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娇艳(湖南省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湖南 邵阳 422000)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李娇艳
(湖南省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湖南 邵阳 42200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选取2012年~2014年在我院治疗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将其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 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腹疼、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及肠道梗阻等,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96.7%,CD34阳性率83.3%。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肿瘤细胞形态、结构复杂多样,免疫分析呈阳性表达,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学;免疫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发生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并且包含了胃肠道平滑肌瘤及胃肠道平滑肌肉瘤等[1]。胃肠道间质瘤多发生与胃与小肠,也可发生于直肠和食道,该病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是由于C-kit(癌基因产物)基因突变引起的胃肠道间质发生病变[2]。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程不确定,有可能在数天之内发作,也可能在人体内潜伏数十年,这给病理诊断带来了困难。本文将对2012年~2014年在我院治疗的30例胃肠道间质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临床表现,并对其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特点等情况综合分析,具体操作如下。
1.1一般资料:选择在我院治疗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经医院CT、胸部X片判断病变部位、范围及性质,结合免疫组化检查最终被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采取了手术治疗。30例患者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0±3.4)岁,病程最短为1周,最长为5年,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可有腹疼、腹胀、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亦可表现为腹部包块。
1.2方法:将收集好的患者手术肿瘤标本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好,并做好常规的处理,最后用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并采取HE和免疫组化染色,所用抗体有CD117、CD34、S-100等,染色的过程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并与一致的阳性片作为对照,采取磷酸缓冲液作为阴性对照。
1.3观察指标:根据胃肠道间质瘤的危险程度划分,确定了极低危、低危、中危和高危的分类方式,以肿瘤的大小和核分裂数目作为胃肠道间质瘤侵袭行为的危险程度判断依据。肿瘤直径<2cm,核分裂数≤5个/50HPF提示为极低危险度;直径2~5 cm,核分裂数≤5个/50HPF提示为低危险度;肿瘤直径<5 cm,核分裂数6~10个/50HPF,或肿瘤直径5~10 cm,核分裂数≤5个/50HPF提示为中危险度;肿瘤直径>5 cm,核分裂数>5个/50HPF,或肿瘤直径>10 cm,或肿瘤核分裂数>10个/50HPF提示为高危险度。
2.1临床表现: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该病常见的表现无明显差异,与患者的肿瘤大小和位置有关,在30例患者中,存在腹疼、腹胀、血便等症状,有血便13例,占43.3%,腹疼的有30例,占100%,腹胀的有25例,占83.3%。
2.2巨检: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胃12例,小肠8例(其中包括回肠4例,空肠2例,十二指肠2例),结肠5例,盲肠3例,多发性2例。通过对肿瘤的形状及大小分析,最小的为1.3 cm×1.5 cm×1 cm,最大的为12 cm×4 cm×3 cm,呈结节状或单发,未出现出血、坏死等情况。
2.3免疫学分析:通过对患者瘤体标本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有29例CD117呈阳性表达,阳性率达96.7%;有25例CD34呈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呈83.3%;SMA和S-100主要呈局部灶性分布,阳性例数分别为17例和18例,阳性率为56.7%和60%。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多发生于胃肠道,也可发生于胃肠相关区域,如食管、网膜及肠系膜。胃肠道间质瘤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良性肿瘤,如果不引起重视,也可能会演变成恶性肿瘤,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巨大的创伤。胃肠道间质瘤病程跨度较大,短期有几天内发病,也有长达数十年才发病,一般患有该病的大多为中老年人,因此其发病的年龄比较晚,由于该病与其他肠胃疾病的临床症状有很多相似之处,有腹疼、腹胀等,目前对该病的发病特点和预后认识尚且不足,缺乏统一的认识,因此对其病理学进行分析特别重要[3]。
胃肠道间质瘤的一般症状区别不大,这与患者的肿瘤大小、位置、发病年龄等有着较紧密的联系,主要临床症状有腹疼、便血、腹胀、吞咽困难等,相关研究表明,大多数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都是因腹疼、便血等情况,及时就医后被确诊,与本研究中的患者就医情况基本一致[4]。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一般症状为腹部不适,明显有腹疼、腹胀、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且腹部有包块,与该病的一般症状差别不大。通过免疫学分析,有29例CD117呈阳性表达,阳性率达96.7%;有25例CD34呈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呈83.3%;SMA和S-100主要呈局部灶性分布,阳性例数分别为17例和18例,阳性率为56.7%和60%,也进一步证明了该病的病理学特性,对临床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核分裂计数等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肿瘤危险程度对患者的预后影响较大,年龄越大,肿瘤危险程度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差。因此患者在出现因血便、腹疼等症状后,应立即就医,争取尽早治疗。
综上所述,胃肠道间质瘤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肿瘤细胞形态、结构复杂多样,免疫分析呈阳性表达,对确诊胃肠道间质瘤有着重要的意义。
[1] F高连珠,王笑寒,马萍.胃肠道间质瘤的66例临床病理诊断及预后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11):58.
[2] 程英.胃肠道间质瘤34例临床病理学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13,14(30):71-72.
[3] 林海峰,徐国森.胃肠道间质瘤的免疫组化观察与临床病理意义的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13,21(16):1299-1303.
[4] 徐玉芸,何晓东.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与病变危险度分级的对照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12):255-258.
1671-8194(2016)21-0054-01
R735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