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欧根·芬克之手
附录二: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哲学体系”的布局
出自欧根·芬克之手
引论:哲学“体系”的现象学观念。开放的工作视域的体系;体系作为标示与问题概略。——批判的分析。
第一编:论哲学的开端与原则
一、世界中的哲学。(1)源自自身思义观念的哲学之自主论证。自身思义作为绝对的证实;哲学作为最终论证的“科学”。(2)“科学”的形式本质:关于“相应性”、“直接明见性”与“间接明见性”的要素分析。对一种“自在第一的明见性”的要求。(3)自身思义的境况:在先被给予的世界。对这种在先被给予性进行临时描述的任务。这样一种论题化的原则特殊性(对因其自明性而得以避开我们的“自明之物”的课题化)。对“传统”概念的原则扩展。(4)个体经验之“普遍统觉”的先行性建基于在先被给予性之中。世界的已知性特征。(5)人的在先被给予性:构成的能力与熟悉的动觉系统。(6)不仅是现时的、各自(je-eigen)被经验的世界的在先被给予性,而是完整意义的“世界”的在先被给予性。世界作为通过直接经验以及主要是通过间接经验而在先被给予之物的总和:世界是一个交互主体的传统!(7)常态与非常态之区别的在先被给予性。所有世界经验都涉及验证经验的“常规”。非常态作为对“世界实存”的怀疑动机。(8)“具有更高尊严之世界”的明见性作为各自内心世界之存在者的明见性。“世界”作为存在与假象的抉择视域。(9)笛卡尔的经验批判作为世界实存的可疑性动机是不充分的。(10)普全的自身思义作为不仅是对这个现时被经验到的世界,而且是从在先被给予性的各个维度出发对这个在先被给予的世界之完整意义的本底质疑(并非怀疑):例如,历史!这种质疑的各个阶段:1.对所有间接经验和经验遗产加括号;2.对我的本己经验的所有假设及其所有回溯效用加括号。返回到自身思义的当下处境上。(11)相对于被经验到的(直接的和间接的)世界,我自己和我的当下的灵知论(gnoseologisch)先行性。(12)对在体的(ontisch)先行性的主张作为背谬的自负:人类学的观念论。对这种有力的哲学动机做出证实的任务。
二、现象学的还原。(1)现象学还原作为对人类学-观念论的“还原”的最内在目标意义的揭示。关于笛卡尔向“本我—我思(ego cogito)”的回溯。(2)现象学还原的人类学前形态原则上还始终处于在先被给予的世界中,始终处在作为一个人的主体性的自身统觉中。对“自然观点”的超越论概念的前说明。(3)在《[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中对现象学还原的形式—指引的进行(Vollzug)。对在先被给予的世界或对“自然观点”的加括号作为对实施的进行的指示。在形式—指引的进行与实施的进行之间的区别并不等同于在象征—符号的进行与表达—严谨的进行之间的区别。(4)对现象学还原的课题性阐明。(5)对在现象学还原之理解中的内在危险的讨论。犹疑派(Aporetik)!(6)现象学概念性的方法问题:世间的—在体的概念向超越论概念的转换。“超越论假象”的源泉。
第二编:回退的现象学
一、超越论主体性的要素分析。(1)以还原的方式被开启的超越论主体性的“不确定
性”;超越论“存在领域”的视域性(自身构成的“第二阶段的在先被给予性”)。(2)对时间化方式的最初划分,以及对“本我论的”、“交互主体的”时间化方式的最初划分。内在时间作为回退的现象学的普全视域。(3)本我论的“世界现象”(以交互主体的方式在先被给予的世界)的结构释义。首先是在当下中的释义。对感知的范例性分析。(4)现时的意向性与隐含的意向性。对可能经验的仔细分析。权能化(Verm觟glichung)!(5)对过去和将来的本我论分析。联想的现象学理论的前形态。联想与当下化的构造功能。(6)真理与现实的构造性问题域。参见《笛卡尔式沉思》的第三沉思。(7)“观念化”(Ideation)的现象学。(8)“逻辑—形式”的现象学。
二、超越论本我的自身构造。(1)自我现象学作为所有意向的极。(2)习性现象学。(对“信念”、“决断”、“有意义”的范例分析,即理论的、意愿的和实践的习性。)
三、向原真的世界现象以及相关的原真主体性的还原。参见《笛卡尔式沉思》的第五沉思。
四、陌生经验分析,而且是要素分析:局限于现时在场遭遇的他人。对超越论的“时代合作社”(Zeitgenossenschaft)的释义,它使得人类合作社的构造得以可能。在他人身上进行的超越论的共还原(Mitreduktion);对现象学观念论的前说明。
五、方法反思:原样式与意向变项(原样式的要素分析的现象学优先地位)。回退的现象学的“素朴性”:“在先被给予的世界”的超越论相关项。对“边缘问题”的指明!原样式与意向变项之间的对立是不断反复的:回退的现象学作为原样式的现象学对立于观念发生的前行现象学!
第三编:前行的现象学
一、方法问题。(1)对静态—回退的现象学之概念的界定与限制:它是对超越论主体性的释义,只要这个主体性是在先被给予的世界的相关项。前行的分析是对超越论生活之完美性的进攻。回退的分析作为拆除的分析;前行的分析作为构建的分析;(2)前行的分析既非“发生的”亦非对“可能性条件”组成指明的:所有发生都以内在时间为前提(发生现象学是关于原创立和习性的理论)。前行的现象学的发问并不朝向习性,也不朝向奠基。(3)前行的分析的“构建”特征。(4)传统的发生问题(空间表象的起源等等)是前行的问题的前形态。世界的自在存在的实在论—心理学的前提。世界表象本身的起源是一个恰恰在人的心灵之中的内心世界事件。前行的现象学探问空间本身的起源而不是空间表象的起源。(5)内在时间的在先被给予性的消解。传统的起源问题自身转变为原意向性分析。
二、原意向性的现象学(“本能”现象学)。(1)原意向性尚未被分化:成功的存在构造作为善业。动感的活动空间的建构。原欲望的意向定局、“无意识”的问题。(2)原联想的现象学:原素领域中的前在体的(pr覿-ontisch)统一构成。原被动区域中的融合现象与分离现象。
三、原意向的空间构造的前行分析。
四、存在作为“观念”:存在阶段理论;前存在的(Vor-seins)的各个阶段以及世界存在的各个阶段(例如,前理论存在与理论存在)。
五、对至此为止的进程的反思。对超越论的经验的批判。
第四编:现象学的形而上学之概要
一、现象学的观念论与超越论的历史性问题。
二、本我之“事实”的超越论必然性。在本我论的中心单子中,超越论—历史的交互主体性的中心化。
三、“世界唯一性”的超越论演绎。
四、“素朴性”的超越论权利之复原(将“自然观点”构造性地定义为超越论生活本身的一种生存方式)。
五、走向自己本身的超越论倾向(在宗教、智慧中以及在世界生活的伦理真正性中的前形态)。哲学作为绝对者的功能:作为绝对主体性的揭示者,哲学家是“世界精神的经理人”。对一门历史哲学的展望。——作为“超越论的执政者”,哲学家具有最高真正性的可能性,他的履行义务作为榜样:对柏拉图的国家思想的现象学复原。
第一编:普全—超越论的审美论的观念
第二编:自然与精神
第三编:从纯粹的内心理学到超越论的现象学
(责任编辑:韦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