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光华
摘 要:李颀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很熟悉,文学史上对他关注的也较少,但是他在唐代却和李白、孟浩然、王维等大家相提并论,李颀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李颀的诗歌用韵可以归纳为37个韵部,诗歌整体上用韵严谨,韵脚字不重复,研究李颀的诗歌用韵,有助于对李颀的进一步研究,也是盛唐时期的重要语音资料。
关键词:李颀;诗歌;韵部;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02
李颀诗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一重要诗人,“颀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秀,杂歌咸善,玄理最长。……故其论家,往往高于众作。”[1]李颀在文学史上的谈的很少,袁行霈版文学史放在盛唐部分,只有一页对他的描述。查《新唐书》和《旧唐书》都没有为李颀立传。史料对他记载的较少,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李颀,东川人。开元二十三年贾季邻榜进士及第。调新乡县尉。性疏简,厌薄世务。”[2]明代高棅的《唐诗品汇》说“李颀,东川人”[3]。开元十三年贾季邻榜进士,调新乡县尉。有集传于世。”我们可以知道李颀是东川人,按照游国恩等人的说法是在四川省三台县。查《全唐诗》中共收李颀诗120首,与他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有“右唐丹阳进士殷璠集常建、李白、王维、刘谨虚、张渭、王季友、陶翰、 李颀、高适、岑参、崔颢、薛据、綦毋潜、孟浩然、崔国辅、储光羲、贺兰进明、崔曙、王湾、祖咏、卢象、李嶷、阎防二十四人之诗,璠谓诸人皆河海英灵也,故以名集,凡二百四十三首云”李颀被同时代的殷璠列为河海英灵,并收其诗14首,其中有李白、王维、孟浩然等大家,又有对李颀诗评论:“颀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绣,杂歌咸善,玄理最长。”可以看出李颀的诗是以清新秀丽为主。后代亦有对李颀诗歌清新秀丽赞扬“李颀宋州人开元中进士,官至新乡县尉。其为诗,发调清新词,亦秀丽,杂歌咸善,理最长,故其气象往往高於众作。” [4]都可以说明李颀的诗还是很有地位的。李颀诗以五古、五律、七律为主,下面从古体诗个近体诗来考察他的诗歌用韵情况,具体如下:
一、李颀古体诗韵部
李颀古体诗共75首,一共有23个韵部,现在分为阳声韵、阴声韵、入声韵加以说明,具体情况如下。
(一)阳声韵
1.覃部:(1)覃韵:暗。覃独用1次。
2.凡部:(1)凡韵:法。凡独用1次。
3.侵部:(1)侵韵:深寻林音阴心砧。殷与音真同用1次,侵独用2次。
4.寒山桓仙先元部:(1)桓韵:欢鸾官冠端盘园(2)山韵:闲山(2)寒韵:阑看难餐安寒阑干珊汉(3)先韵:边烟先前年贤迁见县遍霰莲眠兹(4)仙韵:泉鲜船然连传旋, 扇面辙雪绝热别说娟涟然(5)元韵:远晚饭返源暄元言猿喧。寒独用1次,仙独用3次, 山独用1次,先独用2次,寒桓同用3次,元韵独用1次,元桓同用1次, 先仙同用6次。
5.唐阳部:(1)唐韵:傍桑肠傍浪傍光行茫荒臧漠落囊广堂落作苍颡莽(2)阳韵:乡场阳望尚上状向嶂访放尚床梁香长忘凉香郎将央霜房王墙章方往。唐独用4次,阳独用2次,唐阳同用11次。
