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迪吉
第二十届中国现象学年会综述
黄迪吉
2015年12月5日至6日,由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主办,《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协办的第二十届中国现象学年会在中山大学哲学系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是“德法现象学”,收到的论文共80余篇,邀请了全国包括香港、台湾在内共100多位学者出席,近70位学者在会议上作了报告。
12月5日的上午,年会的开幕式在中山大学哲学系锡昌堂8楼的讲学厅举行。开幕式由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方向红教授主持,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小文、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所长倪梁康教授、《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肖德生教授、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副院长夏宏教授先后代表主办方和协办方致辞。作为最早的倡办者和最重要的见证人之一,倪梁康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20多年来的历程,对那些为中国现象学事业贡献良多的学人、出版者和传播者所做的努力表示深深感谢,同时也深切缅怀几位为中国现象学的发展倾注过心血的已逝学者,最后对现象学、现象学的历史与发展以及在中国的状况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由于本届年会参加学者众多,提交和报告的论文也很多,所以从5日的下午起,大会进入分组论文报告讨论的阶段,设立三个会场分成三组同时进行,每组都进行六场讨论。本届年会的主题是“德法现象学”,与会学者围绕德国和法国现象学家的哲学思想从多个视角进行深入阐发和讨论。
众所周知,德国是现象学的发源地,也是最重要的现象学阵地。正是在德国,胡塞尔开启了现象学,吸引了一大批富有才华和思想的哲学家,从而形成了哲学史上轰轰烈烈的现象学运动。探讨现象学史上这些经典现象学家的思想,无疑会直接帮助我们理解现象学的深刻洞见。
(一)胡塞尔
对胡塞尔的重要概念的辨析、阐发对理解整个现象学是极其重要之事,也是现象学学者应有的基本功。在开幕式的主旨报告上,来自台湾高雄中山大学的游淙祺教授借助德里达在《声音与现象》中对胡塞尔关于现象学心理学与超越论现象学之间的划分引发的问题,阐述了在重视超越论现象学的同时不能忽略现象学心理学的向度。滨州学院的邢乃华博士选取胡塞尔静态现象学中的世界概念进行剖析。他认为,世界概念揭示了作为视域的世界、代现世界与观念世界之间的结构上奠基关系,阐明了客观的外部世界是主体性的意向成就。重庆大学的唐杰博士则从胡塞尔现象学中的“动机引发”(Motivation)概念入手探讨其普遍化意义,指出这个概念在现象学中的重要位置以及广泛牵涉。华侨大学的李忠伟博士关注的是胡塞尔在先验转向前后的感受概念,认为其充满张力,甚至可能陷入两难困境,但深刻的困境不仅能促进对感受的本质认识,而且迫使我们寻找感受概念的出路。东南大学的何浩平博士的报告认为,《算术哲学》存在两种意义上的心理主义:良性的和恶性的。《算术哲学》的第一部分至多只是一种“良性的”心理主义,真正“恶性的”心理主义则体现在第二部分和未出版的第二卷。西南石油大学的潘建屯博士的论文探析胡塞尔的理性历史目的论。他认为,理性历史目的论不仅是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理论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更是其先验现象学的“最高问题”。南京大学的尹海丹的报告通过对《逻辑研究》前后两版中一个转变的追索,揭示了纯粹自我如何从无到有与胡塞尔同时期进行的内时间意识研究的直接关系。
