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培养路径

2016-02-02 08:19
南都学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律大学生

郑 盈 盈

(南阳师范学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培养路径

郑 盈 盈

(南阳师范学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建设法治中国的迫切需要,然而综观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还存在着法律知识不足、法律观念模糊、缺乏法律意识、违法犯罪现象不断增加等问题。解决上述问题应从法律传统、社会、学校和家庭四个方面了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原因,优化社会、学校、家庭环境,深化课程改革、开展法制实践、加强网络宣传等,努力培育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观念模糊,意识淡薄

作为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观念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依据和标准。法律知识的欠缺直接导致大学生法律观念的模糊,例如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分不清楚违法与犯罪的界限,认为违法就是犯罪,犯罪就是违法。还有部分学生混淆了法律和道德,把道德规范等同于法律规范,认为只有社会主义道德无法约束和调节的矛盾,才需要诉诸法律。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唯我独尊,与他人相处时一言不合即恶语相向,大打出手;或者漠视他人权益,无事生非,恶意中伤。

权利和义务是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因此,培养权利意识对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学生对权利的概念更多地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根据一项针对大学生诉求法律维护权利意识的调查,有42.67%的学生同意“只有私下解决不了的问题才应求助于法律”,15.41%的学生遇到法律纠纷选择“托人私了”,有52.54%的学生买到假冒商品后只能“自认倒霉”[1]。由此可见,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大学生意识不到要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或者虽然知道可以诉求于法律维权,但是缺乏相应的指导和保障,导致他们在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方面表现不够积极,私下解决问题是大部分大学生的首选途径,相当一部分学生习惯于忍气吞声,甚至用不合法的手段解决问题。

(二)法律信仰缺乏,意志薄弱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引导,法律观念日渐深入人心,但是权力至上等传统政治和法律文化仍然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法律尚未成为权力运作的真正依据。加上现实生活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部分大学生便过分夸大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影响,降低了法律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找关系、有熟人才能办事”,严重制约了其对法律的认同,使之崇尚金钱和权力地位而缺乏法律信仰。

(三)高校的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

大学生曾经被视为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已日渐突出,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和犯罪人数自1995年开始上升,2001年比1995年增加了54.5%,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1%,呈现出广泛性、隐蔽性、智能性、突发性、凶残性、知法犯法性等特点。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马加爵案、药家鑫案和林森浩案等大学生严重刑事案件的相继发生,大学生犯罪问题已经引发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2]。

二、培育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深化法制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法制教育质量

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时,应将培育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纳入其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载体作用,一是要配备合格的师资,任课教师需具备法学专业背景,定期参加专业培训,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其法律素养。二是要优化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专业需要,提高其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突出法律意识教育,结合实际生活和时政热点引导学生从法律的角度,用法律的思维和观点去思考问题,将法律意识内化于心,自觉成为行动的先导。三是要改善教学模式,从单一枯燥的“说教式”“填鸭式”向生动形象的“启发式”“实践式”转变;从对法律条文的讲解和识记向形式多样的网络视频、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转变,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树立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相应的法律规范与事实材料之间的关系。通过课堂活动的观察和参与,提高学生用法律意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其在情境中体验法律,在现实中懂法用法的目的[3]。

(二)打造健康的校园环境,优化家庭教育模式

高校应做到“依法治校”,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继续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有关学生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广泛征询、合理采纳学生的意见建议,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其法律主体地位,自觉地以各项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在学生较为关注的党员发展、评先评优、奖助学金评定等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严格遵守相关制度,公开、公平、公正地处理,不搞特殊化,使广大学生对法律的情感和对正义的信仰相互契合,从自身利益出发尊重和遵守法律,从而达到法律意识的升华。另外,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肃清社会上一些不良文化的消极影响,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邀请专业律师、法官、检察官到高校定期开展专题讲座,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演讲、辩论赛,开设校园普法宣传栏,组织模拟法庭和法律援助等,在校园中营造一种浓厚的法治氛围。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注意教育模式的科学化、合理化。平时与孩子多沟通交流,和学校共同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并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其正确看待和处理现实问题[4]。

(三)开展法制社会实践,加强网络阵地普法宣传

法律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应当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参加多种形式的法制社会实践。例如在校内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和辩论赛、设置模拟法庭,使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真实地感受到法律在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广泛应用;组织学生参观监狱、聆听现身说法报告,到法院参加庭审,与律师或公检法人员座谈等,感受法律的神圣不可侵犯,进一步深化对课堂上所学法律知识的认识,培养其自觉的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带领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债权债务纠纷、未成年人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婚姻家庭矛盾等问题的社会调查、政策宣讲和法律咨询[5]。

网络的迅猛发展,为高校法制教育拓宽了渠道,提供了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现代化手段。要充分发挥《今日说法》《法治时空》等专题栏目的作用,利用典型案例,分析案情,解释法理,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同时应注意在法律知识的传播过程中,要注意对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法以及公安机关的侦查思路等不宜过细展示和渲染,以免造成负面影响。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对网络上大量的信息进行甄别和筛选,引导学生关注法律院校、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微信、微博,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各种媒体的正面普法教育。

[1]刘旺兴.法律意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陈大文,王一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新任务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5(2).

[3]刘涌.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法制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法治与社会,2014(6下).

[4]张莉.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及培养[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2006.

[5]赵兴宏,张玉麟.高等学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有效衔接的若干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责任编辑:谭笑珉]

2016-04-11

郑盈盈(1987—),女,河南省南阳市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D920.4

A

1002-6320(2016)05-0085-02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法律大学生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加强高中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让人死亡的法律
论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让法律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