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毁三观”的视觉盛宴

2016-02-01 09:37任建军
长江文艺 2016年2期
关键词:三观纸本水墨

任建军

《今早画的昨夜的雪》  李津  纸本水墨  39×43cm  2012年

借用网络用语“毁三观”的符号形式来表述一个艺术展览的感受,是想说该展览从多个方面颠覆了我们的视觉经验。

2015年10月16日至11月8日,“第一届《诗书画》年度展——男·女”(以下简称“男·女”)在湖北美术馆展出,呈现李津、靳卫红二位当代艺术家的六十余幅精彩作品。

《来拾春》  靳卫红  纸本水墨  53×234cm  2015年

《春信图》  靳卫红  纸本水墨  61×234cm  2015年

十月的某个周六,我带领一群美术专业的大学新生去参观这个展览,观展之后,我们在该美术馆的公共空间就有关话题展开讨论。然而讨论不尽如人意,多数人表示憎恶,个别学生就一些“旁枝末节”的问题提出质询,如:“他(她)为什么要把自己画成裸体呀?”、“为什么人物表情总显得‘错愕’?”、“画面中写满了‘吃’字啊?”等。我一时语塞!他们缺乏解读当代艺术相应的视觉经验和知识储备,但他们的临场反应恰恰触及水墨艺术景观中的某些“刺点”——诸如“裸体”、“错愕”、“愁绪”、“‘吃’字”等图式化的视觉信息,令他们疑云满腹。通过这些“刺点”,或许可以检视策展人阿克曼先生对中国水墨艺术的“当代性”及“可能性”问题的诠释。

《望断》  靳卫红  纸本水墨  53×234cm  2015年

《午憩》  李津  纸本水墨  38×43cm  2012年

《巴伐利亚帽子》  李津  纸本水墨  180×98cm  2014年

一位成人观众的微信留言是:“从事美术绘画……还是考验艺术工作者的内功和素养的。需要画得如此袒胸露乳、暴露私处内裤毛发,来表达淫男秽女其生活的淫秽污浊吗?”我有些担心那些被爷爷奶奶或者年轻妈妈带进美术馆的孩子——面对孩子的提问,大人们又该如何回答呢?

好在孩子们并不执着于浏览这些裸露的成人身体,没有“道德”和“羞耻”的分别。或许,用一个儿童的眼光去观看,才能同情作品中的“个人经验”和“文化价值”。对于那些浸染于“水墨情结”的人来说,对水墨绘画的接受模式大抵有三种:一是有审美性;二是有事功的意图;三是有所谓社会批判、笔墨革新的观念。——此为“三观”,但“男·女”所呈现的问题意识却不在此“三观”之列。

《圣母子》  靳卫红  纸本水墨  41×36cm  2013年

《青城册页十一》  李津  纸本水墨  38×43cm  2014年

首先,作品中的“男女”皆以“食色性情”中的“丑态”或“庸夫愚妇”般的琐屑“出位”,丝毫不显示传统水墨绘画中的“才情”与“妙趣”,由此构成对水墨图像景观的反叛;其次,“男·女”作品中的“主体性”以一种既“缺失又在场”的方式呈现“现代之后”的艺术语境:作者并没有显示出一种“世事皆洞察”的“主体性”地位去安排“客体”的道德位置和社会价值,而是把这种权利让渡给观者,同时,又把“自我”形象安插其中,呈现出一种无意识的自我沉浸状态,以显示“主体性”的在场——这是一种典型的后现代语境,由此构成了与西方当代艺术的对话;再者,就绘画语言的革新而言,“男·女”恰恰呈现出一种“既承接又反叛”的态度,如李津画面中满纸“吃”字,以“顿悟”的方式承接传统山水绘画中的样式铺陈——用符号化“吃”字取代了类似“松石梅竹”画谱图式,并析生出新的解读意义,这与通常意义的“去水墨化”的技术革新方法拉开距离。

《独立》  靳卫红  纸本水墨  70×34cm  2014年

《无题》  靳卫红  纸本水墨  69×34cm  2014年

《无情无恼》  李津  纸本设色  70×34cm  2014年

《牵手合影图》  李津  纸本设色  38.4×43.5cm  2012年

诚如本次展览的学术顾问寒碧女士所言:“所谓‘个人经验’和‘文化价值’当求顺逆互用,就像‘现代意识’和‘古典情怀’并非水火不容。这需要理解之同情,而忌于观念之教条。”诸多观感在此不能一一展开,是以此作结!

责任编辑  吴佳燕

猜你喜欢
三观纸本水墨
韩景燕作品集
王少桓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水墨
兰华生作品
请告诉女儿,三观不合的人不能嫁
铮铮铁骨(纸本水墨)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