哲学家的思想之间的同异之处往往昭示着问题的困难与重要,也往往是思想生发火花的地方,因而挖掘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异同比较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多位与会学者对于胡塞尔与哲学史上其他哲学家进行了比较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的张廷国教授从胡塞尔对康德认识论的批判角度来剖析现象学的方法与体系,他认为,胡塞尔对康德哲学所做的认识论上的批判体现了两位哲学家不同的思考进路和思考方式,对于理解现象学方法和康德哲学都非常重要。云南大学的杨宝富博士针对海德格尔关于胡塞尔与黑格尔“殊途同归”的论断,给出了一种新的“胡塞尔黑格尔异同论”。安徽大学的张能为教授则就从胡塞尔到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中的“生活世界”理论进行意义梳理与诠释。中南大学的雷良博士力图探析胡塞尔科学哲学与西方标准科学哲学的关系,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可以藉此揭示胡塞尔科学哲学的理论价值。河南大学的曾云博士的报告立足于胡塞尔意向性的行为现象学,以意志这种实践意向性行为为中心,揭示实践行为在胡塞尔先验现象学中的地位和变化以及意志与悬搁和先验还原的关系。
在一些学者看来,胡塞尔现象学过于关注先验的维度,关注纯粹意识,把身体的维度忽略了,这就造成了很多严重的哲学问题。令人欣慰的是,愈来愈多的学者发现身体的问题在胡塞尔那里并不是缺席的。南开大学的郑辟瑞博士指出,在与交互主体性相关的语境中,胡塞尔多次讨论了身体如何被构造为一个躯体的问题。郑辟瑞根据对胡塞尔的著作和文稿的解读考察胡塞尔对此问题的分析,从而梳理出一条理解这个问题的路径。肇庆学院的陈伟博士以胡塞尔现象学中的“身体”概念来说明通往超越论现象学的生活世界道路,认为对身体的构造功能的越来越深入的研究对胡塞尔最终放弃笛卡尔式道路而走上生活世界的道路起着重要作用。安徽大学的单斌博士则就胡塞尔现象学中身体与空间构造的关系来考察胡塞尔身体现象学,指出身体在胡塞尔现象学中的重要作用。上海大学的罗志达博士的报告探讨具身性与交互主体性的关联,认为胡塞尔的身体理论是整个现象学运动中重要的理论资源之一。
借助胡塞尔的思想资源来思考、回应其他哲学问题往往能产生更好的思路。华南师范大学的李云飞教授认为,耿宁基于“良知三义说”为我们进入阳明的思想世界提供了路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疑难,而胡塞尔关于“争执意识”的现象学分析似乎可以为我们理解阳明的“良知”概念提供另一种视角,以展示良知现象之意识结构的另一面向。西南政法大学的卓立博士对比胡塞尔的历史现象学隐含的观念史与目前通行的观念史,指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不仅必定隐含着观念史的可能性,并且这种观念史必然是一种更为彻底的真正的观念史。华南师范大学的陈群志博士则试图辨明分析哲学学派和现象学哲学学派应对同样难题的不同解决方案,力求通过胡塞尔现象学的时间分析来解释“如何构建时间系列二分对立的统一性问题”的难题。
(二)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一直是中国现象学界关注最多的思想家,本届年会收到的以及在会议上宣读的论文关于海德格尔的也是最多的,甚至是海德格尔思想的方方面面。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与纳粹的问题一直是学界的关注点和争论点,这个问题自2014年年初“黑皮本”出版后就又迅速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与会学者就相关的问题展开讨论。作为年会的第一个主旨报告,靳希平教授在他的报告中认为,在海德格尔的共在概念中缺乏爱和友谊的位置,如果我们考虑到海德格尔在“黑皮书”中灾难性的政治问题是从作为人生现象学的基本主旨的实践运用中引发的消极结果的话,那么这一缺乏是极其严重的缺陷。海德格尔的政治品格与他的哲学思想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联,与会学者可能存在不同见解,但另一方面,对“黑皮本”的关注并不仅仅限于海德格尔与纳粹、反犹主义的问题。香港浸会大学的梁宝珊博士认为,“黑皮本”虽然可能会与纳粹主义、反犹主义有些瓜葛,但还是可以给予高度的学术评价。她以《海德格尔全集》第94卷为根据,尝试追踪海德格尔在存在的隐蔽领域内游走过的思路。贵州大学哲学系的张柯博士的论文聚焦于“黑皮本”和海德格尔的公开作品中对笛卡尔的论述,努力追问和阐释海德格尔思想道路上的“笛卡尔形象”。
