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生长,散文教学的最终归宿

2016-01-29 13:12刘蕾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6年1期
关键词:散文教学实践

刘蕾

[摘 要]目前,语文课堂的不少语言实践停留在原始水平上,是一种无效的假实践。在教学中,教师要聚焦传神语词点,让学生在内化运用中生长语言智慧;探寻形神结合点,让学生在类比转换中生长语言智慧,这样才能让散文教学成为促进学生语言生命成长的凭借。

[关键词]语言生长 散文教学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27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文都是文质兼备的经典之作。不少教师都意识到散文对学生语言智慧提升的作用。于是,在散文教学中各种形式的语用实践也就充斥其间。细细考量这些实践,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实践仅仅是一种文本升华之后的情感倾吐,是一种纯粹的写的历练。这种停留在原始水平的实践,是一种无效的假实践。如何依据散文特色,让学生获得言语能力的生长呢?

一、聚焦传神语词点,内化运用

教学写景类散文,其重点就是要品味其中能够“一语传其神”的动词、形容词,感受这些词语在描摹客观事物、抒发情感的表达效果;同时在体悟的过程中将自身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内化成为自己的一种语言素养。这就是一种语言能力增长的过程。

苏教版《槐乡五月》是第二学段一篇经典的写景类散文,蕴藏着多处值得学生探究与品味的语言。如,教学第一自然段中描写“花香”时,教师引领学生在自主感悟中感受“浸”字的表达作用:“浸”是将东西泡在水里,可见可摸;用“浸”来描写槐花的香味,就形成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表达韵味。在教师的点拨引领下,有的学生说:我好像已经看到了、摸到了槐花的香味了;有的学生说:槐花的香味沁人心脾,好像直接钻到了人的心里去了……有了“浸”字的体悟,学生理解“飘”字的表达内蕴,就不再是难事。接着,教师引领学生共同总结、提炼散文语言表达的密码,即在写景时灵活运用传神的动词,往往更具有表达的效果。最后,教师出示《广玉兰》中描写玉兰花开的语句,要求学生填写其中的动词。在学生完成后,教师再出示原文,引导学生辨析对比。这样,让学生历经品味到归纳,由选用到辨析的过程,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增长。

二、探寻形神结合点,类比转换

优质散文的语言精练优美、自由活泼,不受任何形式和套路的限制,因此朗读起来韵味十足、节奏感强。教师可以依循着散文的这一特点,为学生开掘语言学习与练笔的价值点。

如,教学《田园诗情》一文的第四段,教师这样进行处理:一是提出思考问题——“除了骏马之外,这里还有哪些家畜深深吸引了你?”二是转换文本语言的排列形式,以诗行的方式呈现,让学生合作朗读,并发现句式的表达特点和效果;三是引领学生从文中寻找其他类似的语句,自主诵读,并转变方式进行对比,感受结构相似、语句整饬所达到的表达效果;四是出示描写绵羊、小鸡、山羊的语句,要求学生以先前的句式改写这一段,或者想象补充他们的活动,注意语言形式的对称。

在这一段教学中,教师就是先依托散文语言形象优美、句式整饬的特点,引领学生感受并发现散文语言的形式之美;然后对话作者,洞察如何表达这种美;最后借助文本语言,通过改写、补充的方式运用这种表达之美。如此体悟、内化、运用的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内在言语能力的增长。

三、紧扣析神总结点,回归整合

散文教学就是要借助生动形象、优美纯真的语言体悟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意蕴,这样也就紧扣住了文本表达的内在之“神”。这种对文本内蕴之“神”的体悟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只有紧扣文本表达的点睛之笔才能避免体悟过程的零散化、朦胧化。只有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才能真正夯实文本的教学价值,促成此类文本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还是以教学《田园诗情》一文为例。在深入文本语言之后,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荷兰草原上奶牛生活的温馨与幸福,骏马生活的自由与悠闲……最后,教师紧扣文末中“这里是真正的荷兰”这一点睛之笔,引领学生以鸟瞰的视角回顾文本:“真正的荷兰体现在哪里?结合文本中的描写以及自己的感受,写出自己的理解。”

学生在这一练笔实践过程中,不仅充分调动了自身既有的语言储备——对文本语言高效积累与积极体悟,同时也激活学生内在的思维意识,对语言进行灵活的调控与组织,将学生对文本的关注从原本的点状转化为整体的把握,将零散的意境串联为一系列的意境,促进了对文本内蕴之“神”的扫描式体悟,从而在整合、升华中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更促进了学生语言生命的有效生长。

总而言之,散文是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绝好载体。只有在散文文本自身中探寻、开掘学生语言历练和生长的价值点,才能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散文教学实践
巧抓散文教学之根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如何在散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导问
美文美教