演绎,该作品具有较为丰富的情感表达,诸如弱、重音、弱渐强、极强高音、渐慢等表情符号,同时该作品歌剧选曲,其旋律本身具有较强的起伏,这些都是在视唱中需要学生去完成的。这就要求学生分两个步骤去进行学习,首先是对作品中的音准、半音进行、大跳音程、连线视唱的连贯度等进行学习与视唱。做到以上后再对作品的情感记号进行视唱演绎。同时还要结合作品旋律本身的起伏进行视唱。因此,此类视唱对于学生的视唱能力有很大的提升,同时也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良好途径。

双声部视唱的练习在和声性乐曲的基础上适当加入复调性乐曲,两者针对性有所不同,和声性二声部作品更多的讲求各声部配合后视唱的整体效果,因此在视唱时要求学生更多的关注声部的平衡性、同另一声部的配合性。同时在视唱是学会倾听,从而对作品的和声内涵有着听觉及内在的良好把握。复调性二声部视唱则更多的要求学生去领会和把握各个声部的相对独立性、主次关系等方面。通过不同的二声部视唱作品的练习由此而建立和培养良好的多声部视唱能力与多声部听觉思维。学生的多声部听觉思维与视唱能力的提高,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读谱视唱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对于和声部视唱的相互协作关系的认知以及对音乐的层次感和立体感的认知与掌握,进而对学生的合唱能力的建立与培养打下基础。

练耳在基础内容,诸如音组、音程、和弦的听辨上进一步加大难度。音组会增加其中的变化音级、要求学生对于其中某个音的音响进行精准记忆并进行模唱。在听辨难度加大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音响记忆能力。音程扩展为二度至七度,要求学生首先对所听音程的性质有准确的判定,其次要求学生对该音程进行模唱,最后选取其中一个音进行具体音高的判定,进而构建出所听音程。和弦加入大小三和弦第二转位,要求学生在熟练模唱二转位模板音响的基础上进行和弦的模唱与听辨。学期过半后将和弦听辨内容综合为大小三和弦原位及一转位、二转位。要求学生通过和弦的整体听辨判定出所听和弦的性质,再通过模唱辨析出所听和弦的具体构成。节奏则针对连线节奏进行重点听辨,首先将连线节奏形成后的音响效果进行讲授,大多数的连线节奏都会形成类似切分节奏的写作形式,但与切分不同的是,这些节奏并无切分节奏该有的重音,因此就要求学生对于切分节奏的听辨要较为敏感,其次会在三或四个不同节奏型组成的短节奏型的听辨中有针对性的听辨不同连线组合后的节奏型,以帮助学生尽快地掌握连线节奏。然后再进入整体节奏的听辨,这样学生在经过专门的训练后,对于连线节奏的听辨准确度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除单声部节奏的听辨外,可适当加入多声部节奏的练习,主要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和协同感,可使学生对于不同节奏型通过口说的方式练习而有着进一步的熟练。对于单声部节奏的听辨也具有互补的效果。同时多声部节奏的训练又对二声部视唱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可谓一举多得。

旋律旋律主要以调式的辨别(G、F)听辨为主。对于学生的听记能力也要不断的提高。要求学生通过对旋律的结尾音的判定来确定所听旋律的调性。同时要求学生对于旋律的乐句有着更强的分句能力和精准模唱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听、记、模唱、谱面写作几个环节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训练,由此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分句能力与在记忆基础上的谱面写作能力。

