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前戏曲的本事主旨与情感寄托*

2016-01-31 20:57左鹏军
社会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杂剧传奇戏曲

左鹏军



卢前戏曲的本事主旨与情感寄托*

左鹏军

卢前的杂剧《饮虹五种》或描写古代人物,或记述当代故事,均有文献事实根据,既叙史事时事又寓道德评价,表现出明显的纪实作风;《女惆怅爨》三种均写古代杰出女性故事,表现出强烈的讽世伤时情绪,寄托着深沉的时局感怀与人生感慨;《楚凤烈传奇》写古代乱离故事,寄寓对时局的关注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患,表现出坚守传统道德与戏曲体制的倾向。卢前的杂剧传奇产生于近现代社会动荡、文化变革之际,表现出深沉的时事感慨和情感寄托,反映了杂剧传奇最后阶段的处境与变化,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戏曲史意义。

卢前;杂剧传奇;本事主旨;情感寄托

卢前(1905~1951),字冀野,江苏江宁(今南京)人。以过人的文学才华和学术根柢,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特别是在传统诗词文章、散曲戏曲、新诗、新剧、小说、书法艺术、戏曲文献、戏曲研究、方志编纂等方面贡献尤大,又曾在南北多所大学任教,成才颇众。卢前号称“江南才子”,的确是名不虚传,令人叹惜的是因嗜酒善饮,率性而为,终致英年早逝,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

作为吴梅众多弟子中最为杰出者,卢前在戏曲创作方面同样继承了乃师作家与学者兼顾、戏曲创作与研究俱擅、戏曲的文学性与音乐性兼长的特点,作有杂剧《琵琶赚》、《茱萸会》、《无为州》、《仇宛娘》、《燕子僧》五种,总署《饮虹五种曲》、《饮虹五种》或《卢冀野丙寅所为五种曲》,又有《楚凤烈传奇》一种,另有杂剧《女惆怅爨》(包括《窥帘》、《课孙》、《赐帛》三种)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女惆怅爨》流传稀少,近年始被发现或关注,其中《课孙》、《赐帛》二种以往未见著录,属新发现的戏曲作品,揭示了新的戏曲史实,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

上述杂剧八种、传奇一种,是今见卢前所作的全部传奇杂剧作品,它们并非个人消闲遣兴、娱乐游戏之作,亦非表现才华能力、兴趣喜好之作,而有其史事根据或时事来源,更有其深沉的情感寄托与现实用意。关于卢前所作传奇杂剧的本事来源、创作主旨及情感寄托,尚未见有研究者予以论述。本文拟对之进行若干探讨,以期推进卢前戏曲创作、学术成就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一、 《饮虹五种》的纪实作风

《饮虹五种》,又名《卢冀野丙寅所为五种曲》,有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排印巾箱本;又有《木棉集》(一名《木棉甲集》、《卢冀野丙寅所为五种曲》)本,中华民国十七年七月(1928年7月)刊;又有《渭南严氏孝义家塾丛书》本,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刊。复有《冀野文钞》之《卢前诗词曲选》本,中华书局2006年4月出版。据载另有《卢冀野五种曲》稿本,笔者未见。

《饮虹五种》,即《琵琶赚杂剧》、《茱萸会杂剧》、《无为州杂剧》、《仇宛娘杂剧》和《燕子僧杂剧》之合称。每种仅一折。

卷首有吴梅丁卯十月(1927年11月)所作之《序》。辛未夏四月(1931年5~6月)渭南严氏刊行之《渭南严氏孝义家塾丛书》本于吴梅《序》之前尚有林思进《罗兰度曲图序》,刘朴《罗兰度曲图记》,吴虞、林思进、张铮、刘咸炘、韩孟钧、庞俊、李植、萧参、龚道耕诸人之《罗兰度曲图题咏》,颇能反映此剧当时产生的广泛影响,特别是在天津被演唱之情况,反映了作为传统戏曲样式的杂剧在舞台上演出的真实情况,极为珍贵,极可注意。

1. 《琵琶赚杂剧》

《琵琶赚杂剧》,首有杨圻《檀青引》诗并序,为此剧故事所本。写清咸丰年间宫中乐师蒋檀青在圆明园被英国侵略者焚毁之后,流落江南,以弹奏琵琶、沿门叫唱糊口为生。蒋檀青到维扬,一夜梦见圆明园被焚情景,激于民族义愤,感于国人蒙昧,呼唤找到医国药方,报仇雪耻,并希望国人尽快觉醒。

以【北正宫·端正好】开场:“锦江南,春如画。抱一面旧琵琶,走遍天涯。怕前头鹦鹉迎人驾,况又是前朝话。”结束曲云:“【尾声】调新弦,重说法,便芒鞋踏破都不怕。且准备着几支儿醒世歌词作道情打。”正目:琵琶赚蒋檀青落魄。

此剧作于民国十五年(1926),题材所本为近代著名诗人杨圻(1875~1941,字云史,江苏常熟人)。光绪二十三年十月(1897年11月)所作《檀青引(附檀青传)》。《檀青传》有云:“文宗时梨园尤盛,设升平署以贮乐工,内务府掌之。设南府,命乐工教内监之秀颖者习歌舞。当夫棠梨春晚,梧桐秋末,万几之暇,辄召两部奏新曲。檀青发喉,则天颜怿霁,赏赉过诸伶。文宗中叶,粤匪据金陵,捻匪扰皖豫,英法龃龉,与战不利。……从人游江南,江、淮间乱,无所业,檀青抱筝沿门卖曲为活。迄穆宗中叶,湘淮军克金陵,平捻匪,东南定,再见中兴。而檀青贫,终不得返京师。京师方重靡靡之音,无工昆曲者,于是诸伶中亦无有知檀青姓氏者矣。……后三十馀年,而东吴杨云史年二十一,游广陵,宴客平山堂。江山春暮,花絮际天,乃命丝竹,以佐诗酒。坐上遇檀青,知余之自京师来也。清歌一声,弹筝一曲,白发哀吭,泪随声下。问所哀,为余述宫中事甚悉。……由今思之,四十馀年矣。每念先皇恩,如隔世事。因叹曰:从此以往,无复此乐矣。言已欷歔,余亦愀然。时光绪乙未四月也。今岁秋复见之青溪花舫,哀音怆怆,益老矣。尝读少陵逢李龟年诗,于流离之况,寄家国之恨。余悲檀青之与龟年同一流落也,乃为传而长歌之。”*杨圻:《江山万里楼诗词钞》,马卫中、潘虹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按:“欷歔”原作“欹歔”,显误,据文意改。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第二十册《光绪宣统朝卷》录此诗即作“欷歔”,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4013页。《檀青引》有句云:“江都三月看琼花,宝马香轮十万家。一代兴亡天宝曲,几分春色玉钩斜。……小臣掩面过宫门,犬马难忘故主恩。檀板红牙今落魄,寻常风月最销魂。十年血战动天地,金陵再见真王气。南部烟花北地人,天涯那免伤心泪?……糊口江淮四十年,清明寒食飞花天。春江酒店青山路,一曲霓裳卖一钱。君问飘零感君意,含情弹出宫中事。乱后相逢话太平,咸丰旧恨今犹记。忆尔依稀事两朝,千秋万岁恨迢迢。至今烟月千门锁,天上人间两寂寥。”*杨圻:《江山万里楼诗词钞》,马卫中、潘虹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将《琵琶赚杂剧》与上述材料相比照,可以明显地看出具有记实述史、感慨兴亡的作风。