海德格尔的思想深邃,对其义理进行辨析就显得尤其重要。首都师范大学的朱清华博士剖析了海德格尔的ληθη(遗忘)与(真理)的关系:α-ληθεια开端上的对立本质是ληθη,构成α-ληθεια的涌现和自我遮蔽—没落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爱相生。山东大学的蔡祥元博士的报告处理的是海德格尔思想方法与语言问题的关系,认为语言问题不仅是引发海德格尔思想方法的重要契机,而且直接关乎此思想方法的形成。朱松峰以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的“实际生活经验”思想来对《存在与时间》中几个重要问题进行阐释,以期更好地理解这本现代西方哲学的经典之作。
海德格尔与哲学史上其他思想家之间的思想渊源也是多位与会学者关注的话题。四川大学的熊林教授分析海德格尔论亚里士多德的“努斯”概念,认为海德格尔基于对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卷的阐释分析了“努斯”在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双重作用,即它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上揭示着本源。上海交通大学的陈勇博士在《生存、知识与本真性》主题下论述了海德格尔的实践哲学与亚里士多德之间的渊源关系和异同,指出海德格尔始终坚持实践以及实践性知识的优先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毛竹博士的报告揭示了海德格尔对笛卡尔哲学的现象学改造,意图建构《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与笛卡尔哲学直接“对峙”的“史前史”。兰州大学的仲辉试图依循先验想象力问题发生的轨迹,并将此延伸至海德格尔《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一书中对康德的评论,对二者进行比照研究。台湾辅仁大学的黄铭惇以“简化(Reduktion)与解构”来刻画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方法与差异:胡塞尔以“先验简化”把现象学作为哲学方法来迈向理性,而海德格尔认为理性经验是传统形上学对“存在经验”的误解,必须进行“本体解构”以回到原始经验与意义。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的李旭博士以“情感的伦理与历史本体意蕴”为题来论述舍勒和海德格尔对情感的现象学分析,探讨了他们之间的渊源关系和异同。来自德国艾希施泰特大学的贺念的报告了探讨海德格尔与一位常被忽视的新康德主义哲学家拉斯克(Emil Lask)的关系。他认为,如果海德格尔与拉斯克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澄清,海德格尔思想中的很多基本问题就无法得到充分和成熟的理解。
此外,山东大学的李章印教授报告以海德格尔的思想为出发点,讨论了理解人生的各种方法与如何理解人生本身、人生的本真的和非本真的意义以及生存论现象学的修行等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的杜战涛博士则根据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中一个关于此在与常人关系上的隐喻探讨其中蕴含的正义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的马琳博士根据《存在与时间》解读海德格尔艺术哲学,试图阐释艺术作品深层含义。宝鸡文理学院刘海伟博士的报告就海德格尔的布莱梅讲座剖析技术时代的危险与拯救。
(三)其他德国现象学家