第四学期为视唱练耳大学阶段学习的最后一学期,这时,学生的视唱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准,所视唱的作品难度也进一步加大,单声部视唱多为三升、三降调式(A、bE)该类视唱无论从调式所包含的变化音、旋律的发展起伏、作品的色彩变化等方面,较之前期视唱作品都有一定的难度增长,对于学生视唱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音准、气息等基础能力达到的基础上,视唱此类作品更应注意作品谱面中的速度、力度等情感标记的准确表现,以及结合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基础上对于作品的演绎。例如在视唱作品《榆林小曲》(见教材296条)时,首先应对该作品的谱面有一个认知过程,即对其旋律行进、是否有大跳音程、乐句划分等基础环节做一个直观的识谱认知。该作品相对较长,因此在视唱时要仔细注意乐句的分句以及在以此为基础的气息转换。当视唱作品较长时,视唱到作品后半部分往往会出现音准发生偏差的情况,所以对乐句的气息划分就显得十分重要。其次该作品有个别乐句包含超过8度的大跳音程,这就要求在视唱时将此类难乐句单独进行视唱练习以达到视唱音准的要求。该作品最高音为小字二组的f,从旋律来看,高音后会迅速下行大跳,因此就要求大跳准确视唱的同时,要掌握好真假声的转换,做到婉转、流畅。此类技术环节需要在课后视唱练习时先进行单独练习并掌握。该作品还有个别小节有装饰音,在视唱时要注意装饰音的表现,首先要清晰的将装饰音视唱出来,不能因为急于表现主旋律而将装饰音的视唱模糊化,再次在视唱时要注意旋律行进的流畅性。完成以上技术环节后,视唱要关注到作品的情感表现,该作品对于速度及情感的总体要求为:“andante espressivo”即:“富有表情的行板”之意。加之榆林小曲本身既有北方小曲的阳刚之气,又有南方小曲的阴柔之美,故而在视唱时将二者完美的结合与体现就成为良好表达该视唱作品的关键。可根据作品乐句自身的旋律起伏适当的加入强弱力度,再结合自身对作品旋律的音乐感知进行视唱,会取得较好的视唱效果。再如视唱《明亮的窗户》(见教材307条),该作品为12/8拍,旋律起伏较为明显,在处理好音准与气息的基础上,可将作品的视唱速度适当加快,以体会作品节拍和旋律本身带来的强烈的行进感。并在此基础上对意大利民歌类型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与理解。

总之该学期视唱作品更多要求学生在掌握固定音准的同时对于因变化音增多而带来的色彩变化有着直观的记忆和感受,同时要多注意对作品中的表情记号等在视唱中进行表现,增加作品的感情投入,除了提升乐感外,为高难度声乐作品的演唱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和一定的情感能力的表现。

双声部视唱则以复调性二声部视唱为主,学生在视唱不同风格的复调性二声部作品后除了培养和训练良好的多声部视唱能力与多声部听觉思维外,将完全建立起对多声部音乐的层次感和立体感的认知与掌握,同时又可以对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通过自身的视唱有直观的了解,无论是提高多声部视唱能力、合唱能力、对不同音乐风格的理解与把握能力都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练耳中的音组、音程、和弦则继续延续上学期的学习内容,和弦加入七和弦的听辨,这对学生的模唱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可在练习时通过模唱七和弦进行培养和训练。同时会将三和弦与七和弦综合进行听辨,这对学生的辨识能力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也需要学生对于不同的和弦音响有着精准的记忆与模唱能力。在教学中也以此为基础进行不同性质、不同位置和弦的模唱与音响记忆训练。同时还会加入和弦的连接听辨,让学生以此对各种调式的认知(C、G、F、D、bB、bE、A)及其功能转换产生音响上的听觉记忆,对和声、曲式,音乐欣赏、声乐演唱等课程的学习在音响记忆能力方面进行辅助。节奏训练中,多声部节奏会选取较难的节奏型组成的练习,旨在提高学生对于复杂节奏型的掌握及相互间的配合。单声部节奏则使组成节奏型更加多样化,以增强学生在更为复杂的不同节奏型组合下,对于节奏型的记忆能力和反应书写能力。旋律听辨的难度也会增加,多以两升、两降(D、bB)调式旋律为主,会选取带有一定跳进音程的旋律进行听辨,以加强学生对音乐记忆能力与听辨能力。