可见此剧是通过世变之际一位流落于江南的宫廷乐师之口自述经历,感慨国家兴亡,巧妙地将个人乱离与国家不幸绾合于一,颇有以小见大、举重若轻之效。从创作构思、结构立意、艺术风格等方面来看,颇有洪昇《长生殿·弹词》、孔尚任《桃花扇·馀韵》遗意,当是感于史事并受到此类作品影响创作而成。假如将作品所写的前朝伤心国事与当时的动荡局势相联系,更可以看出作品中寄托的沉痛的历史沧桑感和深沉的时事感慨。

2. 《茱萸会杂剧》

《茱萸会杂剧》,首有王峒、秦艾三题诗各七绝二首。写金陵望族、世代书香之家常府六爷常有士,于九九重阳节之日邀请自家兄弟相聚,准备大张筵席。因大哥已经下世,惟独不请大奶奶。在常府中效力二十八载的苍头老万向常有士忆起大爷在世、诸弟幼小时艰难生活情景,大奶奶为全家生计百般操持,为拉扯弟弟们长大含辛茹苦,劝说常有士邀请大奶奶一同前来相聚。常有士醒悟感动,即决定知恩图报,迎养嫂嫂,并派人将嫂嫂接到府中居住。

以【北南吕·一枝花】开场:“咱依人苦一生,悔不抽身早。看遍了兴亡千载事,都向梦中抛。禁不住风雨飘摇,世态炎凉老,好一似长江东去潮。说将来一件件妙想天开,一个个心机异巧。”结尾云:“(净)俺这一场诉说,把六爷唤醒了,才知道迎养恩嫂。俺看世上负恩的人不少,有的是受恩不知,还有的是知恩不报。六爷还究竟是有良心的人也。【黄钟尾】算乾坤忘恩负义的知多少?况更有绵里针儿笑里刀。说甚么知心好,刎颈交。到收梢,只认得鸦青钞。俺主人家还算是庸中佼佼。俺二十年两眼昏花,也看破的世情早。” 正目:茱萸会万苍头流涕。

卢前曾明确说过:“《茱萸会》,实际上谱我的家事。”*卢冀野编著:《中国戏剧概论》,世界书局1934年版,第210页。可知此剧是作者自述家中事件、表现家庭关系之作。主人公“常有士”为金陵人,与作者籍贯相一致,谐“常有事”之音意,可见作者创作用意。从剧情内容与作者本人交代来看,“常有事”当即卢前本人的化身。

此剧所写内容看似平常简单,主要表现家庭事件与日常伦理,但寄寓着深刻的人生感悟和处世道理,涉及家庭关系以外的广阔人世间经常可以耳闻目睹、感同身受的许多负心与报恩、知过与补过、晦心与良知、金钱与道义、利益与清高等道德境界与人格操守问题,于平凡事件中寄托着深切的道德伦理、人生追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剧产生于传统道德秩序迅速崩解、家庭伦理观念面临巨大冲击的动荡年代,显示出空前深切的现实色彩和内心忧思,内容发人深省,格调馀韵悠长。

3. 《无为州杂剧》

《无为州杂剧》,首有冯煦《蒋绍由先生传》,为此剧故事所本,可见此剧具有明显的纪实作风。写江苏上元人蒋师辙由桐城知县升任无为州知州,既无宦囊,又无随从,只身一人前往上任。到任后日勤听断,重门洞开,讼入即决,事无壅蔽,深得百姓爱戴。不料蒋师辙在任仅仅七月,即因全心为民,辛劳交瘁,遽然而逝。众百姓得此消息至为痛惜,前往送榇叩拜,绅士集议为建祠,转奏朝廷请国史馆立传。

以【北双调·新水令】开场:“水深火热久销磨,铁琅珰无门可躲。开法网,靖妖魔。恨良吏无多,望青天早日到州坐。”结尾云:“呀,适才过去一班男女,怕是去送蒋爷遗榇。想老夫亦蒙其恩泽,安能不前往叩拜?想起蒋爷当日来时,忽忽又离俺每而去。只怨无为百姓命薄,不能享贤父母的恩惠,尚复何说也?【收尾】记来时曾在亭前坐,想遗容不由人珠泪潜堕。难得他用心儿重整破山河,我每要报答他循良怎生可?”正目:无为州蒋令甘棠。

此剧根据近代著名文学家、学者冯煦(1842~1927)所作《蒋绍由先生传》的相关史实而论,通过记述一位清廉正派、勤政爱民、深受爱戴却辛劳早逝的官员事迹,表达钦敬之情,也间接反映了当时的官场状况和社会现实。结合此剧的创作背景,亦可见作者对当时官场习气、社会动荡的关注与感慨,寄托了关注现实、体恤民生的情怀。

剧中所写主人公蒋师辙 (1847~1904),字绍由,一字少颖,号遁庵,亦号颍香。江苏上元(今南京)人。少负隽才,与兄师轼(幼瞻)称“金陵二蒋”。同治十二年(1873)选拔贡。光绪十六年(1890)中顺天乡试副榜。博览群书,究心经济。光绪十八年(1892)台湾巡抚邵友濂闻其才,延主章奏,遂由津门乘舟赴台湾,留台仅六月,著《台游日记》四卷,备记其事。光绪二十四年(1898)被任为安徽知州,次年署寿州,再次年移凤阳。光绪二十八年(1902)调任桐城,二十九年(1903)授无为州知州,所至辄有政声,翌年逝于任上。著有《青溪诗选》、《青溪词钞》等,修《临胊县志》、《鹿邑县志》、《江苏水利全书》、《江苏海塘志》等。

4. 《仇宛娘杂剧》

《仇宛娘杂剧》,首有陶隆伟题辞。写江宁人吴其仁负笈欧洲,十载归来。受同窗好友杨柳孙之托,带回家书一封。原来奉父母之命,托媒妁之言,杨柳孙自幼与表妹仇宛娘订下婚约。宛娘在杨家侍奉柳孙母亲,只待柳孙回国完婚。杨柳孙赴西洋留学十三载,与瑞士女子约瑟结婚,蜜意浓情,滞留巴黎,不想回国。从杨柳孙信中得此消息,宛娘顿时晕倒,母亲也严厉谴责儿子这种负心行为。

以【北越调·斗鹌鹑】开场:“燕子楼中,桃花扇底。明月如盘,夜凉似洗。翠枕孤衾,青灯照壁。望夫石,曾相忆。举目谁亲?知心有几?”结尾云:“(小旦叹科)【圣药王】身已离,情更离,全不念恩情当日画楼台西。鶗鴃啼,杜宇啼,一声声啼月到东篱。无奈月光移。柳孙,柳孙,原来您是个负心的汉子!俺只当天下多情,无过于您。谁知今日如此待俺。咳!也罢。奴家也不想活在人世,咱们同到阎罗殿上拚他一拚去。(末)小姐不必如此。如今到西洋去的朋友,停妻再娶,不止柳孙一人。俺请您好自珍重,再作计较罢。俺也得罪了。(下)(老旦)宛儿,您不必这样。俺此刻心乱如麻,让俺慢慢筹个长策,必不亏您。(小旦)奴家只自怨命薄,尚复何言?【收尾】海枯石烂情如一,冤水无端掀起。只如今似我断肠人,普天下伤心的还有几?”正目:仇宛娘碧海情深。

