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 龚利 严隽陶 孙武权 张宏 陈志伟
严隽陶推拿学术思想初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龚利严隽陶△孙武权张宏陈志伟
摘要:严隽陶是丁氏推拿流派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本文对严隽陶推拿学术渊源、理、法、术加以整理,旨在传承名老中医推拿学术思想,推进推拿学术流派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推拿流派名医经验
严隽陶教授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导师,上海市名中医,全国推拿专业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一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上海市康复医学理事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严隽陶师从丁氏推拿一指禅推拿名家王纪松先生、法推拿流派创始人丁季峰先生,深得丁氏推拿学术流派精髓,且博约治学,勇于开拓创新,推动了推拿学科的发展。
丁氏推拿流派其实涵盖了上海的两大推拿学术流派:一指禅推拿学术流派和法推拿学术流派。一指禅推拿学术流派相传为达摩所创,但并无证据。一指禅推拿源头目前可追溯到清咸丰年间,由河南李鉴臣传扬州丁凤山。丁凤山勤学不倦,尽得李氏一指禅真谛,发展成一指禅推拿学派,在江浙两省颇负盛名,终成丁氏推拿流派开山鼻祖。20世纪40年代,丁氏一指禅推拿流派传人丁季峰先生又在一指禅推拿的基础上创造了法操作手法,逐步形成了法推拿流派,应用范围涉及临床各科,丰富了丁氏推拿的流派体系。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上海中医药大学几十年来推拿专业人才一代代的培养和输送,丁氏推拿学术流派已经成为国内影响力最大的推拿学术流派。
丁凤山(道名,原名丁永春,1842-1915年),丁氏推拿流派创始人。丁凤山为清咸丰时武秀才、旗牌官。因病遇李鉴臣以一指禅治疗,病愈后拜李为师,得其真传。丁凤山回到家乡扬州以指代针行医,除跌打损伤外,还擅长治疗内妇杂病,尤其善以缠法治疗外科痈疽、乳蛾,名噪江北。1912年迁往上海开业,长期在沪、杭间行医,并广收门徒,使一指禅推拿得以流传。丁凤山一生收徒10余人,有王松山、钱福卿、丁树山、翁瑞午、沈希圣、黄海山、丁鹏山、周昆山、丁宝山、钱砚堂、吴大嘴、王传焘、张子良等人。王松山又授徒于王子余、王纪松、王百川、王少松、王亦松、王春山、王家齐、毛若周、叶椒升、刘景山、池芝汕、李祖道、赵元鼎、葛荣海等10余人。丁树山传给丁季峰、朱春霆等。钱福卿则收徒钱志坚、韩樵、曹仁发等[1]。
第二代丁氏推拿代表性传人王松山先生(1870-1962年),原名王涟,为丁凤山首徒,上海扬州医学会和上海中医协会会员,1920年发起组织“推拿研究会”,先后在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及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门诊部工作,兼任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馆员等职,是全国推拿界第一批三级专家。对推拿医术之继承、发扬,贡献殊多。王松山较系统地传承了一指禅推拿流派真谛,并在临证中不断创新。理论上重视健脾和胃,调和气血;手法强调刚柔相并,柔和深透。其学术经验为:练功宗易筋经,特别注重其中的“韦陀献杵第一式”、“摘星换斗”、“三盘落地”、“倒拔九牛尾”、“龙吞(饿虎扑食)”等五势,认为这五势对推拿用力有直接的关系和帮助。练手法宗一指禅,创用了抹、抅2种手法,以治疗头部疾患。临证以推、拿、揉、缠、摩5种为主,抹、抅、摇、抖、搓5种为辅,其中又以“推法”为最。重视望诊和切诊。擅长治疗头痛病、高血压病、失眠、胃院痛、胃下垂、半身不遂、咳喘病、月经不调、乳蛾、小儿急、慢性惊风等诸多杂病[2]。
第三代丁氏推拿代表性传人王纪松先生(1902-1990年),原名王荣宽,16岁随父王松山学习一指禅推拿。22岁独立开诊,曾为上海市广慈医院高血压研究所会员,是上海市推拿学校创始人之一,并任教师。王纪松先生重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首先明确提出了推拿的“辨证取穴”、“辨证运用手法”的观点,“取穴五法”(主辅相伍取穴法、局部取穴法、循经取穴法、表里经相配取穴法,以及要穴首取等五种方法)与手法“柔则为补,刚则为泻,以柔制刚”的原则[3]。将一指禅推拿流派常用的推、拿、按、摩、揉、滚、缠、点、摇、搓、抖、捻12手法增加了“抄、勾、抹、梳”4种手法而成16种常用手法,擅长治疗高血压、头痛、眩晕、失眠、月经不调、偏瘫、各种风湿痹痛[4]。