除了胡塞尔、海德格尔两位现象学巨擘之外,其他德国现象学家也是与会学者关注的对象。作为年会开幕式上主旨报告之一,同济大学的孙周兴教授给大家带来一个颇有争议的题目《尼采的科学批判——兼论尼采的现象学》。尼采有现象学吗?当我们说尼采的现象学时,会不会是一种过度解释?孙周兴结合尼采的著作,努力树立起“作为现象学家的尼采”。同济大学的张振华博士的报告在哲学史潜流的背景下对现象学家芬克的游戏思想进行梳理与评价,认为芬克讨论游戏问题的最积极意义是打开了一个宇宙论的视野,但同时也有其局限性。云南大学的赵灿博士依据伽达默尔的《哲学的开端》分析伽达默尔对“开端”的思考,认为“开端”就意味着无数的可能思考哲学的开端,也就是思考思想的可能。宁波大学的冯芳博士的报告则介绍新现象学家施密茨对意识的“内在殊胜性”的解读和“自身意识悖论”问题的探究,展示了意识哲学的另一种可能。
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法国的现象学“师承”德国现象学,但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尤其是在对身体维度和他者/他异性的强调上,法国的现象学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宝贵的思想资源。本次年会上宣读的论文不少就法国现象学的这两大特色进行了剖析阐述。
(一)梅洛-庞蒂
梅洛-庞蒂无疑是法国最重要的现象学家之一,特别是梅洛-庞蒂对身体维度的强调,一直被视为是对德国现象学的一个重要补充。南京大学的马迎辉博士的论文通过梳理相关的材料,论证了梅洛-庞蒂早期现象学在“意向性”、“身体”和“存在”这三个问题上对胡塞尔的继承和发展补充。巢湖学院的胡万年博士的报告中指出,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包含丰富的具身观念,是当前认知科学中具身研究范式的哲学基础,对于解决传统的身心关系问题提供有益启示。
武汉理工大学的庞培培博士的报告则阐述梅洛-庞蒂对萨特否定哲学的批评。在梅洛-庞蒂看来,抽象的否定活动以及“自为—自在”、“存在—虚无”的模型无法完全解释现实的知觉经验,萨特的现象学不得不陷入理论内部的不融贯和自相矛盾。
(二)勒维纳斯①对于Emmanuel Levinas名字的翻译,与会学者不尽统一,分别译成列维纳斯、莱维纳斯、勒维纳斯,本文统一译为勒维纳斯。
勒维纳斯是当代法国重要的哲学家,其哲学思想有着重要的现象学渊源,但又对早期的经典现象学家保持批判立场,自成一家,近些年逐渐引起国内学界的重视。在这次年会上,勒维纳斯成为与会学者关注的现象学家。
年会闭幕式上的两个主旨报告都是探析勒维纳斯的思想。山东大学的张祥龙教授在他的报告《勒维纳斯论“家”和“家人关系”——绝对他者拉出的生命道德时空》中指出,勒维纳斯需要“家”及其相关的思路来使他对“绝对他者”的哲理获得思想的血肉生命,在对夫妇、生育和亲子的讨论中,勒维纳斯揭示了家庭是人类时间之源,是我与绝对他者关联之处。香港中文大学的刘国英教授的报告《勒维纳斯的战争暴力的现象学》认为,勒维纳斯从各种不同的切入点来试图说明“伦理作为第一哲学”之论旨,他在《整体与无限》中透过战争暴力的现象学来说明他人的首要性、他人就是超越、是他人赋予我自由,等等,这是最为独特、也较少受关注的说明。刘国英对此进行扼要分析,然后指出这一方向通往一种新的时间意识学说。
勒维纳斯的思想是在对西方哲学传统(特别是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基础上的,所以将勒维纳斯的思想与其他思想家(特别是海德格尔)做比较也是应有之义。来自台湾高雄中山大学哲学研究所的杨婉仪博士以《存在与时间》为例,从区分具毁性的死与构建海德格式存有论的死亡入手,展示了勒维纳斯如何以其伦理观批判海德格式的存有论。山东大学的李俊博士认为,萨特与勒维纳斯都深入批判了海德格尔的死亡概念,他们不同意海德格尔将“向死而在”作为生存的根本结构,但从相似的论证出发,他们也走向了深刻歧异。湘潭大学哲学系的方秋明的报告将勒维纳斯和海德格尔的本真观进行比较,认为前者的“为他本真”是对后者的“为己本真”的超越和反转。
而来自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University of Canterbury)的伍晓明先生则探讨了勒维纳斯的翻译问题,他以勒维纳斯的“Autrementqu’êtreou au-delà de l’essence”为例做了题为“哲学的翻译与翻译的哲学”的报告。
(三)其他法国现象学家