此剧所写有事实根据,讽喻友人杨仲子在与表妹刘琬订婚后,又因留学法国而与瑞士女子燕妮结婚,对杨仲子这种见异思迁、用情不专的行为表示批评讽刺。从中亦可见卢前对此类事情的认识和态度,也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当中特别是留学海外的文人学士经常面临的恋爱婚姻问题,这在当时也是并不罕见的一种社会现象。

此剧主人公杨仲子(1885~1962),原名祖锡,亦名扬子,号粟翁。江苏江宁(今南京)人。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家。知识渊博,多才多艺,兼擅文学、诗歌,尤其爱好篆刻及书法。1904年以庚子赔款官费留学法国,先后入贡德省理学院、土鲁士大学理学院攻读化学,分别获学士、工程师学位。后考入瑞士日内瓦音乐学院,学习钢琴、音乐理论、作曲达十年之久。1918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京师女子大学、北京女子文理学院等校任教授,北平艺术学院院长、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教授、国立音乐院院长、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音乐学会理事长、国立礼乐馆编纂、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教务主任兼教授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江苏省文史研究馆任职。

5. 《燕子僧杂剧》

《燕子僧杂剧》,首有唐大圆题诗七绝四首。写苏玄瑛(法号曼殊)出家为僧之后,既入空门,却痴心不断,情根难了。遂前往五指山寻访师兄遣凡,请教出世之法。经遣凡一番解说开导,思索追问情是何物,身是何物,世界是何物,玄瑛终于大悟,决心放下痴念,苦海回头。

定场诗为集苏曼殊诗句,云:“柳阴深处马蹄骄,踏过樱花第几桥?镇日欢肠忙不了,何时归看浙江潮?”颇能传达苏曼殊诗感伤忧郁、空灵幽远的情调,又与全剧的内容风格相一致,可见作者的才情与用心。以【北黄钟·醉花阴】开场:“往事何堪再回首?十年来夕阳依旧。珠江水,木兰舟,旧恨新愁,熬得凄凉够。看尘世是浮沤,因此上独向空门甘袖手。”【尾声】云:“这死骷髅值不得闲穷究,俺和您险操同室戈矛。则问他走歧路的痴儿能悟否?”正目:燕子僧生天成佛。

此剧是根据苏曼殊生前在俗与僧、情与理、入世与出世之间矛盾困苦、艰难选择的故事写成。这一方面与苏曼殊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留下的众多故事及其在近现代文人之间产生的广泛影响有关,从中可见当时文人习尚、时代风气的一个有趣味的侧面。另一方面也与卢前早年对苏曼殊的喜好有关。曼殊去世后,卢前曾作《悼曼殊大师》诗云:“破钵天南试佛机,万般心事认依稀。十年梦落蓬莱岛,忏尽情禅一笑归。”*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第五册,中国书店影印北新书局本1985年版,第452页。还写作并发表过《曼殊研究草稿》等。此剧的定场诗采用集苏曼殊诗句形式,既透露出其诗受人喜爱、流行一时的情形,又可见卢前本人的兴趣才华。凡此俱可见卢前对苏曼殊其人其诗的关注与喜好。

近代著名诗僧苏曼殊(1884~1918)一生在革命与参禅、宗教与爱情、出世与入世之间往复徘徊,生前死后留下了许多故事传说。1927年郁达夫所作《杂评曼殊的作品》甚至这样说过:“他的译诗,比他自作的诗好,他的诗比他的画好,他的画比他的小说好,而他的浪漫气质,由这一种浪漫气质而来的行动风度,比他的一切都要好。”*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第五册,中国书店影印北新书局本1985年版,第115页。仅此即可见苏曼殊当时影响之一斑。因此民国年间留下了大量描绘、悼念苏曼殊的诗词、文章,甚至可以看作一种文化现象。虽然如此,反映苏曼殊的戏曲作品却极为少见。从这个角度来看,此剧不仅表现了卢前对苏曼殊的兴趣,而且这种别出心裁的杂剧创作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苏曼殊的独特魅力和广泛影响,具有独特的文体学价值。

《饮虹五种》是卢前尝试戏曲创作的早期作品,相当真切地反映了他的创作观念、选题主旨与艺术趣味,并对其后来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明显影响。吴梅尝对《饮虹五种》予以高度评价,指出:“置诸案头,奏诸场上,交称快焉。余按诸折中,《琵琶赚》感叹沧桑之际,《无为州》记述循良之绩,于家国政俗,隐寓悲喟,已非率尔操觚之作,若宛玉一剧,尤足为末流针砭,盖礼教废而人伦绝,夫妇之离合,不独可觇世风之变,而人情之淳浇,即国家兴亡所系焉。曲虽小艺,实陈国风,而可忽视之乎?近世工词者,或不工曲,至北词则绝响久矣。君五种皆俊语,不拾南人馀唾,高者几与元贤抗行,即论文章,亦足寿世矣。”*吴梅:《序》,载《饮虹五种》卷首,渭南严氏孝义家塾丛书本,辛未夏四月(1931年5~6月)刊行。这五种杂剧,每种仅一折,已属标准的元杂剧体制之变,延续明代后期南杂剧的创作体式而来;至其曲词说白之质朴简洁、本色当行,合案头场上之曲二而一之,则在近代戏曲史上尤显得难能可贵。洪惟助主编《昆曲辞典》“饮虹五种”条有云:“此剧为近代依昆曲曲律谱写之昆剧剧本之一。”*洪惟助主编:《昆曲辞典》,(台北)国立传统艺术中心2006年版,第167页。从戏曲音律和舞台表演角度对此剧予以评价,可作为认识此剧特点之重要参考。

另有论者对此剧给予高度评价。《渭南严氏孝义家塾丛书》本《饮虹五种》卷首林思进《罗兰度曲图序》有云:“夫丁沽繁丽,名花选色之场;江左文章,玉树新歌所出。然而目挑魂授,曾未接夫瑱环;嚼社含宫,遂乃通其曲度。此卢子冀野既填饮虹之词,而津院罗兰按谱弦之之雅事也。……爰乞曾君孝谷,写图寄意,施朱载碧。非误拍之霓裳,宜笑含睇;若有人兮,髣髴旅怀暂遣。”*《饮虹五种》卷首,渭南严氏孝义家塾丛书本,辛未夏四月(1931年5~6月)刊行。亦有载记反映卢前戏曲在当时产生的显著影响。刘朴《罗兰度曲图记》有云:“天津倡,号东方罗兰者,姣,善歌。歌江南卢君冀野《饮虹五种》曲,其二曰《琵琶赚》、《仇宛娘》。非其人不得闻;苟得矣,且恨闻晚。以故争欢,车骑骈阗不绝。君未尝至朔方,固不知有善歌其曲已久于是。其后三年,自金陵西,辱与朴同教蜀太学生。得其家书,纳京报所张其事,匄成都曾孝谷图之。传诸老师,以为罕遇。稠咏绮靡。朴亦思乡与刘弘度万言书,龙阳易顺鼎女之归鸡林,媒课以写讽蜜月之内,俱不相识。年年瘏口讲堂,黯然北顾矣。倡赵姓,扬州人,年十四也。”*《饮虹五种》卷首,渭南严氏孝义家塾丛书本,辛未夏四月(1931年5~6月)刊行。

