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原艳 陶 勇
自然数映射下的中西数文化比较
陈原艳 陶 勇
[摘 要]数不仅用于计数,而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本文基于对12个自然数的文化内涵解读来探讨中西数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正确理解中西数文化有助于从新的角度认识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心理,提高文化鉴赏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中西数文化;共性;差异
数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时期,为适应社会生产活动的需要,借助于符号而产生的。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进程里,数不仅用于计数,而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本文基于对12个自然数的文化内涵解读来探讨中西数文化。
数字“一”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一”是道之数,道是“一”之指。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切事物中都有“一”的性质和成分,“一”表示数字的开始,还表示万物之始。同时,“一”还可表示全,与一即始相结合,不把少与多之间绝对对立,二者有联系和统一的时候,这代表中国“一元论”的传统哲学观,国家和民族“大一统”的思想正是这种观点的影响和结果。
西方人也认为“一”是万物的本原,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是,从“一”中产生出“二”,在这两个数的基础上产生出各种数字,数字产生出点,点产生线,线产生面,面产生出体,体产生出一切感觉所及的形体以及水、火、土、气四种元素,这四种元素以各种方式转化,创造出有生命的世界。不同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把“一”这个数看成抽象的本原,即不依附于任何事物的实体(吴慧颖,2013:7)。
数字“二”
中国古代矛盾论的“阴阳观”认为,世间万事万物在阴阳两个矛盾统一的范畴中存在。诸如天地、日月、人鬼、生死、吉凶、祸福、男女、昼夜等。阴阳二元论视偶数为吉利之数,“二”自然成为人们所喜欢的数字。而汉语言文字中二数对称美如“对偶”形成为一种独特的修辞方式。据《易经》记载,二是地数,属阴性,为范畴中的次者,这使得“二”有时带贬义,如“两头三面”、“五零二落”。
英语的“二(two)”来源于“dice”一词,是“die”(骰子)的复数,而“die”和““die”(死)同音,所以“二(two)”是个不吉利的数。毕达哥拉斯学派则认为“二”是劣根和罪恶之源,有“对立、逆反”的涵义。
数字“三”
在汉文化里,“三”与中国古代的许多哲学思想紧密联系。《史记.律书》曰:“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老子所说的“二生三”是古代人们经过世代认识经验的不断积累才发生数量认识上质的突破。一旦有“三”,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在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把握到“中”。新生的“三”又会和原先的事物相互作用,出现更多的新生事物,即老子的“三生万物”。《易经》的八卦体系正是建立在“三”和“三”的倍数基础之上。《论语》和《老子》里频繁地使用“三数统括”的方法来说明问题(吴慧颖,2013:17)。
受古希腊古罗马神话影响,英语数字“三(three)”象征着神性。如世界由三位神灵统治,命运女神有三位。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三”即“三位一体”,意指出生、生命、死亡;也指过去、现在、未来;又指男人、女人、孩子。因此,“三”在西方文化里也为吉祥之数,一切好事都成于它,使得“三”倍受西方人喜爱。
数字“四”
“四”源自人类对身体“四肢”和“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界定以及对时令变化的认识中形成的。“四”在中国古代是吉利之数,古人以“四”为尊,常用“四”概括事物。如儒家经典有“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还有齐全、稳定之意,如“四平八稳”“四世同堂”等。但是,“四”因和“死”谐音,所以被现代人视为不吉祥的数字,习语中数字“四”和“三”在一起,有时带有贬义,如“朝三暮四”“挑三拨四”等。
