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鞠通《温病条辨》格物思想探讨*

2016-02-01 10:05卞立群唐旭东祁明明张引强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格物温病天地

卞立群,唐旭东△,祁明明,张引强

(1.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2.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25300)

吴鞠通《温病条辨》格物思想探讨*

卞立群1,唐旭东1△,祁明明2,张引强1

(1.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2.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25300)

“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是我国古代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早在《礼记·大学》里就有“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记载。格物思想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思想传承和深远影响,吴鞠通是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所著的《温病条辨》系统地总结归纳了当时治疗温病的经验,同时该书中也包含了其丰富的格物思想和方法。故以《温病条辨》为依据,对吴鞠通格物思想的理论基础、格物的基本方法及具体应用等进行了探讨和总结,以启迪临床应用。

格物;《温病条辨》;吴鞠通

吴鞠通是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所著《温病条辨》系统地总结归纳了当时治疗温病的经验,为温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成为温病学的代表性著作,并被尊为四大经典之一[1]。

“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2],早在《礼记·大学》里就有“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记载,可见格物思想在我国具有悠久的传统。自宋代理学兴起之后,格物更成为历代学子修身之要。如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朱熹认为格物方法是“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大医学家朱丹溪也写出了体现其格物思想的《格致余论》,可见格物思想的兴盛。吴鞠通作为一个由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精英人物,自然不能例外,言其“一生体认物情”,“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也是将“体物之情”、“体物之理”作为治学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温病条辨》就是一部格物学著作,因此研究其格物思想无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 格物思想的理论基础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多方面有着统一性。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天覆地载,万物方生”,“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论述。人与万物在同一时间、空间中存在,是同一时空的产物。所以有“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的说法。体现在方法论上,就要求“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从天道言及人事万物,从人事言及天地万物,形成了“万物一理,天人比附”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是格物思想的理论基础。吴鞠通继承了这一思想,如其言曰“夫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举凡万物,莫不由此少阳、少阴之气以为生成,故万物皆可名之曰东西。人乃万物之统领也,得东西之气最全,乃与天地东西之气相应,其病也,亦不能不与天地东西之气相应”,指出了万物同为一理、同由东西之气而生。人是如此,草木亦然,并明确指出“此草木各得一太极之理也”。正是由于此理论基石的确立,为我国独具特色的以“象思维”为主导思维方法奠定了基础。

2 格物的基本方法

格物的具体方法是丰富多彩的。在吴鞠通《温病条辨》中主要的有象思维法、循名责实法、实践验证法等,其中以象思维法为主导。

2.1 象思维法

在“万物一理,天人比附”的思想基础上,我国古代形成了以“象思维”为主导思维方法的格物思想体系。所谓象思维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的一种思维方式,以象的流动、转化为其特征。它不是建立在归纳、演绎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以“象”的描述和运算上。吴鞠通文中多次提及象的概念,如“濡即离中虚,火之象也;紧即坎中满,水之象也”,“否,冬象也”等。简单而言,象可以分为具象和意象。具象就是直观具体的形象,意象是建立在具象基础上用一定思维工具加工了的象。与此相应,象的运算分为具象运算和意象运算。

2.1.1 具象运算 具象运算是通过观察事物的直观形象,比类相附,推断事理的一种方法。如“鳖甲乃蠕动之物,且能入阴络搜邪”,从鳖深居水底且具有蠕动之性,推断它有入阴络搜邪的结论。“川芎有车轮纹,其性更急于当归,盖物性之偏长于通者,必不长于守也”,从川芎有车轮纹来推断其性急于当归及通而不守的结论。“按海参之液,数倍于其身,其能补液可知,且蠕动之物,能走络中血分”,由海参之液多推出其补液之功,海参之蠕动推断其走血分的功效。