于诸家所作《罗兰度曲图题咏》中,颇可见《饮虹五种》在当时的演唱情况与影响,如吴虞诗云:“写就琵琶只自怜,劳生聊寄酒如泉。读书早耻雕虫论,辩学重寻白马篇。”“定有哀弦传蜀国,剩将磨调送华年。风尘海内谁知己,试听燕姬唱舞筵。”张铮诗云:“生小罗兰爱自由,浓歌艳舞不知愁。一从唱得吴侬曲,梦绕江南十二楼。”刘咸炘诗云:“文章音乐离还合,曲剧诗词一线传。河岳英灵称极盛,梨园歌管正争妍。何期韵律销声日,犹有旗亭画壁缘。此即场头非案上,不须费买小红船。”*按:刘咸炘《推十诗集》(1936年刊)此诗题《题卢冀野罗兰度曲图》,云:“文章音乐离还合,曲剧诗词一线传。河岳英灵称极盛(殷璠《河岳英灵集》为开天诗坛之表),梨园歌管正争妍。何期韵律销声日,犹有旗亭画壁缘。此即场头非案上,不须费买小红船。”标题下且有说明云:“天津倡号东方罗兰者,喜歌冀野所作《琵琶赚》、《仇宛娘》二杂剧,初不相识也。”此诗作于1930年。韩孟钧诗云:“天下有至文,饮虹五种曲。人间有妙音,罗兰喉似玉。双美相成世所惊,津桥闻至意怦怦。曾侯特绘挑弦谱,群杰争传画壁情。此谱此情腾锦里,俊游感为倾芳酏。兜率甘迟十劫生,定公有愿吾宁已。情田万顷漾微波,雾里寒花可奈何?人生信有新知乐,捧图欲醉苍颜酡。”李植词曰:“白下词人卢冀野,鼓杝西来,倦作江南话。一曲冰弦和泪写,天涯别有知音者。 堕溷飘茵聊慰藉,飞絮无端,却被游丝絓。画壁旗亭何处也?他年认取迦陵画。(调寄蝶恋花)”*俱见《饮虹五种》卷首,渭南严氏孝义家塾丛书本,辛未夏四月(1931年5~6月)刊行。

此外,1936年刊行的刘咸炘《推十诗集》中有诗数首提及卢前及其戏曲创作,颇有参考价值。录之如下:《读卢冀野仇宛娘杂剧有感因再题度曲图(仇氏为其夫所弃)》:“曲国须寻殖民地,替写相思已无味。别有相思写却宜,谷风习习氓蚩蚩。如今男女争方起,未知胜负终何似。供养男殊类马牛,衰老女真如敝屣。似我伤心还几人(曲末语),曲终隽语听须真。却思白傅太行路(乐天乐府篇中有‘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说得人间含意申。旗亭韵事虽堪诩,爱歌恐不因宫谱。料他低唱促弦时,感到他身百年苦。”《评冀野五种曲》:“感慨悲歌亦等闲,家常本色自然妍。知君自有茱萸会,漫任琵琶赚独传。”二诗均作于1931年,可见对卢冀野五种杂剧之推重。

卢前尝在《中国戏剧概论》中自述所作杂剧云:“我的《饮虹五种》——《琵琶赚》,谱蒋檀青事。《仇宛娘》,谱仇宛玉事。《无为州》,谱蒋师辙事。《茱萸会》,实际上谱我的家事。《燕子僧》,谱苏玄瑛事。以上皆北曲。(有中山大学木棉集本,开明袖珍本,渭南严氏精刻本)是吴先生子怀孟所制谱,北方曾有人唱过。亡友刘鉴泉曾题一绝句,最知余意。诗曰:‘慷慨悲歌亦等闲,家常本色自然妍,知君自有《茱萸会》,一任《琵琶赚》独传。’又近年作《南曲四种》,淳安邵次公为题名《四禅天》。”*卢冀野编著:《中国戏剧概论》,世界书局1934年版,第210页。按:其中所说“吴先生”指卢前的老师吴梅。夫子自道,于认识《饮虹五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至于卢前所说《南曲四种》(《四禅天》),笔者未能获见,亦未见其它研究著作提及,不知尚存世间否。上引自述中尤可注意者,是卢前《饮虹五种》杂剧中所表现的谨严的创作态度、自觉的纪实作风,特别是对于社会状况、现世人生的关注与感慨,作者的戏曲创作观念、人生感悟也从中得到相当充分的体现。

二、 《女惆怅爨》的讽世伤时

卢前还作有《女惆怅爨》杂剧,但由于文献资料的限制,学术界对此剧或无缘得见,或注意无多,偶有研究者提及,大多语焉不详或存在误解。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梁淑安、姚柯夫《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经眼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俱不著录。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著录《窥帘》一种,然有不准确之处。《女惆怅爨》之未广为人知,由此可见一斑。

《女惆怅爨》当系卢前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具有一定系列性的杂剧,在形式上与同一主题构成的组剧颇有类似之处,但限于目前所见文献,原创作计划及全貌今已难以详细知晓。吴梅尝撰有《惆怅爨》杂剧,包括四个短剧,即《白乐天出妓歌杨柳》、《湖州守乾作风月司》、《高子勉题情国香曲》和《陆务观寄怨钗凤词》。卢前《女惆怅爨》杂剧之作,当与乃师的教导影响特别是《惆怅爨》的直接启发有关。因为剧中主人公皆为女性,遂以《女惆怅爨》名之。今仅见其三种,分别为《窥帘》、《课孙》和《赐帛》,不仅提供了新的文献资料,展现了新的戏曲史与文学史事实,而且有助于对卢前戏曲创作的全面认识和深入研究。

1. 《窥帘》

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著录《窥帘》云:“杂剧。 民国壬午排印本。一名《女惆怅爨》。仅一折。赵景深见藏。”*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748页。此处所云“民国壬午”即民国三十一年(1942),为此剧最初刊行时间。而认为此剧“一名《女惆怅爨》”则不准确。“《女惆怅爨》”并非一种杂剧之名,而是系列杂剧之总名,《窥帘》仅为其中之一,今已见“《女惆怅爨》”杂剧三种。

《窥帘》杂剧,《女惆怅爨》之一,石印本,民国三十一年(1942)刊。又有《冀野选集》本,1947年11月南京第1版,1997年12月美国洛杉矶影印版。仅一折。

剧写当朝相国郑畋之女小娘,见钱塘秀才罗隐前年投赠相国之诗,拟想名高四海之罗隐,必为风流人物,煞是羡慕,有意与之结为良缘,却难以启齿。罗隐潦倒名场,仍然故我,再次入都拜谒郑畋相国,希望提拔。郑畋责备罗隐只知弄雕虫小技之诗,不务经国大业,并云:“尔且记者,三年之内,不成进士,再休来见我。”这一切,均为躲于帘后的郑小娘窥见。罗隐去后,郑小娘至为愧悔,决心再不迷恋这一貌丑秀才,亦不复读其诗。云英为钟陵营伎,十二年前尝与罗隐相好,别后颇为思念。此番二人重聚,罗隐无有功名,仍为白衣秀士;云英尚未出嫁,依旧沦落风尘。二人不禁同病相怜,感慨命不如人,伤心秀才面对伤心妓,怅恨久之。