丁氏推拿历经三代人的发展逐步形成以中医经络腧穴学说为核心指导理论,以一指禅推法、法为主要施治手法,以“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为手法操作要求,“循经络,推穴位”,点、线、面结合,“柔和为贵,刚柔相济”,手法、被动运动与自主性锻炼相结合的临症治疗特色。而严隽陶老师在20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先后师承丁氏推拿流派第三代传人一指禅推拿代表人物王纪松先生和法推拿创始人丁季峰先生,全面继承了丁氏推拿流派一指禅推拿和法推拿的学术精华。
严隽陶教授作为丁氏推拿第四代代表性传人,继承了丁氏推拿以经络学说为核心指导理论的学术思想,尤其重视经筋理论在临床的指导意义。《素问·痿论》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简明扼要地概括了经筋的生理功能。严老师认为,经筋其实是其结构与功能的复合体,不能单纯地把它理解成某一种生理物质或单一的解剖单位。对于运动系统而言,经筋束骨而利机关的生理特性其实就是软组织系统的张力与肌力。经筋各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骨节。十二皮部则是按手足三阳三阴的经脉、经别、络脉、经筋在体表的皮肤分区来划分的。因此,法推拿更注重经筋皮部的作用,它不但能增强经筋约束骨骼、活利关节屈伸运动的功能,而且更能治疗属于经筋的各种病症,如筋脉牵引、拘挛弛缓、转筋、强直和抽搐等四肢、头身浅部的筋肉疾患。手法治疗可以舒筋通络,解痉镇痛,易筋以强,从而改善经筋的病理状态。同时,严老师在继承王纪松先生推拿“辨证取穴”、“辨证运用手法”学术观点以及丁季峰先生辨病、辨证与辨经结合论治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运动系统疾病与神经系统疾病辨病、辨证与辨筋结合手法论治的观点。如在治疗脑卒中时,在传统推拿治疗脑卒中后遗症基础上,创新性地将推拿功法之基本方法和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结合,主张推拿治疗的早期介入,并形成弛缓期、痉挛期、相对恢复期的分期治疗方案[7,8]。该方案将肢体功能的自主训练、推拿手法与康复手法有机结合。脑卒中早期为弛缓性瘫痪、后期多为痉挛性瘫痪,相对恢复期患者出现分离运动。手法早期介入以向心性按摩、点线刺激为主,后期法操作以面为主,以柔为贵。辨证有阴虚风动、肝阳上亢、痰火上扰、气虚血瘀等不同。以十二正经腧穴辨证取穴,遵王纪松先生主辅相伍取穴法、局部取穴法、循经取穴法、表里经相配取穴法、要穴首取之“取穴五法”,辨筋当首辨阴阳经筋,早期阴阳经筋弛纵不收,后期多为手足三阴经筋挛缩失展,手法遵王纪松、丁季峰两位先生之“刚柔相济,以柔制刚,循经络,推穴道”。更重要的是继承丁季峰先生治疗偏瘫患者法推拿之特色,手法治疗的同时配合主、被动运动,并融入现代康复的功能评估,从而采取相应的物理治疗、作业疗法、言语训练等康复方案。
同时,严老师秉承丁氏推拿衷中参西的理念,在丁季峰先生将中医经络学说等经典理论与现代解剖、生理、病理相结合的基础上,严隽陶老师前瞻性地将现代康复理论引入到现代推拿理论的构架与临床诊疗中,提高了临床疗效,推进了推拿事业的发展。严老师认为,从某种角度来看,中医推拿是现代康复的一部分。中医推拿以手法与功法训练为主要治疗手段[9],包括了主动与被动运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尤其在形式上属于现代康复物理疗法的范畴,与物理治疗(PT)有许多共同点。然而,中医推拿与现代康复的理论体系有所不同。以中医理论为经,传统推拿防治方法结合现代康复手段为纬,将有利于推拿的进一步发展。如康复评定是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不同疾病和不同层次的障碍,在功能形态的评价、能力障碍的评价、社会因素的评价3个层面上进行。将现代康复中有关功能障碍评定的具体方法,如欧洲卒中量表(ESS)、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Brunnstorm评定法、Fuglmeyer评估、肩关节半脱位的评价、肩手综合征的评价、感觉功能评价、认知觉功能评价、改良Barthel指数等引入到推拿临床与研究中,在治疗前后不同阶段进行功能评定,是评价推拿治疗效果,促进中医推拿与现代康复医学结合的重要手段,是对中医推拿学的一种发展和有益的补充。