西方文化中,“四”无处不在。构成世界的四大要素:水、火、土、气;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一年有四季;人有四种情感;十字架上的四臂;传播福音的四个使者等。“四”还代表公平、正义和力量。但人们会有意把婚期避开星期四,因为有“星期四,运气衰”的说法。
数字“五”
据《说文》载:“五,五行也。““五”象征“五行”即金、木、水、火、土,这是人们常见的五种物质。《汉书.律历志》说:“天之中数五”。“五”是事物变化的的力量的根源。对数字“五”的崇拜,导致了大量与“五”有关的概念,如“五岳”、“五味”、“五毒”、“五色”、“五谷”等。“五”还和人体的自然形态和生理活动紧密联系。如人体有“五官”,体内有“五脏”。对与“五”有关的天文、人文重要事物和“五”在数系中的性质、地位的这些认识,是引起古人尚五、贵五、爱用五的根本原因(吴慧颖,2013:38)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五”是第一个奇数“三”和第一个偶数“二”相加而得,因此“五”具有生命力,是婚姻之数。但因星期五是耶稣的受难日,所以被视为不吉祥的日子,英语习语中就有“Black Friday”的表达。
数字“六”
古代哲人把“六”看作周期性的标志,代表事物萌生、显现、生长、浮动、腾飞、终极六个阶段。《汉书.律历志》:“地之中数六”,“六”属阴性,但它代表大地,是人类繁衍和万物生长栖居之地,又是万物的最终归宿,因此,“六”还意指“平安和兴盛”,如“六畜兴旺”、“身怀六甲”。又因“六”和“溜”谐音而有“顺利”之意,人们在日期的选择和号码的定夺上也会优先考虑“六”。与“六”有关的事物相当庞杂,带“六”的同一个词语会有多种解释,如“六亲”在《辞源》里就有五种不同的解释。
在西方文化里,“六”具有双重性,可以倾向于善,也可以倾向于恶。“六”在掷骰子时代表成功之数,意指“平衡、健康和幸运”。但在《圣经.启示录》中,该数字带着明显的贬义。带“六”的习语常有消极意义,如英语习语“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hit somebody at six”(给人以致命的打击)等。
数字“七”
“七”在汉文化里是具有双面性的数字。首先,“七”比其他数字具有神秘性,古人对“七”的崇拜广及天文、地理、人文、社会等方面。天文历法有北斗七星,二十八宿星;雨后似登天桥梁的七彩长虹;玉皇大帝有七个仙女,佛塔有七层;中国传统“五男二女”为理想数字。其次,“七”常与死亡联系在一起,“七也者,祸之阶者也”(《太玄.玄图》,“七日不火食”,“死生相与邻”(《荀子.宥坐》)。中国民间一直有人死后“祭七”的习俗,七天祭一次,祭七个七天,共四十九天。因而使得“七”和“八”连用时多带有衰败、悲切的意象。如“七零八落”、“七上八下”等。“七”还和女性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女性生命的基数。《黄帝内经》中全面记述女子生长、发育、强壮、衰老的七年为一周期的生理过程。
西方人对“七”情有独钟,“七”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西方人讲究七种美德,人生有七个时期,希腊的“七贤(seven sages)”,“seven seas ”用来代指世界。上帝和天使居住之地被称为“The seventh heaven”。因此,西方文化视“七”为吉利之数,英语中就有“lucky seven”的说法。
数字“八”
汉文化的“八”与《易经》的八卦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八卦以八种要素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源自“四向”的“八”比“四”更加祥和和尊贵。人们把能坐八个人的方桌称为”八仙桌”;用“才高八斗”来称赞别人的才干;形容会说话办事之人为“八面玲珑”。汉语中含“八”的表达极为丰富。如“八拜之交”、“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八九不离十”等。另外,“八”与广东话“发”谐音,因而有“8”的手机号,车牌号受到现代人的追捧。
基督教认为“八”能给人带来无尽的幸福,带两个“八”的日期更加吉祥,因此,西方人喜欢在8月8日举办丰富的喜庆活动。
数字“九”
“九”作为数不同于一般数字,它源自龙形图腾,在中国文化里有“神圣”之意,象征皇权至上的帝王。如汉语里有“九五之尊”一词来称谓帝王;“九千岁”来称皇帝的王爷。“九”又和“久”谐音,因而爱到人们的喜爱。