以【懒画眉】开场:“杜家有女白如脂,劝惜取青春这些时。春来秋去惹愁思,早描就一对鸳鸯字。罗郎呀,你莫等到无花来折枝。”【尾声】云:“伤心的秀才还对伤心妓,两下从里头说起。说起来此恨绵绵无绝期。”题目:郑小娘窥帘罢诵。正名:罗昭谏脱白兴嗟。

剧末有作者癸酉四月二十九日(1933年5月23日)所作识语云:“屏除绮语,今且十年。癸酉春暮,羁旅汴州,晴窗多暇,读罗昭谏诗,因作《窥帘》一折。振笔疾书,半日而就,选套配调,悉本严氏《谱秋》旧式。夫以貌取人,太冲见辱;自媲倡妇,容甫心伤。悠悠千载,又岂昭谏一人然哉?乌乎!知遇难逢,此身已老;关河日落,不觉愁生。四月二十九日,冀野自记。”*卢前:《冀野选集》,1947年11月中国南京第1版;美中文化出版公司(洛杉矶)1997年12月影印本,第187页。可知《窥帘》创作颇受严廷中杂剧之影响。严廷中(1795~1864),字秋槎。云南宜良人。有杂剧《武则天风流案卷》(一名《判艳》)、《洛神殿无双艳福》(一名《洛城殿》)、《沈媚娘秋窗情话》(一名《谱秋记》),三种合称《秋声赋》。“癸酉”为1933年,此剧作于该年暮春,当时卢前任教于开封国立河南大学。从识语中可知此剧创作情况,并可窥知作者彼时并不如意情境下心态情绪之一斑。

《窥帘》篇幅短小,故事并不复杂,人物也不多,但内容相当丰富,所反映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颇为深入,特别是对于不重才华以貌取人、难遇知音孤独生愁的感慨,甚至从罗隐所遭遇的炎凉冷暖、荣辱亲疏中获得了某种情感共鸣。作品对此进行的着意强调,一定是有意为之并寄托遥深的。因此可以说《窥帘》是一部借古人故事表现个人人生感受、寄托世道感慨、对世相人心有所讽刺的作品。从体制上看,虽为杂剧,但旦扮郑小娘、贴旦扮妓女云英和生扮罗隐三个角色均有唱词,表现得相当灵活自如。这些处理均对典范的元杂剧体制进行了明显的突破改变,也体现了最后阶段杂剧创作注重变革创新的共同特点。

2. 《课孙》

《课孙》,《女惆怅爨》杂剧之一,《冀野选集》本,1947年11月南京第1版,1997年12月美国洛杉矶影印版。仅一折。

此剧篇幅虽不长,实由两部分构成:先写泌水县窦庄张门霍氏在流贼赵四儿率兵东渡山西直逼泌水、族中老少俱打算弃堡而去之际,与少子道澄商量共同防御、坚守城堡之策,并亲自部署,果然于四天之后使贼兵退却南下。朝廷为表彰此堡,命名曰夫人城。后写忠川秦良玉于年老之际,带领孙儿在石柱寨中回忆马千乘和自己年轻时为国家征战、屡立战功的经历,鼓励孙儿立志报国,做一番事业。

以【黄钟·传言玉女前】开场:“寇焰方张,问谁是中原屏障?守玉关可曾有天朝宿将?”结尾云:“【前腔】已多年收拾起戎装,将妙略戎机,为儿重讲。我自家是褪毛彩凤,晚景无多,难再回翔。(白)自古英雄出少年,何况老妇人比不得那暮年壮士?孙儿呀,因你一言,使老身不胜怅惘起来。(唱介)那里似当年情豪气壮?二十年也曾经搏战疆场。到如今呀,到如今龙钟老态,呀,毕竟娘行。(白)孙儿,我话说得太多,不觉口渴起来。我们回堂屋去来。我教你的那卷《孙武子兵法》,你还没读熟呢。”题目:夫人城张母谕子。正名:石柱寨秦侯课孙。

剧末有作者识语云:“庚午初入蜀,舟次忠州。望秦少保石砫寨,询之土人,遥指荒山,未得一往。及抵成都,一日取读《明史》,阅秦良玉传毕,附以张母夫人城事,写为短剧。此套廖柴舟《续琵琶》,尝假是以抒其牢愁者。乌乎!万方多难,国少干城。少保若在,倘亦自忘其老,投袂而起乎?则廉颇、马援,不难见之巾帼中矣。冀野自记。”从中可知此剧作于“庚午”,即1930年,当时作者在成都。《课孙》乃是有感于当时国家危急局势而思古代之英雄,取材于《明史》,借秦良玉故事及张母夫人城故事以表达时局国事感慨之作。

《课孙》在套曲选择上颇受清初廖燕所作杂剧《续诉琵琶》的影响,以【传言玉女前】、【传言玉女后】、【降黄龙】接两曲【前腔】共五支曲子组成的套曲,与《续琵琶》完全相同,同属篇幅相当简短、抒情性颇强的单折杂剧。*按:廖燕所作戏曲四种,即《镜花亭》、《醉画图》、《诉琵琶》、《续诉琵琶》,郑振铎辑入《清人杂剧二集》,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编入卷二“清初时期杂剧家作品(下)”,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编入“中编杂剧五清代作品”,均以“杂剧”目之。根据廖燕剧作情况,如此处理恰当。而《廖燕全集》编纂委员会编、林子雄点校《廖燕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将廖燕戏曲编为“传奇三种”,即《醉画图》、《诉琵琶》、《续诉琵琶》、《诉琵琶第二出悟真》、《镜花亭》,显然未当。廖燕(1644~1705),字人也,一字柴舟。广东曲江(今韶关)人。清初文学家、戏曲家。关于廖燕其人,庄一拂云:“诸生。工古文辞,善草书,状如古木寒石。生当明季甲申之变。及长,抗节不仕,以布及终。性简傲,邑令岁周馈之,求一诗不可得。”*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730页。关于廖燕的戏曲创作,傅惜华云:“剧皆自出其名,以己身登场,乃纯然自述之作。以负不羁之才,困顿风尘,抑郁无聊,故所作直抒其胸臆也。”*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0页。通过《课孙》与《续诉琵琶》的密切关系,可见卢前此剧创作中受到廖燕影响的情况,也有助于深入认识卢前杂剧创作中的取径作法和主旨寄托。

在上引文字之后,卢前又记曰:“余尝欲取复唐以后之金轮皇帝,撰剧一出。以无事实供采择,而其情绪与《课孙》亦近,重录此稿遂不复作。丁丑秋月,老冀再记于饮虹簃。”*卢前:《冀野选集》,1947年11月中国南京第1版;美中文化出版公司(洛杉矶)1997年12月影印本,第191页。“丁丑”即1937年,从中亦可知作者曾有创作一出表现金轮皇帝武则天的戏曲作品,但由于与此剧表达的情感相近,不愿自蹈重复创作之辙迹,遂改变了想法。这一创作想法虽未能成为现实,但这些文字对了解认识卢前的戏曲创作观念及创作经历仍具有独特价值。