除了梅洛-庞蒂和勒维纳斯这两位现象学家之外,与会学者的报告还涉及其他法国哲学家。复旦大学的张庆熊教授所做的报告通过对哲学史相关问题的梳理与辨析,在“时间、生命与直觉”的主题下论述了柏格森的问题意识和哲学思路,指出柏格森主张依靠对意识绵延和生命冲力的直觉建立本体界的形而上学,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概念思维建立现象界的科学。台湾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的吴俊业博士的报告《他者的看与触》阐释萨特关于他者的感性经验之讨论,以胡塞尔对于他者现象之分析作为对比模型,依循现象学进路判别其特点及限制。北京大学的吴增定教授则关注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马里翁的思想。他通过展现马里翁在《无需存在的上帝》中对海德格尔的批评,指出马里翁借此突破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视野,得出自己的上帝观。温州医科大学的黄旺博士的报告辨析法国当代另一重要哲学家斯蒂格勒技术现象学中的核心概念“第三记忆”,认为此概念的明确提出是时间现象学的重大突破,但需要进一步探赜与辨正。上海交通大学邓刚博士梳理出法国哲学中思考身体的两条线索:从心物之分出发将身体化约为物质或精神和从各类感受活动中把握作为身体之身体,并对此进行评论。贵州大学的罗绂文教授则论述现象学美学代表人物杜夫海纳关于审美对象论对康德理论的继承与转换。
除了专述德法两国现象学家的思想之外,还有学者从现象学整体或者从现象学与其他学科/思想家的关联入手来展现、挖掘现象学的深度和广度。
中山大学的钱捷教授在开幕式的主旨报告上分析了四种关于所与的理论:(逻辑)经验论的、现象学的、生存论的和爱洛斯的,认为它们其实都未能兑现关于奠基的诺言,对此他给出了自己的论证并指出这些理论失败的根源所在。与此相对应的是,浙江工商大学的徐晟博士从范畴史的角度考察了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被视为现象的东西如何发展到现象学家谈论的所/既与性,从马里翁的视角阐述了康德、胡塞尔、海德格尔等哲学家对这个问题处理的不足。
同济大学的高松博士的报告尝试从近代物理学的起源、第一和第二性质、(思想)实验、数学化、最终“基质”等角度对物理学进行现象学的分析和思考,并初步给出富有启发的结论和深刻的质疑。浙江大学的王俊博士探讨从现象学到生活艺术哲学的学理机制。他认为,克服意义的空乏、恢复生活意义是胡塞尔现象学基本动机,此动机必然要关注生活艺术这样的“元—实践领域”。山东大学的陈治国博士的报告试图从亚里士多德与现象学传统的角度探明医术的本质。兰州大学的李菁博士把现象学划分为五阶,并借助电影《星际超越》讨论现象学第五阶的可能性及其相关议题。湖北民族学院的贺方刚博士的报告探析康德的“Schema”概念的现象学意蕴,认为康德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现象学之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尚杰教授主要以尼采为例给大家展示了哲学中格言式的写作风格。尼采的永恒回归学说历来令人困惑,同济大学梁家荣教授的报告针对海德格尔关于永恒回归学说的解释进行评析。厦门大学的周建漳教授的报告从语义、谱系和语用的层面讨论真理的问题,认为当代主流的真理观不能涵盖“真理”的丰富维度。山东大学黄启祥博士的报告中分析了施特劳斯如何误读了斯宾诺莎,从而认为施氏关于《神学政治论》中存在着显见表述与隐秘表述的观点难以成立。
除了上述在年会上做报告的学者之外,还有张志扬、庞学铨、陈嘉映、张灿辉、陈小文、陈立胜等学者主持了各个分组会议,并参与了相关讨论。
12月6日下午,在各场讨论结束之后,闭幕式于中山大学哲学系锡昌堂的8楼讲学厅举行。闭幕式由倪梁康教授主持,张祥龙、张志扬、游淙祺、刘国英、朱刚等学者在闭幕式上发言。他们对这次年会的成功举办给予肯定,也就现象学在中国的发展发表了自己的感言。
本届年会围绕“德法现象学”的主题在两天内进行了多场报告与讨论,与会学者所报告的主题涉及现象学的各个方面,展现了现象学丰富的理论资源和独特的哲思魅力,也展示了当前中国现象学研究的基本状况。
(责任编辑:韦海波)
作者简介:黄迪吉,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