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处于价值观定型关键期的大学生来说,是他们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主要手段,探索其有效途径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研究,提高教育实效性提出参考。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发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导作用
1.聚焦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是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它传播速度快、共鸣性强,能快速引起全社会的强烈反响,体现着多元的价值观念。从“社会热点问题”入手,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热点问题相结合来获得大学生高度的情感认同,提升说服力和感召力。要根据热点问题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应对策略,在切实解决好与大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上,使大学生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实践价值。
2.建设网络育人新平台。根据大学生个体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科学技术手段和网络载体给学生创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比如通过整合国家、社会及学校的各类教育资源建设“红色网站”,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建设手机短信发布平台和信息甄别中心,学校第一时间将重大国家政策、事件传递给学生的同时还能对网络信息实施监控甄别,引导大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通过建立QQ群、微博、微信等网络渠道,及时发布生动有趣的信息,将枯燥的理论形象化,使学生乐于接受宣传的价值观念,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
二、发挥校园文化的辅助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中最具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部分,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舆论引导功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这也是学校建设成果的重要展现。
1.要积极打造校园文化精品,使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活动价值和受众需求相统一。一方面,从内容上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关心爱护大学生成长,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熏陶和滋润,不能粗制滥造。另一方面,从形式上要加大学校道德环境的建设,通过形象物来传播价值,达到滴水穿石的积累式的教育作用,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直观性和感染力。最后从效果上要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和规范作用,让师生在文化建设氛围中通过身心和情感的体验内化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2.要重视校园道德文化建构,为大学生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校园道德文化建设是以精神追求和真理追求为目标的,学校的师生群体作为校园道德文化的创建主体,都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承载者和实践者。因此,在校园道德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创建活动人员参与广、影响大的优势,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质渗透到师生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强化道德责任意识,不断提升道德素质,构筑高校德育高地。
3.要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其科学理论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防止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造成空白地带偏离正确方向。教师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对所带学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学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细化为教师行为准则,将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情况纳入到教师考核的要素中,在从制度上严格要求的同时还要鼓励广大教师对接社会建设需求,开启创新源泉,以实际行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
社会实践活动是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认同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直接、最生动的形式,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是离不开这样的形式和途径。
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科技下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注重结合和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如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要发挥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如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要适时发掘周边实践活动资源,如“红色资源”革命旧址、图片实物、博物馆、纪念馆、历史文献等,以及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要发挥周边实践活动资源对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力。通过提高对社会实践作用的认识,把社会实践纳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规划,要让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最后加大实践检验和实践拓展的考核力度,最终使实践检验与实践拓展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试金石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活水源头。
四、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途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已经具有新的时代内涵、普遍示范和导向功能,被全国人民高度认同,也有用它来引导大学生价值观的建构,才能为国家的稳定发展、民族的壮大强盛提供不可替代的精神资源和智力支持。从中国民族革命斗争、民族解放斗争、建设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再到改革开放建设腾飞中国,无数优秀青年正是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坚韧不拔地完成了中国的革命事业,也让当代大学生有了自己的精神偶像和文化财富。儒墨道法融会贯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独有的“和合”精神,滋养着大学生的心灵,成为引导、约束、规范大学生行为的文化标尺。因此,在大学教育阶段,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应该突破专业限制,提高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归属感,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作者简介】
王鸽(1980-),女,陕西汉中人,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