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政治局势和真实处境,特别是外敌步步逼迫、国家危急、民族多难的紧张局势,可以看出《课孙》并非一般表现古代妇女故事的剧作,而是通过对古代女英雄、女豪杰的歌颂表彰,寄托了呼唤英雄人物出现、拯救国家民族于危难的爱国情感,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入世精神和豪迈气概,而作者内心的感伤情绪和对于所处时代的感慨也流露于作品的字里行间。因此应当认为《课孙》是一部借古人故事表达现实感慨、以古代英雄呼唤当代英雄、充分表达爱国情感和时事寄托的戏曲作品。

3. 《赐帛》

《赐帛》*此剧为苗怀明教授首先发现,并于2009年3月寄示《文史杂志》第四卷第十一、十二期合刊“戏曲专号”原刊照片供笔者使用,谨此谢忱。,标题下有“《女惆怅爨》之一”六字,仅一折,载《文史杂志》第四卷第十一、十二期合刊“戏曲专号”,中华书局民国三十三年十二月(1944年12月)出版。作者署“卢前”。

剧写辽国国王耶律洪基封枢密使萧惠之女为懿德皇后,端庄俊美,能文能诗,朝中政事,时时关心,对国事多有赞划。遭欲图干预国政而苦于无机会的耶律乙辛嫉妒。耶律乙辛与张少杰定计,利用皇后婢女求皇后手书《十香词》十首,并写《怀古》一首。遂被耶律乞辛、张少杰以书写淫词、无法母仪天下为名,又将《怀古》诗中“宫中只数赵家妆”、“惟有知情一片月”二句罗织为嵌有“赵惟一”之名,向国王耶律洪基进谗言,耶律洪基下令赐给皇后帛匹,令其自尽。懿德皇后求见君王而不得,遂含冤而死。

以【南越调·小桃红】开场:“拂床换枕待君王,不教照见愁模样也。张鸣筝,房中一弹泪千行。银烛更无光,指望着语娇莺,梦高唐。鸳鸯被,不敢把金钩上也。每日里扫殿昭阳,百千遍唱回心,凭谁去诉衷肠?”以【馀情煞】结束:“把回心给予千秋唱,这文字是人魔障。(白)也掷碎这琵琶罢,(唱)免得过我这妆楼还在想。”题目:单登婢怀奸乞书。正名:懿德后蒙冤赐帛。

剧末有卢前识语交代此剧创作经过云:“辛未出蜀,将之沈阳,以受豫庠聘,止于中州,当作《窥帘》南词。一日,与客谈十香词案,王鼎《焚椒录》谓懿德所以取祸者三:好音乐,能诗、善画耳。假令不作回心院,则《十香词》安得诬出后手乎?噫!不图文字之祸人至此也。遂续谱《赐帛》一剧,取【越调下山虎】调式,声家最引以为难者。而曲中杂采回心旧句,藉传懿德原调。乌乎!煎膏焚齿,士以才伤;女而多文,天宁不忌。四德具备如辽后者,安得不蒙百世之冤也耶?九月十九,冀野记。”*《文史杂志》第四卷第十一、十二期合刊“戏曲专号”,中华书局民国三十三年十二月(1944年12月)版,第109页。“辛未”为1931年,可知此剧作于《窥帘》之后,时作者在开封国立河南大学任教。

在上引材料之后,卢前又记云:“前违难再入峡,居中白沙三年,尝有志治契丹文献,欲集江阴缪氏(荃荪)、吴县王氏(仁俊)、南海黄氏(任恒)之书,成《辽文在》十卷。偶思及旧制此剧,将为润色订谱,使嘉陵曲社扮演登场。顷《文史杂志》有戏剧专号之辑,遂以授颉刚先生。盖西昆草创,未及新声,聊假古悲,发吾慨叹,不暇计文之工拙,爰检原稿付刊,亦不复重加修饰矣。甲申十月卢前再记于北碚国立礼乐馆之求诸室。”*《文史杂志》第四卷第十一、十二期合刊“戏曲专号”,中华书局民国三十三年十二月(1944年12月)版,第109页。“甲申十月”为1944年11至12月,当时作者在重庆北碚的国立礼乐馆掌管礼组。卢前所述进一步交代了此剧的创作发表情况,对了解和认识此剧颇有价值。

卢前在谈及《赐帛》的创作经历及相关情况时,除了对其调式选择、艺术处理进行说明外,尤可注意者是对于作品思想主旨、情感寄托的表述。作者特别强调女性才华出众而遭忌妒,品德高尚却蒙冤屈,皇天不能保佑,后世不能昭雪,确有借古代女性悲剧寄托自己人生感慨、发抒时代苦闷之意。因此《赐帛》也不是一部纯粹表现古代女性故事的剧作,而是借古代杰出女性故事表达现实人事感慨、抒发个人内心情感的作品,从剧作取材、内容表现到艺术手法,均具有作者强烈的情感寄托与现实指向,留下了深长的思考和认识空间。

总之,《女惆怅爨》三剧均是写古代女性故事的单折杂剧,且均有明确的正史、笔记、诗文及其他材料作为故事来源,但从作者的创作用意和思想内涵来看,这些本事都不是作者最为关注和着重表现的重点。作者的创作用意是借古代故事表现强烈的现实关怀和内心感慨,特别是反映当时的国家民族局势、个人的身世处境与内心感慨等,具有明显的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伤世忧时、讽喻讥刺的思想含义。卢前的戏曲创作观念、学养才华、艺术个性从这三种短篇杂剧中也得到了相当充分的表现。

三、 《楚凤烈传奇》的道德坚守

《楚凤烈传奇》,岳池陈氏朴园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刻本。署“金陵卢前撰”。此剧另有多种版本,可见其流传颇广、影响较著情形之一斑。

凡十六出,出目为:第一出《发端》、第二出《院试》、第三出《引谒》、第四出《归省》、第五出《奔降》、第六出《合闯》、第七出《谢婚》、第八出《城陷》、第九出《义殉》、第十出《避难》、第十一出《宫警》、第十二出《破贼》、第十三出《归途》、第十四出《移灵》、第十五出《村隐》、第十六出《述梦》。

首有卢前1938年4月所作《小引》,交代创作缘起与经过,并透露出浓重的时代氛围,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录之如下:

宁乡程十发颂万,得明王国梓《一梦缘》稿本。吾乡蒋苏庵国榜授之梓。彊邨词老见之,请吾师霜厓吴先生谱为传奇,先生未暇以为。既十馀年,苏庵复以属余。顾余夙好北词,未尝命笔传奇也。值御倭战起,上庠罢讲,间道返家,始得从容结撰,配搭牌调。闭门三日,遂尔脱草。稿成未几,而烽火益亟。余举室西窜,苏庵亦仓黄去沪,久不闻其消息矣。顷来汉上,缮写成册。推原本事,名之曰《楚凤烈》云。民国二十七年四月,饮虹簃主人书。*卢前:《小引》,载《楚凤烈传奇》卷首,民国二十八年(1939)朴园刻本。标点为笔者所加。