基督文化视“九”为万物有序的象征。基督教里天使分九级:六翼天使、二级天使、座天使、统治天使、道德天使、掌权天使、权天使、天使长和第九级天使。在西方神话和宗教仪式中,“九”比“三”出现的频率还要多。诺亚方舟在洪水中漂流了九天才到达亚拉腊山顶。《福音书》记载,耶稣在凌晨三点被钉在十字架上,六点垂危,九点断气。因此,“九”还象征功能消失之意。“九”也常用于文娱和体育活动中。保龄球有九个瓶状柱,高乐夫球场上有十八个洞。西方人喜爱“九”,视其为“神数”之一。
数字“十”
“十”在汉语文化中与十指运算联系,十进制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视“十”为完美的象征,习语里有“十全十美”。“十”为终极之数,在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意味着转折,既有可能孕育吉祥和希望,又可能蕴含危机和凶险。因此,中国人认为做人做事要适可而止,不要过度。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十”是头四个自然数之和,包含了偶数和奇数,使二者达到平衡。西方文化也视“十”为完美无缺的象征。如基督叔有摩西十诫,上帝耶和华有十个秘密的名字等。
数字“十二”
“十二”在汉文化里是吉祥的数字。一年有十二个月;一纪十二年有十二属相;《红楼梦》里有“金陵十二钗”;《水浒传》一百单八条好汉是十二的九倍。佛教的数字观念也会影响到们对数字的运用。寺庙撞钟为一百零八柞,诵佛所持的牟尼珠是一百零八颗,都是十二的九倍。
“十二”在基督文化里象征受上帝垂爱之人。《圣经》载,雅各有十二个儿子,基督有十二门徒,天堂之门为十二扇。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山上信着十二位主神,英国传说中亚瑟王的圆桌边坐着十二个骑士。
数字“十三”
汉语文化中没有对数字“十三”的忌讳,但随着基督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人们也逐渐产生了对该数字的忌讳。
西方文化视“十三”为头号忌讳,让人恐惧不安。对“十三”的禁忌可反映在英语习语中。如“十三个进餐者”, 该习语源于圣经里的“最后的晚餐”:耶稣和十二门徒就餐时,犹大出卖耶稣之后自缢身亡。因而“十三”在西方文化中极其不被接受。
基于对十二个自然数在中西文化中的解读,中西数文化有着相同的地方。首先,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人们自古都有迷信语言的魔力。“社会成员竟以为语言本身能够给人类带来幸福或灾难,竟以为语言是祸福的根源。谁要是得罪这个根源,谁就得到加倍的惩罚;反之,谁要是讨好这个根源,谁就得到庇护和保佑。这就自然导致了语言的禁忌”(陈原,1983)。其次,宗教及神话传说也使人们会对某些数字产生了根深蒂固的观念。如前面提到的“十三个进餐者”,认为十三个人中第一个从餐桌边站起来的人必将死去。最后,人们对某些数字的偏爱或禁忌会受到与该数字谐音的词语的所指意义的影响。
中西数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四方面。第一,中国数文化主要受到儒道佛文化影响,西方数文化主要是受到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第二,汉文化偏爱偶数,以对称为美,以和谐为美,而西方文化偏爱奇数,认为不对称不和谐才为美。如喜欢用数字“四”和“八”构词造词充分体现汉文化以整齐、均衡、和谐的美学原则,相比之下,西方几何学家欧几里得精深地研究过三角形,欧洲早期基督教又视三角形为永恒的象征,使得西方审美不同于东方;第三,数字“三”和“九”的独特文化内涵只存于汉文化里。“三”在古希腊神话被视为尊贵的象征,因而在西方是个被宠爱的数字,使用很普遍。但汉语的“三”因和中国古代的许多哲学思想均有关系,使其拥用丰富的文化内涵。“九”在中西两种文化里都极具神秘色彩,被人们看做心目中的“神数”,相比之下,“九”在汉文化里因形似民族的龙形图腾而在政治文化中占据独特的位置,使得它的神秘色彩更浓,象征意义的历史更悠久。第四,数字“七”在汉文化中带有原生的神秘感,但“七”在西方基督文化的重要位置却是在汉文化里不可比拟的。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 贺俊杰,铁红玲.神圣的数[M].湖南: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3] 吴慧颖.中国数文化[M].湖南: 岳麓书社, 2013.
(责任编辑:良士)
[作者简介]陈原艳,六盘水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贵州六盘水,553004);陶勇,六盘水师范学院学生处(贵州六盘水,553004)。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53(2016)01-0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