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梅尔和他的钢琴奏鸣曲*

2016-02-03 02:59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黄河之声 2016年5期
关键词:钢琴奏鸣曲音乐分析风格

凌 崎(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胡梅尔和他的钢琴奏鸣曲*

凌 崎
(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摘 要:约翰·内波姆克·胡梅尔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的作曲家,他的九首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中拥有重要的位置,对研究古典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有很高的价值。本文对胡梅儿钢琴奏鸣曲进行了作曲技术理论分析,阐释了胡梅尔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以期使大家更多地关注这些作品。

关键词:胡梅尔;钢琴奏鸣曲;音乐分析;风格

约翰·内波穆克·胡梅尔(Johann. Nepomuk Hummel,1778-1837),他是波希米亚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演奏家、音乐家、指挥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去维也纳的时候,莫扎特对这位钢琴神童印象相当深刻,所以无偿为他上课。维也纳古典主义大师海顿和莫扎特先后指导过他,给他上钢琴课,他也深得这一乐派的精神精髓。他比贝多芬年长八岁,比贝多芬成名更早。虽然他处于古典主义风格转向向浪漫主义的时代,他并没有完全像贝多芬那样充满激情的走向浪漫主义。尽管他也试图在《钢琴幻想曲》和《降f小调钢琴奏鸣曲》中突破古典主义奏鸣曲和声结构而且并扩展奏鸣曲式,但他还是没能让他大胆的迎向浪漫主义,在他的作品中体现更多的是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延续和发展。他将旋律和配器的技巧表现出几乎完美的程度,创作出旋律流畅、织体清晰的音乐作品,充分体现了维也纳古典时期的音乐特征。他在一部关于钢琴表演艺术的多卷本论著上耗费了大量时间,甚至准备放弃在富有声望的巴黎剧院的工作机会。

胡梅尔的音乐生涯以奥地利为中心,由于受到莫扎特的影响,所以他的音乐创作继承了莫扎特柔美、抒情的风格,他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代表。作为钢琴音乐创作的大家,他创作了不少的钢琴作品,其中九首奏鸣曲最著名。同时,在其他体裁诸如室内乐、交响乐、歌剧、等方面也都有涉及。他的音乐曲调优美、组织严谨,充分体现了古典时期音乐的特征。胡梅尔虽然没有贝多芬、莫扎特等作曲家那么显赫,但由于他处于古典音乐向浪漫主义迈进的时代,在他的钢琴奏鸣曲中,变化半音巧妙的运用和大幅度的旋律跳动对浪漫派作曲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像舒伯特、李斯特、肖邦、舒曼、勃拉姆斯等诸多作曲大家都或多或少受到了胡梅尔的影响。除了创作外,胡梅尔还首创了艺术家的巡回演出形式。在音乐作品版权保护方面也有建树。

他是古典主义风格向浪漫主义音乐风格转变的先驱。他的音乐创作对后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多方面的因素,胡梅尔的钢琴音乐一直以来并不被大多数人了解与重视。鉴于此种状况,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研究,初步地对胡梅尔及其钢琴音乐创作的情况进行了探索,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胡梅尔一生创作80多部钢琴作品,为了钢琴创作他花了大量的心血,钢琴作品的创作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他的钢琴音乐体裁多样,包括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回旋曲、变奏曲、幻想曲,还有一些钢琴协奏曲和双钢琴作品。在所有的钢琴作品中,他的六首大型奏鸣曲及三首无编号的小型奏鸣曲比较著名。

奏鸣曲一种音乐体裁,现在说的奏鸣曲一般指维也纳古典乐派创立的套曲样式,由不同数目的乐章组成,乐章之间在节拍、调性、速度、情感上形成对比,几个乐章作为一个整体,相互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的大型器乐独奏套曲称为奏鸣曲。奏鸣曲式作为一种结构形式,它的基本部分由三大部分构成,即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呈示部有两个对比部分: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在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之间有一个叫连接部的过渡部分,在副部主题结束后还有一个总结、概括、稳固调性的段落——结束部。展开部是把呈示部出现的素材以各种不同方式加以发展,并可能引入新的素材。再现部与呈示部内容大致都是相同的,只是在调性上发生改变,再现部都必须统一到主调上来。1792至1825年,胡梅尔出版了六首奏鸣曲(有作品号),他的钢琴奏鸣曲创作贯穿一生,但早期和晚期的奏鸣曲的音乐风格呈现比较多的转变。总的来说,早期的几首作品受到莫扎特的影响比较大,风格追随莫扎特的影响。但接下来,胡梅尔在作品中将更多的技术、不协和的音程以及变奏手法、赋格段等形式加入其中,这也显示了他的创作风格的改变,即由古典主义风格转向浪漫主义风格,虽说这只是一种趋势,但足以显示其特点了。下面就其九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作简要论述。