从中可知,早在卢前创作此剧之前,曾由朱祖谋托请吴梅就王国梓《一梦缘》稿本撰写传奇,然吴梅未能为之。《楚凤烈传奇》是由于蒋国榜之托而撰写,并且是长于创作北杂剧的卢前首次撰写南曲传奇。此剧开始创作于日军侵华战争影响之下的南京,而完成于武汉。

其中提及的蒋国榜(1893~1970),字苏庵。回族。江苏南京人。工诗文。书学汉魏,喜好书画、金石、碑帖等。早年收集金陵古代文学家百数十家著作,编印《金陵丛书》及《简离集》等诗文集数种。宣统三年(1911)举家迁上海。中华民国三年(1914)与王一亭、哈少夫等合资修葺浙江嘉兴烟雨楼。中华民国十三年(1924)与蒋新吾合资重建南京太平路清真寺,出资修建上海真如清真公墓殡舍。抗日战争期间,捐款抗日救国,并率家人及亲友缝制棉衣、棉被支持前线。后购杭州小万柳堂,改名蒋庄。平素乐助公益事业,凡为回民办学及资助孤儿院或国内遇有灾情,必出资救济。尝从李详(字审言)受学,晚年随马一浮游,常居杭州西湖。

《小引》之后为卢前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五月(1938年5月)所作《例言》,从中可见创作此剧之用意,亦可由此认识作者戏曲观念的某些侧面。如有云:“传奇惯例,以二十出或四十出为准。但梨园搬演,每多删节。《楚凤烈》旨在发扬忠烈,取便登场于通常场合,故多改易”;“《楚凤烈》本事,根据王国梓自述之《一梦缘》,与孔尚任《桃花扇》、董榕《芝龛记》、蒋士铨《冬青树》、黄燮清《帝女花》,同为历史悲剧,无一事无来历,差堪自信者”;“二十六年岁杪,始得霜厓先生消息。因以《楚凤烈》稿寄昆明。时先生已在病中,犹亲为校订,赋【四季花】一支代序。不一月,先生竟谢宾客。此羽调曲者,遂为绝笔矣”;“作者自信颇守曲律,不似近贤,墨脱陈式,不问腔格者。惟第六出记献忠、自成之合叛,在【雁过沙】后用【江头金桂调】加快板唱,似有未安,然于剧情尚无不合,故仍之”;“《楚凤烈》全部用南曲,《述梦》谱【夜行船】套,犹之《桃花扇》韵中【新水令】一套。略变腔格者,一醒听者耳目”*卢前:《例言》,载《楚凤烈传奇》卷首,民国二十八年(1939)朴园刻本。标点为笔者所加。。其后有吴梅己卯人日(中华民国二十八年正月初七日,1939年2月25日)作于云南大姚县之《校订《〈楚凤烈〉毕赋此代序》,云:

【羽调四季花】法曲继长平,谓帝女花,把贤藩事,娇儿怨,又谱秋声。凄清。前朝梦影空泪零,如今武昌多血腥。旧山川,新甲兵。乱离夫妇,谁知姓名?安能对此都写生?苦语春莺,正是不堪重听。倒惹得茶醒酒醒,花醒月醒人醒。*《楚凤烈传奇》卷首,民国二十八年(1939)朴园刻本。标点为笔者所加。

可见吴梅不仅在昆明亲自校订过此剧,而且对自己这位得意弟子多有鼓励赞赏之词。更值得重视的是,因为日军侵华战争而正处于流离之中的吴梅的个人感受和对于时事的感慨,也可以从中分明感受到。而且,任何人都没有意料到,吴梅写成此篇文字之后不足一月,便已去世。上引【羽调四季花】遂成为吴梅绝笔。在吴梅题序之后,有孔庚、章士钊、常乃德、张一麐诸人之《楚凤烈传奇题词》。全剧之末为《附录朱凤德遗书》。

第一出《发端》以【踏莎行】开场:“案上讽吟,场头搬演,倚晴曾谱长平怨。虽然帝女可怜花,此身犹历沧桑变。 驻凤村荒,楚江潮卷,梨园今日重相见。欲凭楚凤说兴亡,女儿节烈开新面。”接着以【满庭芳】述全剧大意云:“汉水王生,文场小试,无端巧缔良缘。天潢帝胄,姑射貌如仙。一梦怱怱六日,只团栾,不照人圆。惊献变,楚云千里,饮恨向黄泉。 嘉鱼寻子召,安身几月,才返家园。恰遇文华道左,为诉遗言。从此人天相隔,对真容泪雨潸然。卅载后,濡毫写恨,付与世间传。”标目为:“没福分的王国梓饮恨千秋,最节烈的朱凤德酬恩一死。敢倡乱的张献忠无意入城,愿做妾的余月英有心生子。”

剧写汉阳王国梓才高八斗,能诗擅赋,十七岁应院试,被楚王招为郡马,以女儿朱凤德妻之。新婚六日,即遇战乱,张献忠攻破汉阳、武昌,楚王合家自尽。朱凤德以王国梓堂上有七旬老母,催其逃出,自叹国破家亡,亦仰云母粉而死。王国梓伴母亲避乱至嘉鱼县。左良玉击败张献忠,收复武昌,王国梓与母亲得归。得知朱凤德之死,悲痛以极,并感其至德,遂迎其灵柩,葬于祖茔之侧,又将凤德生前所画写真像,供于房中。王国梓遵朱凤德遗嘱,并奉母命,娶凤德侍女余月英为妻,生一子乳名继主。此时朱明已亡,清室代之。王国梓将隐居之村改为驻凤村,寓不忘朱凤德之意。王国梓年至七十三四,须发已白,仍常至朱凤德坟前凭吊,且将此事写入书中,书名《一梦缘》。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楚凤烈传奇》完成于1938年,其时正值侵华日军气焰极其嚣张,从华北一带大举南下,并欲吞噬整个中国之际。考察此剧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所寄托的政治态度与文化含义,结合完成时间和作者自述,可以认为《楚凤烈传奇》并非表现历史人物故事的泛泛之作,而有着借古代英雄人物故事寄寓伤时忧国情怀的深意。这一点也与同时期卢前的基本创作态度相一致,反映了他反对日军侵华、抨击逃跑投降、支持坚决抗战的政治立场和爱国情怀。

这一点,在全剧的最后表现得最为集中充分。第十六出《述梦》丑扮张三、付扮李四议论道:

(付)原来这王老先生倒是别有用心的。(丑)怎生叫做别有用心?(付)老张,这位王老先生的确是楚王府的郡马,只因郡主殉难,他一方面是痛儿女的私情,一面还是为郡主能慷慨赴义,所以更加敬慕。(丑)说来我小时光听阿爷说明朝亡时,多少做官的人卷了金银财宝,带了娇妻美妾,一逃了事,没有几个肯死的。后来被清兵杀掉了了事。(付)本来国破家亡,要么拚个你死我活,替国家出一分力,替百姓保一分廉耻,真个事不可为,痛痛快快的寻个死也好。老脸皮厚苟延性命,还算是一条好汉?