2.1.2 意象运算 意象运算通常是在具象运算的基础上,借助于特定的思维工具来运算的一种方法。常用的思维工具有阴阳、天地四时、五行/五运六气、八卦、象数等,是传统术数思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温为阳邪,此论中亦言伤风,此风从东方来,乃解冻之温风也,最善发泄,阳盛必伤阴,故首郁遏太阴经中之阴气”,“太阴阴脏也,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取象后以阴阳为工具进行加工;天地四时:“且脾主地气,肺主天气,地气上蒸,天气不化,故目睛黄也”,以天地之气化探讨目睛发黄的机理。“小儿,春令也”,以春令比附小儿的生理机能;五行/五运六气:“腹痛多卧,木病克脾土也……手足躁不得安卧,肝主风,风淫四末。又木病克土,脾主四肢,木病热,必吸少阴肾中真阴,阴伤,故骚扰不得安卧也。庚辛金日克木,故甚。甲乙肝木旺时,故汗出而愈。气逆谓病重而不顺其可愈之理,故逢其不胜之日而死也。”“其病厥阴也奈何?盖水能生木,水太过,木反不生,木无生气,自失其疏泄之任”,取象后从五行或五运六气的角度来说明病机的演变;八卦:“夫肾之真水,生于一阳,坎中满也,故治少阴之湿,一以护肾阳,使火能生土为主……亦所以安肾中真阳也。”“人之血,即天地之水也,在卦为坎(坎为血卦),治水者不求之水之所以治,而但曰治水,吾未见其能治也。盖善治水者,不治水而治气。坎之上下两阴爻,水也;坎之中阳,气也”,取象后比附八卦,来说明治水之理;象数:“九为老,一为少,老成而少生也。九为阳数之终,一为阳数之始,始终上下,一阳气循环也。开窍者,运阳气也”,从象数思维的角度说明开窍的方法。

2.2 循名责实法

循名责实法是根据其名称考求其实在的一种方法。其有似训诂但缺乏其严密性,主观性较强。如“欧阳氏曰:商者伤也,主义主收,主刑主杀。其伤人也,最速而暴,竟有不终日而死者”,“疳者,干也”,“七月大火西流,月建申,申者,阳气毕伸也”,“夫风何以为百病之长乎?《大易》曰:‘元者,善之长也’。盖冬至四十五日,以后夜半少阳起而立春,于立春前十五日交大寒节,而厥阴风木行令,所以疏泄一年之阳气,以布德行仁,生养万物者也”,都是这方面的例证。

2.3 实践验证法

“试以麻黄一两,煮于一室之内,两三人坐于其侧,无所苦也。以羌活一两,煮于一室内,两三人坐于其侧,则其气味之发泄,弱者即不能受矣”,通过其实践验证药物的功效。“如风寒、风温正盛之时,而用桑皮、地骨,或于别方中加桑皮,或加地骨,如油入面,锢结而不可解矣……吾从妹八、九岁时,春日患伤风咳嗽,医用杏苏散加桑白皮,至今将五十岁,咳嗽永无愈期,年重一年。试思如不可治之嗽,当早死矣,如可治之嗽,何以至四十年不愈哉?亦可以知其故矣。遇见小儿久嗽不愈者,多因桑皮、地骨,凡服过桑皮、地骨而嗽不愈者,即不可治,伏陷之邪,无法使之上出也。至于地骨皮之不可用者,余因仲景先师风寒禁桑皮而悟入者也”。从自己的亲人和临床实践及张仲景的用药经验方面对桑皮、地骨的使用禁忌加以说明和验证。

3 格物法在《温病条辨》中的应用

3.1 说明生理

“按人身一脏一腑主表之理,人皆习焉不察。以三才大道言之:天为万物之大表,天属金,人之肺亦属金,肺主皮毛,《经》曰皮应天,天一生水;地支始于子,而亥为天门,乃贞元之会,人之膀胱为寒水之腑;故俱同天气,而俱主表也。”

