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志正针药并用医案举隅

2016-01-30 17:54荆鲁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5期
关键词:益智仁太溪针药

荆鲁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北京100040)

路志正针药并用医案举隅

荆鲁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北京100040)

对于慢性病的治疗,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认为要根据病情采取针药并用、辨证施针,以发挥中医的优势,提高临床疗效,故举医案一例以说明路志正针药并用的辨证施治方法和机理。

针药并用;名老中医;路志正

路志正国医大师,幼继家学,从事中医临床工作70余年,其精通中医典籍,擅长中医内科,对妇科、儿科等亦有深厚造诣。临床针药并用,重视食疗,圆机活法,因疗效卓著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赞誉。兹不揣简陋,举其针药并用临床医案一则以飨同道。

患者男,46岁,已婚,电脑工程师,瑞士索罗图恩人,2000年3月1日初诊:主诉尿频、尿急半年,半年前曾患膀胱炎,自觉膀胱胀大,肾炎(良性)和肾盂发炎,出现尿频、尿急,一直服消炎药物,膀胱尿满时则小腹抽痛,洗热水澡舒服,恶对流风,易发热而突然汗出,夜亦然,久坐颈背部作痛,脊骨亦痛,小便色黄,尿时不痛,面红赤。每日夜小便4~5行,大便正常。既往右足曾做过手术,左脚亦准备手术,无过敏史,已结扎,幼时腹股沟处不通做过手术,血压高未服药,10年前脑外伤之后常头晕已恢复。个人史:晨伴米水和咖啡,或面包和咖啡,午套餐肉少,晚食小面包、1杯酸奶。其父中风致半身不遂、糖尿病。症见面部红赤,发热时则更甚,两手背、两臂皮肤亦鲜红发绯。舌胖有齿痕质暗红,苔薄发微灰(与饮食有关),脉细弱尺甚。血压148/81 mmHg,心率61次/min,心肺正常。辨证属肝肾虚而膀胱热、水不涵木而风阳上扰,治宜滋肾柔肝、潜镇利尿。针刺处方:三阴交右、太溪左共2针,三阴交直刺0.8寸,平补平泻法;太溪直刺0.6寸,平补平泻法,置针30 min,中间行针1次,得气为度。中医处方:钩藤18 g,蝉蜕10 g,夏枯草20 g,菊花12 g,制首乌12 g,生牡蛎20 g,坤草15 g,益智仁10 g,土茯苓20 g,车前子15 g,3剂水煎服,每剂分3份,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000年3月17日二诊:服药后小便无明显变化,有背痛,吃中药后发现前列腺发痛。今晨起床时发现头痛(两侧)后脑,易疲倦。望其舌体胖大,舌边尖有齿痕,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弦而滑。辨证属水不涵木、风阳上扰,治宜滋肾柔肝、祛风通络。针刺处方:太阳2,后溪右1,行间左1,三阴交2,共6针。太阳向下斜刺0.8寸,右后溪直刺0.6寸,左行间向上斜刺0.6寸,三阴交直刺0.8寸,手法均用平补平泻法。置针行针法同上,起针后背部觉舒,余无不适。处方:药后臀部疼痛少有缓解,而头脊拘急减,上方去益智仁、车前子、土茯苓,加蔓荆子10 g、僵蚕12 g,3剂服法同上。

2000年4月14日三诊:臀部疼痛和前列腺炎症有好转,针后有绷紧的感觉,头不痛,疲劳感减轻,头面发红,舌脉同前。查BP125/85 mmHg。针刺处方:太冲左、三阴交右共2针,太冲向上斜刺0.6寸,三阴交直刺1.2寸,先补后泄法,得气为度,置针25 min,中间行针1次。出针后面红头胀少缓,余无不适。处方:钩藤18 g,蝉蜕10 g,夏枯草20 g,菊花12 g,制首乌12 g,生牡蛎20 g,坤草15 g,蔓荆子10 g,僵蚕12 g,3剂服法同前。

2000年5月8日四诊:患者面色仍紫红,颈项胸前依然,诸症好转,腰痛亦轻,已不太疲劳。周六去花园工作时间长而头痛,右侧腰除痛点外余均见好转。舌质淡,苔薄,脉同前。针刺处方:太阳2,合谷左、内庭右、三阴交左、后溪右共6针。太阳向下斜刺1寸,合谷向上斜刺1.2寸,内庭向上斜刺0.6寸,三阴交直刺0.8寸,后溪直刺0.6寸,先补后泄法。置针行针同上,以得气为度,出针后腰痛见缓。处方:钩藤20 g,菊花12 g,桑叶10 g,僵蚕12 g,夏枯草20 g,炒蒺藜12 g,决明子12 g,珍珠母30 g,坤草15 g,3剂服法同前。

