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云南大理州剑川县白族石宝山歌会为例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维度

2016-01-31 21:51杨四美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3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四美

(剑川县金华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云南 剑川 671300)



以云南大理州剑川县白族石宝山歌会为例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维度

杨四美

(剑川县金华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云南 剑川 67130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包括文化空间与文化表现形式,文化空间重视其兼具时间性与空间性的分析维度。云南大理州剑川县白族的石宝山歌会延续了上千年的历史,是白族地区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充分地体现出了民族风情集中展现的丰富性以及民间广泛的参与性等。本文以云南大理州剑川县白族石宝山歌会为例,从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维度。

【关键词】云南大理州剑川县;石宝山歌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维度

1997年6月开展的“国际保护民间文化空间专家磋商会”提出了“人类口头遗产”这一全新的概念。同时也确定了文化空间的概念,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以及时间取决于传统方式进行的文化活动本身的存在。本文以白族石宝山歌会为例来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间与空间维度,可成为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的又一角度。

一、石宝山歌会的文化内涵

剑川县白族石宝山歌会已经被列入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关于石宝山歌会的研究为数不多,长期以来石宝山歌会被外界贴上一些标签,如“白族情人节”、“白族狂欢节”等,这些标签带有一定的偏见,没有真正地理解石宝山歌会真实的民俗文化内涵,使得大部分人对此产生了不恰当的、歪曲的文化想象。因此,从民俗学的角度对石宝山歌会进行深入系统性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应尽快还原石宝山歌会的实际面貌。石宝山歌会可以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关于文化空间的概念抽象地分为人文地理空间与文化表现形式,也就是将石宝山的人文地理环境与白曲的演术活动进行统一。石宝山歌会从空间的基本构成来看,于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白露”时节在剑川县石宝山腹地举行,参加的民众包括剑川县内以及周边的县份,主要是以白族为主体,石宝山歌会的主要内容是以白曲对唱为主,目的是为了禳灾、繁衍人口等。歌会主要是以一男一女对唱为主要形式,男女交流以白曲为主,也可以自由闲谈交流,男女之间的交流行为具有象征作用与社会意义。白曲作为一种民间文艺,在石宝山歌会中是民众主要的口头交流方式,白曲在歌会中决定了歌会的社会属性以及仪式属性。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白曲也存在一些禁忌,比如不能在家庭或者村落范围内的长辈、小辈、亲戚或者异性面前唱,在石宝山歌会中,白曲的禁忌相对宽松了一些,除了不能在亲戚面前唱之外,其他比较自由。

对石宝山歌会进行民俗学的田野研究,也就是从时间、空间以及文化表现形式这三个层面进行描述,由此可见其相关的问题意识扩展为三个方面:第一,说明石宝山歌会具体发生的时间,阐释其在生产以及生活周期中的功能意义。第二,详细地考察石宝山歌会发生的地点,也就是具体从地理、历史以及人文方面来考察与描述。第三,详细地阐释石宝山歌会的内涵及社会文化功能。本文主要是从前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以石宝山歌会为例,探讨其时间与空间的维度。

二、石宝山歌会的时间维度分析

时间与空间是人类领会世界的基本知行形式,也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依据,不同的时代与社会,有着不同的时间观与空间观,节气是自然节律与生活节律最鲜明的体现。石宝山歌会是剑川县白族一个重要的文化空间,歌会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七至二十九举行的,相当于节气中的“白露”时节,在云南省剑川地区,白露与当地的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在白露期间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在该阶段生殖生长处于主导地位,水分的充足是其生殖生长的重要条件,水分不足会影响水稻光合作用的输送,不利于水稻的生长,但是水分过多也会影响水稻根系的生长,因此应确保水分充足但不能过多。

古人每逢重要节日便会举行盛大的庆典与仪式,传统节日与节气密不可分,在“白露”这一重要的时间节点,必然会有重要的民间节庆。在剑川县白族每年的白露时节会举行石宝山歌会,也就是在水稻生殖生长的这段时间,这段时间农民处于相对闲暇的时候,此时水稻对水的需求量较大,也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不能遇到恶劣的气候或者病虫害,否则一切努力都将付之东流。因此,在这段时间人们为了确保粮食丰收就会想尽各种方法,由此人们便在这个阶段,即白露这个节点举办石宝山歌会,歌会举办的目的一方面是人们为了确保水稻的生长能够得到充足的水量而进行降雨祈福;另一方面是禳灾,也就是祈福恶劣的气候灾害不要降临在本地,这两方面对该阶段水稻的生长至关重要,这也是石宝山歌会选择在白露时间举办的意义所在。因此,总的来说石宝山歌会从时间维度来分析,选取白露节点来举办具有祈雨禳灾的含义。

三、石宝山歌会的空间维度分析

石宝山属于老君山南延支脉,位于沙溪盆底北段、剑川县南部,石宝山景区是由宝相寺、金顶寺、石钟寺、海云居以及灵泉庵组成的,石宝山歌会固定在石宝山地区举行主要是与该地区的商贸交流以及佛教信仰的兴盛密切相关着,也就是说,石宝山腹地是在佛教信仰与经济文化交流的基础上才成为歌会的举办地,即石宝山的地理文化空间才具有成为歌会举办地的重要前提。石宝山地区的沙溪古镇曾是历史上盐马集散的重镇,据考古学历史发现春秋战国时期,沙溪已经成为了食盐的集散地,直至民国末年,沙溪仍是茶马古道上的盐茶集散重地。沙溪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后来开发了盐井后进一步提高了沙溪的地位,沙溪的商业一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沙溪后来成为佛教文化聚集地也是得益于沙溪经济文化的发展,在明朝初年修建了兴教寺后,佛教文化随着沙溪的经济发展慢慢地繁荣起来。

石宝山地区隶属于沙溪镇管辖,石宝山位于茶马古道进入藏区的要道,同时,石宝山地区蜀身毒道与滇藏茶马古道的相遇,由此使得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相互融合起来。石宝山地区多元的信仰文化是在沙溪经济繁荣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茶马古道以及盐井的开发使得沙溪繁荣起来,人们也由此能够在石宝山地区聚集,或进行商贸交易,或从事宗教活动,石宝山最终发展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化地点。

四、结束语

白族石宝山歌会将求神拜佛、弹弦唱曲、以歌觅偶等活动充分地融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与民族特色,是白族歌谣产生的摇篮以及发展的基地,为考古学、美学、民族学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参考文献:

[1]王贵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理剑川石宝山歌会[J].中国摄影家,2010(11):126-131.

[2]小鹏.石宝山歌会的变迁[J].大理文化,2010(10):79-81.

[3]田素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民俗学作为——基于石宝山歌会的田野调查[J].文化遗产,2015(1):11-18.

作者简介:杨四美(1964-),女,白族,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人,馆员,大专学历,1984年10月参加工作,在乡镇文化系统工作多年,熟悉基层群众文化,主要研究:白族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戏曲艺术的重大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