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红军
(河南省济源市妇幼保健院儿外科,河南 济源 459000)
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62例分析
安红军
(河南省济源市妇幼保健院儿外科,河南 济源 459000)
【摘要】目的 探讨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62例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2例中54例经空气灌肠明确诊断。62例空气灌肠复位成功50例;62例中行外科手术10例,其中复合型套叠5例,回结肠型1例,回盲型4例。转院2例,其余均治愈出院。结论 ①部分病例肠套叠体征不明显,不能早期诊断;②透视下空气灌肠对婴幼儿肠套叠早期或不典型病例诊断治疗有决定意义,宜尽早试行;③手术时机要根据发病时间、结合患儿全身具体情况作出判断后选择。
【关键词】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诊治肠套叠62例,男39例,女23例;年龄4个月~5岁,典型临床症状包括:面色苍白伴阵发性哭闹、血便或果酱样大便(部分患儿需肛诊确定)、呕吐或腹部可触及腊肠样肿块,发病时间2~48 h。全部病例均拍X线立位腹平片、诊断性灌肠片及复位片。
1.2 方法:全组病例均用北京万东医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HF51-3C医用诊断X射线机及广东市今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JS-628E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空气灌肠复位术前先摄取立位腹部平片,了解结肠及腹部情况,方便与注气后腹部形态比较,以利诊断,观察平片能否诊断为肠套叠,未明确诊断病例均进一步行空气灌肠,空气灌肠复位术前30 min先注射阿托品0.01~0.03 mg/kg,鲁米那30 mg,经肛门插气囊管(可用成人导尿管代替),接通灌肠仪,然后结肠注气;从60 mm Hg压力开始,透视下观察气体推进,可看到肠套叠的各种X线形态。气柱前端呈杯口状影、钳状阴影、球形影或或充气肠管内出现半圆形软组织肿块影时,即可确诊肠套叠,并拍片保存。当肠套叠达到回盲部时,套叠阴影存在时间较长,复位进展最困难,可将压力升至90~100 mm Hg并对准肿块经腹部轻柔按摩,时间为3~5 min,多在透视下见到软组织肿块阴影逐渐缩小,直至完全消失。可见到大量气体进入右下腹小肠,并迅速扩展到腹中部腹左部,说明复位成功。
2.1 空气灌肠成功率:本组62病例中有32例在诊断性结肠气压约60~80 mm Hg时透视下见软组织肿块影缓慢前移且逐渐缩小并消失,比较易复位。30例“难复性病例”其右中下腹可见到巨大的充盈缺损,在60~80 mm Hg气压下无移动,需加压灌气至100 mm Hg气压同时结合腹部轻柔按摩并维持压力5~10 min,30例中又有18例获复位成功,10例转外科手术治疗,2例因家属拒绝手术转院治疗。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80.6%。
肠套叠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是3个月~6岁引起肠梗阻的最常见原因。60%本病患儿的年龄在1岁以内。80%患儿年龄在2岁以内,健康肥胖儿多见,发病季节与胃肠道病毒感染相一致,以春秋季多见。常伴有胃肠炎和上呼吸道感染。有些促发因素可导致肠蠕动的节律发生紊乱,从而引发肠套叠,如饮食改变,腹泻及其病毒感染等均与之有关。有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可引起末端回肠集合淋巴结增生,局部肠壁增厚,甚至凸如肠腔,构成套叠起点,加之肠道受病毒感染后蠕动增强而导致本病[1]。肠套叠为凡健康婴儿突然发生阵发性腹痛或阵发性哭闹、呕吐、便血和腹部扪及腊肠样肿块时可确诊。其需与急性痢疾,梅克尔憩室出血,过敏性紫癜,蛔虫性肠梗阻等疾病鉴别。我们资料中有23例(37%)无明显哭闹,仅有精神差,孩子不玩来诊,这是诊断中不可轻视的症状,而腹部腊肠样肿块因患儿哭闹,大多扪不清楚,本组中可触到腹部腊肠样肿块的仅14例(22%),因此不必长时间触诊腹部肿块,如患儿早期有阵发性哭闹并经肛诊发现便血者,经鉴别诊断怀疑肠套叠者,宜尽早空气灌肠诊断,以免延误患儿肠套叠的诊治。肠套叠非手术疗法有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空气灌肠;钡剂灌肠复位三种方法[1]。在我国,近20年来空气灌肠已成为一种相当普及的疗法,钡剂灌肠在我国很少应用[2]。我院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治疗的肠套叠62例,其中50例空气灌肠复位成功,成功率80.6%。空气灌肠并不绝对安全,其唯一并发症是可发生肠穿孔,因而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我院空气灌肠复位术适应证为病程不超过48 h而全身情况尚好的病例。禁忌证为:①发病超过48 h而全身情况显著不良者,②腹部异常膨胀,腹部平片可见小肠严重积气,并有多数张力性液平面者,③试用空气灌肠复位术时如逐步加压60、80、100 mm Hg而肠套叠阴影扔不移动、形态不变者,就应放弃空气灌肠复位而改由手术治疗[2-5]。在本组62例患者中,52例均在24 h内就诊,10例发病时间超过24 h,外科手术10例患者中,其中有6例患者发病时间超过24 h。其余4例发病时间不确定。由此可见早诊断早治疗,可提高空气灌肠治愈率。本组有22例在压力两次升至90~100 mm Hg并结合腹部按摩才能复位成功。在实际操作中应综合各方面因素。如患儿的精神情况、发病时间长短、血便量、颜色、肠管胀气程度等。决定升高压力限度及速度,并密切透视下观察有否肠穿孔征象出现。一旦出现,应立即停止灌肠并用20注射器剑突下穿刺放气降低腹压后转外科手术处理。本组62例经空气灌肠诊断及复位术:成功复位50例,失败10例,成功率约80.6%,无1例穿孔。
参考文献
[1] 杨锡强,易著文,沈晓明,等.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7-289.
[2] 佘亚雄,童尔昌.小儿外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43.
[3] 孙中洋,徐金标.多种辅助方法在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复位中的联合应用[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5,26(4):832-834.
[4] 吴俊珍.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应用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15):69-70.
[5] 刘培东,王秀芹.急性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治疗的临床体会与影像学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5):122-123.
中图分类号:R5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2-01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