2000年5月15日五诊:膀胱较前好转,腰部疼痛仍较甚,头痛缓解,疲倦感渐轻。舌质红,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苔薄黄,脉沉细弱,治宜健脾益肾、柔肝潜镇。针刺处方:太阳左、三阴交右、昆仑右、太溪左共4针,太阳、三阴交、太溪针刺手法同上,昆仑直刺0.6寸先泻后补法。置针行针补泻手法同上,起针后急扪之,腰部诸症轻减,余无不适。中医处方:桑寄生18 g,川断12 g,菟丝子15 g,苍术12 g,黄柏9 g,炒薏苡仁20 g,益智仁9 g,女贞子15 g,生牡蛎30 g,益母草15 g,3剂每剂分3次冲服。

2000年5月23日六诊:骶部疼痛、头痛,星期天至星期一自觉疲倦,睡眠好,今日头自觉有压力似绞痛。舌体胖,舌质暗红边有齿痕,苔薄黄微腻,脉沉弦。针刺处方:太阳左、三阴交右、昆仑右、太溪左共4针,针刺手法如前。中医处方:上方去女贞子、益智仁加葛根20 g、川芎12 g,4剂每剂分3次冲服。

按语:患者为中年男性,有膀胱炎病史,尿频、尿急半年,小便色黄,属膀胱有热;坐久则颈背部作痛、脊骨痛,脉细弱尺甚,舌胖有齿痕质暗红,属肝肾亏虚,易发热而突然汗出;面红赤,血压升高,属水不涵木而风阳上扰,方取天麻钩藤饮方意。《本草纲目》云:钩藤,手、足厥阴药也。足厥阴主风,手厥阴主火,惊眩运,皆肝风相火之病。钩藤通心包于肝木,风静火息,则诸症自除;蝉蜕味甘、咸、性凉,归肺、肝经,可凉肝息风;菊花、夏枯草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泻热散结;益母草活血祛瘀、利尿消肿,患者脉细弱尺甚,舌胖有齿痕、质暗红、苔薄,给予制首乌、益智仁滋补肝肾、温肾缩尿;土茯苓解毒利湿,车前子清热利尿,诸药配伍滋补肝肾之阴、清膀胱湿热。针三阴交、太溪柔肝益肾。三阴交为交会穴,乃滋补肝肾之要穴,主治水不涵木、肝阳上扰等证,现代常用于肾虚而膀胱热。

二诊小便无明显变化,头痛(两侧)后脑,背痛,药后发现前列腺发痛,易疲倦。路志正考虑患者肝肾虚为本,肝阳上亢为标,故去通阳利湿之益智仁、车前子、土茯苓,加蔓荆子10 g、僵蚕12 g祛风通络、滋肾柔肝;后溪为手太阳经穴,督脉的八脉交会穴,主治颈项强不能回顾;太阳为经外奇穴,主治偏正头痛,与后溪配伍共疗头痛之标。行间乃肝经荥穴,取之以滋肝阴、清肝火以疗头痛之本。

三诊臀部疼痛和前列腺炎症有好转,针后头不痛,疲劳感减轻,头面发红,继服前方。太冲为足厥阴肝经输穴,亦为原穴。肝经为多血之经,故能养血凉血、和肝敛阴,与三阴交相配,功能疏肝解郁、滋补肝肾、通中有补、补中有泻,二者相反相成,主治肝肾阴虚、虚阳上亢等证。

四诊诸症好转,仍面色紫红,继以前法去首乌、蔓荆子、生牡蛎、蝉蜕,加菊花、桑叶、决明子清肝明目、润下调肠,珍珠母平肝潜阳。内庭为足阳明经穴,针之以泄热。五诊治后膀胱炎好转,头痛缓解,腰痛较甚。腰为肾之府,以桑寄生、川断、菟丝子、益智仁、女贞子益肾,三妙散健脾祛湿热,生牡蛎柔肝潜镇,益母草活血利尿、清热消肿。昆仑为足太阳膀胱经穴,功可安神清热、舒筋活络,可治腰痛、头痛。六诊诸症轻缓,苔薄黄微腻乃膀胱余热未净之候,少事加减以资巩固。

路志正常言,作为一名中医师,内科医生如会针灸则如虎添翼,自能提高疗效且易巩固。针灸疗法在中医学上起源最早,医针虽小然收效神速,故古人有“一针二灸三服药”之说,而习针灸先应明理论。所谓“业医不明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学针灸不能只学某穴治某病,甚至以特效穴着眼,而应从脏腑经络学说入手,理解脏腑、经络、腧穴之间的密切关系。腧穴绝不只是局限一个点,而是由点到面、由面到经、内而脏腑,方能收到较好效果。慢性病的治疗,要根据病情采取针药并用、辨证施针,老师所言使学生深受启迪和教益。

[1]路志正.路志正医林集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R247

:A

:1006-3250(2016)05-0678-02

2015-10-26

荆鲁(1974-),女,山东平度人,主任医师,在读博士后,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的临床与研究。

猜你喜欢
益智仁太溪针药
针药结合治疗巧克力囊肿案
“状元果”益智仁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针药并用治疗癔症性失声验案1则
针药并用治疗舌咽神经痛验案1则
《针灸大成》太溪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温暖手脚
益智仁盐炙前后缩泉丸指纹图谱的比较
益智仁盐炙后缩泉丸入血成分的分析
太溪穴的临床应用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