3.2 说明病因病机

“天地运行之阴阳和平,人身之阴阳亦和平,安有所谓病也哉!天地与人之阴阳,一有所偏,即为病也”,“太阴金也,温者火之气,风者火之母,火未有不克金者,故病始于此”,“偏于火者病温、病热,偏于水者病清、病寒……瑭因辨寒病之原于水,温病之原于火也”,“暑中有火,性急则疏泄,故令人自汗”,“火与心同气相求,故善烦”,“舌上黄者,肺气不化则湿热聚而为黄苔也(……盖湿热蒸而生苔,或黄、或白、或青、或黑,皆因病之深浅、或寒、或热、或燥、或湿而然,如春夏间石上土坂之阴面生苔者然)”。

3.3 说明治则治法

“烛其为水之病也,而温之热之,烛其为火之病也,而凉之寒之,各救其偏,以抵于平和而已”,“盖寒水之病,冬气也,非辛温春夏之气,不足以解之”,“温热之邪,春夏气也……此非辛凉秋金之气不足以解之”。

3.4 说明药性药效

“不知山川柳一岁三花,故得三春之名……其性大辛大温,生发最速,横枝极细,善能入络”,“按柿成于秋,得阳明燥金之主气,且其形多方,他果未之有也。故治肺胃之病有独胜(肺之藏象属金,胃之气运属金)。柿蒂乃柿之归束处,凡花皆散,凡子皆降,凡降先收,从生而散而收而降,皆一蒂为之也,治逆呃之能事毕矣(再按:草木一身,芦与蒂为升降之门户,载生气上升者芦也,受阴精归藏者蒂也,格物者不可不于此会心焉)”,“厚朴,皮也,虽走中焦,究竟肺主皮毛,以皮从皮,不为治上犯中”。

3.5 指导用方

“小儿,春令也,东方也,木德也,其味酸甘……胃气者,甘味也,木离土则死,再验之木实,则更知其所以然矣,木实惟初春之梅子,酸多甘少,其他皆甘多酸少也。故调小儿之味宜甘多酸少,如钱仲阳之六味丸是也”。

3.6 命名方剂

“名定风珠者,以鸡子黄宛如珠形,得巽木之精,而能息肝风。肝为巽木,巽为风也。龟亦有珠,具真武之德而镇震木。震为雷,在人为胆,雷动未有无风者,雷静而风亦静矣。元阳直上巅顶,龙上于天也。制龙者,龟也。古者豢龙御龙之法,失传已久,其大要不出乎此”。

3.7 指导煎法

“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盖肺位最高,药过重,则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药轻之患”。

以上对《温病条辨》中格物思想及其应用作了简单归纳。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尤其是作为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开拓思维、研究新情况,尤其是面对陌生问题的时候,无疑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路。王永炎院士对格物方法中主导的“象思维”评价极高,认为“象思维是中医主要的思维方式”,“具有原创优势,是中医自主创新的先导,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并据“象”而“思”地提出了“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据证言病,病证结合,法依证出,方证相应”的中医诊疗模式[3-4]。但同时我们也须认识到,古代的格物思想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甚至还有许多谬误,需要在实践中“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与现代医学知识及临床实践结合,相互验证,获得真知。

[1]吴瑭.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3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5.

[3]王永炎,于智敏.象思维的路径[J].天津中医药,2011,38 (1):1-4.

[4]孙岸弢,孙劲晖,赵鲲鹏,等.中医象思维的相关理论探讨[J].中医药学报,2014,42(4):1-5.

R284

:A

:1006-3250(2016)03-0307-03

2015-07-10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3BAI02B05);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课题(2007DFA30560)

卞立群(1982-),男,主治医师,医学博士,从事中医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与研究。

△通讯作者:唐旭东,E-mail:txdly@sina.com。

猜你喜欢
格物温病天地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从道德“格物”到政治“格物”——荀子“义”论的新进展
王申勇:“格物”的精神与“动情”的演绎
人格物在民法上的保护探析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温病教学中应用“以纲带目”教学法的探讨
心学视阈下王阳明格物论探微
——兼与朱子之比较
拾天地之荒
《温病条辨》脉诊探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