借剧中人评说历史故事和旧时人物,寄托了作者对时局的感慨,作者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激情也隐约可见。全剧结诗再次表明了这一点:“风云儿女多奇气,慷慨悲歌仔细看。一曲乍传楚凤烈,老夫落笔泪汍澜。”

在戏曲形式的选择上,《楚凤烈传奇》为夙好北曲杂剧的卢前作南曲传奇的首次尝试,也是目前所见他一生中创作的唯一一个传奇剧本。在延续传承明清以来形成的文人传奇创作体制、形式习惯与寻求变革、创造生新之间,卢前在此剧创作过程中的选择和处理方式也是颇费心神、值得关注的。作者一方面力求遵守旧有的传奇体制,延续长期以来形成并已被广泛接受的创作习惯,这种努力在晚清至民国时期传奇已经日益走向衰微的情况下,已显得非常难得;另一方面,由于剧情和搬演的需要,作者也有意识地对典范的传奇体制进行了改造,如出数再不是二十或四十出,仅为十六出,篇幅缩短了许多;严守曲律,其中亦略有所变通;严守南北曲界限,全部使用南曲而坚持不羼入北曲,在南曲运用之中,为变化生新或适应剧情需要,亦有略变其腔格之处。因为作者长于北杂剧,加上此剧表现的历史内容,以南曲创作的《楚凤烈传奇》也颇能表现出质朴本色、刚健雄浑的风格特征。这也应当视为卢前在传奇杂剧创作中作出的一种有益探索和着意追求。

作为一位杰出的学者型戏曲家,卢前所作《楚凤烈传奇》在思想主题和艺术技巧两方面所作出的努力都是颇有戏剧史意味的。既表明严守既有创作传统、延续以往创作习惯的戏曲观念和主观愿望,也反映了传奇杂剧发展到近代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常突破传统、不能不作出种种变革的必然趋势。卢前对于传奇体制规范、南曲音律曲牌的坚守护持,是以适度变革的方式进行的。这既大不同于近现代以来大量出现的不通曲律、不遵曲体的传奇杂剧创作,又有异于全面固守元代杂剧、明清传奇矩矱、完全拒绝发展变革的文化态度。从戏曲演变、文化演进的角度来看,这种中和平稳的态度中蕴含着相当深刻的戏曲创作观念,也包含着传统戏曲家应对急剧变革时代的思想智慧,显示出建设性与变革性、创新性与可行性相关联、相统一的特征。当时及后来的许多事实也证明了这种戏曲创作观念、文化态度所具有的思想张力和艺术生命力,留下了具有思想深度和文化深度的戏曲创作经验。

《民族诗坛》杂志尝刊出《楚凤烈传奇》的出版广告,反映了此剧在当时发生的影响,对了解其特点宗旨颇有价值,云:“《楚凤烈传奇》,卢冀野著,独立出版社印行。据明末王国梓《一梦缘》,述楚王华奎女朱凤德殉国事。共十六出,前曾陆续刊《时事月刊》文艺栏中。本社特请卢先生亲加整理,印书单行,为《民族诗坛专刊》之一。近代传奇作者如丁传靖、梁启超辈多不知律。此作发扬民族之精神,又系当家之作品。治文学者,案上不可无此书也。”*《民族诗坛》第三辑,独立出版社(汉口)1938年版。按:笔者尝查阅《时事月刊》第一年第一期至第十一期(北京:亚洲文明协会发行,民国十年二月十五日至十二月十五日),未见刊载《楚凤烈传奇》,不明何故,详情待考。这则广告对卢前《楚凤烈传奇》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揭示都是相当恰切的,既符合作者的创作宗旨和此剧的基本特点,又反映了特定的时代要求和文化背景,表现出相当高的水平,在今天看来,也可以作为认识评价此剧的一个参考。

从上述八种杂剧、一种传奇的各自侧重点及其总体关系上,可以看到卢前戏曲创作中思想观念、艺术趣味的基本形态与总体格局。这些戏曲作品创作于不同的时间、地点,作者处于不同的情境、心态之下,创作动机有所不同,创作用意也多有区别。《饮虹五种》的现世品格、纪实作风反映了对当代人物和事件的关注,表现了杂剧的质朴本色风格;《女惆怅爨》的各有本事、讽世伤时反映了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讽喻警示时人时事的用意,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慨;《楚凤烈传奇》创作于国家遭受外敌侵略、民族危机日甚的严峻历史时刻,借古代抗敌英烈故事寄予了抗击侵略者、永远不屈服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卢前戏曲创作的思想文化内涵与艺术追求,共同展现了这位杰出的本色当行的戏曲家的创作风格,也为近代戏曲史留下了值得珍视的创作经验。

总之,在杂剧传奇的辉煌早已成为明日黄花的中国近现代戏剧历程中,正值杂剧传奇在多种文化政治因素作用下逐渐走向终结式微直至消亡的最后阶段,卢前在中国传统戏曲的最后一位大师吴梅的教导影响下,以才华与学问兼容并进的基本文化理念和传统戏曲创作这种有意味的方式,以深刻的个人与时代、传统与变革相结合的戏曲创作观念、生活经验和艺术感悟,以深挚的国家民族情怀和继承发扬中国戏曲传统的信心,执著热情地从事杂剧和传奇创作,在杂剧传奇生存发展最为艰难的时刻展现出独特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为杂剧传奇史的最后阶段留下了不免苍凉但依旧精彩的一笔,代表了杂剧传奇走向结束过程中的最高成就,展现了最后阶段的杂剧传奇的处境和命运,因而获得了独特而重要的戏曲史意义。

(责任编辑:李亦婷)

The Gist of Archetypal Stories and Emotional Sustenance in Lu Qian’s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Works

Zuo Pengjun

The Zaju ofthefivelibrettosofYinHongdescribes personages of ancient times or narrates stories of the time, which are all based on literary facts, exhibiting an obvious non-fiction style with historical and current events and moral evalua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 three librettos ofMelancholystovesofwomen(NüChouChangCuan) narrate stories of outstanding women of ancient times, expressing strong admonitory and worried emotion and reposing heavy laments of the current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personal fate.ChuanqiofChuFeng-Lienarrates stories about homeless of ancient times, embodying attention about current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concerns about fate of the nation, reflecting the tendency of sustaining traditional morality and forms of traditional opera. Lu Qian’s Zaju and Chuanqi works, which issued from the modern times of China of social unrest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were expressing sad feeling about current events and emotional sustenance and reflecting the circumstances of Zaju and Chuanqi in the final period, and were provided with unique and important significanc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Lu Qian; Zaju and Chuanqi; Gist of Archetypal Stories; Emotional Sustenance

2015-12-01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近代文体观念与文体演变研究”(项目编号:10BZW071)、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代戏曲文献考索类编”(项目编号:14ZDB079)的阶段性成果。

I237

A

0257-5833(2016)03-0162-13

左鹏军,华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广东 广州 510631)

猜你喜欢
杂剧传奇戏曲
安-225,昨日的传奇
戏曲从哪里来
漕运,一段行走在水上的传奇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赵琦美钞校本古今杂剧的戏剧学阐释
“唯以杂剧为正色”年代考
坚持,造就传奇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朱有燉杂剧版本新探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