两年来从教学效果来看,视唱教学与预期效果基本相符,大多数学生能够独立、完整的完成视唱作品。在此基础上视唱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并且在视唱中不仅仅只注意音准的视唱,在作品分句、换气、速度、力度等表情记号的完成上也开始注意及达到。第二学期在视唱中加入了双声部视唱内容,就效果来看,学生完成的不错,但对于声部配合过程中的力度、声部效果等方面的处理,在意识层面上还没有完全形成,需要在提示下才能够做到,但对于学生的多声部音乐视唱能力还是有很大提高。练耳教学中音程、和弦的性质判定效果较好,能够按要求准确的进行模唱及性质判定,但对于具体音高的判定准确度则有待提高。简单节奏的听辨效果较好,较长节奏的听辨效果较差,主要为对于基本节奏型的音响记忆与书写符号转换能力不够。旋律听辨两个升号以上的调式,难度较大,还不能够完全掌握听辨的准确性及时效性,这就需要学生从两个方面去练习以增加此方面的能力,首先是通过视唱或声乐及器乐的专业练习增加乐感,其次要求课后针对性的练习对于短小旋律的记忆能力,包括记忆模唱与谱面书写,只有通过长久的、持之以恒的练习,才会取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问题及预期

问题:首先,由于大班教学加之学生水平不一给教学带来一定影响,基础较低的学生需要从头教起,可水平较高的学生则需要更加有难度的提升训练。使教学中进度的实施受到一定影响,由于基础较低的学生占据多数,所以在教学中往往以基础低的大多数学生为主,但对于水平高的学生也会专门听辨难度较高作品。随着教学内容难度的不断增加,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势必造成一定影响,在面对难度较高的单声部或二声部视唱作品时难以完整的将作品完成。

其次,练习时间严重匮乏,由于大学主要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而视唱练耳的学习与进步又需要大量的课后实践练习才能取得。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课后练习较少,对于学习效果产生极大影响。特别是练耳部分,仅靠上课的45分钟远远不够,方法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都需要课后大量的练习才能得到巩固与提高。

与之前教学比较,比之以前的视唱练耳教学,该课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作出如下变化:

1、每学期有针对性的解决视唱技术环节的一个问题,诸如换气、乐句划分、大跳音程、情感记号表现等。

2、针对视唱作品创作背景或者该作品作者生平、创作贡献等方面进行一定的讲解,扩展与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

3、加入二声部视唱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起对多声部音乐的层次感和立体感的认知与掌握,同时又可以对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通过自身的视唱有直观的了解,无论是提高多声部视唱能力、合唱能力、对不同音乐风格的理解与把握能力都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4、二声部视唱时采取不同的视唱方式(分组、男女、教室不同位置)来使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会声响效果。

5、多声部节奏训练的加入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和协同感,可使学生对于不同节奏型通过口说的方式练习而有着进一步的熟练。对于单声部节奏的听辨也具有互补的效果。同时多声部节奏的训练又对二声部视唱的学习有促进作用,可谓一举多得。

6、加入和弦连接的听辨练习,让学生以此对各种调式的认知(C、G、F、D、bB、bE、A)及其功能转换产生音响上的听觉记忆,对和声、曲式,音乐欣赏、声乐演唱等课程的学习在音响记忆能力方面进行辅助。

7、节奏训练分为基本节奏型组成的短节奏型听写训练,短节奏型组成的听说训练、整条节奏听写训练三个部分,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自身的能力。

可进行的后续研究:本课程针对音乐学院13级音乐表演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教学,目前两年教学周期已经结束。在面对新一届学生进行视唱练耳教学时,可针对此次项目中的内容在尽快了解学生实际视唱练耳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深化教学,以达到本课题最基本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诸如在教学中有目的的与相关学科进行关联,诸如简单的作品结构分析,和声连接的听辨,从音响上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对于相关内容理论进行理解。通过本课题的实施能更贴切的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提高其视唱练耳能力,让学生真正学到该课程的相关知识,方法,技能,能够借助该门课程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对表演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与提高。在课后练习方面则需要进一步加大时间投入,诸如可将学生每天的早自习固定一个时间段进行练耳的集体练习。内容更偏重于基础性。诸如单音听辨、音程性质的判定与模唱,和弦的模唱、基本节奏型的熟练听辨与听写等方面。这样就能够保证每天有固定的练习时间,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练耳状态,加之课堂教学的进行,由此循序渐进的不断提高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实际能力会得到长足的培养与发展。

吴洋:(1982-),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音程和弦声部
属七和弦解决在配和声中的应用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音程循环向音列循环的扩展及其理论构建
苦练和弦勇闯难关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简析音程听辨中的各环节及要务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增减音程都是不协和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