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阐释矛盾表达方法,体会矛盾表达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及文化现象中的运用,分析矛盾表达所产生的修辞效果和矛盾表达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矛盾表达;文学作品;修辞效果
作者简介:程金垚,1993年出生,女,山西省祁县人,汉族,渤海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2
我们经常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遇到一些“矛盾”的词语,其实,这也属于一种修辞手法。早在《韩非子 难一》中,就出现了“矛盾”一词,用“矛”和“盾”两种兵器形象地阐释了逻辑上的自我否定,无法自圆其说。那么矛盾表达中的“矛盾”即是指用一组或多组前后有意打破常规,用矛盾或不协调的词、短语、句子来进行互相修饰,限制或搭配以形成强烈对比来寄托深厚意蕴的一种表达方法,这种表达具有非常强烈的修辞效果。那么对矛盾表达有所了解的话,对于作品的理解把握,以及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下面体会一下矛盾表达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运用:
一、古代作品中的矛盾表达及效果展现
《孟子》与《道德经》这两部书为我国先秦时代的代表作,书中涵盖了众多古人智慧与文化精华,其中玄妙之处至今仍给我们以启迪。这两部著作中对于矛盾表达的运用即是玄妙之一。
我们能够看到《孟子》中“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它说明了“无为”和“有为”之间的一种看似矛盾相反的关系,但是其结果却可以从一个极端到达另一个极端。用矛盾表达的方法描写了复杂的思想活动,给人以神秘莫测的表达效果。《孟子》的《尽心章句上》有“其进锐者,其退速”。此句则与“欲速则不达”有异曲同工之妙,用矛盾表达展现了“过”的弊病。《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认为人会在有忧患意识中很好的生存发展,但在安逸享乐中却会走向灭亡。这句话字面意思虽有悖于逻辑,但深究其真正思想却发现,区区八字揭示治国精髓之所在,不可不谓妙哉。
在《道德经》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认为福祸相依,这是一个矛盾转化的过程,用这种矛盾表达启示人们在生活中要从“祸”中要看到希望,有了“福”也不能忽略“祸”的存在。在三十五章中又有“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老子用矛盾表达通俗的揭示了复杂的治国之道,可见矛盾表达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用其对立面进行阐述使人豁然开朗。“以退为进”、“以攻为守”等也是如此。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认为:真实的话语是不美的,因为真实的话语没有修饰,没有演绎,而说好听话者便会刻意讨好听话者,往往华而不实,失去了可信性;同样,心地善良的人不善于运用华美的辞藻去表达,所以是不善言辩的;而花言巧语善辩者往往抱有不纯的动机,所以说是不善的。四十四章,“是赦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强调过度的吝啬必然会导致大的浪费,过度的储藏就会导致更多的损失。老子用矛盾表达向我们充分展现物极必反的道理。以上两部著作都运用了矛盾表达的方法来阐释哲理与智慧,可见矛盾表达可以将复杂的理论通过对立面的呈现给人更加直观的理解,这一特点是别的修辞所无法比拟的。
矛盾表达在成语中也有广泛的运用,这些成语通常在逻辑、因果、目的、方法的表达中自相矛盾,因此传达的通常也是比喻事物不相符合,徒劳无获之意。画脂镂冰(镂:雕刻。在没脂上绘画,在冰上雕刻。)、绠短汲深(绠:汲水用的绳子;汲:从井里打水)、夏炉冬扇、射鱼指天、水中捞月、缘木求鱼、守株待兔、杀鸡取卵等皆表达劳而无功,难以成功之意;还有类似方底圆盖类的成语,用圆形的盖子盖方形的容器定是与事物不相符的;引足救经(引:拉;经:缢死。救上吊的人却去拉他的脚。)像这一类运用矛盾表达的成语有欲益反损之意。
二、矛盾表达在现代作品中的运用
矛盾表达的修辞方法在现当代作品中也大量的出现和使用,并且给人出人意料的感觉。因为前后两部分语义相互矛盾,使用后会有异于常理的感觉,所以矛盾表达在作品中凭借反常的表达碰撞读者的神经思维,就起到出乎意料,启发思维的作用,这种意想不到又合乎情理之中的表达成为了进一步深化理解的基础。其次,矛盾表达会引人入胜,激发读者想要进一步阅读理解的欲望。当这些看似矛盾的语言表达被反复研读之后,就会发现这些语义矛盾不仅不突兀反而是特别符合逻辑的,会使文章增加形象性和生动性,使意蕴丰富且深刻。
现代作品中常常会出现用矛盾表达法拟定标题的情况,这样的标题既新颖又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和思考。如《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富有的乞丐》等,这些运用相互矛盾词语组织起来的标题,既简洁凝练又别具一格,把一些被大家公认的常理作反向思考,留下丰富的思考空间,激发读者对作品的兴趣,提高表达力度。这样的拟定方法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矛盾表达在现代作品中也大量出现。《荷塘月色》中“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包含了复杂而对立的情感体验。《大堰河——我的保姆》“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常理来说既然能让我们做“客”的地方便不是家,是在自己的“家”就不应当是“客”了,诗人抓住了“家”与“客”这对矛盾,精妙的将一种虽然家就在身边,但自己内心却极度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的辛酸历程表达出来。再如顾城的诗《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诗里表达的是一种异于常态的心理感受,是客观的“你”“我”“云”和主观的情感世界的矛盾。因为从客观物理世界来看,“你”与“我”的距离不可能远过“你”与“云”的距离,但由于心的阻隔人与人反而疏远了,用矛盾表达法表达出来的情感显得那么孤寂而不可接近。
