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摘 要]数学理解是数学教学的本质和核心。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实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全面理解,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关键词]数学理解 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 动手操作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68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更是数学教学的必然选择。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协调好操作与教学的关系,要么只注重操作结果,缺少理解和交流;要么频繁操作,忽略对重点环节的思考和引导。这种动手操作的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正确判断,不利于学生数学理解力的发展。教师应将实践操作与学生的数学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设计有效的数学操作,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从特殊到一般,促进数学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感悟数学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这需要教师设计多种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空间和时间,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调动所有感官参与其中,促进学生对数学定理、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的概念时,学生研究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特殊的三角形,根据熟知的两个直角三角尺,对三角形的内角和进行计算;二是一般的三角形,能够从特殊三角形出发,对一般的三角形的内角和展开猜测和验证。通过两个方面的研究,让学生从特殊拓展到一般,完善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概念的认知。对于第一个方面,学生已有基本经验,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三角尺,并回忆这两个三角尺的三个角各是多少度。有学生指出三角尺的三个角分别是90度、45度、45度;也有学生指出三角尺的三个角分别是90度、60度、30度。此时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已有了特殊认知,教师让学生展开猜测: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也是180度?你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学生认为可以将一般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合起来进行验证。如何才能合起来呢?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剪拼和对折的方法,验证了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不但让学生验证了猜测,而且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体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理解力。
二、加强比较辨析,增强概念认知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并不是盲目的,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通过分层引导,加强比较辨析,将操作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提升学生操作活动的思维含量。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三角形中三条边的关系,教师设置了以下多个层次的操作活动:层次一,让学生从长度为8cm、5cm、4cm、2cm的小棒中选任意三根围成一个三角形,并将结果通过计算的方式展示出来;层次二,教师出示学生提出的不能拼成三角形的情况,展开交流讨论,让学生将能够拼成三角形的数据和不能拼成三角形的数据进行比较辨析,从中发现规律——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拼成三角形;层次三,让学生指出如何调整才能让这三根小棒拼成三角形,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只要较短的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大于最长的一根小棒,就可以拼成三角形;层次四,让学生验证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
多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比较辨析,掌握数学规律,并优化数学方法,有效避免了操作实践的盲目性,提升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知。
三、强化操作求证,培养科学态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经常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认知,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操作验证的意识。教师应强化操作求证的引导,带领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即为平行四边形”时,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这个关键要素呢?单凭肉眼观察就能够确定吗?显然,单靠肉眼观察只会让学生陷入模糊的认知误区,为此,教师设计了让学生画平行四边形的操作环节:请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验证是否为平行四边形,说出你的理由。学生根据方格线平行的特点,认为横着的这组对边是平行线,但竖着的这组对边是否平行学生并没有把握。于是学生继续操作,采用画平行线的方法进行验证,最终确认竖着的两条对边也是平行的。
以上教学,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图形进行观察和验证,有效避免了模糊的概念认知,提高了学生辨别图形、理解概念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探究精神。
动手操作是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加利用,通过多层次、多策略的活动设计,借助动手操作之力,推动学生的数学理解,让学生的思维获得有效的提升!
(责编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