而在手法治疗方面,在全面继承丁氏推拿手法“以柔为贵”的基础上,继承王纪松先生“柔则为补,刚则为泻,以柔制刚”和丁季峰先生“刚柔相济“的手法施治思想,提出“柔疏筋,刚致强”的手法治则,指导推拿临床的镇痛治疗。严老师认为,根据手法镇痛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的结果,轻手法通过促进β-内啡肽的分泌途径、重手法通过应激反应的途径发挥镇痛作用[9,10]。因此,合理应用轻重不同手法所产生的治疗效应,可以显著提高慢性疼痛和急性疼痛的治疗效果,经临床验证,有普遍意义。如严老师在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时,早期以疏筋活血、通络止痛为主,后期以松解粘连、滑利关节为主。推拿手法用法、一指禅推法、按法、点法、拿法、扳法、拔伸、摇抖、搓法等。在分期治疗时,严老师提出早期手法柔缓轻和,不宜配合被动运动,以达解痉止痛目的。到粘连期则强调手法适当力量增强,并配合肩关节的被动运动以松解粘连,同时强调整个治疗过程需要结合患者主动的肩关节运动[11]。
参考文献
[1]王纪松,梅犁.一指禅推拿先驱——李鉴臣嗣后历代弟子脉系[J].按摩与导引,1988,4(1):12-15.
[2]王纪松.推拿专科王松山先生的学术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1962,8(8):29-30.
[3]梅犁.一指禅推拿名家王纪松老师学术思想初探[J].按摩与导引,1987,3(6):3-6.
[4]梅犁.名家王纪松临床运用“一指禅”推拿十六种手法介绍[J].辽宁中医杂志,1985,12(8):35-36.
[5]丁季峰.推拿大成[M].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25-356.
[7]严隽陶,孙武权,齐瑞,等.康复推拿治疗脑卒中的思路与经验[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1(1):1-3.
[8]严隽陶,齐瑞,房敏,等.脑卒中分期综合康复治疗方案[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5):455-456.
[9]严隽陶.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
[10]严隽陶,赵毅.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推拿[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8:68-77.
[11]孙国荣.严隽陶老师推拿治疗肩周炎的经验[J].吉林中医药,2005,25(5):44-45.
[12]张宏,孙武权,龚利,等.严隽陶治疗老年骨骼肌减少症的临床经验[J].按摩与导引,2007,23(9):1-2.
[13]龚利,严隽陶,刘玉超,等.推拿功法易筋经对老年骨骼肌减少症患者等速肌力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5 (3):55-58.
·文献文摘·
Study of Yan Jun-tao's Academic Theory of Tuina
GONG Li, YAN Jun-tao, SUN Wu-quan, ZHANG Hong, CHEN Zhi-wei
(Yueyang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0437, China)
Abstract:YAN Jun-tao is one fourth-generation representative successor of Dingshi tuina.This essay aims to reorganize sources, logic, rules and therapy on Yan Jun-tao's academic experience.The purpose is to inherit academic theories of famous veteran doctors of TCM and to promote development of the tuina schools.
Key words:tuina; schools; renowned doctor's experience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737(2016)02-0043-04
*基金项目: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医药继承专项研究(编号:2014S01);上海市科委(编号:15401970700);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编号:ZY3-CCCX-1-1002,1007)
通讯作者△,E-mail:doctoryjt@sohu.com
收稿日期:(2015-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