6.痕真殷魂文谆部:(1)痕韵:痕(2)真韵:身滨薪鳞真辛身人亲尘尽邻春巾室新(3)殷韵:近(4)魂韵:门村论存蹲骨(5)文韵:纶君(6)谆韵:春术。痕独用1次,文独用1次,魂独用3次,痕魂同用1次,真独用5次,真文谆同用2次, 真谆同用6次,真殷同用1次。
7.蒸部:(1)蒸韵:色稷。蒸独用2次。
8.清庚青耕部:(1)清韵:营精声城情晴清石尺掖名琼岭(2)青韵:星庭萍经醒青锡(3)庚韵: 粳生英鸣京行迎明客陌笙白横生泽磔拍冷(4)耕韵:纮莺。清独用2次,青独用3次,庚独用6次,清青同用1次,清庚同用7次,耕庚同用1次,清青庚同用2次。
9.东钟部:(1)东韵:童翁东中蓬风同终丛洪穷公茏童中红嵩穹终濛桐空目谷摵逐熟宫(2)钟韵:丰玉曲踪峰重容。东独用4次,钟独用2次,东钟独用2次。
(二)阴声韵
10.戈歌部:(1)戈韵:过和波。(2)歌韵:多歌何萝阿河峨。歌独用4次,戈独用1次,戈歌同用1次。
11.麻部:(1)麻韵:车家下砂斜瓜华霞马花瓦稼。麻韵独用11次。
鱼虞模部:(1)鱼韵:语暑许如嘘疏初书车庐馀鱼御虑去处所如与汝女举屿 (2) 虞韵:夫隅株须驱雏芜取主数赋无舞雨府武(3)模韵:无孤土苦都作路呼图悟。鱼独用6次,虞独用2次,模独用3次,鱼虞同用3次,虞模同用3次,模鱼虞同用1次。
12.尤侯幽部:(1)尤韵:愁流洲舟游畴秋洲踌守手有酒阜右首柳丘留忧牖旧啾忧(踌出韵1次《送裴腾》)(2)侯韵:鸥楼狗后窦侯(3)幽韵:虬幽(尤独用5次,侯独用2次,尤侯同用6次,尤幽同用2次)
13.支脂之微部:(1)支韵:是此陲屣为?枝儿骑知记吹垂魑亏池(2)脂韵:水墀姿迟资谁夷湄悲师遗逵帷茨死至醉帅弃翠出四比美(3)之韵:里子已史丝思司期诗时滋辞兹芷之己始意吏仕耻子矣祠(4)微韵:薇衣稀飞依机非闱归菲妃尉微。支独用4次,脂独用3次,之独用2次,微独用4次,支脂之同用8次,之脂同用9次,支之同用2次,之微同用2次,支微同用1次。
14.咍皆祭齐灰泰部:(1)咍韵:塞(3)皆韵:怪湃(4)齐韵:计帝诣惠系契细济闭继(5)祭韵:际制岁蜕憩说势卫世裔蔽袂(6)灰韵:推(7)泰韵:带。齐祭同用2次,泰咍同用1次,皆独用1次。
15.豪部:桃毛高。豪独用2次。
(三)入声韵
1.屋烛部:逐、熟、玉、曲、目、谷、逐、熟。烛独用2次,屋独用2次。
2.乏部:法。乏独用1次。
3.薛部:雪、绝、辙、热、别、说、薛独用5次。
4.质术部:质韵:室日。术韵:术、橘。质术同用2次。
5.没部:骨。没独用1次。
6.职德部:职韵:色、稷、息。德韵:得。职独用2次,职德同用1次。
7.铎部:漠、落、作。铎独用5次。
8.锡陌昔部:壁、敌、客、陌、戟、泽、石、磔、掖、白、拍、锡、尺。陌独用7次,昔独用2次,锡独用2次,锡陌同用1次。
李颀的古体诗占李诗篇幅多,通过系连可以得出李诗的一些特点。
1.李颀的古汉乐府诗押韵很自由,基本上是每一句或两句换一次韵。分别是:《相和歌辞·从军行》每两句换一次,押歌、唐、麻韵;《杂曲歌辞·缓歌行》每一句或两句换一次韵,押尤、侯、脂、支、阳、唐、麻、微韵;《杂曲歌辞·行路难》每一句或两句换一次韵,押模、阳、唐、侯、文、之、支、真韵;《杂歌谣辞·郑樱桃歌》押豪、清、真、谆韵。《琴曲歌辞·湘夫人》一韵到底。
2.李颀古体诗分文五言古体诗和七言古体诗,其中五言古体诗一韵到底,除了《无尽上人东林禅居》押了魂元桓三个韵外。七言古体诗换韵很自由,有一两句换一次韵,也有三四句换一次韵,如《行路难》分别押模、阳、侯、之、真,基本上是每一句或两句换一次韵。
3.屋烛合为一部,其中仅烛独用1次,王力先生认为中古时期已有“屋烛”合为一韵的情况。
4.王力的“麻”为一部,李颀的“麻”亦为一部门。
5.从李古体诗来看“之支脂”同用8次来看,说明“支”与“脂之”已经合流,与王力的五十韵部中的“之支脂”同用是一样的,符合王力的。
