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艳 华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南阳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
郭 艳 华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2015年《南阳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出台,提出从2014年至2025年打造以旅游产业集聚区为主体的南阳市旅游产业新体系,以建设国家5A旅游产业集群和旅游产业集聚区为突破口,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旅游产业集聚区是指依托相应资源,以旅游设施集聚、旅游要素集聚和旅游产业集聚为主体形成的规模型区域,区域内旅游吸引物、旅游供应商、旅游服务商、相关企业和部门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用、信息互通、功能互补,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培育旅游产业集聚区,就是围绕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和品牌,政府和企业有计划地整合规划,高度集聚旅游产业要素,延伸产业链。
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自然资源丰富、人文资源深广,拥有伏牛山山水文化品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品牌、楚风汉韵文化品牌、桐柏红色旅游品牌,形象突出,各具魅力。近年来,南阳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推进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其中赊店古镇商埠文化产业园、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仲景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内乡宝天曼生态文化旅游区、南都古城文化旅游区已投资在建。
1.政府支持,企业参与
政府统筹考虑、高瞻远瞩,定位南阳旅游业发展总体战略布局为“一心一带双环四区”,着力打造形成汉韵古城旅游中心、南水北调中线旅游观光带、东西两向环状黄金旅游线以及厚重南阳城、浩瀚丹江湖、壮美伏牛山、红色淮河源四个旅游区。“十三五”期间共规划旅游建设项目210个,总投资1800亿元,吸引本外地旅游企业、旅游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积极参与。
2.资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
南阳市整合丰富的旅游资源,科学规划,突出资源特色。提升武侯祠、汉画馆、医圣祠、内乡县衙、山陕会馆、南阳府衙、荆紫关清代一条街等名胜古迹的旅游开发水平,彰显南阳厚重的文化底蕴;发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的品牌优势,整合丹江水库及周边旅游资源,全力建设渠首·丹江湖国家5A级景区;深度开发伏牛山山水景观、生态资源和中医药文化,打造国家级山地观光、休闲、养生旅游区;加快淮源景区建设步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盘古文化、宗教文化,打造灵秀淮源品牌。
3.产业集聚生硬,产业链条不足
政府主导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偏重于硬件和形象建设,而在诸如园区定位、发展模式、融合方式等软件方面考虑不足,集聚区内的景区多是简单相加“拼合式”的,缺乏整体规划,甚至同类景区之间定位雷同、相互竞争,同时与之相配套的园区服务和管理建设没有跟上,旅游产业向传统产业渗透不足,导致集聚区只是形式上的聚集,整体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链条尚未延伸和完善。
4.产业要素不完善,实施政策欠缺
南阳属于三面环山的盆地地貌,河南省区域面积最大地级市,豫鄂陕三省交界带,这种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同时也是南阳交通受困、对外交流受限的原因所在,交通网络暂不发达,公交、车站、交通标识等交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酒店建设方面,从数量上看供过于求,酒店市场经营低迷,从质量上看现有酒店接待水平整体偏低,缺乏满足旅游市场需要的观光度假型酒店。餐饮、娱乐、购物产业要素也建设不全。另外,虽然政府在旅游产业集聚区规划、资金投入、招商引资等方面出台了系列规划和指导意见,但更多的是纲领性文件,在具体实施方面缺乏可执行、可操作的政策条款。
基于南阳旅游资源丰富、景区特色鲜明的特点,采用景区依托型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是适宜之举,即依托景区发展,充分发掘旅游资源以吸引旅游客源、带动旅游消费,由此吸引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旅行社等企业集聚和开发,从而形成产业集聚。
1.打造“四色”旅游产业集聚区
根据南阳“一心一带双环四区”规划,着力打造四个旅游产业集聚区:(1)古色南阳文化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区,以南阳深厚历史文化景区为载体,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和传统社区体验旅游产品,构建南阳城镇旅游产业;(2)蓝色丹江渠首水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区,以渠首水博苑、丹江湖为载体,综合开发水科学研究科考、渠首观光、水库生态休闲等旅游产品;(3)绿色伏牛山养生旅游产业集聚区,强化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打造国家级生态旅游和养生旅游区,配置养生服务与设施;(4)红色桐柏山淮源旅游产业集聚区,以淮源景区、红色旅游大院为核心,突出“源”和“红”的理念,发展独具特色的红色教育旅游产品。
2.推进旅游项目建设
在景区建设方面,强力推进重大项目,确保如期建成运营,力争把老界岭打造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在旅游交通建设方面,重点改造提升低等级和破损旅游道路,进一步完善境内高速公路网络,努力为游客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旅游交通条件。在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方面,重点建设区域性游客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在旅游企业建设方面,支持有实力的大企业、大财团对景区、酒店、旅行社等市场主体进行资产整合和资本融合,组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推动旅游产业朝着品牌化、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3.延伸旅游集聚产业链
旅游产业集聚不仅是空间上的聚集,更是旅游产业链条的联结和完善,旅游产业链条一方面包括旅游带动的住宿、餐饮、娱乐、购物、商业类旅游企业,另一方面包括满足游客、城镇居民生产生活所需的交通、医疗、通信、金融等相关产业,围绕旅游产业链横向、纵向一体化延伸,依靠景区所吸引的客流带动消费,逐步转变对景区门票收入的依赖。大力发展旅游购物业,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土特产品,建设商业街区和旅游购物场所;发展旅游娱乐业,推出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建设演艺场、酒吧、茶吧等娱乐场所;发展旅游住宿业,构建集星级酒店、主题酒店、度假酒店、乡村酒店、农家客栈为一体的多元住宿体系;完善旅游交通体系,实现景区之间公路联通、景区内部旅游线路畅通,完善游客咨询、标志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
4.大力培育旅游人才
全面深化京宛合作,切实抓好人才培训,并以南阳师院、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高校为依托,建立旅游人才培训基地,与旅游企业加强交流合作,为旅游企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政府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旅游教育,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正规化、系统化培训,推广先进的旅游经营管理模式,推行旅游行业标准化管理。实施“人才强旅、科教兴旅”战略,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实施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健全导游评价制度。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导游工作,鼓励专家学者和大学生等积极参加旅游志愿服务活动。
5.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完善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有利于产业集聚的土地政策、资金政策、税收政策、投资政策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全社会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为旅游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另外,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安排专项旅游经费,引导旅游向集聚化方向发展,在一些基础设施投入、道路交通投入方面尽可能考虑旅游发展需求,推进旅游集聚区与城镇化互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