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记:归来兮!伟大的中国文化

2016-02-02 00:58
国际汉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东方文化亚洲哲学

本期“汉学一家言”栏目刊出了中国哲学研究大家楼宇烈先生和哲学家韩震教授的两篇文章,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中国文化所代表的亚洲文化或者东方文化在当代世界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楼先生在文章中指出:

近几百年来,西方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西方文化因而也就在世界上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是一个无可否认的历史事实。19世纪以来,由于当时的东方国家大都处于落后、贫弱的地位,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是先进、富强的现成榜样,于是人们很自然地把先进、富强与西方文化联系在一起。因此,近一百多年来,所有的东方国家在摆脱落后、贫弱和走向现代化的奋斗进程中,无不积极地、大量地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从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来说,这种学习和吸收是完全必要的、合理的和进步的。但是,与此同时也明显地存在着一种文化论上的片面和失衡,即对西方文化的盲目推崇和对东方文化的妄自菲薄。

他认为随着东方世界走向现代化,应当引起我们对东方文化的历史反思;这种反思就是要建立起东方文化的自觉、自尊和自信。

作为东方文化重要内容的亚洲文化尽管各国文化之间有着差异,正像欧洲文化也是一个复数文化的集合体那样,亚洲在其历史的演进中,也形成自己内部的多元文化特质。但亚洲各国文化之间仍有“交叠共识” (overlapping consensus)或“家族类似” (family resemblances)形态的共同价值观。长期以来,亚洲的价值观是被西方文化架构的,西方文化总是以他们所构建的亚洲文化价值,来证明欧洲文化的先进性。随着亚洲的崛起,东方的崛起,亚洲不能再被西方构建,而应从自己的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总结出基本的亚洲文化认同。韩震教授将其概括为“社会秩序的优先性”“整体利益的优先性” “社会和谐的优先性” “和平解决国际冲突的优先性”。他认为“亚洲的崛起必然伴随着亚洲新价值观的崛起,即使过去我们没有相同表达的价值观,但我们却可以构建面向未来发展的亚洲价值观”。这里作者表达了一种理论的自信。

文化的自信,揭示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首先就要破除对西方文化的迷信,揭示出所谓西方文化“自我成圣”的虚伪性。海外汉学史研究就是从学术上展开对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国传播的轨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重要的汉学机构和汉学家的成就等方面的研究。本期“罗明坚研究专栏” 所刊出的两篇文章就是对儒家著作最早在欧洲的翻译文献的整理和研究。由此说明历史上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和影响。正是从罗明坚开始,特别是经过“礼仪之争”后,为了证明自己修会在华传教路线的正确,以来华耶稣会士为代表的来华传教士开始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核心性著作翻译成欧洲语言。无心插柳柳成荫,本想让“中华归主”的耶稣会士却点燃了欧洲文化的大火:启蒙运动在中国思想的催动下走向了高潮。

本期所刊出的法国汉学家程艾蓝的文章,从西方汉学学科和哲学学科的形成告诉我们欧洲文化观念的转变,欧洲文化是如何从18世纪的中国热转变为19世纪对中国的鄙视的。她考查了德国学者泰纳曼 (Wilhelm Gottlieb Tennemann,1760—1819)十二卷本的《哲学史》(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泰纳曼认为:

中国仅出现了“宗教教义”而不具备哲学的任何思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欧洲文化从仰慕中国 (Sinophilie)到反感中国(Sinophobie)的重大转变。对于 18 世纪启蒙时期的欧洲来说,中国作为一个古老文明的代表,遵从于孔子儒家哲学的教导,并无宗教的理念,是一个由道德和礼制支配的社会;而对于19世纪初叶的欧洲来说,看法则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中国被归入到“宗教”的范畴(而且由于它的古老性,还被归属到原始宗教之列),与之相对应的是欧洲所属的“哲学”世界。

他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只有原始宗教。

对中国文化态度的这种转折的代表性人物就是黑格尔。正如韩震教授所说:

对于漫长的人类历史而言,欧洲崛起的几百年,仅仅是历史的瞬间,但欧洲人忘记了自己的过去,也忘记了他们从东方的文化中获得的前提性资源。很有历史感的黑格尔,在文化演进的历史哲学表达中就变得一点没有历史感了。他说,人类文明就像太阳一样从东方升起,逐渐经过波斯、埃及等进入欧洲,最后在日耳曼文化中达到鼎盛,但是来到此地—黑格尔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文明的太阳就要永远普照在普鲁士王国的大地上了。

显然这是黑格尔对日耳曼文化自恋的表达。

罗明坚是第一位将中国儒家典籍翻译成拉丁文的汉学家,他在历史的尘埃中沉寂得太久了,应该恢复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但到了耶稣会的后期,他们的著作开始失去魅力,本期王慧宇的论文从文本上揭示了这种转变。我们应该从学术上清晰地勾画出欧洲近代思想从学习中国到批判中国的过程,重新定义一些从19世纪以来一直影响着我们自我表述的重要学术概念,如哲学、宗教等概念。

当然,文化的自信并不意味着回到“东方中心主义”,我们今天在强调文化自觉时,并不是要回到一种民粹主义的文化观。中华文化之伟大正在于它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兼容百家的气度。读一读本期郑海娟的文章,就知道在中国近代从文言向白话的演化中,来华传教士的中文著作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林惠彬的文章则告诉我们中国近代以来文学的发展也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开始演变的。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是历史的真理。如何从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揭示中国文化的世界意义,从真实的材料中证明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滋养,说明中国文化的现代性意义;如何厘清中国文化近四百年来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像当年张载、“二程”从容地吸收佛教文化而创立出中国自己全新的理学理论那样,重建中国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这两件事对我们这代人来说,仍是一个艰苦的课题。这就是说,重建中国文化,恢复中国文化在中国和世界文化中应有的地位,要从内外两个方面入手。所谓外,就是从世界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文化的价值,特别是与西方文化关系的起伏,从而拨乱反正,既解释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建构的问题所在,同时走出对西方文化的迷信;所谓内,就是梳理四百年来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融合与纠缠,接纳其有利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容,清除其对中国文化的外在解释。脱离了内外两个方面进行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接触、交融、冲突的研究,单纯的只是停留在中国文化本体之中展开研究,是很难进行创造性转化的。

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然首先需要的是觉醒,但文化与学术的重建仅仅靠勇气是不够的,它需要知识的梳理和思想的创造。《国际汉学》将从两个方面来提供学术的平台,欢迎国内外学者在这里展开创造性研究。

重建中国文化—这是历史交给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我们期盼着中国文化的浴火重生、凤凰涅槃,期盼着一个崭新的中国文化的叙述呈现在一个强大起来的中国面前。

归来兮!伟大的中国文化!

猜你喜欢
东方文化亚洲哲学
多样解构
菱的哲学
东方文化符号在酒店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亚洲足球
那些早已红透VOL.03半边天的亚洲it gril,你都关注了吗?
中西文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
日全食令亚洲很兴奋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