第一首创作于伦敦的C大调奏鸣曲Op.2(a)No.3,c创作并出版于1792年4月,这是他的第一首钢琴奏鸣曲,由三个乐章构成。第一乐章快板,采取规整的奏鸣式,主题动机是两个手音级同时八度下行进行的旋律,节奏以十六分音符为主,随着主题的发展连接部在主题上稍加变化为副部主题的出现做连接,在过渡阶段十六分八度音阶进行变为二八的节奏,右手旋律改变,两个手不是同时进行,右手的旋律有八度音阶和音程级进进行,旋律中没有大跳。副部主题转到主调的属调上进行,旋律的进行是在主题上发展,节奏上没有多大的变化只是八度改为三度和四度的音级向上进行。在快结束时加入颤音、倚音。结束部结束在副部上。展开部调性转变,旋律优美,伴奏与呈示部没有多大改变。再现部是动力再现。副部主题调性回归到C大调,体现其统一性。第二首钢琴奏鸣曲(Op.13,降E大调),该作品创作于伦敦,是献给约瑟夫·海顿的,大概于1805年出版。第三首奏鸣曲(Op.20,f小调),它是一首大型的钢琴奏鸣曲,该作品也创作于伦敦,大概于1807年出版。第四首钢琴奏鸣曲(Op.38,C大调),这首作品是他离开了艾斯特哈奇创作的,大概于1812年出版,但也有文献记载是1807年出版。第五首钢琴奏鸣曲(Op.81,升f小调),是在魏玛创作的。于1819年出版,在九首钢琴奏鸣曲中,这或许是最著名的一首了,最具有创造性。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既有对古典主义风格执着的回归又赋予了作品浪漫主义情调。第一乐章的主题动机为八度级进上行的旋律构成,主要节奏为附点八分音符。这首作品技术上使用起来最多的就是炫技性质的双颤音。双颤音特别强调2指与4指的独立性,在他以后的很多作品中双颤音都时而出现。第一乐章结构非常庞大,为快板,在呈示部出现双颤音的创作手法,大量运用减七和弦,琶音的上下进行,各种装饰音的运用,也是他的创作特点之一,这首曲子最有特点的是再现部,一开始主题原样再现,最后却转到升F大调上,最后这一乐章结束在升F大调的主和弦上。第六首钢琴奏鸣曲(Op.106,D大调)也是一首大型奏鸣曲,1824年3月在魏玛创作,大约于1825年出版。第七首钢琴奏鸣曲(作品号不详,G大调),出版时间可能在18世纪90年代。第八首钢琴奏鸣曲(作品号不详,f小调),于1824年出版。第九首钢琴奏鸣曲(作品号不详,C大调),于18世纪90年代出版。

从胡梅尔的这些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来看,他的创作手法有其自己的特性并也有像贝多芬一样的创作技巧,只是胡梅尔不像贝多芬那样被人熟知,但其实他在当时比贝多芬出名更早。贝多芬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扩展了奏鸣曲的原有形式,他经常运用引子和尾声,有的尾声庞大,甚至相当于第二展开部。在呈示部中,常常扩大的长度,出现多次转折,增加副部的复杂性。

胡梅尔是维也纳乐派的重要作曲家,他的创作几乎涉及了所有的体裁。由于他在钢琴创作方面尤其突出,他通常被界定为19世纪只从事钢琴音乐的一个典型的演奏家和钢琴教育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但是目前大部人对他的钢琴音乐了解并不多。也许贝多芬太伟大了,以至于掩盖了胡梅尔的才能。其实他的作品具有相当高的价值,但是国内却对他的了解少之又少,一位音乐学者应该对其的有更多的了解。希望在以后的钢琴教学实践中,大家能对胡梅尔的钢琴音乐极其内涵做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式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7.

[2] 周薇编.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6.

[3]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5.

[4] 王政.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曲技法的戏剧性表现[J].美与时代,2011,8.

[5] 李京红.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风格[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

[6] F.E.科尔比著,刘小龙,孙静,李霏霏译.钢琴音乐简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2.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音乐民族性的研究》研究成果(14Q098)

作者简介:凌崎(1980-),男,安徽无为人,湖北工程学院音乐学院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钢琴教育和民族音乐学。

猜你喜欢
钢琴奏鸣曲音乐分析风格
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风格比较
歌剧《女人心》中咏叹调《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的音乐分析
孤独与诗意的交织
Schubert Sonata in A Major D664 Op.120(1825)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
莫扎特与的钢琴奏鸣曲与演奏技巧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31 Nr.3》创作与演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