这种修辞也多次被鲁迅运用在作品中。例如《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作者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其中“似乎”一词要表达的是一种委婉的感情,而“确凿”则却要强调百草园当中确实只有一些野草,不是许多也不是嫩绿的小草,更不是繁花似锦的花院,但是作者又有一句补充“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为什么在只有一些杂乱野草的“草园”里会带给我儿时难忘的回忆呢?这种解释看似矛盾,但在作者七岁时却很有道理。整天在私塾书院里读书的作者,看到的只是“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而且作者当时也只有七岁,在那个年幼的时光里把荒草园当作他童年的“乐园”是很令人理解的了。通过这种矛盾表达作者将他在百花园得到的快乐,同枯燥无味的私塾学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出作者对童年往事追忆的复杂感情。“大约”与“的确”这对矛盾表达同样也在《孔乙己》中出现过。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孔乙己“大约”死了是说在二十年间从来没有提起他是生是死.他是那样的无足轻重的生活着,卑微的他就好像是死了一般。这里的“大约”是推测并不是真实的死了。但是,根据孔乙己的生活状态以及二十年前见到的孔乙己的最后一幕,他是的确有可能死掉的,所以说“的确死了”。文中说他是一个可以使人快活的人,可是他的离去,却没有给他身边人的生活掀起一丝波澜”。虽然使人快活,但是他却死的悄无声息,生活中没有人真正在意他,可见他是多么卑贱,是多么的可有可无,通过“大约”和“确实”这对矛盾词语不仅展现了社会的残酷,更将世间人情的冷漠跃然纸上,这种矛盾会在每一个阅读过这篇文字的人心中划上一个无比深沉的惊叹号。
三、隐性的矛盾表达法
以上的分析仅限于显性的矛盾表达分析,这种矛盾表达往往在字面就可以体会出来,即在字面中出现工整对立的句式,但是矛盾表达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不仅仅只有这些显性的,更有一些需要细细咀嚼的隐性情况。
(一)以小见大的矛盾表达突出主题
以小见大这种写作手法其实也是一种矛盾表达,以一件很小很平常的事件表达深刻的“大”主题。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从人性和社会宏观的角度表达了对下层贫苦劳动人民同情和尊敬的“大主题”,但却是通过描写善良的车夫在冬夜扶起老女人去警察署这样一件“小事”表达出来的。席慕蓉的散文《贝壳》,作者由贝壳里那个曾经小小柔软的生命,联想到大自然是那样用心地为它打造了一所精致的居所——贝壳。由此作者开始审视自己的生命过往,我们知道年寿是有限的,但我们的生命总比贝壳里那个柔弱的软体长的多,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虚度年华,为了可以如同贝壳一样孕育惊人的美丽。这种以小见大的矛盾表达法因写小事而更易被读者感同身受,因反映出的深刻主题更容易拨动读者的心弦。
(二)对比衬托、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矛盾表达
诗歌表达中常常出现对比衬托和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修辞手法,“对比”和“动”、“静”就是矛盾表达。当两个相对或者相反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或者反差之处表达某种意境或情感的时候,我们称为“对比”。比如高适在《燕歌行》的全诗当中就运用了多方面的对比,既有汉(唐)军与敌军对比,“孤城落日斗兵稀”,“单于烈火照狼山”;也有汉军内部的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士兵在疆场英勇杀敌浴血奋战的,“美人帐下犹歌舞”但统治者却骄奢淫逸;还有古今对比,“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两句用是古代名将李广与当今军中将军的对比。这种矛盾表达既是对当今军中将军荒淫无道的无情抨击,也表现了作者对广大士兵的深切同情和对像李将军一样的好将军的渴望。
以静衬动或是以动衬静都是强调矛盾表达双方将用“静”表现不动,用“动”表现静。以动衬静最典型的诗句是王籍的《入若耶溪》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用“禅噪”禅的叫声衬托了山林的幽静,因为只有林子极其安静才能清楚的听到禅的叫声;用“鸟鸣”鸟的名叫衬托大山的静谧。通过这样的表达,诗歌的意境就更容易显现了。
(三)颠倒、倒反中的矛盾表达
我国修辞学,颠倒分为词颠倒和句颠倒。古代诗歌需要讲究韵律,所以出现了颠倒这一矛盾表达。其中词的颠倒是将词语的本来表达进行颠倒以达到合乎韵律的效果。《诗经·豳风·东山》中“制彼裳衣,勿士行枚。”将“裳衣”、“衣裳”颠倒,目的是为了能和上文“归”和下文“枚”押韵。《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瑟琴”其实是“琴瑟”的颠倒,为了与“湛”形成押韵。
倒反这种修辞方法,其实倒反也是一种矛盾表达。倒反是指说者因为深情难言或因嫌忌怕说,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和说出口的意思进行完全相反的表达。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西厢记·借厢》“你借与我半间儿客舍僧房,与我那可憎才居止处门儿相向。”用“可憎”一词不是要表达可恨,其实是用矛盾修辞表达张生对莺莺的喜爱——“可爱至极”。反语有时也会利用成语来反用,如袁颐《枫窗小牍》(卷上)载“宣和中有反语云;寇菜公——知人则哲;王子明——将顺其美;包孝肃——引人以和;王介甫——不言所利”
在日常的文学作品及文化现象中经常会出现矛盾表达,对于这种表达有清楚的认识可以更加轻松地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这一个小小的矛盾表达就是整篇作品的重要分析入口。其实还有很多修辞手法是矛盾表达的运用,只有我们再进一步的研究和发掘才能加深对矛盾表达的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王力.老子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3]杨树达.中国修辞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鲁迅.鲁迅小说全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