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为儒
(东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大同乐会音乐活动探微
李为儒
(东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大同乐会是我国近现代创办规模较大、历史较长、以习研民乐为主的业余音乐社团。它的前身是郑觐文创办的“琴瑟乐社”,社团以促进世界大同为宗旨,开展民族事业为口号,批判地继承西方文化于中国音乐之中。本文对大同乐会主要音乐活动进行深入探讨,目的在于挖掘大同乐会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做出的历史贡献。
民族音乐;大同乐会;郑觐文;音乐活动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产生了一批侧重教育和学术型的新型社团。这些社团向参加者传授中西音乐知识,通过举办公开音乐会向社会进行普及工作,并推进有关学术研究的工作。大同乐会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形成的。
1872年,郑觐文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辛亥革命后来到上海,先后担任过仓圣明智大学和圣玛利亚女学的古乐教师。1918年,郑觐文在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1004号其弟郑立三家创办“琴瑟学社”。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郑觐文将琴瑟学社更名为“大同乐会”。为了谋发展,蔡元培、梅兰芳、周信芳、史量才等都对大同乐会乐会提供过赞助。在大同乐会任教的有,琵琶教师汪显庭,京戏教师苏少卿、陈道安,昆曲教师杨子永,郑觐文教琴瑟并担任乐务主任。在该会会员以及众多音乐家与社会名流的共同努力下,培养出了许多知名音乐家,尤其对乐器制作与器乐演奏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完善组织机构与人才培养
根据陈正声《大同乐会活动纪事》的记载可得知,1923年时,大同乐会分为三个不同的部门,编译部负责编配、翻译谱例和音乐书籍;研究部的主要职能是研究音乐技能和理论方面的知识;制作部负责乐器的改良与制造,三个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1933年前后,郑觐文还专门成立了国乐养成所和国乐编辑部。而收集古代名曲与民族器乐曲的创作是国乐编辑部的主要职能;国乐养成所的设立,是为确保乐队的发展和未来的路上有更多优秀的音乐储备人才。新部门的成立,对传统古乐的发掘和整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同乐会在近现代培养了许多知名民乐演奏家,如王叔咸、金祖礼、许光毅、秦鹏章、程午嘉、郑惠珏、卫仲乐等。40年代后,大同乐会虽解体,但这些演奏家仍身体力行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建国后,一些成员不乏成为国内音乐院校和民族音乐团体的中流砥柱。
(二)改良乐器与改编古曲
根据陈正声《大同乐会纪事》的记载,大同乐会制作部在1923年就仿制了古乐器多达18种,到1931年时仿制的古乐器共计163种,这样如此庞大的数目,为大同乐会日后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1925年,柳尧章将大套琵琶曲《浔阳夜月》,改编为新型丝竹合奏曲。这就是脍炙人口、驰名中外的《春江花月夜》。1925年,郑觐文将古琴曲《昭君怨》改编成用筝、琵琶、箫、二胡和阮合奏的《明妃泪》。1927年,柳尧章将华秋苹琵琶谱中的琵琶文曲《月儿高》整理出来,改编为合奏曲《霓裳羽衣曲》。此曲一出,引起上海丝竹界的轰动。由以后大同乐会的演奏曲目又增添了合奏曲《国民大乐》,卫仲乐的民族器乐合奏《流水操》是根据古琴曲《流水》改编而成,沈知白的合奏曲《洞仙舞》是根据《洞仙歌》改编,以及秦鹏章根据同名琴曲改编的合奏曲《阳关三叠》等。
(三)组建新型乐队
国民大乐队的成立,首先排练了由合奏曲《铙歌》、《壮台秋思》、《将军令》、《霓裳羽衣曲》、《霸王卸甲》五个乐章构成的《国民大乐》。其中有的灌录了唱片,拍了电影。乐会的合奏乐队,人数在三十一人左右(由于大同乐会乃是业余性质,所以人数只是相对固定),在排练的作品当中用到的乐器有琵琶、笛、小忽雷,扬琴、阮、瑟、风首箜篌、双清、二胡、弓胡、及击乐器大锣、铃、木鱼等等。并且为了更好的去适应大乐队的需要,在民族合奏当中,他们注意到充实中低音并制作出中音拉弦乐器“弓胡”和低音拉弦乐器“幢琴”。1933年,大同乐会和享有“远东第一乐队”美誉的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举办了首场中西联合音乐会。大同乐会选送的作品是《国民大乐》和卫仲乐琵琶独奏《十面埋伏》此后,大同乐会的部分会员还与阿甫.阿隆夏洛穆夫同台演出合作。
(四)音乐理论的贡献
大同乐会在发展过程中,其核心成员郑觐文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并行。总共写作了三部巨著,第一部为1918年所写的《雅乐新编》由上海丙辰杂志社出版;第二部是1925年所著《箫笛新谱》由上海文明书局印刷和发行出版;第三部是1928年完稿,次年由大同乐会出版发行的《中国音乐史》。以上著作为近现代音乐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大同乐会作为新型音乐社团,不仅为我国二十世纪上半叶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它也是西方音乐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不论是在音乐实践中还是在音乐学研究上,都对我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1] 汪毓和.中国近代现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2] 王丽丽.郑觐文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1.
[3] 吴紫娟.大同乐会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