6.李诗“鱼模虞”同用为一部,王力“鱼”独为一部。
7.李诗中“齐和祭”为一部,和王力的齐属于祭部一致。
8.清青庚同用。王力认为“青庚耕”与“青”分为两部。
二、李颀近体诗韵部
李颀近体诗押平声韵的有45首,押仄声韵的有2首,无入声韵,一共可以分为14个韵部。
(一)阳声韵:
1.东钟部(包括广韵东冬钟):(1)东韵:雄宫中东。(2)钟韵:峰重松浓。东独用1次,钟独用1次。
2. 唐阳部(包括广韵唐阳):(1)唐韵:郎堂茫苍塘。(2)阳韵:章香杨阳长乡霜央望。唐阳同用3次,阳独用1次。
3.侵部(包括广韵侵):心阴砧今禽林深寻琴音。侵独用4次。
4. 寒桓部(包括广韵寒桓):(1)寒韵:寒阑鞍栏看难安。(4)桓韵:峦欢盘观。寒桓同用3次。
5.删部(包括广韵删):(1)删韵:还。
6.仙先部(包括广韵仙先):(1)仙韵:然篇泉烟川旋还。(2)先韵:烟莲前田贤边天年眠。仙先同用3次,先独用1次,另外仙删同用1次。
7.青庚部(包括广韵青庚耕清部):(1)青韵:壁敌(2)庚韵:行莺鸣(3)耕韵:耕(4)清韵:城晴程情程清名(青独用1次,清庚同用2次,庚耕清同用1次)
8.真谆部(包括广韵真谆):(1)真韵:蘋亲人秦新滨伸贫邻身绅。(2)谆韵:春纶。真谆同用3次。
9.文部(包括广韵文):文韵:濆君闻云氲分。文独用1次。
(二)阴声韵:
1.歌戈部:(1)歌韵:河多跎何歌。(2)戈韵:过波和。歌戈同用2次。
2.鱼部(包括广韵鱼):鱼韵:如馀书鱼。鱼独用1次。
3.模虞部:(1)模韵:图蒲湖乌。(2)虞韵:趋隅殊无。模虞同用1次。
4支脂之微部(包括广韵支脂之微):(1)支韵:儿垂吹知篱池卑为。支独用2次。(2)脂韵:茨梨悲鸱谁湄蕤迟坻。(3)之韵:时期思菑兹祠狸词嫠滋。(4)微韵:衣归稀飞机。之韵独用3次,脂之同用6次,微独用1次,另外微脂同用1次。
5.尤侯幽部:(1)尤韵:优游秋裘流舟忧周洲留尤。(2)侯韵:侯楼鸥头。(3)幽韵:幽。尤侯幽同用1次,尤侯同用1次。
李颀的近体诗从整体上来说用韵严谨,都是一韵到底。从分析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1.李颀近体诗没有出韵的现象,都是一韵到底,且没有入韵。
2.于王力相同的有11个。“阳唐”为一部,“侵”为一部,“寒桓”为一部,“青”为一部,“庚耕清”为一部,“文”为一部,“歌戈”为一部。 “鱼”为一部,“真谆”为一部,“冬”为一部,“钟”为1部,与王力同。
3.“支之脂微”为一部,王力的是“微”为一部,“支之脂”为一部。
4.仙和删同用1次,王力两个不是同一部,“先仙“为仙部,”“删山”为“删”部。
综合分析了李颀的古体诗和近体诗,基本上符合王力的《汉语语音史》,且用韵很严谨,可以看出对韵律使用的很自然,古体诗换韵自由,近体诗一韵到底,这对我们了解盛唐时期的语音很有帮助。
注释:
[1]殷瑶.河岳英灵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72.
[2]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M].苏州护龙街中文学山房印行,70页.
[3]高棅.唐诗品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8.
[4]杨士弘.唐音评注·上[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10:230.
[5]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